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批評的功能與批評空間的重構*

2015-03-02 00:42
南京社會科學 2015年12期
關鍵詞:文學批評

蔚 藍

?

文學批評的功能與批評空間的重構*

蔚藍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網絡語境下文學批評的轉型研究”(15Y004)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的切入點著眼于對中國當下文學批評整體現狀的觀察,對文學批評的功能和批評觀念的更新與調整,對文學批評的空間與價值維度的重塑,做了具體的分析論述,最后對批評話語場的轉換及批評學科的建構轉型闡釋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文學批評;價值重建;批評話語場;建構轉型

文學批評是一個總被批評和質疑所纏繞的話題。的確,近些年來文學批評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力在不斷地消減,對新媒體背景下次遞層出的新文類寫作缺乏有效的介入,其吸引受眾關注的公共話語空間日漸萎縮。而審視文學批評自身也突出地顯現出一些問題,譬如批評理論資源和精神資源的薄弱和匱乏,批評價值評判標準的游移和含混,批評行為的日趨邊緣化或是商業化等等,這不僅使當下的文學批評失去了它所曾有過的銳氣和鋒芒,少了對社會的責任擔當,而且變得愈加趨時而媚俗,患上了失語與失信的時疾,令人對文學批評的現狀產生諸多的不滿和焦慮。從這種普遍的焦慮和指責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對文學批評的確有著迫切的需求和期待,但對文學批評過度的關注和指責,或是對文學批評有效性的過于強調,也讓人感覺到當下社會對文學批評的功用認知上存在著一種急功近利的傾向,這對文學批評實際上是一種本質的傷害。本文對文學批評在當下的現實狀況做深入的觀照與分析,梳理出一些顯在的問題,從中獲得對批評現狀進行分析闡釋的基點,進一步對當下的文學批評功用及未來走向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文學批評功能和觀念的更新與調整

文學批評的現實窘境是顯而易見的,當下的批評,已無法對所有的文學現象發聲,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文學格局在近些年來所產生的分化。新世紀前后,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體化的中國文學開始分化為傳統的純文學,和以暢銷書為主打的市場化的文學,以及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媒體文學,大致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新格局。文學或說是文藝創作的這種新板塊的形成,使得批評的對象發生了迥異的變化,這對傳統的批評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尤其是進入新媒體時代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文藝創作的新的增長熱點,不是在已經形成了自身生成規律和創作定勢的傳統文學與文藝創作領域,而是隨著新媒體的興盛而發生了新的轉向,對出現在網絡文學或影視等文藝創作的高增長現象,傳統批評所表現出的漠視和缺位,恰恰暴露了文學批評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文學批評的失語與批評功能的減退

在很多時候,文學批評面對當下變化多端而又無限豐富的文學現象基本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在傳統的文學圈子文學批評還能勉強應付,但對銷量巨大的市場化文學,尤其是對已成為文學生產的一種新興力量的網絡文學作品,對熱播的影視劇、微電影、網劇,對游戲動漫作品,對已對當代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構成了巨大影響力的新媒體文本等,一般都很少介入。像發展迅速的網絡文學,從其數量增長上看,無論是按字數還是按篇什計算,網絡文學作品在幾年前就已經超過當代文學60年在紙質媒體所發表的作品數量的總和。這些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長期處在傳統批評的介入空白中。而且新興的文學板塊,也使得過去讀者一元化的文學共識產生了分化,特別是傳播媒介和閱讀工具的變化,使得“80后”、“90后”、“00后”的受眾大多成為影視、網劇和網絡文學的擁躉者。所以傳統的文學批評現在面臨的很大挑戰和困難是,面對網絡技術所帶來的許多新的東西應接不暇,缺少應對能力,尤其是以中老年批評家為主的主流批評陣營,與處在蓬勃生長期的網絡文學和新媒體文學,完全處在一種不對等的狀態中,只能是放任其自由發展、自生自滅,這顯然是不利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的。事實是,大量對年輕人產生或正在產生巨大影響的文藝接受方式和特殊的文本與文類,已經對他們的精神成長和文學印象的積儲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們已能看到和預見這種介入空白的當下與長遠所會出現的問題。因而,就這些正在對年輕人產生巨大影響的創作趨向和文本文類進行分析研究,并由此來探討提升批評有效介入的方式和途徑就成為一種必要。

