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新品種連麥8號的選育及應用

2015-04-17 23:50胡曙鋆鄭燕陳云明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選育新品種栽培技術

胡曙鋆 鄭燕 陳云明 等

摘要:連麥8號是江蘇勝田農業科技發展公司以煙農19與52-3雜交育成的半冬性小麥新品種。該品種為優質中筋小麥品種,抗病性和抗逆性強,適宜在江蘇淮北地區及氣候相似地區種植。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96 t/hm2,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89 t/hm2。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0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1-0095-01

收稿日期:2014-02-28

基金項目:江蘇省連云港市科技重點攻關項目(編號:CN1212)。

作者簡介:胡曙鋆(1978—),女,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栽培技術研究推廣、新品種選育等工作。E-mail:hsylyg@126.com。

通信作者:潘啟民,高級農藝師。E-mail:jsshengtian@126.com。1選育經過

連麥8號(H09-2)是江蘇勝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煙農19為母本,雜交選育中間材料52-3為父本雜交組配,后代按系譜法進行人工選擇,2005年在F6代中選到穩定品系,F10代以H09-2株系參加省淮北片小麥預備試驗。2010—2012年參加省淮北片小麥區域試驗,同時進行了抗病性鑒定和品質分析;2013年參加省淮北片小麥生產試驗并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蘇審麥201307號)。

2產量表現及特征特性

2.1產量表現

在2011—2012兩年江蘇省淮北片小麥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單產7.96 t/hm2,較對照淮麥20增產6.04%,達極顯著水平。2013年參加江蘇省淮北麥區小麥生產試驗,平均單產達7.89 t/hm2,較對照增產5.1%,達極顯著水平。

2013年省淮北片小麥生產試驗,最高試點單產達 8.75 t/hm2,2013年東辛農場示范種植1.7 hm2,平均單產達7.87 t/hm2。

2.2特征特性

連麥8號屬半冬性小麥品種,在淮北地區全生育期 234 d,與對照淮麥20相當。出苗快且均勻,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葉色深綠,抗寒性較好。

株高83~85 cm,株型較緊湊,莖稈彈性較好,抗倒性強,分蘗多,成穗率高,后期熟相好,熟期中等。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好。每667 m2 4.1×105~4.2×105穗,每穗38~42粒,千粒質量40~42 g。

籽粒角質,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34%,濕面筋266%,穩定時間3.2 min,硬度指數66.4,特別是容重較高,達 841 g/L,達中筋小麥品種品質。

經接種鑒定,連麥8號抗花葉病毒病,中抗紋枯病、白粉病,感赤霉病,耐肥抗倒。

3適宜種植區域及高產栽培技術

3.1適宜種植區域

適宜在黃淮南片麥區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陜西省關中地區及山東菏澤地區優質麥適宜區種植。

3.2高產栽培技術

3.2.1適期播種連麥8號在江蘇淮北地區適宜播種期為10月5日至10月25日,最佳播期10月5日至10月15日。早播旱茬基本苗1 hm2 1.50×106~2.25×106,播種量75~90 kg/hm2;晚播水稻茬基本苗1 hm2 3.00×106~3.75×106,播種量150~180 kg/hm2。

3.2.2肥料運籌全生育期需施用N、P2O5、K2O分別為

300、10、10~15 kg/hm2。磷鉀肥全部作基肥施入,氮肥基肥占50%~60%,拔節孕穗肥占40%~50%,抽穗期及揚花后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葉面肥。

3.2.3合理灌水播種時要有較好的墑情(土壤含水量80%)如遇秋旱應提早灌水造墑,確保一播全苗,越冬前(12月上旬)灌越冬水,保證足墑越冬;3月底4月初結合施用穗肥灌好拔節孕穗水。同時要注意遇到雨水多的年份要及時排水降漬,防止澇害。

3.2.4綜合防治病蟲草害越冬前在氣溫12 ℃左右及時噴施除草劑防治草害,拔節后用粉銹寧防治白粉病,抽穗至揚花期遇陰天噴施多菌靈防治赤霉病,連續用藥2次,每次間隔 7 d。后期采用藥肥混噴,防治麥蚜蟲,提高千粒質量。

