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傳播與發展

2015-04-05 19:41申俊龍
世界中醫藥 2015年12期
關鍵詞:泰國新加坡中醫藥

王 銳 申俊龍

(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南京,210023)

?

海外中醫藥

淺析中醫藥在東南亞的傳播與發展

王 銳 申俊龍

(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南京,210023)

中醫藥是燦爛、繁榮的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藥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初見雛形,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它不僅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傳,幫助中華民族戰勝了各種疾病,更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早在秦漢之際,中醫藥就已走出國門,開始隨著華人的移居,被帶到東南亞地區,并開始傳播,并且取得了顯著地成效。本文主要介紹了中醫藥與東南亞十一國的淵源、傳播歷史與發展現狀,為增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友誼構建橋梁。

中醫藥;東南亞;傳播

中醫藥是燦爛、繁榮的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數千年來,它不僅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傳,幫助中華民族戰勝了各種疾病,繁衍生息,更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都深受歡迎。

1 中醫藥的產生與傳播歷史

中醫藥最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初見雛形,當時醫巫并存,在很多卜筮史料中都有醫藥衛生的相關內容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醫巫分離,中醫理論開始初步形成。秦漢時期,傷寒、雜病、外科等臨床醫學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傳統針灸醫學的重要形成時期,形成了中國醫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此時期也有很多醫藥學巨作問世,包括產生于秦漢之際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等,這些都對后世醫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隋唐時期,國家興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學技術進步,醫學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包括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侯論》、孫思邈編著的《千金方》和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等,這些豐富的理論成果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使得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迎來了第二個高峰。宋金元時期,北宋政府重視醫藥的發展,組織人員編纂方書和本草,包括《本草圖經》《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圣惠方》等。同時還設立了和劑局、安劑坊、福田院等,促進了醫藥衛生的發展。金元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融合,也為傳統醫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醫學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是藥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吳有性撰寫的《瘟疫論》,開創了我國傳染病學的先河,而他提出的“戾氣”致病學說,在世界傳染病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朱橚、滕碩、劉醇等編著的《普濟方》,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清代,醫學經過了長期的歷史檢驗和積累沉淀,傳統中醫理論已經趨于完善,具備了完備的醫學體系。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它是對《本草綱目》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在治療溫病方面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病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以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1]??傊?,中醫藥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保護人類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在古代處于領先地位。

2 中醫藥在東南亞各國的傳播與現狀

早在秦漢之際,中醫藥就已走出國門。由于當時局勢動蕩,王朝勢力不斷向南發展,大批中原人士紛紛南遷,使得中原文化也慢慢向南方滲透,很多中原文化被帶到了南方,開始在東南亞地區傳播,當然其中就包括中醫藥。

2.1 中醫藥在越南 越南是最早接受中醫藥的國家。早在漢代,中醫藥就已傳入越南。據《神仙傳》《大越史記全書》等史料記載,三國時期,董奉游交趾(今越南北部),發現當地刺史杜燮已“死三日”,后董奉給其服用了一顆藥丸,“以水合服,捧其頭搖捎之,少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平。復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復能談,遂復常?!笨梢娫缭?700多年前,中醫藥就已傳入了越南[2]。之后中醫的多種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本草綱目》《景岳全書》等傳入越南,對越南的傳統醫學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將自己本民族的傳統醫學與中醫融合,形成了“東醫”,將西方的醫學稱為“西醫”[3]。19世紀中葉,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在這個時期,雖然西醫在越南被廣泛提倡與傳播,但中醫藥由于其“質優價廉”的優勢,所以一直被廣泛傳播。1945年,越南獨立后,政府部門在衛生保健問題上采取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政策[1]。鼓勵繼承發展東醫,進行東西醫結合。并在1961年,將其作為條文寫入憲法。從此,越南中醫藥的發展有了法律的保障。

