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禮》與清代士人的文學審美建構

2015-04-18 06:40
江海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禮學儀禮禮記

吳 戩 曹 虹

《儀禮》與清代士人的文學審美建構

吳 戩 曹 虹

《儀禮》一經甚為難讀,相關研究代不數人。自王安石以后,更與科考絕緣,備受士人冷落,其文學化進程在三禮中最為滯后。在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中,《儀禮》得到關注。經由張爾岐、凌廷堪、張惠言等學者的努力,《儀禮》的閱讀障礙得到有效解除,為其實現審美跨越創造了有利條件。乾嘉以來,《儀禮》逐漸進入文學場域,為詩、駢文、辭賦提供了豐富的表現題材,儀節器物的描繪、禮學歷程的梳理、禮學思想的表達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表達的重要方面,并在背景鋪墊、場面描寫、人物刻畫、主題深化方面起到了特殊的審美效果。同時禮圖唱和開啟了文人酬唱的新維度,體現了學術與文學的疊加融合,也豐富了學者的審美生活。晚清時期,《儀禮》在曾國藩等人手里實現了文學的選本化,并引導崇實文風的繼續推進?!秲x禮》的審美地位逐步確立,六經皆文亦從觀念變成現實,由此可見學術與文學的深刻關聯以及士人主觀憧憬與現實情境的碰撞整合過程。

《儀禮》 清代 審美建構

禮與文學頗有歷史淵源?!吨芏Y》、《禮記》多處引用《詩經》語句,作為闡釋的依據?!秲x禮》則將不少《詩經》篇章作為禮儀展開的重要音樂背景。此外風雅頌、賦比興等六詩其實源自《周禮》:“教六詩:曰風,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春官大宗伯·大師》)溫柔敦厚的詩教亦首倡于《禮記·經解》。南北朝時期,一些有儒學趣味的文論家,開始注意禮與某些文類的衍生關系,如南朝劉勰以“宗經”的眼光認為:“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文心雕龍·宗經》)北朝顏之推亦稱“夫文原者,原出五經”,“祭祀、哀誄,生于《禮》者也”(《顏氏家訓·文章》)。到了中唐時期,韓、柳等古文家以文儒自任,開辟了“約六經之旨以成文”的創作方向,奠定了“六經”作為道與文結合的至高典范地位。不過,具體到三禮,韓愈在自述學文路徑的《進學解》中,將《尚書》、《春秋》、《左傳》、《周易》、《詩經》視為創作取法的對象,卻未提及三禮,柳宗元只是籠統地提到“本之禮以求其宜”(《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尤其是唐初頒修的《五經正義》中的禮,實以《禮記》作為代表,“用《禮記》替代《儀禮》,《禮記》一躍成為三禮中最顯赫的經典”①,作為本經的《儀禮》反遭冷落。這種境地歷宋明時期而更為嚴峻,一因宋明學人注重發揮義理,對《儀禮》傳習者少,“《儀禮》則全為度數節文,非空辭所可敷演,故講學家每避之而不道也”②;二因朝廷舉措偏向,如熙寧改革時,王安石宣布廢罷《儀禮》,此經不再立于學官。古時科舉分房閱卷,自此至清,再無《儀禮》之房。相對于其他儒家經典,《儀禮》的學術化乃至文學化進程明顯滯后。

《儀禮》與文學場域之歷史離合,在清代得到了重大改觀。這一關涉學術與文學互滲的歷史動向及其內涵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揭示③。實際上,隨著清代《儀禮》學復興之局的打開,《儀禮》與文學審美之間的鴻溝得到了有效的填補?!秲x禮》中的古禮復原與踐履怎樣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表現題材?《儀禮》的莊敬征實之矩范如何影響文章書寫避虛就實?禮政作為文章選本中的一個類別如何產生出特別的意義?諸如此類的以學為文的追求中,體現出清代士人對《儀禮》文學審美建構的卓越成就。

