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語境中的人物特稿研究

2015-03-28 05:51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盛 芳

社會轉型語境中的人物特稿研究

盛 芳

(衡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衡陽 4210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新聞界特稿寫作聲勢日顯,影響逐漸擴大?!吨袊嗄陥蟆?、《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為代表的報刊均常設特稿版面或欄目,擅長特稿寫作的記者也收獲了不少聲名。整體來看,中國媒體與記者傾向于將人物與社會公共生活建立起某種聯系,這一特質區別于美國特稿,從而呈現出不一樣的敘事框架。

社會轉型;人物特稿;敘事框架

一、何為特稿

特稿這一體裁緣自西方,最早可溯源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新聞界興起的新新聞運動,以湯姆·沃爾夫、諾曼·梅勒等為代表的倡導者將新聞報道與文學創作聯姻,采用大量小說、自傳體文學的手法,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使新聞報道具有文學性。這種主觀性極強的寫法在增強可讀性的同時也威脅到新聞的生命,因此新新聞主義被認為是20世紀實務新聞學最激進的一種報道理論。如國內特稿寫手李海鵬所說:“理所當然,后來它退潮了,合理的成分被新聞界繼承下來,成果就是‘特稿’?!雹?/p>

特稿誕生之初,以其人情味成為西方大眾化報刊拓展市場尤其是贏得女性讀者的法寶,但并不被正派讀者接受。這一文體在融入人文和社會關懷要素后顯示出價值,1979年普利策新聞獎增設特稿寫作獎,其評獎條件為:“除了具有獨家新聞、調查性報道和現場報道的共有的獲獎特質外,特稿主要是考慮高度的文學品質和原創性”。特稿地位得到空前提升②。

相比致力于揭開表象事實背后的深刻原因的事件特稿,人物特稿要顯得“軟”一些,在寫法上可能文學意味更濃,帶給讀者的心靈震撼與審美快感更突出。本文重點關注人物類特稿。按照普利策特稿獎的標準,人物特稿的基本性質是:以文學的形象化手法報道普通人物,通過對他們的悲劇命運的描述以傳達強烈的情感力量和人道主義關懷的非虛構性作品。其旨趣在于向讀者傳達倫理情感、激起人道主義的同情,而不是揭露真相或解釋原因③。

二、中國特稿的歷史淵源:報告文學

在我國,報告文學是最早比較接近新聞特稿概念的文體。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報告文學涌現,重點體現在對知識與科學技術人才的尊重,其中寫人物故事的《哥德巴赫猜想》、《揚眉劍出鞘》、《中年頌》、《大雁情》等堪稱載入新聞史的精品。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作為新時期報告文學的發軔之作,在報告文學的發展史上具有某種標志性的意義,因其重新確認和肯定了畸形年代里被拋棄的常識與公理,對知識分子及科技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予以確認,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現代社會文明與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作家黃宗英的《大雁情》亦有同樣的寫作背景與主題?!吨心觏灐穼ζ胀ò傩盏拇蠊P書寫更是刷新了受眾的認知,在科學家、運動員、英雄的大寫年代,小人物的生活與命運也顯得格外動人。

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的時代主題無疑是思想啟蒙,報告文學因此承擔著宏大的歷史使命,在寫作旨意上,高度關注國家政治中心命題,具有濃厚的政治化色彩。它通過披露與揭示社會現實中的矛盾與問題,使人從某種麻痹自樂的病態中得以警醒,從而思考社會改革與現實優化的方略。

