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搭連和界限

2015-03-20 13:19
傳播與版權 2015年10期
關鍵詞:政治文化

源 貞

試析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搭連和界限

源 貞

政治、經濟、文化是人們進行社會研究常用的三個維度,三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例如,政治經濟學、公共外交、軟權力、政治文化、文化經濟等概念,正是對這種關聯地帶進行研究的產物。一度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Ⅱ》,可以說是文化與政治之間撇不開的曖昧關系的具體體現。一個文化傳播事件出人意料地與政治傳播碰撞在了一起,并且還碰出了火花,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挖的案例。本文避繁就簡,以文化傳播和政治傳播的搭連為主、界限為輔,來談談二者之間的關系。

文化傳播;文化認同;政治傳播;政治認同;《舌尖上的中國》

[作 者]源貞,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關于中華美食的紀錄片。該片自第一部播出以來就取得了驕人的收視率,遙遙領先于同時段播出的各熱播劇?!渡嗉馍系闹袊颉吠瑯邮盏搅巳藗兊臒崃易放?。與第一季不同,《舌尖上的中國Ⅱ》中美食不再是唯一主題,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人物成為主要內容。美國媒體的一篇報道評論稱《舌尖上的中國Ⅱ》“不甚隱晦地包含了政治宣傳元素”,引發了很大爭議。因為它宣揚了民族和諧的價值觀念,包含“政治宣傳”和“統戰”的內容。本來一部展現中華美食文化,展現中國人家庭、親情和鄉情的文化片,為什么能被人當作政治宣傳片了呢?這是因為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搭連,且二者之間的界限也很難把握。

一、文化與政治、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及其中間地帶

首先,從概念的厘定上來看,學者對文化的諸多定義不盡相同,籠統地說,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政治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而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的資源的權威性分配的過程”[1]。廣義的文化包含了人類社會所有的物質和精神存在,那么政治也包含其中?!拔幕瘋鞑ナ侨祟愄赜械母鞣N文化要素的傳遞擴散和遷移繼傳現象,是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變、共享、互動和重組,是人類生存符號化和社會化的過程,是傳播者的編碼和解讀者的解碼互動闡釋的過程,是主體間進行文化交往的創造性的精神活動?!盵2]文化傳播的內容是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八^政治傳播,是指政治傳播者通過多通道、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信息,以推動政治活動過程、影響受傳者的態度與行為的一種對策?!盵3]政治傳播的內容為政治信息,目的是制造“同意”。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還把政治傳播稱作是“制造同意的藝術”。

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進行研究的需要,對一些要素進行取舍后形成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二者的概念都相對寬泛,難免會仁者見仁,出現很多交叉、融合的地方。并且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各種新的理論不斷被提出,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內容日漸豐富。關于公共外交、軟權力、政治文化、民族問題等研究都是國內外學者比較關注的學科領域。公共外交也被稱作文化外交,其主要功能是提升國家形象,增進國家利益。國際政治中關于“軟權力”的研究也相當豐富,“文化與權力的關系問題早已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并且在西方形成了文化與權力相互建構的主流性看法”[4]。政治文化既屬于文化范疇,又飽含政治內容和政治目的。同樣,關于民族問題的研究中也會經常涉及文化與政治兩個范疇。斯大林在其《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文中對民族的定義是“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5]?!庇纱硕x來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民族更多的是文化的共同體。但是民族問題又往往是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國際政治活動的重要議程。

二、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搭連

“人”是文化傳播和政治傳播的基本主體,在二者之間起著重要的關聯作用。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而一切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的東西??梢哉f,人的社會活動就是一個政治動物的文化活動,或者是一個文化動物的政治活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著文化傳播和政治傳播活動的屬性,決定著文化傳播中政治因素的不可避免,更決定著政治傳播中文化手段的普遍應用。

(一)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社會功能存在重疊區域

穩定是一個社會繁榮發展的基礎。歷史表明,革命式的社會突變雖然能夠促進社會較大規模的變革,但是造成的社會破壞也是空前的。中國的社會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推進改革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如何應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潮的沖擊,維護國家內部團結,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文化傳播和政治傳播能夠憑借其自身的傳播功能,從不同方面促進社會的有效整合。

首先,塑造文化認同是文化傳播的一項重要功能。民族的產生和融合離不開文化傳播的實現和發展。國內學者對民族的認識傾向于從文化視角來定義。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歷史風俗、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等成為劃分民族的主要判斷標準。錢穆先生對文化在民族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做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民族創造出文化,文化又融凝此民族”[6]。文化認同是民族發展的“黏合劑”。文化認同是根植于人內心的,是靈魂和精神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正是使我族類區別于他族類的文化心理。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僅是軍事征服,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征服。他在全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文化改革,從根本上實現文化統一。秦朝二世而亡,漢朝統一天下,繼承了秦朝的文化制度,順延帝祚四百多年,并最終形成以漢朝命名的民族——“漢族”。經過兩千年的發展漢族人口始終是世界人口第一大民族,這與以漢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的融凝作用密不可分。生活在中國版圖中的56個民族,又有一個共同的民族認同——中華民族認同。通過中華文化凝結起來的中華民族是現今中國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的前提。