清代《儀禮》學復興的基點與方向

甲申之變的深刻教訓,促使明清之際的學者痛感宋明理學的空虛靜寂之弊,決心以實學來拯救之,于是出現了回歸經學乃至禮學的思潮。顧炎武不僅提出了“經學即理學”的論斷,對禮的價值與功能亦有高度的認識:“禮者,本于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然則周公之所以為治、孔子之所以為教,舍禮其何以焉?!雹芩麑Α秲x禮》十分看重,對王安石變法廢棄《儀禮》深感痛心:“三代之禮,其存于后世而無疵者,獨有《儀禮》一經。漢鄭康成為之注,魏晉已下至唐宋通經之士,無不講求于此。自熙寧中,王安石變亂舊制,始罷《儀禮》,不立學官,而此經遂廢,此新法之為經害者一也?!雹莶⒂锰剖浶?薄秲x禮》,使《儀禮》因荒廢而發生的錯訛得到修正:“若天下之書皆出于國子監所頒,以為定本,而此經誤文最多,或治脫一簡一句,非唐石經之尚存于關中,則后儒無由以得之矣?!雹奁浜糜褟垹栣獎t向漢唐注疏回歸,撰述的《儀禮鄭注句讀》“全錄《儀禮》鄭康成注,摘取賈公彥疏,而略以己意斷之”⑦,從而揭開了清代《儀禮》學復興之大幕,吳廷華《儀禮章句》、沈彤《儀禮小疏》、蔡德晉《禮經本義》、盛世佐《儀禮集編》等彬彬繼之,皆為一時之選。隨著《儀禮》研究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褚寅亮《儀禮管見》對元代敖繼公的《儀禮集說》之謬誤予以糾駁,禮學家認識到東漢鄭玄注釋的權威性和經典性,禮學回歸鄭學逐漸不可逆轉⑧。而徽州一域尤為中樞,在江永、戴震、程瑤田、金榜諸大師之后,凌廷堪繼起,通過歸納條例的方式來研究《儀禮》,取得了重大創獲,其《禮經釋例》成為清代禮學的里程碑式著作,“清儒于《儀禮》撰述極多,實無堪與匹敵者”⑨。

《儀禮》在三禮的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澄清,凌廷堪通過其堅實的研究證實《儀禮》為禮經,“《儀禮》十七篇,禮之本經也”⑩;而《周禮》為禮的支流,《禮記》只是“傳”而非“經”,《儀禮》為禮之本經的觀念通過凌廷堪的闡釋與證實而得到廣泛認同。雖然以《儀禮》為本經倡發于朱熹所引臣瓚之說,但朱熹依然以《周禮》為禮之綱領:“《周官》一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說耳?!弊粤柰⒖俺?,《儀禮》的獨特性和首要性才得到士人的充分重視。另外,清代《儀禮》學的復興已經超出了純粹學術研究的范疇,具有相當豐富的思想史意義。自戴震《與某書》和《孟子字義疏證》中揭露理學“以理殺人”,凌廷堪更是鮮明地提出了“以禮代理”的命題,將禮學提高到思想話語的高度,與宋明理學劃清界限:“圣人不求諸理而求諸禮,蓋求諸理必至于師心,求諸禮始可以復性也?!薄安恢W禮也,不云理也?!鼻宕泻笃诘臐h學家往往將《儀禮》視為角勝宋儒的戰場,掀起了崇禮的新熱潮。正如梁啟超所概括,《儀禮》的研究業績在三禮中最為突出:“試總評清代禮學之成績,就專經解釋的著作論,《儀禮》算是最大的成功?!?/p>

在這些研究業績出現之前,如四庫館臣所云:“《儀禮》難讀,儒者罕通?!钡R文弨謂:“君此書(凌廷堪《禮經釋例》)出,而天下始無有畏其難讀者矣?!标愬⒃疲骸板L欲取《儀禮》經文,依吳中林《章句》,分節寫之。每一節后,寫張皋文之《圖》,又以凌次仲《釋例》分寫于經文各句下,名曰《儀禮三書合鈔》,如此,則《儀禮》真不難讀,惜乎為之而未成也?!痹鴩谕瘟?1867)二月的日記中也寫道:“余生本朝經學昌明之后,窮此經者不下數十人,有蒿庵之句讀、張皋文之圖康莊共由之道,而又有人以扶掖之,則從事甚易矣?!笨梢?,在張爾岐、吳廷華、凌廷堪、張惠言等學者的努力下,《儀禮》的閱讀障礙得到了有效的解除。作為“經學昌明”時代的讀書績效,《儀禮》切實已然進入了士人的閱讀與思考的視野,擁有較之以前更為廣闊的社會基礎,這客觀上為《儀禮》的文學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儀禮》進入文學文本和文人生活

