?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5-03-02 00:42李程驊
南京社會科學 2015年12期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經濟新常態十三五

李程驊

?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李程驊

*本文是江蘇省“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研究中心專項課題“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圍繞“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面向“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期,針對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必須主動把握戰略新機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全面提升“五位一體”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目標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區域協調發展。同時,也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后的2021-2050年的“新30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即未來的“基本現代化”、“全面現代化”階段,起到一以貫之的布陣筑基作用。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經濟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十三五”

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雖然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但核心內容是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下,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的主要目標,未來五年經濟必須保持中高速增長。按照這個時間節點的安排,以及樹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我國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而與這個決勝期相對應的,是我國經濟發展步入速度變化、動力轉換和結構轉化的經濟新常態階段。因此,我們只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統領,才能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實現經濟發展從舊的不均衡向新的相對均衡狀態的轉變,并在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經濟和社會轉型等方面得到體現,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進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當前復雜多變、矛盾疊加的新形勢下,面向“十三五”,立足“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高度把握、系統認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關系,對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穩步推進我國未來的現代化步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涵不斷豐富發展的進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把握了通過發展生產力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規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它和改革開放之后我黨的基本路線中“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脈相承的。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方針從來都沒有動搖過。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金鑰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爸袊袉栴}的核心依舊是經濟問題”,必須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方面建設。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是促進在物質財富增長前提下的人的全面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小康社會概念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長周期過程:從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小康”的概念和愿景,到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再到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直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后長達30多年的周期。應該說,在這個長周期的大多數時間里,在改革開放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是比較順利的,并且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戰期”,則遇到了經濟發展降速、多種矛盾疊加的“經濟新常態”?!敖洕鲩L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既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的理性認知,也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依據,更是正確處理現實經濟生活中各種矛盾的基本前提。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轉型發展的挑戰和機遇前所未有。多種矛盾和問題交織,躲不開,回避不了,必須主動、積極應對,進一步強化針對性。特別是長期“摸著石頭過河”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重的是全覆蓋,但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我國的扶貧攻堅任務仍然很重,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國目前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必須全力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主動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經濟降速所引發的諸多新問題,更精準地把握其規律性,從而以更富于創造性的舉措,在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下來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在“十三五”制定的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要求之下,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更看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更強調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體現速度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經濟增長與人口自然環境相協調。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2015年要保證7%的增長底線,“十三五”期間依然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長不能低于6.5%。一旦跌破這個增長底線,集聚的諸多經濟社會矛盾就會大爆發,因此將無法按預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一步看,只有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才能有效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加切實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按照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以及我國人均收入增長的趨勢,我國將在2020年到2023年期間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而“十三五”期間是我國經濟從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邁進的關鍵階段,我國地域大,區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只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統領,兼顧各社會群體的多元需求,加大分配改革的力度,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保持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人群為主體的社會結構,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針對上述的挑戰和難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政策導向也更為明確。在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26個指標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城鎮化質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就業質量更高、資源環境利用體系初步建立、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等主要指標,都是經濟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攻堅難題。由此,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的諸多挑戰,完全可以通過“頂層設計”,將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的重要工作部署點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助于把握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經濟新常態要義,還可以有效推進“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綜合提升全面小康的質量和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創新的政策引領,既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同時還要注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實現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追求,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把握創新驅動主導下的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出現新的趨勢與特征,了解“互聯網+”所帶來的消費升級及需求機制轉換,認識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投資、消費和創新要素空間集聚的新變化,同時要通過政府大力簡政放權,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在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要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以系統提升產業政策、經濟政策和社會治理政策的“瞄準效率”。尤其是政府主導下的產業升級推進行動,一定要尊重產業生長規律,建立政府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決不能用政績考核的方式來強令企業被動執行升級行動、擴大產能,實現所謂的“成效”,以避免在一些重要產業領域出現“政府失靈”。

二、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區域協調發展

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動力。在經濟新常態的現實條件和特殊階段來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決戰,一方面要認清諸多巨大的新挑戰,更要前瞻地審視經濟新常態的內在規律,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破除中國經濟“成長的煩惱”,全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水平。