其次,政治傳播在調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方面也具有突出的作用。政治傳播被稱作是“制造同意的藝術”,其目的就是通過政治信息的傳遞,實現影響受眾的態度與行為,進而推動政治進程。中國有句古語“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所向”意即指政治認同。政治認同是政治權力獲得合法性的重要渠道。實現政治認同的過程,是一個自然人成為社會人,即人的政治化的過程。政治認同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和行為。在現代社會,中國社會各種政治思潮涌動,如何在中國主流意識形態下,統合各種政治思潮,塑造政治認同,對實現共產黨的長期執政、增強政權“合法性”意義重大。

(二)文化傳播中的政治因素

文化傳播具有政治因素,因為任何一種傳播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在這個社會中存在著各種意識形態,代表著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往往控制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文化傳播活動?!拔幕瘋鞑セ顒硬豢赡懿环从痴?、表達政治、服務政治和參與政治?!盵7]不管是在西方國家,還是在中國,政府都沒有完全放棄對媒介的控制,只是在對媒介控制的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國家(政府)通過制定傳媒政策與法規,以及控制資金的投入來保障傳播活動為國家意識形態以及國家利益服務。例如,對媒介所有制形式的控制,對傳播內容的審查等。文化傳播中政治因素的強弱和政治價值的選擇,取決于傳播主體的政治屬性,取決于傳播內容的選擇。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淡化國家控制媒介的形象,在這點上西方國家比中國做得好。雖然中國也在推進媒介組織的轉型、改制,但是“央視”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的角色功能卻沒有改變?!渡嗉馍系闹袊颉繁晃鞣矫襟w稱作是“政治宣傳”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制作并播出該紀錄片媒體的“官方背景”??梢娢幕瘋鞑セ顒訒驗閭鞑ブ黧w的性質不同,帶給受眾不同的印象和體驗。文化傳播的內容選擇,往往也會體現出政治對文化傳播活動的影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樣板戲”成為全國人民文藝活動的首要內容,甚至是唯一內容。同樣是芭蕾舞,為什么《紅色娘子軍》是樣板戲而《天鵝湖》卻不是。電影《楊善洲》無疑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在國內很多電影節拿了獎,但是很難想象它能夠在戛納電影節、奧斯卡電影節拿獎。這里面可能就是政治的因素在起作用了。

(三)政治傳播中的文化手段

人們一提到政治就會引起一系列負面的聯想?!八环矫媸谷寺撓氲铰闊?、混亂甚至暴力,另一方面又與欺騙、操縱和謊言糾纏不清?!盵8]提到政治宣傳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和反感?!靶目诓灰弧薄把孕胁灰弧笔钦稳宋锏臉撕?。事實也確實如此,政府和政黨在追求其利益和目標時,表現往往是含蓄的。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還要表現出“被逼”的無奈。以文化的名行政治之實,是政治家的偏好。歷史上也不乏實例。

用文化的手段進行政治傳播主要有三種途徑。一種是通過文化控制,實現排除異見,這種方式較為直接。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明清兩朝的“文字獄”以及清朝初期的“剃發異服”政策等?!拔幕蟾锩眲t是以文化的名義進行的意識形態斗爭和權力斗爭。第二是在文化傳播活動中植入政治元素,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即“寓教于樂”?!霸⒔逃跇贰钡恼蝹鞑t是通過對文化傳播內容的有意識的創造和選擇,植入當政者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訴求,實現政治信息的隱性傳遞。這符合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把胍暣和怼睆?983年春節開辦至今,越來越多地受到批判,一方面與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和文化欣賞水平的提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其充滿政治色彩的節目編選有極大的關系。有人甚至把“央視春晚”稱作“政治晚會”。因為要照顧56個民族,照顧各個階層的需要,這里面有很多自覺不自覺的政治因素。第三種途徑是通過對政治理念進行理論包裝,形成一套具有最高權威的“科學理論”,然后通過在全社會進行傳播推廣形成一種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政治文化。通過這種理論包裝統治者統治權力的合法性得到了加強。

(四)文化傳播對政治權力的建構

隨著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軟權力的概念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領域。文化對權力的建構作用已經形成了學界的一般共識。軟權力包括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以及議程設置和制定國際規則、制度的能力?!皣夷哿?、普世性文化、國際制度正在被賦予新的意義?!盵9]文化傳播尤其是跨文化傳播活動在塑造國際認同,提升國家軟權力方面愈來愈顯示著其特有的魅力。中國的跨文化傳播活動一直面臨著一個困惑,那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什么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把中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宗族觀念以及家國倫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美食勾起了國人的集體回憶,也向世界呈現了中國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使人們在心靈上產生共鳴。與此相反,《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于2011年1月17日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就筆者個人的感覺來說,這部宣傳片并沒有完整地展現中國的形象,哪怕是人物形象。宣傳片中羅列堆砌的那些人物代表不了13億中國人的整體形象,缺乏全體國人的共同特征,其宣傳效果與《舌尖上的中國》相形見絀。

