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權力及媒體中“女性形象”的重塑
——以“全球權勢女性榜”及其報道為例

2015-03-17 22:39
傳媒國際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鮑德里亞女性形象女性主義

李 爭

?

女性權力及媒體中“女性形象”的重塑
——以“全球權勢女性榜”及其報道為例

李 爭

女性權力與媒體眼中的“女性形象”一直都是女性主義理論探討的熱門話題,近些年來,雖然女性地位和權力得到了保護與關注,但是在觀念和意識上,女性偏見與不平等還依然存在。文章主要圍繞“全球權勢女性榜”及其報道深入分析女性的權力與地位,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論分析的方法,希望能夠進一步地喚醒社會人士、媒體對于女性問題的關注以及對于女性觀念上的改變,進而能夠更好地改善女性社會地位,幫助女性獲得平等地生存和發展機會。

女性 女性權力 性別角色分工 媒體中“女性形象” 誘惑論

李爭,女,蒙古族,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談及“女性”一詞,不乏太多的爭議和偏見,女性的社會地位并未完全與男性平等。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女性的形象總是柔弱和需要保護的,同時又是美麗與充滿誘惑的,至少在媒體上呈現出的大多數女性形象是這樣的。

面對這些,“女權主義”似乎是解救所有女性的唯一出路。經過幾個世紀的奮斗,女性在傳統權威領域中身影逐漸顯現,也可以在原來男性一統天下的工作上看到女性工作業績,還可以意識到成功男性背后默默付出女性的偉大。

雖然女性得到了解放,但是人們對女性偏見還依然存在。前幾年在網絡上有數據統計顯示,“女性”與“女大學生”等與女性相關的詞匯,都是在網絡上搜索的高頻詞匯。不難發現,現在對于女性的偏見并不像以前那么明顯和露骨,而是隱藏在某種被固化了的觀念之中。確切地講女性與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得不到公平、平等的對待。

一 女性及女性權力

女性作為與男性相對的名詞,自誕生以來就作為女性權力的代表。在中國古代,有“婦人之道”、“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說法;在國外,也有“女士優先”、“英雄救美”等觀念。事實上,這些看法和態度都是沒有正確地看待女性的傳統思想。因為獨立的女性,應是和男性一樣擁有智慧和能力。即使沒有男性的幫助,女性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獨立地生存和發展。

講述這么多生活中關于女性被歧視的觀念,其實是想要強調女權運動對于女性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歷史上女性主義理論,都有一個共通的邏輯,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這是由法國女性主義思想家、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波伏娃提出的“第二性”。

所謂“第二性”即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指在當下跨歷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于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英]邁爾森著.波伏娃與《第二性》[M].漢英對照,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05.

這種現象極為普遍,在家庭中,作為母親的女性總是比作為父親的男性要承擔更多的義務與責任,無論是照顧老人孩子、家人的飲食起居還是打掃家庭衛生等,這些在男性眼中似乎是女性必不可少工作的一部分?!澳兄魍?,女主內”這樣的觀念,甚至在某些女性眼中,就是她們生活中所應承擔的一部分。

造成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本質上還是反映了男性與女性的不平等地位。而追究其根源,還是在于19世紀后期西方社會中形成的性別角色分工觀念。性別分工觀念就是一種根據性別進行分工的觀念,這樣的觀念主要基于中產階級信奉的家庭和性別的觀念,他們認為外面公共生活當中的商業和政治,與內部私人生活中的家庭是互相分離的。而男性的角色就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外面的公共生活中,出去賺錢養家糊口;女性的職責則是體現在家庭當中,她們被當做“家庭天使”操持家務和撫養孩子。性別角色的分工觀念,逐漸地把男性的權力放在政界和商界,而女性和孩子則被限制在家庭當中。中國古代也有“男耕女織”一說,這種傳統性別角色分工也牢牢地把女性禁錮在家庭當中。至今,性別角色分工觀念在大多數人眼中還是根深蒂固的,無形中給女性與男性在權利平等上設下巨大障礙。

其實,關于女性地位的不平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女性無論是在就業機會選擇上,相比起男性來說都要艱難許多。在國內,許多城市存在這種現象,在大學生里尤其是女性,在她們快要就業和擇業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身邊的老師、親戚朋友的“諄諄教誨”,他們大多數認為女生還是找份穩定的工作比較好,最好能夠在父母身邊,這樣還能有個依靠和相互的照應。但是對于男性來說,更多地就不會有這方面的顧慮。

無論如何,這樣的觀念似乎已經根深蒂固了,讓很多人不清楚,這樣一種對待女性的態度,是出于對于女性的關愛還是歧視呢?如果以上的這些現象無法用女性主義理論和范式來回答和解釋的話,那么對于下面要說的媒體中的“女性形象”,可能就更容易區分了。