(二)批評觀念和批評手段未能與時俱進

傳統文學批評在認知觀念上并不完全認可和接受文學格局所發生的這些新的變化,不顧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在觀念及寫作和傳播載體上的差異性,主觀偏向地質疑、貶斥、拒絕網絡文學,甚至有的以一概全地視網絡文學是垃圾,對網絡文學已經在多年的創作成長中形成的玄幻、懸疑、奇幻、穿越、異世、重生、仙俠、盜墓、靈異、修真、架空歷史、網游、YY等文本類型視而不見,排斥網絡文學所表現的被傳統文學完全忽略的邊緣生活,如驚悚、總裁、耽美、同人等已經寫得非常成熟的題材,因為這些內容超出了傳統批評對文學的認知和判斷,牽涉出文學和接受上許多陌生化的問題。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沖擊著傳統的文學批評家既有的已形成思維定勢的文學觀念,不斷地對他們構成認知上的新挑戰,使他們在很多時候心存質疑,并且面臨著判斷上的種種困惑,所以批評只能是失語與缺位。另一種常見的情形是,雖然有所介入,但卻是習慣地用傳統的文學觀念和評判標準去加以套用和判斷,而忽略了對象的異質性,諸如對網絡文學這種網上交互式的寫作卻以文學經典的判斷標準去評判它的高下,網上文學不是深加工后的精品,它有自己速成和快餐消費的特點,結果批評只能是話不到位,隔靴搔癢,或者就是自說自話,起不到激濁揚清、規范引導的作用。

(三)文學批評功能的異化與膨脹。

當下的批評愈來愈體現出商業化和工具化的特點,同時也因為批評產生的效應所具有的宣傳性,以及批評成果直接或間接表現出的政績化考量,比如對作家創作、對地方性的文學活動所起到的推動和宣傳作用,也關系到各類評獎、社會關注度等相關批評實績的結果,以及主管部門組織工作的政績總結等,使得各級部門都愈來愈重視批評的宣傳功用。經費上的大力投入,對各種項目的扶持,媒體的宣傳和炒作等就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也使文學批評成為一種行為藝術,批評家的身份和“到場”,比深入地探討分析作品顯得更為重要,甚至是以組織單位、會議地點規格和到場者的身份來區分作家、作品研討會的級別。顯然,在這種對文學批評功用的認知中,文學批評的審美判斷功能,以及對作家作品進行準確的社會與文學史定位的基本功用都不大重要,而更看重的是批評產生的效應所具有的實用性和宣傳性,這與真正的文學批評是存在距離的。

(四)文學批評成為文學產業化的推手

文學批評正在被納入文化或文學產業的鏈條中,批評成為一種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和物質利益的生產方式,進入到社會的文化消費過程中?,F在經??梢钥吹礁鞣N媒體上充滿溢美之詞的批評家廣告式的批評,或是在新書的書帶上印上一些知名批評家的評語,批評家和商家聯手為出版發行機構的營銷做宣傳。批評成為一種商業包裝,成為出版商的營銷策略中的環節。時下膨脹得很厲害的媒體批評更是將市場化的運作理念和運作方式滲透到了批評領域中,以宣傳和炒作代替了批評,依靠媒介自身所擁有的大眾傳播的優勢和平臺,大造聲勢,以獲得最有效應的信息流動和輿論支持,于是作家成名、新作推介、文學評獎、作家及作品研討會等等,都被引入了新聞媒介和商業盈利的運作規程中。這種受制于市場化、商品化制約的功利性的批評已經失去了批評原本的意義。

