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組織化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2015-04-17 13:15張素羅張燾
江蘇農業科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現實困境路徑選擇新農村建設

張素羅 張燾

摘要:基于對河北省838個農戶的實際調查,分析農民組織化的現實困境并提出相應政策措施。研究表明,農民主體性弱化、農村精英缺失、組織運行效果較差、政府主導力量不足等因素制約著農民合作組織的創建、運行及可持續發展。提出加強農民合作文化建設,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精英,強化農民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晰產權,實行企業化管理機制等突破農民組織化困境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組織化;現實困境;路徑選擇;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 F32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1-0444-03

收稿日期:2014-03-22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 HB09BYJ047)。

作者簡介:張素羅(1966—),女,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從事農村公共管理、農業經濟管理等研究。E-mail:zhangsuluo@126.com。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為破解“三農”難題、統籌城鄉發展推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主體性發揮的程度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在家庭聯產承包制環境下,農民組織化的實踐探索逐步拓展,政策環境逐步優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水平。但相對于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以及新農村建設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綜合目標,對農民組織化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本試驗基于對河北省838個農戶的調查情況,揭示農民組織化的現實困境,以期為突破農民組織化瓶頸的路徑選擇提供決策參考。

1調查對像與方法

本次調查覆蓋了河北省11個設區市106個行政村,從個人特征、家庭特征、村莊特征等方面對當地沒有農民合作組織、已有合作組織但未參與、參與合作組織等3類農民群體進行調查,分析農民組織化的現實困境。按照擬定計劃和問卷有效性的判斷標準,每村發放問卷8份,其中調查普通農民家庭6戶,村干部2戶,共發放并回收848份問卷,實際有效樣本838份,有效率為 98.8%。

2農民合作組織的組建困境

調查結果表明,838個受訪農戶中有645個選擇本村還未組建農民合作組織。通過對“如果當地沒有農民合作組織,您認為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可知(表1),農民合作組織的組建困境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2.1組織主體缺乏

農民合作組織的組織主體與組建方式具有多樣性。從我國和河北省農民組織化進程來看,農民合作組織主要有以下

表1組建農民合作組織的障礙因素調查結果

組建農民合作組織的障礙因素比例(%)沒有人組織46.4人心不齊,難以組織42.1農民不愿意加入18.0當地經濟發展落后,大家自給自足,不需要合作19.6缺乏資金37.8政府支持力度不夠35.4村級組織或經管站、農技站等涉農部門服務功能到4.3位,沒必要再成立別的組織其他0.9注:該題為多項選擇,表中比例總和不為100%。

幾種組建方式:供銷社興辦、龍頭企業領辦、社區合作組織領辦、涉農部門領辦、能人牽頭領辦等。但組織主體的缺失正是農民組織化水平較低的重要制約因素。據統計,在645個受訪農戶中,46.4%的農戶認為當地之所以沒有農民合作組織,主要是因為“沒有人組織”,既缺乏來自于供銷社、涉農部門、社區合作組織以及龍頭企業等外部力量的推動,又少有農村“能人”等內部力量的催生。

2.2農民自身因素制約

調查結果顯示,42.1%的農戶認為“人心不齊,難以組織”制約著農民合作組織的組建,37.6%的農戶將未能組建合作組織的原因歸結為“農民不愿意加入”和“當地經濟發展落后,大家自給自足,不需要合作”。由此可見,農民作為農業經營主體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主體,雖然一定程度上認識到需要有一個組織來提供技術、信息、購買及銷售等服務,以改變自己單獨面對市場的不利局面,但由于受小農經濟模式影響下的思想觀念、合作意識以及文化水平等農民個體因素制約,呈現出農民“想致富,無門路,盼致富,怕風險”的合作困境,因而阻礙了農民組織化進程。

2.3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政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需要通過政策、法規等來催化、引導、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的產生與發展,這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具有更高層次的作用。目前,雖然政府作為農村改革的第二主體正在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并為農民合作組織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政策與法律環境,但支持力度尤其是資金支持力度與覆蓋面還不能滿足農民組織化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當地未組建農民合作組織的37.8%的農戶認為“缺乏資金”是組建農民合作組織的重大障礙,35.4%的農戶認為制約合作組織發展的因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3農民的合作意愿與行為困境

在被調查的已有農民合作組織的樣本村中,54.2%的農戶沒有參加任何合作組織。為了解農民不參與合作組織的原因,本次調查設置“當地已有農民合作組織,如果您沒參加,為什么”一題,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表2影響農民參與合作組織的因素調查

不參與合作組織的原因比例(%)自己能夠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不需要跟別人合作29.0跟別人合作辦事效率低,容易產生糾紛,麻煩34.1對這些合作組織不了解37.2覺得參加了也沒什么用,對自己幫助不大29.8覺得不應該交會費或者會費多少不合理10.9害怕搞財產公有化,讓自己利益受損15.2其他3.5注:該題為多項選擇,表中比例總和不為100%。

