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核心概念 培養運算能力

2015-04-02 07:49蘇虹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2期
關鍵詞:智力活動算式整體

蘇虹

皮亞杰在《數學概念和程序的獲得》一書中提道:兩個集合的合并通常用來表示加法。這兩個集合在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被稱為“部分”,兩個集合并集后得到的被稱為“整體”。無論整體被怎樣分,都是守恒的。比如5這個整體,無論被分成2和3,還是被分成1和4,整體還是5,不會改變。也正是因為整體的守恒,才出現了5這個整體去掉2就是3,去掉3就只能剩下2,進一步對減法進行了說明。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整體”概念及其關系的理解構建了“加、減法”運算模型。

核心概念“部分、整體”的建立在小學階段一般被安排在一年級的運算教學過程中。如教師在黑板上出示兩個蘋果,這兩個蘋果用一個集合圈圈起來說明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可以用“2”來表示。如果這兩個蘋果從集合圈中拿出并分成了左邊一個、右邊一個,這時就出現了“部分”,每一部分都可以用“1”來表示。如果兩部分合并起來就又恢復成了一個“整體”,說明了“部分、整體”是在分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的。

朱智賢教授編寫的《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兒童的智力活動是有一個基本發展過程的,一般要經歷五個階段:了解當前活動的階段,如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演示來獲得一般表象和初步理解;運用各種實物來完成活動的階段,如用石子和小棍完成計算活動;有外部語言參加的,并依靠表象來完成活動的階段;只靠內部言語參加而在腦子里完成的階段;智力活動過程的簡約化的階段。

在“部分、整體”概念建立的教學過程中,我基本上按照五個步驟來進行操作,讓學生感受、經歷一個概念形成的全過程。第一階段,利用生動、形象的學具給學生演示、講解整體變部分、部分還原成整體的過程,讓學生獲得對概念的一般表象和初步的理解。第二階段,學生動手利用學具理解“部分、整體”,如讓學生拿3個小圓片親自動手分一分。第三階段,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加入口頭語言表述和肢體語言。有了上述三個階段學習表象的基礎,學生很順利就進入了第四和第五階段的智力活動,看到“部分、整體”,就能夠在頭腦中思考、迅速判斷、準確列出加法或者減法算式,自然進入智力活動簡約化。

數學是系統化了的常識。當學生經歷不同的認知過程,對知識的理解就會達到不同的水平。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智力活動形成的過程和規律,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來。

《數學概念和程序的獲得》一書中提道:熱衷于探索兒童解決加、減法問題的研究者都接受了劃分應用題的一般結構框架。這種分析包括變化、合并、比較和相等四大類加、減法題。無論是變化問題還是合并問題,實際上都是“部分、整體”之間的關系。而這種包含關系正是學生學習加、減法的基礎。

在教學一年級《1-10各數的認識》這個內容時,我大膽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課時進行調整,用更多時間進行“部分、整體”關系的理解和掌握。我首先專門進行1-10各數的認數教學,然后進行“部分、整體”關系的滲透。認數教學所用時間只占到原來課時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三分之二時間都用來引導學生感悟、理解核心概念及關系上,突顯“部分、整體”關系的重要位置。

在“部分、整體”關系訓練過程中,我出示一幅圖,內容為左邊4個蘋果、右邊3個蘋果,并列出四個有關系的加、減法算式:4+3=7;3+4=7;7-4=3;7-3=4。面對這四個算式,我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它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學生很快發現四個算式中都含有3、4和7這三個數量,而且這三個數量都表示一樣的含義。我又提出一個問題:“同樣都是這三個數量,怎么會列出不一樣算式?”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引導到數量關系的認識上,即兩個部分合并就是加法,從整體里面去掉其中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是減法。同樣是這三個數量,由于關系不同,所列出來的算式也就不同。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逐步理解、明白數量間的關系。

核心概念是正確進行基本運算的基礎,也是理解、掌握數量關系的前提。教學中,我們要舍得花力氣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好加、減法的運算知識,順利解決數學問題。

編輯 ?吳君

猜你喜歡
智力活動算式整體
怎么寫算式
歌曲寫作的整體構思及創新路徑分析
關注整體化繁為簡
好玩的算式謎
淺談如何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設而不求整體代換
淺議情商因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減法算式
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