(五)文學批評的學術研究化

將文學批評納入學術評價體系去進行規范,這種認知在中國的高校中頗為盛行,視批評為個人的學術行為,輕視文學批評對作家創作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讀者閱讀欣賞的指導意義。學院批評將批評視為一種純學術的理性建構,學科的體制化和程序化,形成了學院派批評的一套批評模式,其學理化的追求,使批評成為學科性理論話語的闡述。而對當下作品有感而發的文學時評是被排斥在這一學術評價體系之外的,對具體作品感性的分析闡釋也不被看重,他們關注的重點首先是在既成的理論框架和理論范疇中去確立某種觀念,然后去尋找可供闡釋的作品,使作品成為理論演繹的印證。這種象牙塔里的批評既沒有建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也不能很好地闡釋當下的創作和文學作品,總結文學經驗和文學發展規律,因此,也很難對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這些現實問題,影響了文學批評在當下的健康發展。不論社會對文學批評的功用有何要求,但肯定的一點是,文學批評要符合社會發展和大眾人生的需求,對作家創作,對讀者的閱讀都應該具有引領的指導功能,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相對獨立的審美判斷功能和理性思辨精神。當然,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促使文學批評針對批評對象的變化必須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擴大批評的版圖,填補介入空白。同時這種社會變化,也對批評家提出了新的認知要求,要求他們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文學觀念,積極學習和吸納新的東西,要以包容的態度去不斷適應新的變化,了解和認知新的批評對象,對不好的寫作傾向和流行潮流要及時地發聲,做到有的放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對批評的升級換代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重塑文學批評空間與價值維度

重塑文學批評的空間與價值維度,這一提法主要是針對當下的批評現狀,并不是一個顛覆性的話題??陀^地說當下文學批評的空間似乎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批評陣營龐大,梯隊遞接有序,形成了由幾代批評家共構的批評格局。從實際狀況來看,也是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觀,各省市地區及大學批評刊物的相繼創辦,各類批評文本從文章到專著都前所未有地迅速增殖,作家、作品研討會的數量逐年遞增,各地高規格的批評論壇層出不窮等,這些可供數據統計的實績似乎都在印證著批評的繁榮。但這種表面熱鬧之下卻隱現著令人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無處不顯露出批評在當下所面臨的窘境,令我們不由地對其未來的處境產生一種擔憂。

一方面,當下的文學批評存在著很多問題,文學審美對象的多樣性和日漸陌生化,顯出了批評應對能力的明顯不足,面對當下變化多端而又無限繁復的文學現象,批評卻無法及時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批評與社會高速的經濟發展,與大眾的文化和文學的現實審美需求日漸疏離。而另一方面,批評也變得更加功利性和工具化,越來越多地顯現出商品化的傾向。在各種社會因素和隨處伸手可觸的利益的驅動下,批評的價值坐標出現了偏移,主體判斷日趨混沌化,尤其是社會公信力的下降,都使得文學批評的社會影響力已大不如從前。面對當下批評所呈現出的問題和危機,需要我們積極去探尋有效的應對措施,尋求新的建構的各種可能性和可行性,這應該是我們今后思考和踐行的重點。

(一)重塑文學批評的公共空間

批評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就必須拓展現有的空間,傳統文學批評觀照范疇比較集中單一,長期以來主要針對的是以傳統純文學為主體的文學空間。20世紀80-90年代之前,整個國民的文藝接受途徑和形式,都比較趨同和趨近。書籍報刊、電影、電視、戲劇、廣播作為文藝主要的傳播載體和形式,在受眾的文藝接受中占據著中心位置,進入新世紀后,市場化成為一個強大的推手,使文學的公共空間形成了多元化的分散格局,其后是新媒體的興盛,快速地分割和改變著傳統文學的疆域。面對更豐富的文學現象,像獲取巨大經濟收益的市場化文學,受青年人追捧的網絡文學、新媒體新文類等,文學批評應對這種變化顯得力不從心,留下了不少介入的空白。