應該要承認,報告文學給中國受眾帶來豐富的閱讀感性體驗,在刻板枯燥的假大空文風中,這種寫法上的突破讓人耳目一新。1978年第6期《新體育》刊發理由的《揚眉劍出鞘》,為寫好稿件,理由自己嘗試擊劍,通過三四天的親身感受將抽象的專業術語還原為生活化、形象化的語言。他所撰寫的欒菊杰系列報告文學,以小說筆法全面紀錄了女劍俠欒菊杰從成長到成熟、從中國走向世界的非凡歷程。理由善于在緊張的事件中挖掘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開頭的懸念,文本的敘事節奏快慢相間變化多端,符合競技體育的緊張激烈性,符合受眾審美心理。他的作品因而被稱贊為“新聞小說”??梢哉f,文學手段開拓了新聞的深度,讓新聞人物、事件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不過,在文本表達上報告文學鮮明地體現出時代的特征,政治化抒情語言較為明顯,如:

“呵!多么純真的思想,多么可愛的品格!這就是我們一個不到20歲的姑娘,站在歐洲的擊劍臺上,經過獨立的判斷,迸發出的心靈火花!忍受著巨大的傷痛,凝結著戰士的情操,超越了擊劍運動本身的含義。我們應該為有這樣毫光四射的年輕一代而驕傲!”……“祖國呵,你的女兒用鮮紅澆開勝利的牡丹,為你贏得了一劍!”

應當指出的是,20世紀80年代的報告文學這些表達濃烈個人情感色彩的文字到了90年代以后逐漸被受眾排斥,主要原因在于讀者主體性增強,希望由自己進行判斷,而不愿被作者強行灌輸觀念。

三、發展:社會轉型的現實語境

特稿在中國的出現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中國青年報》(1995年1月推出冰點特稿專欄)、《南方周末》是較早嘗試特稿寫作(2006年正式設特稿版)的兩份報紙,一北一南,在新聞報道理念及操作方法上屢有創新。此后,以《三聯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中國周刊》、《鳳凰周刊》等為代表的時政期刊,以《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為代表的都市報,以《財經》、《智族》等為代表的專業雜志均開辟特稿版面、專欄,特稿撰寫者漸漸形成精神共同體,經常開展業務討論,愛好特稿者也逐漸聚成圈子。優秀的佳作會通過各種渠道聲名遠播,記者往往也因特稿而得名。各大媒體的年度評獎中特稿成為重要的常設獎項,比如影響較大的《南方周末》年度傳媒致敬(除南方周末外的國內媒體),特稿是固定獎項?!缎戮﹫蟆?、《南方都市報》年度傳媒大獎常設人物報道獎,多為特稿。以上所述媒體均是優秀紙媒之代表,但總體來看,國內特稿水準參差不齊,不少地方報紙將長一點的報道稱之為特稿,甚至掛特稿的名行宣傳之實。

與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報告文學相比,人物特稿的主題與模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果說80年代報告文學進行的是思想啟蒙,那么90年代興起的特稿就是心靈與情感的啟蒙。90年代以來個體利益越來越被重視,正面的積極影響是個體價值被承認,負面的影響是精神匱乏,物質壓倒精神、現實侵蝕理想,躲避崇高成為時尚。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如果說共和國頭30年是用政治手段和計劃經濟模式統合和解決一切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問題的話,所謂“政治掛帥”;那么第二個30年是經濟或市場掛帥,經濟或市場也曾一統天下,甚至經濟指標一度成為社會的唯一評判標準,好在共和國60年誕辰的前后開始審視和扭轉這一態勢④。

當整個社會過于重視經濟發展與物質追求,導致情感疏離、誠信缺失,當改革不斷深入,社會轉型日益復雜多樣,特稿以其厚重的主題,關注現實問題及人的心靈,營造時代的經典意象。特稿在社會轉型語境中能取得較大的影響,正因為它積極切入公共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介入與推動作用。與美國特稿相比,中國的現實語境使這一文體負載了太多內涵,強烈地切入公共生活的表達沖動影響了其主題與框架。

