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冷漠文化的救贖之路
——重思儒家倫理“仁”字價值觀*

2015-04-10 15:30翟金秀
關鍵詞:冷漠儒家倫理

翟金秀

(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

當前冷漠文化的救贖之路
——重思儒家倫理“仁”字價值觀*

翟金秀

(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

通過深入考察中國社會現實,探究當代中國道德問題、價值觀念以及解決道德問題與道德危機的措施,從而把握當代中國現實道德問題的關鍵并提出可行性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對于促進道德建設并服務于“和諧社會”之宏旨,實現“中國夢”對良性正義溫暖健康社會之構筑藍圖;對于矯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倡導人文關懷,通過重思尋求儒家的道德倫理價值,找到道德建設的救贖之路,具有十分顯見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冷漠文化;倫理救贖;道德建設

國際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1.007

近年來,社會道德倫理危機問題研究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這些論題對改造現實社會,促進道德建設,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筆者希望通過與學界同仁合作下的努力研究,為社會道德風氣的改善,為國民綜合道德倫理素質的提高,提出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議。筆者認為必須找到道德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關鍵突破口,那就是對當下老人倒地不扶這一冷漠文化,以批判式思維來反思這種文化形成的歷史與現實原因,并使用基督教宗教信仰中的“救贖”這個用語來借喻筆者對國民道德倫理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風氣的良性發展所寄予的厚望與迫切的心愿。社會冷漠事件的頻發和曝光只會引起人們對社會道德水平的錯估和焦慮,給人以“老人跌倒大多數人都不管”的心理暗示,其負面效應不知道需要多少正能量才能沖淡。而倫理救贖可以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儒家倫理價值正能量的作用,重塑人文關懷為主題的關懷文化來取代冷漠文化。救贖本是一個宗教用語,在這里是借喻,強調的是倫理信仰下的關懷與寬容,與冷漠相對。

近年來,老人摔倒無人攙扶釀成悲劇的消息屢見報端,甚至2014年央視春晚出現《扶不扶》這個小品節目,引起了國人的深刻反思:一個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熏陶的國家,一個被稱為“禮儀之邦”的國家,一個以“仁義禮智信”為君子標準的國家,一個數千年來都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的國家,其人民,為何對老人摔倒屢屢視而不見?導致此現象的根源又在何處?而“冷漠文化”的提出,恰恰易于引起冷漠國民的深刻反思。猶太作家威塞爾先生曾說:“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雹賉美]威塞爾著,陳東飚譯:《一個猶太人在今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第16頁。此外,《吾國與吾民》是中國近代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的英文著作,書中指出:“如果說中國人的耐心是舉世無雙的話,那他們則更是出了名的冷漠。不關心公共事務總是比較保險,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則難以認同?!?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48頁。冷漠文化恰恰是在一定的歷史基礎上加之現實中的多重道德盲點所折射出來的人性弱點。而人性中比較負面化的冷漠是不符合社會正義的。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光輝歷史,以和為貴,熱愛人類和平的偉大民族,歷來都有為國萬死不辭之人,歷來都有為正義,為朋友仗義疏財,義薄云天之人。忠孝仁義,從來都是我們祖先義不容辭之責任。而當今時代,匡扶正義,改造國人的冷漠,重思儒家倫理“仁”字核心價值觀,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道德建設,是與實現中國夢密切相關的重要課題。

當我們站在新時代快節奏生活的狀態下全面審視當代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素質時,有著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惋惜甚至痛心疾首地發現在道德盲點存在的情況下,失去了道德底線的人們,正走向吞噬人性、良知和公德的陷阱;當許多有悖于社會倫理道德的東西卻被當作正常的東西來接受時,社會也容易因道德失察而走向失衡。道德盲點與已經發現的道德危機比起來,對社會的影響也許更大更深。道德盲點影響下形成了社會潛意識和大眾話語體系,在這些客體和行為主體的互動下所形成的是負能量的冷漠文化。

首先,我們分析冷漠文化形成的歷史原因。從歷史來看,負面的心理來源于封建時期習慣式思維中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槍打出頭鳥,冷漠看客,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守成求安的處世哲學。

其次,我們考察倫理學視野下冷漠文化的集中表現,也就是冷漠文化在現實社會中的表征。社會上存在著道德盲點,包括官德盲點、商德盲點、公德盲點、醫德盲點、師德盲點、親情人倫道德盲點、網絡世界中的道德盲點。*舒雨 等著:《道德盲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頁。