三、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界限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本質屬性是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文化傳播區別于政治傳播的根本特征是它的文化屬性。同樣,政治傳播區別于文化傳播的根本特征是它的政治屬性。如果文化傳播中摻雜了過多的政治元素,那么必然會影響他的文化屬性,一旦突破一定的界限勢必會不倫不類,引起受眾的反感,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是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文化傳播活動與政治傳播活動的本質屬性不同

文化傳播活動的本質屬性是它的文化特性。因此,人文特性是文化傳播內容的本質特征。政治傳播的內容是政治信息,政治特性和價值判斷與追求是其本質特征。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這種界限可以有效感知,卻很難清晰界定。政治傳播把政治信息通過文化的手段進行包裝,或者把政治信息滲透文化信息中進行傳遞。由于受眾的知識背景、文化層次、媒介素養以及政治敏感度的不同,他們對隱藏在文化傳播中的政治信息的感知能力和接收能力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對《舌尖上的中國》這樣一部美食紀錄片,有人從中看到的只是美食;有人從美食中勾起了鄉情、家國情;也有人從中洞察到了政治宣傳和意識形態宣傳??赡艿诙N人感知到的,才是《舌尖上的中國》意圖傳遞給大家的真實信息??倢а蓐悤郧湓诮邮苎胍晫TL時,談到了《舌尖Ⅱ》的拍攝目的就是通過美食來展現隱藏在美食背后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展現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念、家國情懷,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等。因此,受眾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決定著他們對接收到的信息的解碼存在差別,也決定著他們對同一傳播行為的不同屬性的認知和把握。

(二)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的最終目標不盡一致

首先,文化傳播追求的是通過人文信息的傳遞,達到心靈和精神的溝通和享受,塑造的是文化認同。政治傳播則是要實現政治信息的有效傳遞、政治動員的有效實現和政治參與的充分表達,塑造的是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可以幫助實現政治認同,但是文化認同并不全都能轉化為政治認同。比如,你可以喜歡美國大片,也認同其所傳遞的人文精神,并通過觀賞電影滿足了視覺刺激和精神享受,但是并不等于你就認同了美國的意識形態,認同了美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其次,在一般情況下,政治傳播活動都具有明確的傳播目的,功利性較強,對需要達到的傳播效果有一定的預期。而文化傳播活動的目的則略顯泛化,著眼于長期目標。從對受眾的傳播效果方面來說,政治傳播效果相對缺乏穩定性。特別是在西方政治選舉進程中,選民的政治選擇往往容易受到競選廣告等政治宣傳攻勢的影響。領導人上臺后,與民眾都會有一個“蜜月期”,時間長短不一,過后支持率就會出現大幅下滑。而一部優秀的影視劇或者文化藝術表演,能給人們帶來一時的享受和體驗,過一段時間可能都記不得看了什么,但會在心底留下一絲的記憶。這種記憶經過長期積累就會對人的認知和態度乃至行為產生持續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旦建立,就會十分穩固。比如,人們對本民族文化推崇,對異文化的排斥和偏見。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傳播與政治傳播這兩者都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包含的內容也十分豐富。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搭連,界限則相對模糊,要想清晰界定二者之間的界限,有一定的難度。但有一點應準確把握,那就是任何事物都有決定其自身屬性的本質特征和與此相對應的社會功能。文化傳播活動應該主要承擔其傳遞文明、教化大眾、調控社會的功能,文化傳播中滲透過多的政治因素,不僅會影響文化傳播的效果,也會削弱滲透其中的政治信息的權威性。政治傳播活動可以借助一定的文化手段進行,但是需要較高的包裝技巧。政治傳播不應該過多地染指文化傳播,就像郭德綱在其相聲作品《我要反三俗》中所表述的那樣,相聲(演員)的本職工作就是逗人樂的,如果過多地承擔起教育(政治宣傳)的職責,那么損失的就是“十幾億的觀眾”。雖然有點偏激,但是說明了一定的道理。當文化傳播過多地承擔了與其本職不相符的責任的時候,難免就像十年前相聲這種藝術形式的沒落一樣,最終損害的將是整個文化傳播事業,政治傳播的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1]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

[2]莊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3]邵培仁.政治傳播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25.

[4]張曙光.權力話語與文化自覺——關于文化與權力關系問題的哲學思考[J].社會科學戰線,2008(5):88-90.

[5]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6]錢穆.民族與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7.

[7]莊曉東.文化傳播:歷史、理論與現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7

[8]安德魯·海伍德.政治學[M].張立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

[9]約瑟夫·S.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5.

猜你喜歡
政治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誰遠誰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