這些新的變化,倒逼文學批評必須有所改變,不能總守著傳統的文學空間,而且就未來形勢的變化這個空間也無法守住。要想改變這種情形,一方面要求批評家要開放視野,改變舊的文學觀念,積極吸納新的知識,不斷適應新的變化,去開擴文學批評的公共空間,將一些新的文學類型納入批評的視域。另一方面也需要批評家以切合實際和現實的文學見解和判斷來吸引更多的受眾,特別是吸納年輕人參與到文學批評的公共空間中來。因此,培養與當下文學形勢發展同步的年輕一代批評家,也是拓展文學批評空間的一種有效的措施。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文藝創作和接受的途徑與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像創作網絡文學的佼佼者,主要是些“70后”、“80后”,現在“90后”也續接上來了,他們的創作受到年輕受眾的歡迎,這些青年受眾,都是互聯網和手機用戶,屬于“鼠標族”和“觸屏族”,這是些主要是依靠“點擊”、“按鍵”去進行網上或手機瀏覽的新一代受眾,這一群體的文藝接受顯得至關重要,因為這關乎著社會的主流導向、時代的文化理想,以及個體認知和文藝審美取向的塑造等。所以像年輕受眾喜歡的新媒體文學,文學批評不僅需要由了解熟悉這些的同代批評家來做主導,而且要改變傳統批評的模式,除了傳統的批評陣地外,也要利用網絡平臺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來引導年輕受眾的網上閱讀和影院觀影的審美取向,對他們的文藝接受施加影響。

(二)提升文學批評的公信力

文學批評社會公信力的喪失比它的失語更令人堪憂,這對文學批評的傷害幾乎是致命的。批評的不到位,正在放縱著當今某些文化消費的趣味與走向。批評的軟化,又容忍著創作的某種無序性和對終極意義的消解。平面化的批評,同樣預示著批評的失職。在市場經濟下,功利性和商業化對批評動機的侵蝕,使得批評缺少基本的評價準則和標準,失去了靈性的感悟和正確的價值判斷。在人情和社會關系相互關照中,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或是在高額酬金的回報下,批評有時更像是捧角的把戲,叫好聲很大卻不出彩,真正體現出獨立的判斷、鋒利而有銳氣的批評越來越稀少。批評的這種功利性、商業性和無序性挑戰著批評的公正性、客觀性和嚴肅性,而媒體批評更是以宣傳和炒作代替了批評。在利益驅動下,價值評判標準的多元多樣抹平了高下濁清之分,好話、套話,甚至是瞎話在批評中泛濫成災,這種缺少見地、失卻公允的批評,必然失信于公眾。這種批評實際已經偏離了文學批評的本義,很難達到批評的真正目的,而且造成社會公信力的下降,對批評本身造成了一種極大的傷害。文學批評只有切實地肩負起歷史和社會所賦予的褒貶善惡、斬荊開路,催生新蕾的重任,才能夠重新樹立公眾對文學批評的公信力,讓批評回到正軌,保持批評真正的獨立的判斷,保證審美判斷的準確性,這將是今后一項艱巨而長久的任務。

(三)以新的批評觀念和理論話語促進批評的更新

批評理論和批評話語是文學批評的根基和工具,過去我們一直采用將西方的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直接運用在中國文學的文本批評中,或是有所借鑒地進行一些改造來進行中國文學研究,把文學批評的過程變成了模仿西方批評方法去進行的技術性的解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西方的批評理論和批評模式也要有所反思。

當下中國的文學批評迫切地需要更新批評理論和批評話語,文學所面對和書寫的現實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對傳統文學理念和常規定式形成很大的沖擊。比如網絡文學,它的概念、術語就完全迥異于傳統的文學,是以一種另類的新的話語形式出現,也出現了許多技術性的話語,這些都是需要去學習的。中南大學所編纂的《網絡文學關鍵詞100》等叢書,就已經開始在做批評新術語的建構。所以面對文學的新的變化,必須要不斷地調整我們的觀念,去尋找新的理論資源,以強大的新理論和精神來支撐批評,在批評方法上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不斷地創新批評話語,同時也需要積極地去建構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體系。