在這些道德盲點背后,我們需要反思道德輿論,包括以下幾個網絡熱評關注點:1.“彭宇案”錯誤引導公眾;2.中國缺少“見死不救罪”;3.“罪感和恥感”遭受重創;4.“制度決定論”讓人變自私;5.“官德墮落”引發道德滑坡;6.行善者得不到足夠激勵;7.媒體夸大渲染道德危機;8.泛道德化,忽視家長的責任;9.公民精神和力量發育不足;10.“社群建設”不足導致人心冷漠。

道德盲點存在的現實原因包括:一是正義感缺失;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漠視;三是部分社會成員公德意識淡漠;四是價值觀的扭曲;五是教育的誤區與不得力;六是社會監管力度不足使違法者有機可乘以及上行下效的體制漏洞;七是有些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淡漠;八是網絡的負面作用;九是道德信仰的弱化;十道德回報機制的不健全。

在這種表征下,推崇熱愛公平正義的人們需要尋求救贖之道,對傳統文化倫理思想精髓重新思考,特別是對儒家倫理“仁”字核心價值觀的重新解讀和珍視。

中國傳統道德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別是儒家倫理“仁”字核心價值觀,對道德探討的切入點十分明了,由此建立儒教的道德論去勸人行善。

孔子把“仁”當作最高道德原則,主旨是“愛人”,即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愛護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叭省笔顷P于人我關系的準則,“仁”的出發點是承認別人也是人,別人是與自己一樣的人??鬃釉唬骸皭廴苏邉t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謂不出于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說苑·政理》)金文“仁”從“人”從“二”,指人與人的關系。儒家還把“仁”當作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和價值?!叭省迸c“禮”也是統一的,禮是形式,“仁”是內容;“仁”是內心的德性,禮是外在的規范;“禮”是“仁”的行動規范,“仁”是“禮”的品德表現。這就是重視道德情操與道德規范的統一,而“仁”貫穿于一切的倫理道德原則和規范之中。

仁義為先,義中生利。仁義是朱熹倫理精神中的兩個重要范疇。仁是朱熹倫理精神的核心和根本,它有著廣泛的內涵,“仁包四端,惻隱、是非、羞惡、辭遜”,有仁才能知是非,知廉恥,知從善去惡。仁和很多人性道德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如仁與愛之間,仁就是愛。仁和愛的關系是根與苗、體與用的關系。仁與公之間,仁是根本,公是仁的外在表現,“唯仁,然后能公”,“公而無私便是仁”,“私欲凈盡,天理流行,便是仁”?!叭蕜t公,不仁則是私意,故變作百出而不一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總之,仁是人性美德的源泉,有了它才有愛,才能公正無私,公平正義?!傲x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說:“凡事皆有一個合宜底道理,須是見得分明,雖毫發不差,然后得是當?!薄熬右姷眠@事合當如此,那事合當如彼,便裁處其宜而為之,則何不利之有?義者,就是按天下正理之所在來處理周邊事物,也就是公平而妥當、無偏無頗地處理外界事務。仁義是人性道德的前提,沒有仁義之德的人如同禽獸,不能成為人,而做人的首要前提是為人處事處處以仁義為先。

這種“仁”字核心價值觀至少從三方面能夠照亮現實社會道德的盲點:

1.換位思考

為“仁”的方法很多,要求也很高,但有其最為基本的方法??鬃訌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壅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這就是最基本的為“仁”之方。

從倫理學的原理分析,“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屬于換位思維的方法,它反映了倫理道德的最基本的原則。換位思維就是主體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把思考問題的立場和出發點從主體自身轉換到客體或主客體之外,以對方或旁觀者的角度來認識和體驗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思維方式,有助于理解、洞察他人的內部狀態,便于人際交往和溝通。

2.憑良心做事

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是因為儒家以“仁”為人的本性。孟子認為:“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儒家以“天地間人為貴”,“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人之所以“貴”,是因為“憑良心做事”。因此,一個人是否具有人性,是“人”不是“人”,就看他是否有“愛心”,是否講良心,這是做人的起碼要求。

因為良心的本性是對責任行為的自我檢查、預測、調節和審判。若行善,良心上就感到滿足、愉悅、放心、寬慰;反之,行惡則良心上就會感到內疚、自尊心受損,惶惶不可終日,無臉面見人。孟子說:“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如果沒有仁義道德,沒有人的良心,那他盡管有人的軀體,實際上卻失去了人的本性。

3.義利觀的正確辨識

儒家把仁義道德看作是比衣食、富貴、功名甚至生命都重要的東西,主張個人在義與利之間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道德的要求,把“義”放在首位??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以議也”(《論語·里仁》)。合于道義的富貴、安逸是可取的,否則,就算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孟子也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論語·盡心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述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論語·告子上》)