2.2 中醫藥在泰國 在泰國,中醫藥也是很受歡迎的。早在700多年前素可泰王朝時期,中醫藥就隨華人華僑的移居而傳到泰國。最開始,中醫、泰醫兩方勢同水火,但后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居到泰國,兩國人員交往越來越頻繁,兩國醫師開始相互學習,中醫藥逐漸繁榮發展。據《古代的暹羅華僑》中記載,阿瑜陀城中,不僅有華人出售中藥材,有名望的醫生是華人,甚至連國王的醫生也是華人[4]。李青松,是有據可考的第一個代客煎藥贈醫施診的旅泰中醫,他創辦了“李天順堂藥材店”,專門出售中藥材。此后,中藥店和中藥診所的數量不斷增加,中醫藥在泰國得到了初步的發展。1906年,泰國華僑開辦了廣肇醫院、泰京天華醫院等以中醫為主的私營醫院,在天華醫院開診時,泰國五世王朱拉隆功親自到場,并御批其“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5]。1927年,當地僑商組織成立了泰京聯華藥業工會。1929年“暹羅中醫藥聯合分會”成立,次年更名為“泰國中醫總會”,這推動了中醫藥在泰國的發展。1958年,泰國政權更迭,當時的政府頒布了《禁止與中國貿易條例》,中藥也包括在其中。這嚴重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導致中醫藥處于幾近滅絕的境地。直到1975年中泰建交,中藥再次出現在泰國的市場上。1983年,在泰國曼谷舉辦了“中國今日中藥展覽會”使泰國人民重拾了對中醫藥的信任[6]。1987年,泰國國會正式批準可以使用中草藥。2000年,泰國衛生部正式以法律形式批準中醫藥在泰國的合法化,從此中醫藥在泰國恢復了發展。而后,我國與泰國多次進行傳統醫藥學術交流與合作。2004年,泰國華僑大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辦了中醫本科專業。同年,中國中醫研究院與泰國中醫學交流中心針對關于如何發展,運用中、泰醫應對SARS等方面進行了交流[7]。

2.3 中醫藥在新加坡 宋代時期,我國沿海人民開始移民到新加坡,中醫藥也隨之傳入。由于中醫藥安全有效的特點,所以在當地被譽為“神州上藥”。1876年,新加坡華僑梁炯堂、何道生等人開辦了同濟醫院。善濟醫院、普救善堂等中醫院也相繼創辦。1929年,東南亞最早的中醫藥團體—新加坡中醫中藥聯合會成立。1946年,新加坡又成立了新加坡中國醫學會(后更名為新加坡中醫師公會)[8]。1952年,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建立了中華醫院,成為了新加坡中醫藥發展史上的里程碑。1953年,新加坡中醫學院成立。1973年,新加坡中醫藥促進會又創辦了中醫學研究院。同時,新加坡中醫雜志的出版也在蓬勃的發展,如《航醫》《中醫學報》等都是廣為人知的中醫刊物。這些院校和刊物的創立,積極的推動了中醫藥在新加坡的傳播與發展[9]。1999年7月22日我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新加坡衛生部在北京簽署了中醫藥合作計劃書,方便中、新兩國在醫療,科研方面深入交流[10]。新加坡方面希望引進中醫藥人才,幫助其制定中醫藥發展的政策。2000年,新加坡政府通過了《中醫師法令》,確立了中醫師在新加坡的合法地位,保證中醫藥在新加坡可以更深入的發展[2]。

2.4 中醫藥在菲律賓 從16世紀開始,已有華人移居到菲律賓。近年來,菲律賓的華僑數量已超過50萬,他們普遍沿用中國傳統的生活習慣,所以他們仍習慣用中醫治病。1789年,旅菲華僑創立了中華崇仁醫院,是菲律賓第一所使用中醫藥的醫院。1922年,當地華僑成立了菲律賓中醫師公會。1929年,中華藥商會成立。1961年,中國醫藥研究社成立。這些組織的成立,培養一批中醫愛好者的同時,也推動了中醫藥在菲律賓的傳播與發展[2]。長期以來,我國和菲方在中醫學術交流上往來并不多,菲律賓尚無中醫院校,也沒有正規的中醫教育,通常只是通過培訓班教授針灸、按摩、推拿、正骨的方法和技巧。后經過中醫人士等多方努力,菲律賓東方大學醫學院終于在2005年開設了中醫課程,揭開了中醫在菲律賓發展新的一頁[11]。雖然中醫藥在菲律賓尚未獲得合法地位,但是由于菲律賓人,特別是華人華僑對中醫的信任,所以政府只能持默許態度。在中醫團體的不懈努力下,中醫藥一直在菲律賓積極且艱難的傳播著。