二 媒體報道中的“女性形象”

媒體中的“女性形象”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或者聽到的,無論是廣告中充滿誘惑的“女性形象”,還是電影中對于“女性形象”極端的刻畫,“女性”似乎都是美麗性感而帶有誘惑力的。其實,這些形象在女性理論中早就被女權倡導者批判?,F在我們先拋開這些不談,我們來談一談在媒體報道中,也就是以通常被我們冠之以“客觀”、“公眾”、“真實”的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形象為例。

新聞背景介紹:在2009年北京師范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宣布,該校大四女生吳瑩瑩被著名跨國公司TopCoder聘為亞洲區執行副總裁,一夜間,吳瑩瑩成為杰出大學生的代名詞,副總裁、一百余項發明、三項國家專利、計算機編程高手、藝術特長生,所有這一切光環都在她身上集中體現。然而關于她的爭議也隨即蔓延于網絡。吳瑩瑩究竟是天才少女還是造假高手?*網絡資源:引自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cn/z/wyymqgg/.

關于吳瑩瑩的新聞報道,首先她是作為“女性”大學生而被人關注的,然而在媒體報道中的吳瑩瑩,她的成功似乎源自于她的太高調、太有野心,身邊的人更多的是不理解與冷眼旁觀的態度。其實僅僅是這樣也并不能說明什么。但是試想如果是一位“男性”大學生,首先,不會引起太多的媒體關注度;其次,在媒體眼中,吳瑩瑩的缺點如果作為一名男性擁有的話也都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媒體報道中,存在某些有傾向性的語言、評論以及報道吳瑩瑩身邊人對其的評價,我們看到了媒體對待這位女大學生的態度。其實,作為中立、客觀的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的時候沒有平等地、客觀地像看待男性一樣來看待這位優秀的女性,這不失為一種對于女性們的偏見。

當然,以上現象雖然在現在媒體報道中也極為常見,但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以及女性維權意識的增強,女性也得到了媒體前所未有的關注,相應地她們的權力范圍比以前要有所擴大。下面是針對《2013福布斯全球女性權勢榜》來分析一下當代女性的權力與地位狀況。

三 “全球權勢女性榜”中的女性權力與地位分析

首先,值得慶幸的是有這樣一份榜單的存在,這是對優秀的女性工作者的一種積極的肯定。這與世界上關于財富、影響力的榜單上,女性寥寥無幾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女權意識的高漲,促使了人們對于女性工作者的關注,尤其體現在對那些帶著智慧和影響力的女性領袖們。

這些人的名單公布在媒體上,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也是對于原來只關注女性外貌、身材的那些廣告、電影、電視等作品強有力的反擊。當我們再次審視女性這個詞匯時,不會再帶有對女性的偏見,她們會與男性一起分享平等的權利和社會地位。

在以往一些思想家們的眼中,男性與女性的有著明確的工作分工。鮑德里亞在《論誘惑》中闡述,男性掌握權力、財富以及那些看得到的事物,而女性則掌握符號化、象征性的東西。鮑德里亞對于女權主義一直持批判態度,他認為女權主義把女性卷入一場錯誤的戰爭中,而這個戰場是以男性的力量占主導;而女性真正的戰斗力就在于“誘惑”。在《論誘惑》中是這樣定義“誘惑”的:誘惑從來都是不確定的,充滿了曖昧與模棱兩可;誘惑促使人偏離真理的軌道,以游戲的方式消解事物的深度?!罢T惑”作為轉折期的鮑德里亞的理論術語是對早期的“象征性交換”的直接替代。*夏瑩.“誘惑”:女性氣質的顛覆性策略——鮑德里亞對女性主義理論的批判[J].學習與探索,2008(2).誘惑的力量是一種符號,它可以逆轉女性被剝削和被權力的地位,女性在精神的更高層次玩弄著男性的權威??梢娫邗U德里亞眼中,對于女性的看法也不乏帶有偏見,男權思想在他的理論體系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女性只能通過“誘惑”去消解和控制男性的權威。

當然,鮑德里亞“誘惑”理論的提出具有一定時代背景。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強調男女平等,代表人物為法國的西蒙·德·波伏娃,主要強調平等的工作權力、經濟權力和法律權力;第二階段強調男女差別和不同,代表人物為英國的托麗·莫依、法國的埃萊娜·西蘇、露絲·依麗格瑞和美國的艾德里安娜·里奇等。主張區分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第三個階段是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階段。法國的朱麗亞·克里絲蒂娃是后現代女性主義的代表。其基本策略就是不斷地從邊緣去解構位于中心的權力結構和以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為基礎的對世界及歷史的闡釋和界定,男性與女性正屬于解構對象。而鮑德里亞的“誘惑”理論,正是對于女性理論發展第二階段的批判。而這一階段對理論傾向具有本質主義色彩。鮑德里亞認為:“女性氣質的力量就是誘惑,真正的女性解放就在于擺脫生產的邏輯,恢復誘惑的力量?!?夏瑩.“誘惑”:對抗生產的表象游戲——對鮑德里亞《誘惑》的一種解讀[J].山東社會科學,2008(12).但無論如何,在鮑德里亞理論中還可以解讀出他理性背后對于女性的偏見,不然他就不會把女性的力量歸結為虛幻的“誘惑”上了。