一方面,要重視道德的引導??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人們有了道德良心,明是非,知丑惡,就是做一個“道德人”的自覺性。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法制。荀子說:“今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

以上三點,是儒家倫理“仁”字核心價值觀給予我們的智慧,這也是冷漠文化的救贖之路出發的第一步。

儒家倫理價值觀對當代社會道德的啟示,從中也可看到其“仁”字思想的精華和閃光點的當代價值。

(一)網絡媒體風氣的凈化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以及大學生都是處于網絡話語體系下,潛移默化地被動接受其熏陶與影響。與網絡語言的過度接觸,原有的語言認知結構受到侵蝕。各類非規范網絡語言出現在日常交流之中。青少年學生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生力軍,但網絡語言對嚴肅語言體系學習的干擾沖擊了傳統語言文字教學的有效性,從長遠來看,也勢必影響各民族文化傳承的長期性和準確性。很多學者也在強烈呼喚建設文明網絡語言,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嚴肅文學、知識分子、大學教育也正在走在這樣一條過度網絡化的道路上。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肖鷹認為,近兩年國內流行大學校長演講套用網絡語言、文化人士在網絡上使用暴力語言表達,都是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傳統文化品質傷害的表現,破壞了大學和文人應有的獨立創作屬性。嚴肅文學、純文學也呈現出向網絡靠攏、投降的趨向。文學語言越來越沒有了張力,呈現口水痞氣低俗化傾向,特別是普通人的粗俗不道德不文明語言的肆意表達,使得網絡語言一片烏煙瘴氣。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保證網絡語言的使用必須符合兩個標準:一是詞語已經約定俗成、意思被公眾熟知;二是必須符合語法和修辭規范。對網絡語言的規范使用,是對漢語言的尊重,對社會道德文明的堅守,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這就需要倡導文明的網絡語言,引導網民提高文化素養,恪守道德準則。網民媒介素養的提高,有助于促進社會風氣良性發展。*360doc個人圖書網: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4310958_184077536.shtml.2012年2月4日.

學者張國啟所著《秩序理性與自由個性:現代文明修身的話語體系與實踐機制研究》一書,結合古代中國人的存在方式對儒家修身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批判性研究,重點揭示了現代文明修身這一話語體系和實踐機制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代啟示和重要意義。全書從過程規定性、目的規定性、要素規定性和關系規定性維度系統分析了現代文明修身的科學內涵和邏輯起點,梳理和研究了現代文明修身理論的歷史資源與現代承接、哲學基礎與借鑒理論,并對現代文明修身的科學性、價值性、實踐性等問題作了較為詳盡的研究和闡述,力圖闡述現代文明修身對人的“秩序理性”孕育與“自由個性”培養的獨特價值。*張國啟:《秩序理性與自由個性:現代文明修身的話語體系與實踐機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頁。

(二)企業誠信文化的構建:儒家文化對誠信的闡釋

誠信的含義:其一,誠信首先是政治信用問題;其二,朋友之交;言而有信;其三,“信近于義”,信的承諾;其四,好學;其五,知行合一。誠信在孔子倫理思想體系中的定位,信是孔子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范疇之一,與信并存的還有仁、義、禮、智等倫理范疇。位于加拿大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的東亞研究所門口的五大塊山石上分別銘刻著這五個漢字,集中體現了東方儒學的精神價值。而儒家所尊奉的誠信的倫理價值和實踐意義也在于“立身、交友、治國、社會信任”。在孟子思想體系中,“信”倫理范疇的地位與其在孔子思想中的定位相比有所下降。孟子大講“仁、義、禮、智”四端,信被其排除在基本道德范疇之外,只是處于輔助性地位。但孟子并沒有忽略對信范疇的研究,在信倫理思想發展史上,孟子還是有其特殊貢獻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信為五倫之一。*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睹献印る墓罚骸熬?、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痹诿献拥膫惱眢w系中,人的道德水準分為“天爵”和“人爵”兩個層次,講求更多的是“善、信、美”,并突出信的政治功能,講求良心的效果。

就信而言,儒家的誠信觀念至少具有如下幾項涵義:(1)誠實,真實;(2)守信,講信用;(3)信任,相信;(4)自信,有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的誠信思想中沒有神學崇拜的內容,它強調的是人的道德本性對人的要求,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就必須誠實守信;要造就一個和諧祥睦的社會,人與人自檢就必須建立互信。雖然儒家也講“信則人任焉”,把誠實守信作為獲得他人信用的一個條件,但整體而言,儒家的信觀念是較少功利性的東西,誠實守信主要是一種道德訴求。此外,儒家的信強調的是主體的自律,基本上沒有強制性的他律。

