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達吉堪布:末法時代的布道者

2015-03-29 02:47于仲達
傳記文學 2015年9期
關鍵詞:佛法藏傳佛教眾生

文 于仲達

索達吉堪布:末法時代的布道者

文 于仲達

一個朋友說,人一生最值得訪問的地方就是西藏。

不久以前,我去了一次西藏,覺得此言不虛,確實如此。到拉薩,下了火車,第一個感覺就是,天是那樣的藍,云是那樣的白,到西藏確實可以凈化心靈。只要你在這里住上一段時間,就可以親身感覺到西藏的文化和內地不一樣,那就是濃郁的宗教氛圍。你在這里可以隨處看到虔誠的佛教徒,藏族人民的生活很簡單、純樸,臉上掛著淳樸的笑容。牛、羊、豬、雞等動物都是自由自在地到處亂跑,十分自由,人們沒有去限制它們,你也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佛教里所說的“眾生平等”。

為了了解藏傳佛教,我曾翻閱關于宗喀巴大師的相關書籍,心靈十分震撼。大師的佛學研究,雖然是密宗,但他對人的思維、對世界的思考是很精深的,他所達到的高度,對于我們漢傳佛教界來說是比較神秘的,如果不懂藏文和梵文,我們讀不懂他們的經典。佛教里面,藏傳佛教遺留的經典最多,而且對佛學的研究,西藏的喇嘛教特別執著,一研究就幾十年,從小研究到老。藏傳佛教究其源頭,亦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從印度傳入西藏,歷經前弘期和后弘期,才逐步形成了四大傳承,并涌現了諸多的具足慈悲和智慧的成就者,例如瑪爾巴、密勒日巴尊者、薩迦班智達、華智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等等。近代,藏傳佛教傳到內地,20世紀中期,由噶舉傳承開始傳到歐美各國,并在西方出現了眾多藏傳佛教的禪修中心。藏傳佛教博大精深,包容了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之善巧智慧,唯有經過深入了解和實證,才能明了其甚深精義。由于藏傳佛教清凈的傳承、殊勝的竅訣、簡單的儀軌,再加上對聞思修行特別重視,故而很容易被人們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藏傳佛教的教義非常實用,它并不完全停留在理論上,也不是搞一種科學或形象化,而是依靠前輩大德的竅訣,有很多斷除煩惱的方法,比如修菩提心、大圓滿的直指心性,又簡單又易行,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快。

索達吉堪布,就是當今藏傳佛教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高僧。

由于因緣具足,我終于見到了索達吉堪布。2010年6月24日上午,我在北大聆聽大師演講《佛教空性觀》。大師從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入手,談起學習空性法門的路徑和現代科學對空性的探索,以及證悟空性的重要性。大師一襲喇嘛衣,滿臉笑容,話語慈悲,睿智博學,聽后內心清涼,仿佛播灑甘霖。

末法時代,眾生障深慧淺,乍聽“空性”,似乎消極。但是,“空性”并非為“無”,而是有光明如來藏。講座結束,索達吉堪布鄭重建議當代知識分子培養利他的價值觀,認清前世后世的存在,同時希望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觀重新觀察:“以前我在這個世間上是怎么活的?如果前世后世真的存在,那該怎么辦?”

據筆者觀察,當今大學尤其需要心靈教育、生命教育和信仰教育,這三者其實都在說同一件事。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如何,直接決定了他對社會和他人的態度。但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本末倒置,只傳授知識,不傳授智慧。比如佛教,這么好的人間智慧,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誤解與排斥呢?悲(智慧)智(悲心)雙運是佛教的兩大特點,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如果只有智慧、沒有悲心,那他的智慧就會成為邪慧。像有些高級知識分子,利用自己精通的技術,做任何壞事都非常方便,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反之,一個人若只有悲心、沒有智慧,也是不行的?,F在不少人做善事很積極,但沒有智慧的話,處理問題經常捉襟見肘,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而佛教中,不僅有教你為人處世的方法,還有前后世存在、因果不虛、人身難得、萬法皆空等甚深道理。明白了這些之后,你才會樹立正確的知見,做事也不會非常盲目、不辨取舍。

假若一個“知識分子”,通達了佛教,不但會具足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還會有遍及一切生命的慈悲。這樣以來,他會造福多少青年學生呀?反之,沒有智慧只有技巧,很可能拿自己所學的知識禍害眾生。