協同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表明了我們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律性的主動把握。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三大戰略舉措?!八膫€全面”這一治國理政的新方略,也為我們把握和用好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機遇,提供了直接的引領。經濟新常態下,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提供動力、釋放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才能從容處理好各種復雜的難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加快轉型升級,培養創新主導的增長動能,優化分配制度,整合城市與區域、國內與國際的各方面資源,形成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新動力和新機制。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期,應當借助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以及創業創新活動的展開等新機遇,來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從而在持續穩定健康增長的條件下,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對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升級,強化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培育消費、投資和創新集聚的新增長點,將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但這7.5億人口中包括了2.5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無法在城鎮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險、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因此,到2020年要解決“三個一億人”的任務,即促進一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一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一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不僅能夠解決經濟發展的潛力問題,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有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有效解決很多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從而使城鎮真正成為人們的安居之處、樂業之地。無論是保持新常態下的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是機遇,是平臺,更是抓手,各地應當在“四個全面”的總布局中做到相互促進、自覺結合、協同實施,把城鎮化的速度和經濟增長率、勞動就業率的提升以及城鎮化用地等要素保持一個相對的平衡,回到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因此,按照“四個全面”的總體布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必須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內在規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充分釋放市場的能量,發揮政府的政策導向和創新的引領作用,營造一個健康持續的經濟發展環境,有效化解因為經濟降速、環境瓶頸制約、人口紅利降低以及社會治理難度加大等諸多新問題,特別是重點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來強化創新驅動,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區域協調發展,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首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引領經濟新常態,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提供動力、釋放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在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同時,也要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才能從容處理好各種復雜的難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加快轉型升級,培養創新主導的增長動能,整合城市與區域、國內與國際的各方面資源,形成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的新動力和新機制。

其次,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創新的政策引領經濟新常態。轉變經濟結構,既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同時還要注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在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實現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追求,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握好“互聯網+”所帶來的消費升級及需求機制轉換,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投資、消費和創新要素空間集聚的新變化。

再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下引領經濟新常態,必須把國內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優化,區域協調發展、各地區協同發展,包括西部地區的扶貧攻堅,與“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的實施、重大項目的推進,實行前瞻性的呼應與互動,從而最大限度地分享國家戰略推進所帶來的紅利,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水平和質量,推動經濟發展不斷上新臺階。

面向“十三五”,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我們對發展的戰略機遇的把握,必須有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耙粠б宦贰睉鹇运宫F的大視野、大開放、大整合的空間經濟思想,轉變了傳統狹義的國內區域發展觀,對國內經濟轉型與區域轉型產生積極的重大的影響,改變了過去西部地區是邊緣區域的舊格局,從根本上打破了國內原有的點狀、塊狀的本位性區域發展模式,有效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同時,“一帶一路”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規劃戰略,都是跨行政區域的空間發展戰略,對應的是國內區域發展四大板塊的三個支撐帶,將重塑中國經濟的地理空間,體現大空間整合資源的精神,將全面提升區域能級、經濟質量和民生福利,特別是為西部貧困地區的大發展,實現區域全覆蓋的全面小康、五位一體的小康,這對全面建成不含水分的小康社會,是重大機遇,也是保障最后階段全面小康決戰成功的重要支撐??梢?,應對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必須把國內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優化,區域協調發展、各地區協同發展,包括西部地區實施扶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的實施、重大項目的推進,實行前瞻性的呼應與互動,從而有助于分享國家戰略推進所帶來的紅利,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水平和質量,推動經濟發展不斷上新臺階,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此外,對于經濟新常態下可能出現的風險,政府也必須做好應對的預案,對各種潛在的經濟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以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構建來倒逼內部的改革,將深化改革的政策落到實處。在對重大機遇把握的過程中,要有超前的認知和把握能力,對突發的危機事件要有及時的處置能力。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過程中,各地既要把握好國家層面的互聯互通的大機遇,把優質的產能轉型出去,同時又要注意“走出去”的政治風險、文化風險以及金融風險。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過程中,自由貿易區、國家級新區的定位與功能要進一步明晰,把扶持的重心放到大步“走出去”的企業主體上,尤其是在金融開放的進程中,系統性風險的防范和應對,已經越來越迫切?!伴L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交通體系完善、產業體系優化,特別是生態體系保護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沖突,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協調、問責機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這些問題和風險都必須得到有效解決和化解。

三、營造創新驅動新機制,為實現現代化目標布陣筑基

在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中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來實現經濟結構的中高端、培育經濟增長的創新動力機制、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在新的復雜形勢下考量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的重要方面。

中國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順利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沒有標桿可以參照,現代化之路注定是充滿風險、危機和各種前所未有挑戰的。當前,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面向“十三五”,按照“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的綜合發展水平特別是創新能力、勞動生產率、社會水平等方面還會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按照“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從2021年到2049年這長達30年的時間里,是中國推進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較長的新階段中,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將細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其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后,就全國不同的發展水平而言,總體上還會有10年左右的“后小康”或“更高水平的小康”階段。這個階段不僅和經濟新常態主導的“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高度的銜接性,同時也將對未來的“基本現代化”和“全面現代化”階段起到布陣筑基作用。