四、人物特稿的主題與框架

1.以焦點人物故事介入改革進程、反思社會

政治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作家、經濟學家等知識精英,在不同領域影響中國,人物特稿借他們的故事幫助受眾理解置身的時代,關注改革進程,反思歷史教訓。袁凌的《守夜人高華》(《財經》2012年第18期)、林珊珊、杜強采寫的《九號院的年輕人》(《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28期)等特稿獲得的贊譽即在于采編人員對中國社會的見識與判斷。袁凌在記者手記中曾提及如何輾轉采訪:在這些拜訪和閱讀中,一個歷史守夜人的形象漸漸出現在我眼前,他走進卷冊塵封的歷史倉庫,用自己有限的火苗照亮那里的一線真實,等候揭開真相的一天到來。這需要超越同儕的眼力,又需要安靜地不動聲色地勇敢?!熬盘栐骸奔粗泄仓醒朕r村政策研究室,當年,王岐山等一批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曾在此工作。為中國改革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九號院,也將開放、包容、平等的烙印打在了他們身上。記者曾論及報道特點:“通過人物群體的故事表達改革問題,以地理概念凝聚線索,也為單個人物報道增加層次感?!雹?/p>

《朱清時慘勝》(《人物》2014年第8期)亦如此。作為大學教育體制改革的試水者,朱清時在南方科技大學所經歷的一切不論好壞都值得記錄,正如主編張悅所說:“我相信朱清時的臉在大眾中沒有足夠的辨識度,但他所作的改革和他改革的成敗關系著我們和我們后代能否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如果我們值得擁有這份美好,那朱清時也值得封面人物的分量。哪怕他靠一己之力無法完全改變教育體制的弊端,但所謂成敗最終是理念和價值觀的成敗,所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并理解他的故事,這是嚴肅雜志的責任?!?/p>

2.以小人物故事推動社會變革

戴維·加洛克在談到普利策特稿獎時,指出“悲劇是許多作品的主要話題”⑥。美國特稿多寫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尤其是遭遇不幸的小人物,所報道的事件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事件,如生老病死、友誼、奮斗、生存等等,特稿的價值取向基本上是對身處逆境的小人物給予人道關懷。

中國的特稿雖然也寫普通人物,但其選題原則往往強調人物背后的大時代與大邏輯,注重呈現人物背后的中國社會。這種區別很大程度上與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有關,因為有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太多,大眾的注意力往往被這些“大問題”吸引,公眾沒有太多閑暇關注純粹個體的故事,除非這些個體跟社會大環境體制相關。因此,中國媒體在選題取向上更強調與時代、社會情緒、社會心態的關聯,在個體命運中審視社會。通過現實圖景的展現,一方面讓受眾看到個體命運,一方面促使人反思制度建設的迫切性?!吨袊嗄陥蟆繁c特稿在這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將社會普通群體所處的弱勢地位,嚴酷的生存狀態及遭遇的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對待“曬”在廣大讀者面前:

《缺氧的家庭》(2013-2-16)敘寫塵肺家庭楊書禮一家的生存狀態,反映生命財產和利益沒得到保障的農民工群體的艱難命運?!侗本┑牟∨c愛》(2012-04-18)中,王楠和李靜們懷揣夢想在北京打拼,有穩定體面的工作,納稅、交社保,好像已經融入這座城市,在危急關頭卻被城市秩序拋棄。

又比如小龍的故事:農村少年小龍游蕩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因讀不下書,想離開壓抑的小縣城出去打工。他本想搶劫籌點路費,可真動手時又沒了膽量。最后,在一個夏日的深夜,所有的挫敗壓垮了他,他沖動地殺死路邊的流浪漢,“權當練練膽”。在冰點特稿記者李斐然的筆下,“小龍活在一個正努力奔跑的縣城里,一如你見過的任何一個城市,人們忙著賺錢,忙著買房,忙著快步邁入成功行列。而小龍卻像是這臺高速旋轉的發動機里被甩在末尾的小石子,跌跌撞撞,遍體鱗傷。小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弱者,可他卻要從傷害另一個弱者身上,汲取可悲的‘勇氣’。這故事讓人深思?!弊罱K,她通過特稿《彬縣少年殺人事件》(《中國青年報》2013-07-17)表達了事件背后更多的東西,從而得到當地領導的肯定:小龍不應該只是小龍自己,他是更多游蕩在城市邊緣少年的縮影,應該讓更多人,特別是城市的管理者,看出其中的關聯性,注意到這個故事,注意到城市發展的問題。接受采訪的官員明知在中國慣有的語境中會惹上麻煩依然選擇坦誠面對記者,很大程度上緣于對特稿報道力度與深度的信任。

