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公共意識培育芻論

2015-03-20 19:47
貴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利益培育

劉 慧

(中央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貴陽學院 社會管理學院,貴州·貴陽 550005)

“公共意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領域的逐漸擴大,人們對公共領域中自己所處的共同體的公民身份、公民責任、公民權利,對政治生活的參與積極性等相關的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自覺認知和履行,是一種感性到理性精神的升華過程中相伴而生的意識。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公共精神是必須具備的,而公共意識則是公共精神形成的出發點。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構成的國家,少數民族作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民族習慣、民族心理、民族風俗等具體的原因,我國采取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少數民族人民公共意識的培育和形成,有助于民族區域政策的正確貫徹實施,有助于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民主法治的現代化生活,是國家走向富強、文明,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少數民族公共意識培育的意義

人原本就是群居的存在物,因而是類的存在物,公共生活一直存在于人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但公共生活的樣式和程度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使中國逐漸地融入到世界發展的潮流之中,經濟發展走向一體化,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在經濟上、生存上,已融合為一個共生死、共繁榮的共同體。人類公共生活較之以往前所未有的擴大,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于影響到社會生活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轉型時期,經濟、技術都得到了快速發展,頻繁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對我們提出了在物質財富豐富的同時應具備相應的精神文化,否則它將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經濟建設的成果也會毀于一旦。所以,公共意識的培育作為道德建設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構建公序良俗的和諧社會和個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少數民族都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著它自身形成的歷史文化,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從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到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有著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風民俗,這樣的歷史背景使各民族之間在價值認同上存在著差異,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樣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使公共領域難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循環,影響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凝聚力。公共意識的強弱與國家認同的程度是成正比的關系,公共意識強的民族不僅本民族的民族認同高,凝聚力強,它對國家的認同程度高,社會責任感強,使國家更加的穩定,發展也會更加的迅速,因此,少數民族公共意識的培育有助于促進這一群體對國家層面的價值觀的認同。其次,少數民族公共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各民族更加融合團結。人都是群體性的存在物,都是在不斷的社會化中生活的,就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談道:“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關系的總和”。[1]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存在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怎樣化解這些沖突,使社會和諧,公共意識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對個體自身私利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人從自身個體出發的理性追求。然而,個體利益的實現與群體利益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群體利益的強大,個體利益也難以實現,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之間不可避免的產生沖突,如果沒有公共意識,人人都從自己的個體利益出發,置群體國家于不顧,這樣一盤散沙的群體和國家,也不會長久存在,終究會在不斷的斗爭中湮滅。我國現在正處在改革開放持續擴大,市場經濟的深入轉型時期,各個國家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越加頻繁,突顯了利益主體間的密切相連和沖突,公共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對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當前困擾中國人民日常生活的霧霾天氣,就是我們過度追求經濟的發展,公共意識缺乏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最后,一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必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公民社會,只有建成這樣的公民社會,國民才會有較高的公德心,較高的權利義務的意識,較高的國家政治觀念。就如梁啟超先生所說:“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此德焉以成立者也”。[2]公德是維系社會的根本,“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3]公德的高下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公德的建立是以公共意識的基礎的,唯有所有公民都有強大的公共意識,公德才能真正建立起來,現代化的強大的公民社會才能形成。

總之,公共意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同時也是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少數民族公德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少數民族團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協調,有助于提高各民族自身公民素質的提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增強國家凝聚力,公共領域利益實現最大化,使我國這種多民族構成的國家不斷走向富強、繁榮、昌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少數民族公共意識現狀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是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或早或遲的發生相應的變化,它的產生和發展始終依賴于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社會歷史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條件。人的實踐活動直接規定著意識的本質和結構,并構成了意識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的意識、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4]公共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構成部分,它的孕育、產生和成長是與之相關的社會存在決定的,是人類在生產物質資料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形成的。因此,少數民族的公共意識與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密切相關。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將近9%,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時期都是單獨居住,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城鎮化的程度加深,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逐漸向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轉化。少數民族中除漢族之外的55個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有將近一半使用本民族的文字,除了極少數的少數民族,如回族和滿族使用漢字之外,特別在邊遠民族地區,使用本民族語言和文字的人口比例更高,這部分的少數民族人民很多幾乎難以與漢族人民溝通,造成經濟上、教育上的落后,物質生活相對匱乏。少數民族因為先天生活的歷史和文化環境的局限,許多少數民族生活在比較不發達的山區,這些地理環境的限制使大多數少數民族在公共意識上既有自然賦予他們的優勢,又有物質生活條件所造成的缺失。如大部分少數民族因物質條件的匱乏和知識水平的欠缺,對大自然有先天的依賴,甚至作為他們的信仰的偶像,所以許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較好。然而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深加快,少數民族先天物質條件造成了他們許多事實上的不平等,如難以接受正規的教育,文化程度較低,因而現代化的程度較低,速度較慢,所以大多數少數民族公共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體現較高的民族榮譽感而對國家對整個中華民族缺乏應有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覺性。