再次回到關于全球權勢女性榜的相關新聞報道,以往媒體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它們對于女性的偏見也是顯而易見的。媒體要么把女性塑造成美麗動人、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形象,要么報道成功的女性多半是爭強好勝的“女強人”,她們像男人一樣的雷厲風行。無論哪一種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詮釋現代女性們,其實現實生活中女性,是一個很豐富和豐滿的形象,她們也是普通人,但同時她們也一樣有激情和創造力。其實,不管對于男性還是女性,有時候沒有必要表現得涇渭分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都可以是很多元化的,柔弱并不一定是女性的特征,而強者并不非得是男性的專屬符號。對于呈現出不是特別主流的男性或者女性形象,我們更多的應該是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嘲笑與歧視。作為媒體只需要做的是不偏不倚,他們應該把對待男性的那份自然,應用到女性的身上,性別符號有時候并不需要那么明顯。

從這份榜單中來看,上榜女性的職業大多分布在政界、商界、傳媒、科技以及慈善等行業??梢娝齻兊穆殬I還處于傳統的權威行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媒體對于成功女性的形象塑造和呈現太過單一。對于正處于不是權威行業的女性,她們也在默默地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許她們并不富有,也沒有那么大的權力,但是她們憑借著那份努力與執著,開墾著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媒體的報道中,往往忽略了這些看似“平凡”卻很偉大的女性。這些女性一方面承擔著照顧家庭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工作開展得有模有樣。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起男性來說,女性的成功真的是非常地不容易。所以,除了對權威女性的關注,生活中“平凡”的女性也應是媒體關注的對象,因為她們的付出,使得社會變得更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

有人說,僅僅幾份新聞報道不足以說明什么,但是從媒體對于女性的相關報道中,我們看到現在許多女性的生存和發展現狀。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近些年女性權力和地位的日漸提升,但同時也看到了某些隱藏在背后的,對于女性的偏見和固有觀念,阻礙著女性得到解放。

其實,今天的女性地位是由幾個世紀前女權主義者們通過奮斗和努力換來的,但是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女性和男性平等,還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女權運動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束,照亮的地方就是女性現在所得到的權力。而照不到的地方,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去慢慢擴大女性的權力和地位,以保障當下和未來女性能夠更好地享受平等的權力和生存發展的機會。

四 結 論

總之,女性權力與媒體中“女性”相關的報道,都是女性理論比較關注的話題,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現在女性的權力相較于歷史上的女性權力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某些比較隱晦的思想和意識層面,女性需要獲得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和關注。沒有體會過以前女性受壓迫的時代的我們,是無法想象當時女性生存環境是怎樣的惡劣。但值得肯定的是,今天我們所做的關于女權主義的一切,將會造福于后輩的女性,雖然,他們可能到時候也無法理解現在女性們的心聲。

無論是近些年新聞報道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還是媒體中對女性地位與權力的報道,不可否認的是女性權利和社會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也是這么多年女性維權主義者抗爭所換來的成果。從失學女童到更多的上學機會以及更多的低收入女性權力得到保障可以看出,女性維權運動給女性生存和發展帶來了福音。我們要用這些看似“激進”的女性主義理論,去解放人們被禁錮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幫助那些平凡、樸實和辛勤勞作的女性。

[1][法]讓·鮑德里亞著.論誘惑[M].張新木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2.

[2]夏瑩.誘惑:女性氣質的顛覆性策略——鮑德里亞對女性主義理論的批判[J].學習與探索, 2008(2):11-15.

[3]佟新.社會性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李寶芳.19世紀英國中產階級性別角色分工觀念探析[J].婦女研究論叢,2009(5):70-80.

猜你喜歡
鮑德里亞女性形象女性主義
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與形而上學——對鮑德里亞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批判性反思
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的旋渦中
鮑德里亞技術哲學研究綜述
從鮑德里亞的后現代傳媒看綜藝節目的流行
西方女性攝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與憤怒,焦慮與恐懼
淺析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業化運作下的作用
文化視野下日本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飄》的女性主義解讀
女性主義視閾下小說《紅字》多維解讀
滿足欲望,自我選擇——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