3.1對組織化的必要性認識不足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建設現代農業、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以及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等的必然要求。但調查結果顯示,58.8%的受訪農戶認為沒有必要參加農民合作組織,其中,29.0%的農戶感覺“自己能夠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不需要跟別人合作”,而29.8%的農戶則“覺得參加了也沒什么用,對自己幫助不大”。這一認知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民的合作意愿及合作行為。endprint

3.2對合作組織的認知程度較低

對合作組織的組建目的及其運行機制的了解程度是影響農民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據調查,僅有3.2%的受訪農戶對農民合作組織“非常了解”,而96.8%的農戶表示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正因此,37.2%的農戶認為“對這些合作組織不了解”成為阻礙農民參與合作組織的重要因素。

3.3對合作行為與合作效益的信任度低

雖然部分農民認識到參加農民合作組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對與他人合作的效率及效益持不信任態度。34.1%的農戶認為“跟別人合作辦事效率低,容易產生糾紛,麻煩”,而15.2%的農戶則“害怕搞財產公有化,讓自己利益受損”。因此,對合作行為和合作效果的低信任度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合作意愿。

4農民合作組織的運行與發展困境

作為農民組織化載體的合作組織,其運行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決定著組織的穩定性、凝聚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影響參與合作組織農民的進退選擇;另一方面體現了組織吸引力大小,以此影響未參與合作組織農民的合作意愿與合作行為,進而影響農民組織化程度。參加合作組織的受訪農戶從組織成員的角度對“您所在的農民合作組織當前發展遇到的困難或問題主要是什么”一題作答,認為制約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4.1資金匱乏,政府支持欠缺

任何組織的發生發展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撐和政策支持。調查結果(表3)顯示,43.0%的受訪農戶認為“缺乏資金”是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重要“瓶頸”。合作組織發展資金匱乏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支持力度較小、組織啟動資金不足且自我積累較少、會員繳納會費缺乏規范性、其他籌資渠道少等。而299%的農戶將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歸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表3農民合作組織運行與發展的制約因素調查

制約因素比例(%)人心不齊,難以組織和管理35.5形同虛設,起不到實際作用15.9領導人素質有問題10.3內部制度混亂8.4缺乏價格、需求等市場信息14.0缺乏技術支持16.8產品銷售有困難9.3缺乏資金43.0政府支持力度不夠29.9其他0.0注:該題為多項選擇,表中比例總和不為100%。

4.2農民間合作困難,協調成本高

由于小農經濟模式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致使農民互助合作意識較為淡薄且存在個體差異,過度追求個體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視他人及組織利益和長期利益,因而造成農民合作困境。而農村作為注重親情、友情、宗法等人情關系的熟人社會,更使農民合作組織中成員之間的關系趨于復雜化,增加了組織的協調成本。因此,35.5%的農戶認為“人心不齊,難以組織和管理”制約著農民合作組織發展。

4.3管理者素質低,組織內部管理混亂

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水平在農民合作組織的運行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員的文化程度、專業水平、管理交際能力、決策能力和決策風格等,都直接影響著合作組織的運行效果。調查結果(表3)顯示,18.7%的農戶認為“領導人素質問題”和“內部制度混亂”是制約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因素。不少農民合作組織具有臨時性、自發性和無序性。調查所涉及的60%以上的農民合作組織或沒有規章規定,或不照章辦事,運行不規范。而農民合作組織的這種管理混亂狀態主要是源于管理者低素質、低水平。

4.4服務不到位,組織運行效果差

組織資金的匱乏、較高的組織協調成本、政府支持不足以及管理者的低素質等多重因素共同導致農民合作組織運行效果與農民期望值相差甚遠,降低了組織成員的信任度,從而制約著組織的進一步發展。調查顯示,56.0%的農戶對農民合作組織的服務功能表示不滿。其中,16.8%的農戶認為組織獲取技術資源或提供技術服務問題影響著組織的運行和發展;23.3%的農戶則認為約束合作組織發展的因素在于“缺乏價格、需求等市場信息”以及“產品銷售困難”;或許正是因為農民合作組織的服務功能未能很好滿足農民所需,159%的農戶認為合作組織“形同虛設,起不到實際作用”。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具有多樣性,但對農民的進退選擇機制起決定作用的是組織運行的最終結果。

5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5.1主要結論

研究表明,農民的合作需求及理念、對合作組織的認知度、合作效果的信任度以及合作行為的協調成本等直接影響著農民合作組織的產生、運行與發展。政府作為農民組織化的主導力量在宣傳引導、資金投入、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缺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對合作組織的認知程度以及合作組織的組建與規范發展。多種因素影響著農民合作組織的運行效果,而管理者素質和能力則是關系農民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5.2政策建議

政府、農民和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民組織化的主體,多方聯動,形成合力是推進農民組織化進程的關鍵。

