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視域下的高校生態德育探析

2015-03-20 04:23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10期
關鍵詞:天人合一道德教育道德

王 鑫

王鑫/江蘇商貿職業學院講師,圖書館館長(江蘇南通226001)。

自我國周代開始,“天人合一”的觀念就已經開始萌芽,古人開始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周易》一書中,就體現了人源于天地,并依賴于自然生存與發展的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高速度持續發展,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生產力不斷提高,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也有一些領域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導致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習近平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1]并進一步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2]凸顯生態德育的重要地位,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的基地,加強高校生態德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

一、高校生態德育的現狀

目前,高校生態德育覆蓋的范圍比較小,大學生普遍缺乏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各種學科知識,“生態德育的現狀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只有3 4.8%的高校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態知識是來源于學校,只有2.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掌握了生態知識,5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態知識很匾乏”。[3]大學生環境意識薄弱,關鍵在于缺少生態、環境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支撐和指導。

大力發展生態德育,構建生態德育體系,探索增強大學生生態意識,培養生態情感、養成生態行為等方面行之有效的途徑,成為擺在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生態德育的內涵

生態是自然科學的概念,也是一種生態世界觀?!昂唵蔚卣f就是主體生命的各種基本要素的有機關聯和良性互動而形成的生命狀態,各種要素的內在關聯所形成的主體的有機的生命狀態,主體由此所內在的自我生長的生命力是生態概念的本質所在,因此它被看成是一種世界觀”。[4]

生態德育,是一種主動關心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和人格獨立的德育形式。生態德育的概念首先是由我國學者提出來的,在不同時期,學者們都有不同表述,季海菊在“高校生態德育論”一文中,從生態德育的原本、人與世界的關系、當代德育的最高訴求、德育環境等四個方面,全面總結了生態德育的內涵?!敖逃邚娜伺c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道德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在社會領域要不斷調節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人的行為符合集體和社會的需要,營造一種人與人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人文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在自然領域要擴展社會領域長期所形成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營造一種人與自然和睦相處、互惠互利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而使受教育者在‘雙生態環境’(人文生態、自然生態)中自覺養成文明和諧、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習慣,成為既能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又能協調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性生態人”。[5]

三、傳統德育的缺陷和生態德育的前瞻

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的道德教育越來越處于尷尬和無奈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讓教育者無奈、受教育者生厭的負擔,歸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道德教育以“社會本位”為理論基礎,過分強調社會和集體,忽視個人的存在和個性的發展,脫離了市場經濟的現實條件;二是傳統道德教育以追求至高的理想信念為目標,脫離了現實生活基礎;三是傳統道德教育以“灌輸知識”“強迫執行”“重名輕實”等教育方式,歪曲了道德教育的意義。

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和傳統道德教育的滯后與不足的情形下,高校開始生態德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傳統道德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德育更凸顯時代性。生態德育把傳統道德教育的原則、要求和規范從社會領域擴展到自然、人文等領域,賦予了新時期道德教育新的生命力和鮮明的時代特征。通過生態德育,指導大學生從新的角度科學認識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引導大學生在重視人際道德的同時,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問題,引導大學生被要求與自我要求不斷自我完善,成為一個和諧的人。二是生態德育的內容具有廣泛性。生態德育的內容把傳統道德教育的觀念、要求和原則延伸到生態道德的新內容。通過生態德育,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道德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品質,指導和塑造大學生提高生態素質,培養生態道德人格?!吧鷳B道德人格,表現為個體的獨立、理性、自由和創造。它能夠獨立地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道德判斷,也能通過認識道德現象,做出鑒別,從而達到道德行動的自覺與自律,并最終上升為活動的自由”。[6]三是生態德育的教育方式強調實踐性。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個體在不知不覺中領悟生態學的真諦,激發生態道德情感和促進道德品質的形成,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的自覺性和能動性,并通過實踐體驗,提高生態道德意識。

四、生態德育實踐路徑

(一)構建生態文化校園

在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設中,把生態管理的理念貫穿始終。一是通過進一步優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學生創造有利于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生態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物質文化環境和公共場所,讓大學生在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公共場所中受到感染、啟迪和教育;二是進一步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通過舉辦以生態為主題的系列講座、書畫、知識競答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增加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觀念,培養各方面能力和提高生態道德素質。

(二)加快思政理論課改革

思政理論課是生態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通過思政理論課改革不斷加強生態教育。一是加大生態德育對思政理論課的滲透,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突出生態德育的內容,把生態德育完全滲透到傳統道德教育的教學中,把道德教育與學生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增設相應的生態德育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的大學生提高生態道德素質的需求和自身的全面發展產生良好的輔助教育作用的需求;三是加快校本教材的開發。高校應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專業需求等實際情況,自行研究、編制適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

(三)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日常消費,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行為之一,但是“大學生自身不成熟的消費心理,部分大學生形成了炫耀消費、奢侈消費、超前消費的消費觀,這種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必然會帶來資源的大量浪費,加強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7]要通過各種形式,從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開始,強化大學生生態行為。比如把進行“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節約型校園”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成立“學生消費指導協會”,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節約消費,并內化為自覺的生態行為。

(四)創新生態德育活動載體

通過舉辦以生態為主題的報告會、知識競賽、文章評比、專題電影、文藝演出等形式和借助網站、微信等平臺,不斷創新高校生態德育的活動載體,豐富生態德育的實踐活動,引導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態德育的實踐活動中去,在鮮活的環境里接受鮮活的生態教育,激發大學生的熱情和感受大自然的快樂。通過活動力求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行為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實踐能力。

[1]南方日報評論員.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N].南方日報,2013-09-25.

[2]陳曉暉.“美麗中國”生態文明觀培育探析[J].生態經濟,2013(6).

[3][7]李貴蘭.高校生態德育淺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2).

[4]萬敏.學?!暗掠鷳B”理念的構建[J].湖北社會科學,2004(4).

[5]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

[6]章迪薇,朱旭梅.主體性道德教育:一種道德的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9.

猜你喜歡
天人合一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微時代”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