《禮記》記載了大量的有關先秦的典章、禮制、文物以及儒家的政治、學術思想。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項內容,《禮記》在讀書界具有極高的普及率,是形成中華倫理精神的基本經典之一,其中含有豐富的“信”的思想。作為一種宗教性情感的“信”,作為人的一種道德情感,誠信來源于何處?《禮記》并沒有作出回答。但在對“祭”義的解說中,作者實際上已經給出了問題的答案?!抖Y記》所謂祭祀神明和祖先時的那種“必誠必信”的情感就是道德情感的源頭。

在傳統的誠信角度上倡導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體現在經營活動的各個領域之中。企業的誠信理念,是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誠”是企業聚心之魂,“信”是企業立業之本,唯有誠信,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企業誠信文化更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源泉之所在。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第一生命線,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形態,甚至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夠發展的命運。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指出:“一個偉大的組織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長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法寶就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于組織的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一種被組織成員所認同,積極向上,著眼于長遠的發展的價值觀,必然能夠產生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進而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著企業向前邁進。這種被稱之為信念的精神力量就是企業的誠信文化。*[美]托馬斯·彼得斯:《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第87頁。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也是儒商,他們信奉的是儒家的誠信,塑造企業文化,謙遜待人,嚴于律己,恪守誠信,從而樹立品牌信譽。而與之相反,背離了誠信的經營者,往往即使小有所成,但最終財富易失,無法功成名就,甚至破產。而信奉儒學誠信的商人成功的范例則舉不勝舉。

(三)高等院校的關懷教育

高等學校教育不僅是“成才”教育,更重要的是“成人”教育。要“成才”必先要“成人”。德育為先的教育觀,其核心就在于強調德育是首位,是靈魂,是核心。高校的德育教育更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針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可以采用八項關懷教育,尋找教育方式改革的突破口,確保了倫理教育課程的實效性。(1)助人關懷的愛的教育;(2)生命關懷的智慧教育;(3)人文關懷的傳承教育;(4)取舍關懷的權衡教育;(5)對老年人關懷的涵養教育;(6)自然環境關懷的責任教育;(7)親情關懷的敬愛教育;(8)人際關懷的仁愛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應將中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傳統,君子型人格教育的精髓貫穿到高校素質教育中。*翟金秀、初春:《人文關懷視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探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

從傳統儒家教育的德育思想淵源來看,《大學》是《禮記》中全面、系統闡釋治國平天下學說的一篇論文。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為說,將政治哲學與人生哲學熔為一爐,對“為政以德”的政治原則作了深入挖掘?!吨杏埂肥恰抖Y記》中構思精密的一篇哲學論文,被視為儒家學說的思想理論基礎,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自宋儒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析出,與《論語》、《孟子》以“四書”之名傳世,其地位遂超乎六經之上;宋以后更被用作開科取士、選拔政府官吏的必讀書。因此,《大學》、《中庸》中論述的“信”是儒家信思想的經典性闡釋,代表了儒家信思想的精髓,“初學入德之門”的教科書地位,使其成為宋以后的一般讀書人“信”倫理思想的基本來源,同時也是政府官吏所受“信”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

《中庸》的主旨是“慎獨”,強調君主獨居時的自我道德約束。在這個意義上的“信”,就不是前述的“言顧行,行顧言”所能概括了。它所要求的“信”是內外一致,表里一致,無愧于心?!按骛B”的意思是“主一”、“寡欲”,“省察”的意思是“慎獨”,就是“不自欺”。

宋代朱熹的誠信思想,對“信”的解釋更多是從人倫意義出發的。核心內涵是出自內心的一種忠誠、信用、重承諾、守信用。朱熹曰“信,約信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朱子全書》);“以實之謂信,信是信實,表里如一”(朱熹《朱子語類》)。

高校素質教育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的養分,將仁愛教育為核心的關懷教育方式不斷豐富和創新,將人才教育模式密切結合傳統文化。

(四)社區文化的興建

對于一個道德滑坡的社會來說,人們急需的是整個社會風氣與和諧人際關系由上至下的好轉,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能夠有一種社區的親切感,而不是人口頻繁流動帶來的陌生感與不負責任感。同樣,儒家思想中的仁愛教育,人際相處的智慧以及注重個人反省的思想價值等,仍然可以適應于社區文化的興建。

孟子在描述其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與孔子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一脈相承的。這無疑體現了中華民族長期一貫的博愛思想,理應發揚光大,特別是在社區文化的興建中,可以借鑒傳統文化的博愛精髓。