上述特稿主題全部都是普通人的平常人生,在強調顯著性的新聞世界中,這一常識往往被忽略:普通人的情感悲歡,才最容易打動普通人。

除了直面現實問題,分析社會心態與社會異化也較為常見。如曾獲首屆中國非虛構作品獎之“時代表情獎”的《中國制造:欲望時代的干露露們》(《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339期),即以大量細節呈現出網絡紅人干露露的性格、成長環境與社會邏輯鏈條。

特稿《復制賤民——南京餓死女童案母親樂燕的人生軌跡》(《南方周末》2013-10-17)以“賤民”定位樂燕,文本中流露出的是惡性循環的悲劇一面,這類爭議或負面人物報道因其善于剖析復雜的人性及呈現社會對個體的影響往往能引發受眾關注。智族GQ主筆蔡崇達曾以《審判》(2011-08-29)獲得無數贊譽。這個帶有卡夫卡式寓意的標題,介入藥家鑫死后的各種迷霧與疑問,對死者張妙的父親、丈夫、藥家鑫的父母親、各自的代理律師、公民代理人張顯等展開深度采訪,以長達3萬字的篇幅解剖輿論高潮中的人物內心。

英國學者梅爾內曾指出小說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使讀者用新眼光看待人、事、社會,這比當他被自己特別的目標和目的,或者被他的階級或社會團體的目標和目的吸引時所認識的更準確更公正⑦。筆者認為,好的特稿也一定能夠呈現人與事件的復雜,能反映一目了然的黑白之外的灰色地帶,有助于受眾打破舊思維框框重新打量世界。

3.以人性呼喚傳統的力量

筆者所指的傳統不是商業浪潮中的懷舊,而是意指人性與文學性,即對中國抒情傳統的回歸。在革命與啟蒙之外,現代主體建構的另一面是抒情,抒情重視個人、主體及自我意義。前已述及,改革大潮中,理性與感性的不再是和諧的關系,兩者的緊張最終導致主體失去感性能力。在中國古典的言志、緣情、紀事的三個維度中,抒情意味著對生命節奏、靈境的重視,是人們賴以安身立命的寄托。

《人物》雜志2014年第10期封面報道《馬可——衣以載道》就是內涵深厚的優秀特稿。當彭麗媛在出訪中穿著本土品牌得到全世界范圍的稱贊時,設計師自然受到矚目,記者張卓寫出了服裝設計之外的更多價值與精神?!拔也粷M足于服裝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和裝飾性,我堅信最偉大最高尚的創作動機是出于‘關心人’,是對‘人’本身的終極關懷——關心人的精神世界。這種關心包含了愛,但比愛更加寬廣,更無條件?!瘪R可渴望的不是一個商業品牌的市場成功,而是一種價值觀的實現?!度宋铩房吹搅诉@種價值的稀缺性和對現實的引導意義,不惜以一年的時間來采訪,在提要中記者如此評價馬可:無論是為彭麗媛定制服裝還是發掘鄉土的傳統手工藝,這都是她試圖影響國民價值取向的嘗試。

知名特稿記者南香紅擅長對自然與人的書寫,《沒有木卡姆就等于沒有了生命》(《南方周末》2006-11-30)書寫不為大眾熟知的群體,探討關于愛情、生命、死亡、人生等人類普遍永恒的母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帶給讀者另一種審美體驗;《盲藝人的樂與路》(2003-11-27)中,盲藝人作為傳統文明的固守者與某種信念的堅持者,他們的故事切中大眾的懷舊情感,讓人感慨被高速旋轉的時代車輪拋出的那些品質與韻味,看似無用卻非常重要。