根據十八大提出的國家戰略目標,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也將實現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和全面躋身于世界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這就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全覆蓋”的前提下,還必須在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經濟和社會轉型等方面得到體現,而這正是應對和跨越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發力點。圍繞發力點,基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地方的前瞻創新,完全可以在區域層面上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以沿海和東部發達的省份江蘇為例,在2002年國家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后,于2003年就確立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并制定了包含四大類18項25條的指標體系。到了2013年,這個指標體系又升級為五大類22項36條內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與此同步,江蘇又制訂了《蘇南地區現代化指標體系》,提出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蘇南地區基本實現區域現代化。2013年5月,國家發改為批準了《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區域規劃。該規劃展望到2030年:2030年蘇南地區全面實現區域現代化,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達到主要發達國家水平,重點推進經濟現代化、城鄉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和生態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蘇南地區建成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器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居區,從而為在國家層面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探路,積累經驗好提供示范。到了2014年11月,國務院在此基礎上又批復支持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8個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旨在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激勵創新政策,實行區域聯動,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蘇南地區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發展高地,為區域現代化提供持續的動力。2015年6月底,全國第13個、江蘇首個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獲批,不僅為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新的龍頭,同時也將成為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在短短幾年內,多重國家戰略在蘇南地區的疊加,有力強化了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先行探路和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表明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江蘇和東部發達地區率先探路、創新引領的重要性。只有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才會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

在推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江蘇的“兩個率先”區域發展目標的確立,無疑體現了先行先試的魄力和責任。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規劃的實施,在一個長周期內穩步推進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而到全面現代化的戰略行動,體現了江蘇的區域發展戰略的連續性和高遠追求。這種持續的高標桿的追求,無疑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時期明確的“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和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最新定位是高度契合的,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江蘇的具體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發展的要求,不僅直接體現在指導江蘇應對經濟新常態的策略和實踐上,更是保證和統領江蘇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一以貫之的策略和方針,這對各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貫徹實施“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當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

因此,立足“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期,應對經濟新常態的挑戰、把握經濟新常態的機遇,找準圍繞“五大發展理念”的發力點,既要主動把經濟的穩步增長與小康社會建設的主要指標結合起來攻堅克難,又要樹立建設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從經濟健康發展的長周期高度來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落實,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體系和結構,營造創新驅動的環境和機制,提高發展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機會、發展過程、發展成果的共享水平,為“后小康”或“高水平的小康”以及“基本現代化”階段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布局筑陣,最大限度在區域和國家層面降低實現現代化的成本和代價,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具體指標,要直面各地發展水平的差距,尤其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計劃和實施步驟,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內在與外在規律,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下,踐行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解決好“五位一體”的協同發展問題。

面向“十三五”和未來的“新三十年”,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營造創新驅動新機制,讓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提,也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著力點和重要抓手。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才能有持續的動力支撐;只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才能走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公平競爭的新路徑;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才能從容應對、系統解決好經濟新常態下的各種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決勝期,把握經濟新常態的規律,加快實現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雙重轉型,對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將起到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

2015年8月初稿

2015年11月修改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

〔4〕李克強:《催生新的動能 實現發展升級》,《求是》2015年第20期。

〔5〕人民日報社理論部:《中國經濟為什么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6〕裴長洪、李程驊:《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指導意義》,《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7〕裴長洪、李程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5期。

〔8〕裴長洪:《經濟新常態下的對外開放》,《經濟日報》(理論版)2015年1月22日。

〔9〕李程驊:《新型城鎮化開啟巨大發展空間》,《人民日報》(理論版)2015年3月10日。

〔10〕李程驊:《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認知》,《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年第2期。

〔11〕任理軒:《認識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飛躍——三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民日報》(理論版)2015年6月30日。

〔12〕宋林飛主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責任編輯:寧巖〕

參考文獻:

The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Leads China’s Economic “New Normal”

LiChenghua

Abstract:As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four comprehensives” are put forward, China will keep taking concrete ac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Accordingly,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speed chang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power transformation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new normal. Therefore, China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rasp the new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set the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lead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firmly establish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of innovation, harmonious, green, open and sharing,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five-in-on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O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high speed, promoting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hould be put into the vital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fulfill the key objective in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2021-2050 “new 30 year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namely the two future phases of the “basic moder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he new normal;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13th Five Year Plan

作者簡介李程驊,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導,江蘇省“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南京 21001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5.12.001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63(2015)12-0001-07

猜你喜歡
五大發展理念經濟新常態十三五
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發展理念”統領推動陜南移民搬遷工作創新發展
以新理念開啟新征程
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