清代以前的士人于三禮之于文學的價值,多注重對《禮記》、《周禮》的探討。如兩宋之交的呂本中闡發《禮記》和《周禮》對于“議論文字”的重要審美價值:“議論文字須以董仲舒、劉向為主,《禮記》、《周禮》及《新序》、《說苑》之類,皆當貫穿熟考,是做一日,便有一日工夫?!蹦纤侮愺Y《文則》對《禮記》、《周禮》的衍生文體、文學風格、句法做了較為細致的分析。元明士人對三禮的文學認識亦不出宋人矩矱。到了清中葉,乾嘉學者不僅對《儀禮》進行了多維層面的研究,而且還通過文學手段對其進行表現和詮釋,使文學成為《儀禮》思想表達與儀節詮釋的重要載體?,F從兩方面予以展示:

其一,《儀禮》富于度數節文,這些禮節儀度進入文學場景,不啻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表現題材和莊敬氣息,對背景鋪墊、氛圍營構、場景描寫、人物刻畫、主題深化也起到了特殊的審美效果。所涉內容較為豐富,茲列舉如下:

1.《儀禮·士冠禮》。冠禮為禮之始,是成人教育禮,“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禮記·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禮記·冠義》)其在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俺扇酥?,將責成人禮焉。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歟!”(《禮記·冠義》)凌廷堪《辨志賦》描述了《儀禮·士冠禮》筮占的場景:

祝既畢而凝神兮,就余位于門外。群執事之具陳兮,肅衣冠而敬待。巫更布席于闑西兮,抽上韇而受辭。即席坐而書卦兮,還東面而占之。筮遇泰之初九兮,拔茅茹以匯征。上坤順而應乾兮,三陽同志而吉亨。象既告余以攸往兮,輒諏曰而遄行。

上文對士冠禮的筮日之禮(即占筮行冠禮的吉日)進行了描繪,涉及著服就位、布席、陳器、受命、占筮、書卦、稟告等諸多方面。整個禮儀充滿著對冠者的教誨和期望。且所占之卦為地天泰卦,泰卦本來就是小往大來之吉卦,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疤┲蹙?,拔茅如,以其匯,征吉”,亦說明志于向外發展。其時凌廷堪在母親的教誨下,準備出游四方,就師友以成學。從而借助這個鄭重而吉利的禮儀表達了家人對其的殷殷期待以及自己致力向學的堅定決心,貼切而傳神。

凌廷堪的詩篇《次吳石臣進士見贈二首元韻》其一主要講述了其究研禮學的經歷。其中提到“特豕酒三獻,側尊醴一甒”,前句涉及《儀禮·特牲饋食禮》,特牲饋食禮是諸侯之士每逢歲時祭祀祖父、父親的禮儀,其中諸侯之士用一豬,即特牲、特豕,核心儀式為三獻,即主人初獻、主婦亞獻、賓三獻。后句是指《儀禮·士冠禮》,“側尊醴一甒”實化用《儀禮·士冠禮》之“側尊一甒,醴在服北”,尊一般有二,一為玄酒,一為醴,士冠禮無玄酒,所以稱側尊。結合詩中的上下文來看,凌廷堪通過對《特牲饋食禮》和《士冠禮》的儀節對照,不僅對仗工整,相映成趣,而且以點帶面,使全詩顯得形象生動,亦凸顯出其對《儀禮》的熟稔和高超的文學造詣。

2.《儀禮·士昏禮》?;瓒Y為禮之本,“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禮記·昏義》)。在禮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禮記·昏義》)。焦循《巴貞女挽歌》講述了巴貞女未婚守志撫孤之事。巴貞女為張子之繼室,但聘而未娶,未婚夫張子去世后,留下了前妻兩歲的兒子,巴貞女義無反顧嫁入張家,照顧張子前妻之子。詩中提到:“輪三周兮御者誰,襜車素白凄秋雨?!鼻熬渖婕啊秲x禮·士昏禮》中親迎環節中的“婿御婦車”之禮,即新郎要為新娘駕車,輪轉三周即止,然后由御者代替新郎繼續駕車:“婿御婦車,授綏,姆辭不受。婦乘以幾,姆加景,乃驅。御者代。婿乘其車先,俟于門外?!编嵭⒃疲骸靶熊囕喨?,御者乃代婿?!毙吕?、新郎的車均為墨車,但新娘的車有襜(帷幕):“主人爵弁,纁裳緇袘。從者畢玄端。乘墨車,從車二乘,執燭前馬。婦車亦如之,有襜?!?《儀禮·士昏禮》)詩中御者誰的設問與襜車素白均暗示出巴貞女夫君去世的殘酷事實。這種禮儀的常中有變揭示了巴貞女的悲慘命運,也更凸顯出巴貞女臨變不改守禮之堅貞與樸厚。