4品種選育體會

4.1生產上需要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小麥品種

近幾年淮北地區由于水稻采取機插或直播,導致水稻熟期較晚、小麥播期推遲,生產上急需一個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小麥品種,以獲取較高的小麥產量。在連麥8號的選育過程中,我們從F2代選擇單株開始,著力選擇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單株,經過幾代努力,選出了分蘗力強、成穗率又高的品種連麥8號。

4.2生產上需要抗倒品種

隨著肥水運籌水平不斷提高,生產上需要莖稈強壯,抗倒高產品種,小麥的抗倒性與株高密不可分,植株的高度超過85 cm,隨著株高增加倒伏的危險性也增大,植株高度太矮,又影響生物產量的提高,小麥產量的提高主要來自于經濟系數的提高,但要獲得高產仍需要一定的生物產量。在連麥8號的選育過程中,我們始終掌握選擇高度在80~85 cm的單株,使之不僅高產而且抗倒。

4.3生產上需要抗逆性強的品種

通過連麥8號的成功選育,使我們體會到,小麥育種要著重克服種植地區影響產量提高的瓶頸以及預防氣候多變而可能發生的災害,著力選育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廣、投入少、產出多的新品種,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李強,馬代夫,李秀英,等. 高淀粉甘薯品種徐薯29的選育與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96-97.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5.01.031

高淀粉甘薯品種徐薯29的選育與栽培技術李強, 馬代夫, 李秀英, 李洪民, 謝逸萍, 王欣, 曹清河,

唐忠厚, 后猛, 張允剛, 唐維, 劉亞菊, 閆會

(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蘇徐州 221131)

摘要:徐薯29系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從徐薯18×徐薯781雜交后代中選育出的高淀粉甘薯新品種。在2009—2010 年江蘇省甘薯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區試平均鮮薯產量為32 752.2 kg/hm2,平均薯干產量 10 000.0 kg/hm2,比對照蘇渝303增產極顯著;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產量為29 056.5 kg/hm2,平均薯干產量 8 436.0 kg/hm2;薯塊平均烘干率28%左右,比蘇渝303高3%以上;2011 年3月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該品種聚合了雙親高產、高淀粉、耐逆、綜合性狀優良等特點,鮮薯、薯干和淀粉產量均較高,耐旱耐鹽性強,適宜在沙性高鉀土壤種植,可適當密植,以充分發揮耐逆特性,是適合江蘇省丘陵山區和灘涂地種植的食用、淀粉加工兼用的新品種。

關鍵詞:甘薯;新品種;高淀粉;栽培技術;選育;耐鹽;灘涂

中圖分類號: S531.0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1-0096-02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編號:CX(13)2032];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11);江蘇省科技支撐(農業)計劃(編號:BE2013437)。

作者簡介:李強(1971—),男,江蘇徐州人,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遺傳育種研究。Tel:(0516)82189203;E-mail:instrong@163.com。隨著江蘇省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程度持續增強,全省耕地面積下降與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并存,嚴重影響了江蘇省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自1985年以來,江蘇省耕地面積持續下降,從1985年的523萬hm2下降到2005年的478萬hm2,人均耕地面積從0.084 2 hm2下降到0.064 hm2,年均遞減率達138%[1]。如何保障我國耕地面積并保證全省糧食安全,為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保駕護航,是農業科研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課題。江蘇省有954 km海岸線,1987—2007年江蘇省灘涂面積呈不斷增加趨勢,20年間共增加了0.756萬hm2,沿海灘涂面積達到65萬hm2[2]。甘薯淀粉以其獨特的物化和功能性質,在食品和工業上具有廣泛的應用[3]。根據江蘇省農業發展的特點和潛在的種植需求,為保證江蘇省糧食安全和開發利用邊際土地,筆者選擇適應性強、綜合性好和優異的外引資源作親本,育成了高產、高淀粉、耐旱、耐鹽甘薯新品種徐薯29。該品種薯皮紫紅色,薯肉白色,鮮薯產量和淀粉產量高,淀粉含量高,耐逆性強,是一個較理想的淀粉加工用和食用兼用型甘薯新品種,在丘陵旱地和沿海灘涂等邊際性土地種植更能充分發揮其耐逆性強的特點。