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如何照顧,是很多家庭面對的實際問題。儒家講求孝道,中國人的傳統道德中孝悌文化的興盛也在倫理中占據重要位置。2010年9月21日,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做客人民網談及老齡化問題時提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而社區文化的興建如何體現以人為本,對老年人的社區照顧是社區服務的重中之重。

社區文化的興建離不開對價值觀塑造的重視。例如“利他觀念”、“人倫關系”、“法律責任”等的融合,還需要傳統文化觀念的介入。

(五)人文關懷前提下的法律制度的健全與法律知識的普及

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荀子·性惡》)

以“仁”字為核心的愛民、惠民和富民思想,是一切有益于民的儒家民本思想的精華。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西方法學史上長久不衰的精神坐標,它構筑了西方人最早的法律觀念,形成了西方獨特的法律傳統。中國古代的儒家以仁、禮為核心的自然法思想也對中國古代法律傳統起著支配作用。從人文關懷視角看,二者有著共通之處:即同是道德律,都強調人性,都重視權利。*陸榮:《西方自然法與中國儒家法律思想之共通——以人文關懷為觀察維度》,《法制與社會》2010年第10期。

當前社會法律的健全和普及都必須是在人文關懷前提下的,特別是在執法過程中,也要體現文明執法,這也是法律威望樹立的關鍵。樹立執法為民,尊重民權的理念,就是要處處為民眾利益考慮,時刻為他們排憂解難,切實解決民眾的社會問題。尊重民權就是要在執法過程中有人道色彩,即在公民承擔義務和責任時,仍保持其作為人的地位的尊嚴,在體現法律嚴肅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

(六)鼓勵倡導倫理道德的專業網站,傳遞社會的正能量,表彰宣傳道德楷模,重視道德的引導作用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人們有了道德良心,明是非,知丑惡,就是做一個“道德人”的自覺性??鬃訉Φ茏佑小耙娰t思齊”的教誨,看到道德高尚的賢人,就要向他看齊,向他學習。這是孔子極力倡導的做人處世原則。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在某些領域出現道德滑坡的現象時,我們更應該推崇并身體力行“見賢思齊”。

網絡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網絡生活中,特別是傳遞正能量的專業網站對凈化社會風氣,弘揚傳統道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旗幟,代表著方向;榜樣也是資源,凝聚著力量。學習具體的先進典型,網絡的宣傳由點到面,相互感染、競相仿效,從而潛移默化地弘揚了社會道德。

從倫理學角度上看,冷漠文化本質上是一種行為主體處于畸變狀態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為行為主體對道德持冷漠、懷疑、漠視的態度,以及對道德義務的拒斥、逃避和推卸等消極性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所以,應當從這種癥結剖析并力求尋找矯治冷漠文化的可行性途徑,培養道德責任感,健全道德人格。重思儒家倫理“仁”字核心價值觀,使普遍倫理規范能夠獲取民眾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最終使之內化為個體的道德人格,培養道德責任感,用中國優良傳統道德塑造道德人格。道義上的善正是我們維系和諧人際的唯一亮光,也只有借助這樣的道德力量,人們才能積聚完善制度、規范行為的力量,對冷漠、自私的道德譴責、鞭笞,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提振國人的精神情操。

深入考察中國社會現實,探究當代中國道德問題、價值觀念以及解決道德問題與道德危機的措施,從而把握當代中國現實道德問題的關鍵并提出可行性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對于促進道德建設并服務于“和諧社會”之宏旨,實現“中國夢”對良性正義溫暖健康社會之構筑藍圖,具有十分顯見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Redemption of Current Culture:Rethinking the Values of the Character Ren (Benevolence)

Zhai Jinxiu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250100)

It is of obvious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probe into the moral issues and conceptions on values, and the measures taken to solve the moral issues and moral cri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rough a deep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 of China, so as to locate the crux of these issues and put forward a feasible and constructive solution plan for the grand objective to accelerate moral construction and be of service to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China dream”, a blueprint for building a healthy society of justice; and for correcting the phenomena of moral indifference, carrying out the love-breeding work throughout the whole society, advocating humanistic care, and finding the way to the redemption or salvation of mor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 rethinking of the ethical values of Confucianism.

indifferent culture; ethical redemption or salvation; moral construction

2014-12-25

翟金秀(1975—),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國社科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G122

A

1001-5973(2015)01-0063-08

責任編輯:寇金玲

猜你喜歡
冷漠儒家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突然之間
東霞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長大不是變得冷漠,而是變得溫暖
回答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