3.《儀禮·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有尊賢尚齒之義,是王道教化之根本,“鄉飲酒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禮記·射義》)?!懊裰痖L養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國可安也?!?《禮記·鄉飲酒義》)故孔子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禮記·鄉飲酒義》)。錢大昕用詩表現《鄉飲酒禮》,其《丙辰孟冬朔本縣舉鄉飲禮忝預賓席口占呈當事暨同飲諸君四首》的前兩首寫道:

仙令采風修古禮,師儒諏日啟初筵。衰翁本乏專門學,親演高堂第四篇。

每曲當碑聯袂行,勝它洛社會耆英。相逢不用寒暄話,竹馬兒時好弟兄。

第一首中所謂“高堂”,即禮學家高堂生,司馬遷稱:“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史記·儒林傳》)《士禮》即《儀禮》“高堂第四篇”,即《儀禮》之第四篇《鄉飲酒禮》?!皫熑逭屓諉⒊躞邸?,描繪和表現的是《鄉飲酒禮》的戒賓之禮:“鄉飲酒之禮。主人就先生而謀賓、介?!卞X大昕本非《儀禮》專家,但卻作為嘉賓參與嘉慶元年嘉定縣所舉行鄉飲酒禮的日常踐履之中,這種對照不僅富于現場的親切感,增添了文學的審美情趣,也凸顯出作者謙虛的人格風度。第二首中所謂“每曲當碑”,是《儀禮》中的三揖之一,《儀禮·鄉飲酒禮》云:“主人與賓三揖,至于階,三讓?!编嵭⒃疲骸叭菊?,將進揖,當陳揖,當碑揖。楣,前梁也,復拜。拜賓至此堂,尊之?!辈粌H寫出了《鄉飲酒禮》的儀節,而且也醞釀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情調。這與“和以射、鄉”(《禮記·昏義》)之旨相得益彰。

對《儀禮》“篤好深嗜”的凌廷堪,撰《七戒》以明其服膺禮學之志,開篇即以《儀禮·鄉飲酒禮》的儀式來作背景的鋪墊,描述了戒賓、布席、陳器、迎賓諸況:

謀于致仕之老,立為鄉飲之賓。當牖前而布席,中房戶而設尊。上篚在禁南而東肆,下篚在洗西而南陳。緣席者緇布,覆尊者绤巾。西階東面者介,賓東南面者遵。阼階之席,厥惟主人。牲醴脯醢,各有司存。陳器之先,乃朝服而造處士之門。處士拜辱,立于門外。上卿門西,東面答拜。告以賓興,敬恭而戒曰:“吾聞儒者學古以希獲,君子藏器以待試。是以運隆于上,賢哲符利見之占;教成于下,庸愚有奮興之志。今將禮子以一獻之禮,吾子其有意乎?”處士曰:“唯唯。夫貿然納交者,苦于無所擇;率爾應命者,闇于不自知。辱承高訓,良慰鄙懷。敢問介與眾賓,其人為誰?”

上卿依次以書畫、辭章、性理、經濟、史學勸勉,處士均未曾動心,繼而導之以經學尤其是禮學,處士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全文借《鄉飲酒禮》尊老尚賢之義,予以鋪陳發揮,揭示了作者服膺禮學的心路歷程,可謂水到渠成。

4.《儀禮·鄉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類型,其中鄉射禮是每年春秋時節由鄉大夫擇賢能者在州學舉行的一種射禮,用以考核德藝,選拔人才,起到教民禮讓,敦化成俗的效果。射禮可以觀人之德行,故為世所重?!耙粤⒌滦姓?,莫若射,故圣王務焉?!?《禮記·射義》)“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禮記·射義》)凌廷堪撰有《鄉射賦》,對《儀禮·鄉射禮》進行了全方位的描繪與詮釋。首先對鄉射禮的前奏鄉飲酒禮進行了概述,“惟州長之習民,擇春秋之嘉日。茍審固之能嫻,自興賢之可必。主在阼而彬彬,賓當牖而秩秩。大夫方入,舉旅之典未行;司正乃升,一獻之儀已畢”。接下了對樂隊合奏娛賓進行了說明:“縣中間奏,合之者三笙;堂上工歌,和之者二瑟。于是三耦既比,射禮作焉?!敝髮︵l射禮的核心環節三耦射進行了重點描繪:

司射誘射,司馬繩愆。下射居上射之右,上射在下射之先。其升也,惟在豫則鉤于楹內;其降也,與升射者交于階前。侯始系綱,將射之節文如是;獲寧釋算,初射之制度則然。爾乃設楅取矢,并洗當榮。繼比眾耦,再射遂行。主人耦賓,尊賢信其有等;大夫耦士,君子所以無爭。射者之進退允齊,當物及物;獲者之宮商悉協,舉旌偃旌。既佽既調,體直而各思其鵠;不貫不釋,心平而弗失其正。至于既卒射,較短長,中西數獲,次第安詳。司射去撲而視算,司馬袒決而升堂。二算為純,因左右而分勝負;十純則縮,用奇耦而判陰陽。

于此,凌廷堪對第一番射、第二番射、第三番射、統計算籌等方面皆予以表現,不僅展示其儀節,且注意闡釋其禮意,可謂形容曲盡。

接下來談到了鄉射禮與鄉飲酒禮、大射儀的區別,“其禮不主飲酒,故謂之射;其禮殺于大射,故謂之鄉”。繼而表現了三番射后的旅酬飲酒禮以及主人送賓、賓拜謝主人的情況:

當是時也,勝者舉趾靡矜,負者反躬宜審。欽實觶之雍雍,覩奉豐而凜凜。襲而加弛,似膺胥士之觵;袒而執張,如奪宮袍之錦。大夫飲于階上,緣其位之已尊;賓主授于席前,所以優之獨甚。大夫不勝,其耦不升;其耦不勝,升堂特飲。若夫屆三射而彌文,居一篇之最后。典稱樂正,攸司職在。大師所守,五終祗奏。夫騶虞九節,詎煩乎貍首?禮容樂節,奚須命中為能?折矩周規,但以循聲是右;和容共尚,其余皆率初儀。退遜自甘,厥志惟祈斯酒。迨乎射禮竟,酬禮施,以下為上,由尊及卑,酬則有差,受者辯矣。爵行無算,樂亦繼之。說屨乃羞,禮之成也不紊;送賓再拜,事之卒也咸宜。

凌廷堪還揭示了鄉射禮的性質,“于五禮為嘉,研經師之訓詁;居六藝之一,肄學士之威儀?!辈⒈磉_了國家禮樂敷教的認同和贊頌,“敬五常而敷教,直躋虞舜命宮;本三物以作人,遠邁姬公制禮?!边@種全景式的儀節描繪與詮釋是空前的。不僅體現了凌廷堪對禮學的融會貫通,也彰顯出凌廷堪的社會訴求與時代自信。

5.《儀禮·喪服》。禮重于喪、祭(《禮記·昏義》),喪服制度不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倫理統系與社會秩序的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焦循《李貞女詩》中講述了李貞女以妾的身份幫助亡夫撫養子嗣,“誓將以妾存吾夫,竟入夫家守貧窶”。顯然與焦循該詩開頭部分所說的傳統禮制相背離:“古者不室即不父,葬不入兆廟無主。上殤立后惟大宗,士庶未昏死即腐?!薄安皇壹床桓浮笔恰秲x禮·喪服》女子為父所行之服制:“女子子在室為父,布總,箭笄,髽,衰,三年。子嫁,反在父之室,為父三年?!倍吧蠚懥⒑笪┐笞凇钡谋硎鲆啾居凇秲x禮·喪服》關于大宗收族不可絕后之禮:“尊者,尊統,上卑者尊統下,大宗者,尊之統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嫡子不得后?!痹撛娡ㄟ^貞女行為與傳統禮制對比,揭示出李貞女超越常人的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從而凸顯出李貞女的光輝形象。