2.5 中醫藥在馬來西亞 早在公元前1世紀到2世紀,中馬兩國就已經有文化上的交流和貿易上的往來。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中國商人途徑馬來半島,到達印度的經歷。到了公元7世紀,唐代有華人開始移居到馬來西亞,也就在同一時期,中醫藥被移民者帶到了馬來西亞。15世紀,大批華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曾為馬來西亞帶去了生姜、肉桂、茯苓等中藥材,中醫藥成為當地居民治療疾病的首選。1796年,旅馬華僑的古石泉在檳城創辦了仁愛堂,這是馬來西亞第一家中藥材店[12]。1881年,華僑葉觀盛在吉隆坡創辦了中醫診所,名為“培善堂”,后更名為“同善醫院”。1924年,又有華僑在當地成立了中醫藥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馬來西亞當局政府限制中醫發展,故意增加課稅,導致中醫的發展遇到了極大的阻礙。為了維護中醫藥的正當權益,1955年中醫人士成立了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對華人醫生進行統一管理。之后創辦了馬華醫藥學院、檳城中醫學院、霹靂中醫學院等教學機構,培養中醫藥人才[13]。但由于中醫藥在馬來西亞始終缺乏法律的保護和相應的管理政策,造成了中醫藥市場的混亂,嚴重的降低了中醫藥的形象與地位。近年來,馬來西亞政府開始重視傳統醫學的發展,加強了與中醫方面的合作,積極與我國中醫藥院校和中醫藥機構進行交流。上世紀80年代末,馬來西亞開始與中國中醫院校聯合辦學,組織兩國醫生相互交流[14]。這些都預示著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

2.6 中醫藥在印度尼西亞 據史書記載,中國與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的交往始于東漢。到了唐代,中印交往頻繁,大量華人移居到印尼,中醫藥開始繁榮發展,在當地被稱為“傳統醫學”。由于中醫藥顯著療效,所以在當地一直深受百姓喜愛。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旅印中醫師—周美爺。此人醫術高明,被當地民眾稱為“第一神醫”。當時荷蘭駐印尼總督聘請周美爺為私人醫生,并向其學習中醫知識。20世紀50年代,我國與印尼建交,當時印尼首腦蘇加諾曾多次訪華,印尼人民學習中醫熱情高漲,但是60年代末,印尼政權更迭,與中國終止了外交關系,中醫藥也被限制了發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中印關系日益改善,同時也應印尼廣大民眾的要求,印尼政府于1985年批準成立了印尼中醫協會,并且組成“中醫考試遴選委員會”,每年進行中醫(針灸)考試,向考試合格者發放“證書”,在當地衛生部門注冊后方可行醫[5]。從此,中醫在印尼獲得了合法的地位。目前,印尼的中醫教育機構只有一所中醫學院,于1983年建校。此外,也有一些大學設有針灸???,中醫協會也會定期舉辦短期培訓班和短期針灸進修班[1]。據數據統計,印尼現在共有中醫師千余名,大多為針灸醫師,分布在全國各地。

2.7 中醫藥在緬甸 中醫藥在緬甸也具有很悠久的歷史。1795年,緬甸使者孟干來華,帶了大批古籍回緬甸,其中就包括《本草綱目》等醫學典籍。近代著名的緬甸華僑,中醫師胡子欽,在仰光開設了永安堂,為當地人民治病,深受尊敬。1908年,胡子欽去世,其子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繼承父業,繼續經營永安堂,后研制了虎標萬金油,不僅暢銷緬甸,更是聞名東南亞,遠銷歐美國家[15]。1948年,緬甸獨立后,就很少與其他國家來往。緬甸的中醫也很少與外界同行進行交流,因此中醫在緬甸的發展比較緩慢。據資料記載,1963年,仰光大約有十幾間中藥店,后歸國家所有,但由于政府缺乏管理,中醫發展陷入低谷。直到1968年,緬甸政府批準旅緬中醫協會的成立,才使中醫的情況有所改善。目前,旅緬中醫協會大約有400多名會員,分布在全國各地。除了緬甸華僑喜歡用中醫藥,緬甸本地人也很喜歡用中醫治病。但是緬甸的中藥店數目并不多,中藥價格比較昂貴。因此對于收入比較低微的緬甸人民,他們更傾向于價格低廉且療效顯著的針灸療法[16]。