(四)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和批評的勇氣

正確的價值觀是文學批評立身的根本,那些人類恒久的價值觀和善惡判斷是批評最基礎的基石。對作家來說,不管立足于何種立場,也不論是采用現實、現代的或是后現代的創作手法來創作,都應該體現出對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并且對世界、對人性做出深刻的追問。而批評家判斷作品的價值,也同樣是遵循著這樣的理念,并且加以審美的判斷。批評家要樹立和堅守批評的價值標準,要有明確的是非和善惡判斷,對錯誤的東西不能態度模糊,立場中庸。

文學批評需要有勇氣,說真話不說假話,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批評主體的人格力量,它往往體現在批評家的社會良知、社會責任感,以及宏闊而坦誠的胸襟,堅忍地承受苦難的負重意識中。對錯誤的東西,批評不應該缺席和保持沉默。

三、批評話語場的轉換與重塑

文學批評需要以一種返視觀照的姿態來檢視自身,對文學批評幾十年來的發展進程進行必要的反思,檢討西方文學批評在理論和批評方法上一直以強勢的姿態對中國的文學批評所鑄成的一種思維定勢。近30年來,文學批評尤其是在人數和資源上都占據著優勢的學院派批評,始終糾結在對西方的理論話語的再度闡釋中。在一些批評文章中,西方理論的術語化、修辭化已成為突出的問題,很少能提供新鮮的思路和新穎的批評洞見。一些批評脫離具體文本,自說自話,與當代中國文學現實脫節。這種依據西方的批評理論所做的對中國創作文本的演繹,以及為闡釋和印證西方理論所做的作品的取樣分析,對促進當下的文學創作、對促進中國文學未來的發展不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中國文學批評的話語場幾近成為西方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的操練場,卻掩蓋了西方理論與中國文學語境的不對稱性,對此,我們缺少一種反思性思維或說是批判性思維。對那種生硬地將西方的批評理論話語和批評模式移植到當代中國文學批評中去的做法,近30年的批評實踐已足夠說明,其已難以為繼,必須要嘗試著走出去,另辟新徑。

(一)批評話語場的轉換與重塑

中國批評話語場的形成與我們對西方批評理論資源的接受和利用有關,最初是俄蘇,后來轉向歐美。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方法論”熱潮,使我們將20世紀西方批評學派的理論和批評方法盡數收攬。在對西方批評理論、批評模式的學習和再度闡釋中,我們一直遵循著西方的話語秩序,將西方的批評理論話語和批評模式移植到中國文學批評中,或是將中國文學作品納入到西方的某種理論體系的框架中去加以闡釋,日漸形成了中國文學批評的話語場,這也是由眾多的批評個體的自體話語場構成。但這個話語場已不太適宜當下的文學語境,一是西方理論資源與概念的框定,是以西方為歷史淵源來做梳理的,本身就與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相“隔”。二是一些批評理論與方法,其自身在西方的衰微,已經證明了它的歷史限定性。三是依據西方的批評理論所做的中國文本的演繹,以及為闡釋和印證西方理論所做的作品的取樣分析,總給人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在具體操作中有一種硬作的痕跡,卻很難真正探入作品的縱深。而依賴外來的批評話語模式,依賴西方理論術語的陌生感來提升批評的學理性和新鮮感已成為過去時。所以中國的文學批評需要轉換批評話語場,重新打造與自己的歷史和文學互為含括和兼容的批評話語場,在批評方法上去需求創新與突破,以適應當下中國文學的發展。

(二)文學批評學科的建構轉型

文學批評的興盛與未來的發展,需要有大量的從事文學批評的人。中國當代從事文學批評的人,一般都能嫻熟地操作西方的理論話語和批評模式,這與他們的大學教育背景有關,而批評人才的后備軍主要還是些在校的年輕人,這就關系到大學的文學批評學科的建設問題。文學批評現在的課程框架,涵括了西方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的整個建構過程,和各個批評流派的主張和特征,這從多個學校編撰出版的文學批評教程的教材中就可以一目了然。由此使學生對西方的各種批評學派的理論和批評方法有了系統性的認知和了解,并且在批評實踐中被加以運用。但讓人感到隱憂的是,西方批評理論和評價體系,對未來的文學研究者的批評觀的潛在影響,可能會使他們習慣于用西方批評理論和批評方法去審視中國文學,這肯定會影響到對文學的準確解析與判斷。所以這需要我們對文學批評課程的定位去進行探討和反思,積極尋求新的建構的各種可能性和可行性,探尋可能促進文學批評學科發展的新的動力,去進行富有變革性的建構。