索達吉堪布在西藏潛心研究、精進修持佛法近30年,越深入了解佛法,越驚嘆佛法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從大師身上,我們就可以感覺佛法的不可思議。經他翻譯的藏傳佛教經典數量驚人。我第一次讀到《苦才是人生》就很震撼,原來藏傳佛教如此殊盛。雖不敢奢望它能成為包治心靈百病的妙藥,但在這個紛繁的時代中,佛法的大智慧確實能給焦慮難耐的心送去一絲清涼!正如大師所說,只有認識痛苦、正視痛苦,才是邁向快樂的第一步。樂觀、悲觀,一念之間,越執著,失去越快,萬事從調心開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么樣的心靈,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和行為。

很多人總是在生命的盡頭,回顧人生,才明白自己的遺憾。那我們今世的人生,怎樣才能擁有真正的人生意義?大師說,善待生命有幾種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為一切眾生造福;中等的,為了自己而行善積德;下等的,不做損害其他眾生的事,畢竟所有的生命都同等珍貴。以這些方式,可以彌補往昔所造的很多罪業。

索達吉堪布演講中

但是,無論是哪種善待生命的方式,底線是不能做損害眾生的事?,F在的網絡世界,充斥著烏七八糟的負面信息,外在環境也被工業污染得面目全非,連呼吸都沒有新鮮的空氣。內外都如此不凈的話,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要說來世,今生都相當不健康,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健康。所以,要把心放在修行上,讓自己能以一顆更清凈的心,面對周遭的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痛苦,都可以把它轉為道用,變成解脫的一種助緣。

西藏的修行人隨時隨地都手不離念珠,不管是坐車也好、放牦牛也好、到農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識分子也是拿著念珠。他們之所以愿意學佛,也是發現佛教對自己真正有利。我們作為一個人,難免要面對煩惱、痛苦,倘若通過藏傳佛教的菩提心等修法,在生活中切實起到作用,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它的。大師是有大善根慧根的人,在1985年一出家就依止法王如意寶系統聞思,明白了中觀空性和大乘佛教的利益,再加上周圍的環境也很清凈,已經成就萬法皆空的智慧、博愛一切眾生的慈悲。

讓我們跟隨索達吉堪布一起,來用智慧的佛法透視人生諸多的問題吧:與基督教的創世論不同,按照佛教的說法,人生的主宰就是自己,并不是由上帝賜予,或者由大自在天決定的。因此,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就是大量做善事。對于外境的好壞,我們應抱著隨緣的態度,做事情時的成敗也要隨緣。般若中觀啟發我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了知如夢就不會執著,但要以積極的心態入世,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做到積極隨緣,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一切。

依靠出世間佛菩薩智慧的引導大悲心,通達《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一旦離開了所有幻相,反觀自心找到內心的自我,便會覺悟人生如夢,斷除一切執著,心才會獲得遠離束縛的寂靜。

假若真愛自己,就要相信因果,善心做事,不造惡業,自凈其心,無住生心。大師說:“不要認為占他人一點便宜、說一句妄語看來只是小事,好像不算什么。但實際上你已種下了讓自己受苦的種子,將來在生死輪回中必定會成熟果報。所以凡是愛惜自己的人應當謹慎取舍因果?!比缋砣鐚嵉亓酥?、觀察暇滿自性至關重要。然而,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暇滿難得的道理,每天隨世間八法轉,空耗了這個人身,非??上?。

魯迅先生曾說:“我知道偉大的人物(釋迦牟尼)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歷大苦惱,嘗大歡喜,發大慈悲。但我又知道這必須深入山林,坐古樹下,靜觀默想,得天眼通,離人間愈遠遙,而知人間也愈深,愈廣;于是凡有言說,也愈高,愈大;于是而為天人師?!@病痛的根柢就在我活在人間,又是一個常人,能夠交著‘華蓋運’?!边@段話足以證明魯迅深諳佛法。誠如索達吉堪布所說:“嚴格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有許多相違之處,真正要做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須要看破世間上的很多東西?!濒斞缚嘤谠谌碎g生活,既要做文批評和社會,又要發言“公允”,自然困難。其實,這是另外一種意義的“帶發修行”。大乘佛教中,自始至終一直強調利益眾生,不管自己遇到了什么,都不會忘記將眾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從來沒想過讓自己一個人離苦得樂。難道魯迅不是如此嗎?有學者認為魯迅的最后十年加入“左聯”是局限,我看這是隔膜。

但若沒有這么嚴格的要求,作為一個在家人,也可以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比如說,每天對自己有一個要求,盡量念誦一些咒語、作一些觀想,同時,無論接觸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皆應以慈悲心來對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較淡,不要特別執著。長此以往,就如同《六祖壇經》所講的那樣,應該能做到世間與出世間的圓融。