2.8 中醫藥在老撾、柬埔寨、文萊、東帝汶 中醫藥在老撾、柬埔寨、文萊、東帝汶的人才普遍短缺,但是這些國家對中醫藥非常關注。2012年6月27日,“名醫薈萃中醫藥東盟行”老撾站開幕式隆重舉行。老撾衛生部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布彭表示,希望多與中國開展交流,認真向中醫藥專家學習知識,將中醫藥應用于老撾的醫療保健中,為老撾人民的健康服務。在柬埔寨,金邊華僑于1906年創辦了中華醫院,免費為患者治病。又于1961年成立中華醫院醫療協助會,為中華醫院提供資金援助[1]。近年來,我國經常組織中醫專家組到柬埔寨開展義診活動,為當地華僑、華人和普通民眾提供醫療服務。提起中醫藥在文萊的傳播,就不得不提起同仁堂。同仁堂文萊店成立于2009年8月。主要為當地居民提供中醫坐堂、針灸、推拿按摩、代客煎藥等服務,迄今已接待求醫問藥者5000多人次,深受文萊人民的歡迎。東帝汶2002年宣布獨立,醫療條件比較落后。2004年2月11日,成都中醫藥大學林建華教授在東帝汶開設了針灸門診,這是中國針灸第一次傳入東帝汶?,F在,已有數萬人接受過林建華的針灸治療,并且效果顯著。

3 結論

近年來,由于現代醫學和西醫開始暴露出各種問題,人們也開始崇尚自然,意識到中醫藥是最佳的選擇[14]。中醫藥不僅為各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了當地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隨著中醫藥的傳播,也增強了我國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相互了解,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貿易的往來,為增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友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7]。

[1]王尚勇,孔丹妹.中醫藥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現狀(上)[J].亞太傳統醫藥,2006(8):5-23.

[2]許永璋.中醫中藥在東南亞的傳播和影響[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6(1):92-98.

[3]黃小瓊.論中越深厚的中醫藥情結[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9):172-173.

[4]徐紅,張仁.中醫藥在泰國[N].上海中醫藥報,2009-10-09(10).

[5]邢曉姿.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泰國社會之影響[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3):68-72.

[6]王孝蓉.中醫藥及泰國傳統醫藥在泰國的發展概況[J].中國民族醫志,2010,10(10):48-50.

[7]李湘純.中醫藥在泰國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8]李曉峰.東南亞四國中醫發展析評[J].環球中醫藥,2009,2(5):385-386.

[9]陳巖,鄒建華.中醫藥在新加坡的發展現狀[J].世界中醫藥,2013,8(5):575-578.

[10]蘇成吉.新加坡中醫藥發展概況[J].天津中醫藥,2011,28(1):80-81.

[11]賈少謙.中醫藥花開東南亞[N].中國中醫藥報,2010-12-09(2).

[12]鮑燕,胡彩萍.馬來西亞中醫藥發展概況[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7(12):1082-1083.

[13]高睿,張杰.馬來西亞中醫藥現狀及中醫藥教育概況[J].中外醫療,2011(25):192.

[14]季惠斌.中醫藥在海外的發展現狀[J].僑園,2005(1):16-17.

[15]華碧春,胡勵軍,張尚英.胡文虎與虎標萬金油[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5,5(1):40-43.

[16]鄢良,孔丹妹,陳姝婷,等.亞太地區傳統醫藥概述(Ⅳ)[J].亞太傳統醫藥,2007,3(10):12-17.

[17]董志林.中醫藥在海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5,7(11):4-6.

(2015-04-21收稿 責任編輯:張文婷)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outheast Asia

Wang Rui, Shen Junlong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

Chinese medicine is a treasure of splendid and prosperous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the essence and pear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earl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has an initial prototype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and then developed mature theory system and accumulate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not only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China and help Chinese people to overcome a variety of diseases but also spread into the world. Early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CM was taken to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by immigration start to spread,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CM in the eleven countries of Southeast Asia.

Chinese Medicine; Southeast Asia; Spread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2&ZD114)

王銳(1990—),女,遼寧撫順人,南京中醫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衛生經濟與政策及醫院管理,E-mail:1101627449@qq.com

申俊龍(1952—),男,江蘇泰興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經貿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中醫藥隱性知識管理、醫院管理,E-mail:jlshen2005@126.com

R2-03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2.039

猜你喜歡
泰國新加坡中醫藥
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
中醫藥在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新加坡
五彩斑斕的新加坡
泰國的中秋節
在新加坡乘公交車
從《中醫藥法》看直銷
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金日泰國歡樂之旅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