5.2.1多管齊下,強化農民主體作用一是培育現代農村社會資本,加強農民合作文化建設。在挖掘提升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農村傳統社會資本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宣傳和制度建設,培育現代農村社會資本,即建立在公民權利義務基礎上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理型社會資本[1];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增強農民的共同體意識和公共精神;積極培育市民社會,加強社會規范和現代價值觀念的供給以及社會信任體系建設。二是培育農村精英,增強農民組織化的內在動力。加強體制內農村精英——村干部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其農民組織化“促進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建設學習型農村,培育新型農民和體制外農村精英。三是改善農業勞動力結構,增強農民組織化的內生動力。加強農業勞動力培訓,實現勞動力由體力型向知識型、技能型、經營型轉變;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吸引青壯年勞動力留守農村,建設農村;推進農村土地有償流轉,改變“農戶+小塊土地分割承包”的狀況,發展適度農業規?;洜I。endprint

5.2.2政府適度參與,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一是宣傳引導與典型示范雙管齊下,強化農民合作意識與行為。二是提供政策支持,營造農民組織化的良好環境和發展空間。激勵組織主體,催生并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組織;提供財政、金融、技術、市場信息等要素支持,擴大經營規模,拓展服務功能,突破農民合作組織發展瓶頸;適度強化農村家庭承包經營中“統”的功能,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重新打造農民組織化的傳統載體。三是加強法律法規與制度建設,促進農民合作組織規范化。各級政府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框架下,還需出臺具有約束力的地方性條款或規章制度,用以引導、規范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政府應把適度行政參與手段視為一種組織資源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指導而不介入,保證農民合作組織的“草根性”[2]。

5.2.3提高合作組織運行效率,增強吸引力、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明確定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合作組織在遵循組織利益與組織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原則的基礎上,首先要把盈利最大化作為組建和發展的宗旨和根本目標。二是產權明晰合理。產權關系是農民合作組織中各種經濟關系的基礎。在按勞分配為主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股金結構,逐步建立以社員為主體的產權制度[3]。三是實行農民合作組織企業化管理機制,提高組織運行效率和效益,為組織成員凝成利益共同體和提高一體化程度提供物質基礎。招聘并有效激勵訓練有素的經營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組織規章制度和組織管理機構,通過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規范成員的經濟行為,增強農民合作組織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鐘杰. 社會資本視角下的農民合作——欠發達地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分析[D]. 南寧:廣西大學,2007:52-54.

[2]張廣榮,郭洪生. 基于農民視角的農民組織化制約因素分析及路徑選擇[J]. 商業時代,2013(8):110-111.

[3]孫亞范,王凱. 農民生產服務合作社的發展和運行機制分析——基于江蘇省的調查[J]. 農業經濟問題,2010(11):28-33,110-111.

(上接第321頁)

[10]孫殿軍,高彥輝,趙麗軍,等. 中國飲茶型氟中毒現況調查[J]. 中國地方病學雜志,2008,27(5):513-517.

[11]劉慶斌,劉曉波,王在君,等. 飲茶型氟中毒病區居民經磚茶攝氟量與氟骨癥病情相關分析[J].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13,34(1):4-6.

[12]馮雪,肖斌. 陜西茶園茶葉氟含量及影響因素[J]. 西北農業學報,2011,20(1):109-113.

[13]謝忠雷,陳卓,孫文田,等. 不同茶園茶葉氟含量及土壤氟的形態分布[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8,38(2):293-298.

[14]馬立鋒,石元值,阮建云,等. 湘、鄂磚茶主產區茶園土壤氟含量狀況及影響因素[J]. 茶葉科學,2002,22(1):34-37.

[15]楊陽. 湖南茶葉氟含量研究[J]. 福建茶葉,2007(1):13-14.

[16]王凌霞,付慶靈,胡紅青,等. 湖北茶園茶葉氟含量及土壤氟分組[J]. 環境化學,2011,30(3):662-667.

[17]魏世勇. 恩施茶園土壤中氟的賦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8):2328-2329.

[18]袁連新,胡歌鳴. 農業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分布特征與影響因素分析——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34(7):191-194.

[19]馬立鋒,石元值,韓文炎,等. 湘浙部分茶園氟質量分數的分析[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22(1):28-32.

[20]夏靜芬,傅建斌,羅春林. 茶園土壤水溶性氟與全氟和pH值的相關性研究[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9,16(2):41-45.

[21]陸麗君,宗良綱,羅敏,等. 江蘇典型茶園的茶葉氟含量及其影響因素[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0):2183-2185.

[22]謝忠雷,邱立民,董德明,等. 茶葉中氟含量及其影響因素[J]. 吉林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1(2):81-84.

[23]鄭路. 安徽省長江以北地區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分布特征[J]. 農村生態環境,1997,13(3):26-28,33.

[24]李孝良,陳效民,孫莉,等. 安徽省幾種不同母質發育的稻田土壤氟含量及其影響因素[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9,32(1):73-77.

[25]李張偉. 粵東鳳凰茶區茶葉和土壤氟含量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J]. 土壤通報,2010,41(5):1222-1225.

[26]趙明,王文嬌,蔡葵,等. 嶗山綠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山東農業科學,2008(9):64-66.張衛民,徐建明. 高校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途徑[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447-449.endprint

猜你喜歡
現實困境路徑選擇新農村建設
中國網絡民主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優化對策
關于對徐州市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實踐與思考
自然保護區社區參與現實困境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