情感需要深入體會,透過事功以上的理解與認識我們才能感受到原本存在的深摯的愛,生命中有一些特別的東西,它們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足以抵抗世俗通行的成功標準與潛規則。如《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中國青年報》2013-07-10)中的陳鵬軍的故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影樓老板,但多年堅持拍攝家庭畫面,在他的鏡頭中,“父親漸漸老去,直至遠離。到父親真的走了,陳鵬軍才明白,一場父子間的告別,10年也還是不夠的?!?/p>

這篇特稿很容易讓人想起同名書《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作者是英國的攝影師菲利普·托里達諾,2006年托里達諾的母親突然去世后,他作為獨子陪伴96歲高齡的父親度過了最后的3年。托里達諾用相機記錄下這3年的點點滴滴并在博客上發表,父親一生的故事打動了成千上萬的人,世界各地的人給托里達諾發去電子郵件,訴說這組圖片如何改變了他們對世界、對父母和對愛的看法。

梅內爾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與四個方面相關:它們對人生真諦的說明和揭示;語言使用的創造性以及對情節、人物、情景等等的處理;個性、事件、環境的表現;主題和效果的多樣統一⑦。特稿的評價體系與之類似,優秀的特稿往往能揭示某種人生真諦?!皞ゴ蟮男≌f似乎都具有這一本質特性,即促進對人生充分可能性的認識?!雹呔W絡的興起,社交媒體的發展,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日漸疏離,人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在物質與技術交織的網絡中淪陷,慶幸的是,事物到達一個頂點必然會出現拐點。在認知方面,當前中國社會即已到達拐點,即由拼命賺錢拼命追逐到比較看重生活的價值與意義,這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精神層面付出代價后的人性蘇醒?!安灰叩锰h而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慢點走等等靈魂”等成為新的時代流行語,文學強調返回初心,人物特稿也常挖掘此主題,回歸本真成為新的價值趨向。

新聞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在于少量的孤立信息,而在于報道中的細節、沖突、情感,它們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無論是人物類、事件類還是話題類特稿,文字之美、人性力量及推動社會進步的時代意義都是作品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特稿寫作者因此需要有對情懷、筆力、角度上的控制力,筆調冷靜,注重真實客觀的細節,方能擁有超越易碎的永恒價值。

注釋:

①李海鵬:《大地孤獨閃光》,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第2頁。

②展江:《新聞文體范式革命的引領者》,參見《南方周末特稿手冊》序。

③文先軍:《從普利策獎獲獎作品看人物特稿寫作》,《中國記者》2006年第10期。

④李繼東、胡正榮:《中國政治意識形態與傳媒改革:關系與影響》,《新聞大學》2013年第4期。

⑤林姍姍:《我世界》,《南方傳媒研究》,2014年第46輯。

⑥(美)戴維·加洛克編:《普利策新聞獎(特稿卷)》,多人譯,新華出版社1999年,第6頁。

⑦[英]H.A.梅內爾:《審美價值的本性》,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59、50、51頁。

On Features of Characters in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HENG Fang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Since 1990's,the momentum of the writing of features of characters in Chinese press are growing more and more and the influence are gradually expanding.The representative newspapers,such as China Youth Daily,Southern Weekly and Southern People Weekly,have set up a permanent section or column of features of characters and good feature writing journalists also have gained a lot of fame.As a whole,Chinese media and journalists tend to establish a certain link with characters and social public life and this tra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eature writ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showed a different narrative framework.

social transformation;features of characters;narrative framework

G212

A

1673-0313(2015)04-0126-05

2015-05-20

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媒介社會學視野下的人物報道轉型研究”(11CXW002)。

盛芳(1976-),女,湖南長沙人,副教授,從事新聞史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