1選育經過

徐薯29是按照高產、高淀粉、耐逆性強的育種目標,注重利用外引優異資源和篩選親緣關系較遠的親本的原則[4-5],以徐薯18作母本(高產綜合性狀好),徐781作父本(國外引進篩選的高淀粉、高抗莖線蟲病品種)[6],通過嫁接短日照處理,誘導開花、控制授粉有性雜交、單系鑒定、品系比較和多點綜合鑒定選育而成,原系號徐薯20037809。2002年進行有性雜交,收獲實生種籽;2003年實生苗篩選,表現出鮮薯產量高、淀粉含量高;2004—2005年復選圃鑒定;2006—2007年進入鑒定圃,鮮薯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徐薯18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商品薯率高,熟食味好;2008年進入品系比較和多點鑒定試驗,鮮薯產量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徐薯18增產極顯著;2009—2010年參加江蘇省甘薯新品種區域試驗,鮮薯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蘇渝303增產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2010年提前參加江蘇省甘薯新品種生產試驗。經多年多點試驗表明,徐薯29聚合了雙親高產、高淀粉、耐逆、綜合性狀優良等特點,鮮薯、薯干和淀粉產量均較高,耐旱耐鹽性強,是一個適合在江蘇省丘陵山區和灘涂地種植的食用、淀粉加工兼用的甘薯新品種。

2主要特征特性

2.1形態特征

徐薯29萌芽性較好;中長蔓,莖蔓較粗,莖葉生長勢強,基部分枝7個左右;葉片較大、心形,葉色、頂葉色、葉柄色、莖蔓色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葉柄較長,脆嫩;結薯集中整齊,薯塊紡錘形,單株結薯數2~3個;薯皮紅色,薯肉白色。

2.2抗逆性鑒定

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薯研究所(徐州)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009—2010年2年2~4點次田間自然誘發鑒定根腐病、莖線蟲病和室內人工接種鑒定黑斑病,結果表明徐薯29中抗根腐病和莖線蟲病,不抗黑斑病。多年高溫大屋窯存放表明該品種耐貯藏。

2009—2010年在江蘇省沿海蘇北灌溉總渠入??诖蟮淌痉斗N植,2010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引種試種,徐薯29表現出鮮薯產量高,適應性好,表現出耐鹽和抗旱的特點。

2.3品質鑒定

江蘇省甘薯區試2年14點次鑒定表明,徐薯29平均烘干率30.02%,比對照蘇渝303高3.37百分點;干基淀粉率6242%、粗蛋白含量7.75%,高于對照;干基可溶性糖、還原糖含量較低,分別為5.35%、3.80%;折鮮基淀粉含量1874%,比對照蘇渝303高3.45%;烘烤熟食味較好,優于對照蘇渝303;徐薯29淀粉中直鏈淀粉占12%~13%[7]。

3薯塊產量表現

3.1聯合鑒定試驗

2006—2008年多年多點鑒定表明:徐薯29鮮薯平均產量 331 092.4 kg/hm2,比對照品種徐薯18增產20.53%;薯干平均產量9 048.8 kg/hm2,比徐薯18增產19.18%。

3.2江蘇省甘薯品種區域試驗

2009年參加江蘇省甘薯品種區域試驗,7點平均鮮薯產量32 776.5 kg/hm2,比對照品種蘇渝303增產13.62%,平均薯干產量10 084.5 kg/hm2,增產27.79%;2010年繼續試驗,平均鮮薯產量32 727.8 kg/hm2,比對照蘇渝303增產586%,平均薯干產量9 915.5 kg/hm2,比對照增產20.66%。2年平均鮮薯產量32 752.2 kg/hm2,比對照品種蘇渝303增產9.61%;平均薯干產量10 000.0 kg/hm2,比對照品種蘇渝303增產26.02%。徐薯29 2年區試鮮薯產量和薯干產量均比對照蘇渝30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3.3江蘇省甘薯品種生產試驗