其次,公共意識的強弱還體現在對公共領域的關懷、參與等方面。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在對待公共領域的關懷上不夠積極,沒有形成現代化的公共領域觀念,缺乏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現代化的公共意識,常常把公共領域的認識局限于本民族的內部的交往空間、生活空間和地理環境。同時,在公共參與方面,隨著當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市場經濟的深入轉型,中國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速度加快,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公共意識還難以適應當前的社會背景,對待自己作為一名合格公民應當享受的權利與應當履行的義務缺乏清晰的認識,因而當他們的權利遭受侵犯時,他們不懂得去爭取,去維護,也不會認真地去履行他們應盡的義務。作為一名具備公共意識的現代化的公民,還應該具備法治的意識,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應該懂得應法律的知識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大多數少數民族還在沿用古老的族法或者族長制等方式維護和解決本族內部或與其他民族間的沖突,缺乏現代化的公平法治觀念。

人的意識和人的實踐具有著內在的統一性,離開了人的實踐,無法正確理解人的意識,而離開了人的意識,人的實踐活動也同樣不可能得到正確的把握。少數民族公共意識的形成與本民族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我國的大部分少數民族因為許多先天的歷史原因,出現了公共意識落后的狀況,而他們作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家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應切實加強對少數民族公共意識的建構。

三、少數民族公共意識培育途徑

公共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多水平、多層次和多結構的精神活動系統,是主體對自然的意識、社會的意識和自我的意識的現實的統一,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認知關系和價值關系的統一體,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少數民族作為現代化建設中獨立自由個體,公共意識是他們對個體自由精神境界的提升、對一己私利的超越,對自身所處共同體榮辱一體的確認和認同,對自身責任的擔當,所以我們應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培育:

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方向,樹立新型的集體主義理念。每一個民族都有他自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而這樣的價值觀影響著這個民族的進步,是每一個民族的信仰,是凝聚這個民族的核心力量。所以,培育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公共意識,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方向,不以自己的個體所存在的狹隘的小民族區域,在個體層面努力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當然,正確方向引導下的公共意識的培育,還需有堅實的土壤,才能使這樣的公共意識生根、發芽、成長,而不是曇花一現。所以,我們仍然在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培育少數民族的公共意識,否則,就像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所彰顯的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至上,建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個人利益都是人們生活的禁區,不能提倡、不能追求,否則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將會受到眾人的譴責,因而這樣培育出來公共意識都是假大空,而無真實的根基,因此注定不會長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方向,建構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互兼顧的新型集體主義理念,滿足人民合理的利益需求,培育出來的公共意識才是受人民所歡迎,能夠貫徹踐行,知行合一。

提升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取決于這一民族整體人民素質的高低,而素質的高低則與他們的教育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有關。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原因,長期居住在地處偏僻或高山地帶,惡劣的自然環境給大多數少數民族帶來了事實上的不平等,盡管建國后,國家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政策加以扶植,但離事實上的平等還有一段距離,由此導致許多少數民族人民知識水平低下,有的甚至語言都難以溝通,與外界經濟、政治上的溝通更加困難,因此,要提升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使其文化水平及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真正認識到公共領域與自己的切身利益關系,對國家、對社會產生權利和義務的觀念,自覺地擔當自身的責任,合理化解面對的利益沖突。

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八枷搿币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5]“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6]公民對社會公共生活的利益感受是公共意識產生的阿基米德點。目前,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生活條件和經濟條件都較為落后,究其原因,他們首先在語言上溝通困難,使得他們難以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難以而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經濟的深入轉型,經濟逐漸一體化,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公共領域逐漸擴大,甚至影響到了我們自身的個體利益,而缺乏溝通交流,信息的閉塞,這樣的民族最終將從這樣的發展鏈上被淘汰。所以,加強對各民族的公共意識的培養也是提高各民族人民根本素質,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舉措。培育少數民族的公共意識,首先要讓他們具備對公共領域的認識,而不是認為除了本民族的財產、人民、地域之外的都是與他們無關的,而是把自己民族的個體利益、集體利益都融入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中,特別在當前這樣的信息化時代,他們要明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都是息息相關,每個人,每個民族都不可能脫離其他民族、其他人而獨立存在,不融入到這樣的環境之中,他們終將被社會發展淘汰,被人類發展的歷史所湮滅。

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法治建設。法治建設是少數民族地區建構公共意識的基石。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背景,造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價值多元的生活樣式,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往因價值觀的差異性不可避免的產生這樣和那樣的沖突,這些沖突只有通過法治建設才能有效化解。少數民族的政府工作人員應具備法治的相關知識,在工作中形成法治理念,依法辦事,拋棄中國傳統人治、因人而治的陋習,才能避免貪污腐敗,在人民群眾中形成良好的遵紀守法的良好風氣。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法制宣傳工作,使他們掌握法律基本知識,了解我國相關法律,樹立守法觀念和法治意識,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避免在公共意識的建構過程中,濫用和錯用公共意識。如我們常??吹皆S多少數民族地區所發生的不理智的民族情緒引發的民族間的斗爭,暴力抗法,聚眾圍攻,甚至有的少數民族人民被具有不良企圖的其他國家和少數分裂主義者所利用,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和國家安全等等。因此,唯有通過法制建設,完善一系列的體制建設,使公共意識建構過程中不被濫用和錯用,達到規范建構,理性生長。

公共意識作為意識存在的樣式,它反映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印證著時代前進的烙印。我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基于當前我國各民族之間公共意識程度之參差不齊的現實,加強培育我國少數民族公共意識對于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走向現代化是必不可少的。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梁啟超.新民說[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6.

[3]王德峰.國性與民德:梁啟超文選[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8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82.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利益培育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利益鏈與新壟斷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