(三)強調感性經驗的重要

文學批評的成熟與完善,除了知識和理論素養的提升,也需要良好的感性和悟性,感性經驗的不足與缺失,已成為文學批評的軟肋。文學批評的學院體制化和學術程序化,使得文學批評成為學科性理論話語的闡述載體,而多少有些忽略現實的文學狀況,忽略文本細讀和感性經驗的重要性。通過閱讀從感性經驗上充實自己,是提升審美能力和判斷力的根基。感性經驗的積累和提升,并不只限于文本,與多讀多看多聽有著直接的關系,可以擴展視野,豐富認識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及時地捕捉到新的批評話題。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思想意識、信息傳播方式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文學觀念、文學形式和文學的表達方式、以及文學的接受方式都與以往不同,一個好的批評者要對這些新的變化保持一種敏銳性,對不斷變化的事物能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和前瞻性的思考。

強調文本細讀和感性經驗的重要,也是對當下批評現象的一種糾正。時下文學批評的一個弊端就是不認真讀作品,開作品研討會說些不切實際的套話,人到場批評不到位。也有些人不讀作品或是讀得很少,所以更愿意去闡釋比較固型的理論,用一種技術的思維,和技術的分析演繹手段去解構作品,這對批評也是一種損害。

(四)提升文學批評的問題意識

缺少問題意識是當下文學批評突出的共性問題,每年出版發表的批評文本很多,但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文本數量有限,尤其是有思想,有見地的文章不多。批評缺失一種原創精神,人云亦云,流于簡單的復制,使得批評的平庸化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文學批評要能提出問題,才能體現出批評的力度,和干預創作的能力。所以從事批評的人一定要關注當下,敏銳地把握創作思潮和文學的變化,對當代新鮮的文學現象和創作現象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問題,要始終保持一種探討問題的熱情。

以上我從多個角度對文學批評的現狀做了整體性的考察和審視,對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如文學批評的空間與價值維度,批評話語場的轉換與重塑等,做了細致的梳理分析和闡釋,提出了當下文學批評所存在的一些現象和癥結。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使文學批評再獲新的發展動力,這正是我們當下迫切需要進行探討研究的理論話題。更重要的是進行具有建設性的建構,尋求文學批評健康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和可行性,從而規劃出新的發展方向。

從總體來看,社會對文學批評的需求在不斷加大,要求強化批評力度的呼聲一直很高,這些都給文學批評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外部發展的條件?,F在需要認真去做的是,我們要真正地認識到重建批評價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去積極參與和改變批評領域中一些不良的狀況,提升批評者自身的批評精神和專業素質,把促進文學批評的發展作為一種真正切己的努力。

〔責任編輯:青末〕

On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ritical Space

WeiLan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s,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update and adjustment of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s and critical ideas, as well as the re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value dimension of the literary criticism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oi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ritical discourse fields and the conver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ritics as a specialist subject.

Key words:literary criticisms; reconstruction of value; critical discourse fields;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作者簡介蔚藍,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武漢 430062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5.12.015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63(2015)12-0105-06

猜你喜歡
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新生代專欄·劉詩宇
“文學批評的理論化與歷史化”筆談
色彩之喻與中國文學批評——以先秦兩漢為中心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壯夫不為”與“不諷則勸”——揚雄對漢賦理論的改造與兩漢之際文學批評思想的定型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學批評的建構與批判
文學批評史視野里的《摩羅詩力說》
批評話語的“無名能量”——試論南帆的文學批評
奎妮·多蘿西·利維斯文學批評國內外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