修行之人,要懂得將痛苦、不順、逆境轉為道用,運用佛法智慧轉變生活的逆境,能將其轉化為豐富的精神資源。在日常生活中,以智慧觀察避免一些不良行為,忍受痛苦、不公平的待遇,即使遇到惡緣,也能降伏心魔,內心亦毫無散亂,心境平靜無波,能一如既往地精進修行。

大師提醒說,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里,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家庭環境,都可以是我們的道場,要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它可以歷煉心性,提高人的層次,增長人的智慧。

我曾請教上師,怎樣找到自己失落的心?大師開示說: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要做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每個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愚癡、黑暗、無明、煩惱。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嗔,用慧來治癡,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比如: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舍、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索達吉堪布的一番開示,一下子點燃了我內心的燈盞。遙想當初,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從偏遠小城來北京,到處奔走尋求,尋上帝,尋“知識分子”,尋“導師”,尋來尋去,誰知忘記、失落了自我,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

打開互聯網,每天都會發現大量匪夷所思的怪現象在發生,讓我們不禁陷入深思:

為什么現在各種天災人禍此起彼伏?現在人為什么造業比較多?為什么這個世界變得可怕?為什么我們有那么大壓力?為什么有些人不能忍受業力苦果的痛苦,想自殺解脫?

索達吉堪布慈悲開示:這些天災由人的放肆造成的,所以說這也是人禍。天災有常,人禍無常!心里是貪婪、嗔恨、嫉妒,行為不如法,短短時間就可以造下無量罪業。貪嗔癡的信息從四面八方沖擊著感官,人的意識充滿種種染污,根本不知方向,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道里,餓鬼饑渴,地獄苦逼,地獄煎熬,將沉溺于輪回苦海遙遙無期。更有甚者,一些人染上了抑郁癥,如同靈魂已經殘疾,生活在一個悲慘、塌陷的世界里,于是,感覺壓力無處不在。外在的壓力,來源于競爭與生存,內在的壓力來自于內心的欲望——或說怎么樣都不滿足的心理狀態,如沒有心力和智慧,直面壓力是很艱難的。有些人因疾病、貧窮而自殺,有些人因情愛、親人的別離而自殺,有些人因事業失敗而自殺,等等類似事件層出不窮,不能忍受業力苦果的痛苦,想自殺解脫。我們看到,一些外表衣著光鮮的演藝圈明星,割舍世間名利財色,也紛紛與佛結緣。為什么呢?這不是逃避人生,也不是自我麻醉,而是借助佛法避開濁浪沖天的人間繁華,決心以佛法的終極智慧徹證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過濾、滌蕩凡情俗慮。最容易滋生貪欲、腐朽、墮落的演藝圈,很可能會讓一些具善根的智者,更能看透人性的本質。因為在文藝舞臺這個大戲場上,所有人生的悲歡離合、世事的變遷滄桑、古今人性的美丑大戰,都可以得到最集中、鮮明、濃縮的展示。是沉進去拔不出來,還是游上岸冷眼觀望,這就全在個人自己的掌控和把握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梢杂鲆娨奏林?,情緒一旦生起,就會像火山一樣不斷蓄積可怕的能量,越是強忍,累積的能量越多,總有一天會爆發。他們并非真的那么“惡”,只是因為被業風所吹,身不由己。為什么那么多中國人壓力過大、精神不健康?說到底,就是對外境貪執太大。我們的心總是不滿足,看到別人有什么,自己馬上要擁有,甚至還想超過別人,這個時候,壓力和痛苦就隨之而來了。要了知萬法是痛苦的本性,并要了知如何斷除痛苦的方法。凡夫人以虛妄的分別念,把外境誤以為實有,將不凈視為清凈、痛苦當作安樂、無常執為常有,就這樣將自心捆縛了,并做出種種顛倒的行為。大師說,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無上妙藥,應當培養這種善心,并在生活中將其發揮出來。如今世人多為各種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對利他的漠視,對無常的無知,對死亡的毫無準備。

佛教認為,末法時代魔的力量很強,一百個人傳善法,大家不一定能接受,而一個人傳非法,無數人都趨之若鶩。由于世人的分別念與魔非常相應,故魔王加持的法與凡夫心理極其相合。于是,我們有時看到,出現一些假活佛、假上師在欺騙信眾,這些所謂的“高僧大德”,連基本的佛教知識都沒有,但到外面去了以后,就成了大活佛、大成就者、大瑜伽士和大修行人,敗壞了真修行人的形象!這些說明,末法時代,現在很多人多么渴望佛法,但不知道不懂真正佛教,這種現象非??杀?!