2010年提前參加江蘇省甘薯品種生產試驗,4點平均鮮薯產量 29 056.5 kg/hm2,比對照蘇渝303增產1.91%;平均薯干產量8 436.0 kg/hm2,比對照蘇渝303增產6.94%。

3.4鹽堿地和旱地鑒定試驗

2009年在江蘇省沿海蘇北灌溉總渠入??诖蟮淌痉斗N植,5月30日栽插,全生育期151 d,測產鮮薯產量 46 371.0 kg/hm2,烘干率29.52%,薯干產量 13 701.0 kg/hm2;2010年在同一地點種植,7月5日栽插,全生育期118 d,鮮薯產量25 261.5 kg/hm2,烘干率24.62%,薯干產量6 219.3 kg/hm2。

2010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引種試種,6月5日栽插,全生育期114 d,測產鮮薯產量38 812.5 kg/hm2,烘干率19.69%,薯干產量7 640.3 kg/hm2。2011年在江蘇省徐州市汴塘山坡地種植,鮮薯產量38 517.0 kg/hm2,烘干率達37.17%,薯干產量 14 315 kg/hm2。

4栽培技術

4.1降低排種數量,及時剪苗繁殖

徐薯29萌芽性好,出苗較多,苗質較好,排種量可控制在20 kg/m2左右。當薯苗長至5~7節,薯長超過20 cm時,及時剪苗繁殖采苗圃。

4.2選擇沙性土壤,適當增加密度

徐薯29適宜在沙壤土種植,應施足底肥,增施鉀肥,50%的硫酸鉀施用量1 500 kg/hm2。該品種葉片上舉,葉柄較長,可以適當增加栽植密度。春薯種植密度控制在50 000 株/hm2左右,夏薯種植密度控制在55 000~60 000 株/hm2。

4.3發揮耐逆特性,提高種植效益

徐薯29耐旱性、耐鹽性較好,可以充分開發邊際性土地,提高甘薯種植效益,同時改良邊際性土壤,特別是在丘陵旱地或沿海灘涂地種植,能更好地發揮該品種的特點。該品種不耐澇,注意汛期及時排水。

參考文獻:

[1]朱曉,李裕瑞,卞新民. 江蘇省耕地面積變化的時空特征[J]. 江蘇農業學報,2009,25(1):127-130.

[2]王志明,李秉柏,嚴海兵,等. 近20年江蘇省海岸線和灘涂面積變化的遙感監測[J]. 江蘇農業科學,2011,39(6):555-557.

[3]鄧福明,木泰華,陳井旺,等. 甘薯淀粉的結構、成分及其特性研究進展[J]. 食品工業科技,2012,33(13):373-377.

[4]李強,劉慶昌,翟 紅,等. 中國甘薯主要親本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 作物學報,2008,34(6):972-977.

[5]李強,馬代夫,劉慶昌,等. 中國北方薯區甘薯育種核心親本初步構建與利用[J]. 西北農業學報,2010,19(12):48-52.

[6]李秀英,馬代夫,李洪民,等. 抗病高干特異資源材料徐781的特性鑒定和親本利用評價[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3,4(3):232-237.

[7]孫健,岳瑞雪,鈕福祥,等. 淀粉型甘薯品種直鏈淀粉含量、糊化特性和乙醇發酵特性的關系[J]. 作物學報,2012,38(3):479-486.寸植賢,李春葦,湯東生,等. 施氮時期對大豆結瘤和生長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98-99.

猜你喜歡
選育新品種栽培技術
青菜新品種介紹
抗BmNPV家蠶新品種“川抗1號”的育成
幾個杏新品種介紹
番茄大棚栽培技術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產栽培技術
石榴短枝紅在駐馬店引種表現及豐產栽培技術
新品種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