誠如大師所言,現在的世間上,很多人都迷茫在實執中,沉溺在輪回的網里,一些大學生、公務員、老師、醫生,一生的行為都是為了自己,這很令人感到悲哀。當然,這種現象也跟如今的個別教育觀有關,有些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為了財富、地位、名聲而奮斗”的歪曲思想,也與我們自己的不覺悟有關。佛教中有特別深的空性、如來藏的境界,有幫助眾生、利益他人的美德,可惜很多人都不具足。

看過《神雕俠侶》的人,都熟悉李莫愁這個人,曾經年輕貌美,武功高超,可惜為情所執,對陸郎掏心掏肺,陸郎因她的占有欲躲開糾纏,她不罷手,大造殺孽,眾叛親離,摯愛的人寧死也不愿與自己在一起,自己卻獨自糾結一生,辛苦一生,最終葬身火海。

如今,類似李莫愁這樣殉情的悲劇不乏其人。我注意到,索達吉堪布曾就愛情專門開示至少二十多次,足見他對這個問題十分關注。在大師看來,情執的問題,確實在內地相當嚴重。他以前去過一些歐美國家,據間接了解,那里因感情自殺的現象不太多。在西藏,或許是信仰的原因,更是幾乎沒聽說過。說到情執,這也許跟父母的教育、電視媒體的引導有關,人們從小就對感情十分執著,所以如今因情執而痛苦、自殺的人相當多?,F在隨著各種影視劇的熱播,有些藏族年輕人也開始為情所困。

曾經有一位學佛的女居士,19歲,患上了抑郁癥,實行過幾次自殺均未成功,學佛吃素皈依受戒后,已經好了很多。但后來在網上認識了一位自稱學佛身有附魔會法術的人,雖然從未與那人見過面,但卻莫名產生了感情糾扯,干擾很大。在她到五明佛學院后,那人三番五次在網上要她去他那里見面。女居士不肯去,最后一次暴發了激烈爭吵,他表示很不滿意。由于完全不由自制,女居士和他聯系了,可心情變得非常壓抑低落,悲傷絕望,準備趁機逃脫去自殺殉情,最后被索達吉堪布所救。

如何對治情執呢?可以用佛教的空性觀、無常觀,或聚際必散、因緣聚合等道理說服他們。但假若無緣佛法者的話,恐怕也無計可施。那么,佛法如何看待情執呢?大師說,依靠佛理來觀察,我們前世最有緣的眾生,今生可能特別討厭;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別執著的,卻往往是前世的怨敵來討債。

那么,我們要追問的是:人們經常贊美、追求的所謂愛情,真的有那么美好,讓人如此沉迷嗎?不。按西藏的傳統,人們不認為愛情是人生的支柱;在古代的內地,也沒有將愛情視為人生的全部,德行、才華、藝術才是人們最青睞的。世人拼命追求的愛情,它的“保質期”并不長,一旦過期以后,就沒有新鮮感了。

愛情是一種最純粹的想象,但被虛構的浪漫情節包裹著,不少人就迷惑了、瘋狂了。對愛情的執著,這是許多痛苦的根本。

過于執著愛情,痛苦就會接連不斷地降臨。只有獲得了無求的境界,才不會有那么強烈的貪求,一旦失去了愛情,也不會有那么錐心的痛苦。一定要深深地知道,一切愛欲都是無常的、痛苦的,它是眾生非理執著引起的,人與人之間親怨是無常的,明白這一點后,執著就會逐漸淡薄,這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要以智慧照破情執,尤其是要學習放下自我的利他竅訣、化解執著的空性智慧。慈悲與愛情的區別就是,一個是覺悟,一個是迷惑。人應該有自立精神,即使沒有任何依靠,也要生活下去,如果內心沒有主宰,將希望寄托在感情和他人身上,最終一定會大失所望。

大師說:“我個人而言,年輕的時候,確實也有貪欲和執著。不過,我雖談不上有什么修行境界,可是通過思維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或者依靠佛法的教言來觀察自心,對感情的本質有了真切體會,慢慢就能擺脫這種困擾?!彼?,我們要樹立正見,認清愛情的真面目,這樣以來,即便有一些貪執,它也不會帶來極大痛苦,更不會讓你選擇結束生命。

責任編輯/斯 日

猜你喜歡
佛法藏傳佛教眾生
寫在六合金光寺
論德里羅小說的藏傳佛教淵源
藏傳佛教金銅造像的流光之美
法雨辰??呂逸雪??賈欣悅等
拜佛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慈懷眾生
青海404名藏傳佛教僧人參加學銜考試
淺析元朝統治下的吐蕃地區佛教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