其二,《校禮圖》唱和,更是《儀禮》文學化的縮影。作為學者生活與文人生活的交疊景觀,清代的訪碑圖、校書圖等的出現及吟詠唱和饒有意味。圍繞凌廷堪的《校禮圖》,盧文弨及其學生臧庸為其作序和題跋;朱珪為其圖題詩,阮元、王蘇、錢大昕、洪亮吉、謝啟昆、趙良澍、臧庸、許喬林等人均有賡和。這也是考察清人以學促文而形成交游群落的有趣素材。如朱珪《題凌仲子教授校禮圖用昌黎薦士詩韻》,在禮學流衍史中,對唐宋元明《儀禮》學的衰微予以揭示,著意表彰凌廷堪在此領域的卓越創造:

《儀禮》十七篇,姬孔所教誥。圣人柔萬物,節性義精到。損益兼夏殷,名物辨詔號。執肄非空文,綿蕞在師導。雜服禮斯安,相瞽縵可操。蘭陵學久廢,高密傳亦耗。慶、悊雖分門,彥、植誰窺奧。昌黎掇奇辭,鸞鎩欣鴃噪。豆籩失司存,珠玉毀儒盜。凌君起江南,便腹擇履蹈。鉤元有湛深,解紛無慢暴。璇璣攡九重,華離擘四墺。自求照水犀,不取籋云驁。勾股捷心能,均律悟雅好。鑿空說恥騫,障瀾更逾奡。源流匯朝宗,疏瀹先溝潦。治《禮》著《釋名》,尊觶析酬報……

錢大昕《題凌仲子教授校禮圖》推崇凌廷堪專精禮學,并引為學術知己:

我讀《七戒》篇,偉哉凌君學。群言謝未能,《禮經》手目斠?!夺尷肥?,大義何卓犖。古圣重人倫,以禮啟后覺。揖讓俯仰間,身心日追琢。教從童丱始,要使還誠愨。莊列崇玄虛,視道為桎梏。婦姑任勃溪,一室生羿浞。天未喪斯文,慶、戴守其樸。北海集大成,文字費商榷。流傳二千年,學官閟楹桷。束閣置勿觀,張眼等眊瞀。真儒起新安,褒然甲科擢。不嫌校官卑,說經顏峨峨。古器辨敦卣,正聲葉征角,只手障回瀾,功豈但一璞。我衰耄已及,廢學眾所嗀。忽枉瑤華詒,連城投和璞。敬亭云往還,千里途未邈。安得問字緣,黌堂許剝啄!

兩人的學誼,如錢氏所稱,“企慕之私,時在敬亭山色間也”,寓李白“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之意。

謝啟昆《題凌次仲校禮圖即送之寧國教授之任》肯定凌廷堪對《儀禮》抉發“奧義”之功,并從他與盧文弨結為學術“同好”而深感素心所仰:

《禮經》苦難讀,誰能抉奧義?《三禮》既并稱,二戴乃偏棄。陋儒束高閣,余唾拾文字。千載抱殘闕,先生有篤嗜。茹古等珍羞,挑燈忘寢寐。校讎《十七篇》,《釋名》編十二。詁言及器樂,七者循舊例。其五岀心裁,服饌官容位??甲C附于后,旁通六籍備。劉、黃補疏漏,鄭、賈訂同異。壯年成進士,羞為刀筆吏。寒氈就一官,捧檄成夙志。宣城山水郡,北樓我所識。敬亭拓精廬,課士啟經笥。古松流水間,聚訟決群議。麈尾清風來,帶草媚青翠。道術湛以深,德容婉而睟。雄文六朝跨,余子三舍避。學士盧抱經,同好若笙吹。為君序卷端,欵欵敦古誼。綿蕞我未嫻,披圖發深媿。遙知萬世后,傳者非卿貳。

洪亮吉《校禮圖為凌同年廷堪賦》認為,宣城因凌廷堪的到來由詩歌之鄉變成了禮學大本營,實際上肯定了凌廷堪禮學的價值。趙良澍《為凌次仲二兄題校禮圖后限用韓公薦士詩韻》表彰凌廷堪對《儀禮》疏釋的重大貢獻,認為其遠紹周公、孔子、鄭玄、賈公彥的禮學精神。阮元《題凌次仲教授廷堪校禮圖次石君師詩韻》也是步朱珪所用韓愈《薦士》詩韻,認為《儀禮》的節文度數之中意蘊精微,凌廷堪兼小戴之學識和鄭玄之操守,禮學造詣精深,其以例解禮為禮學研究辟途啟鑰。凌廷堪的同年王蘇認為凌廷堪在《儀禮》研究方面的卓絕成就足以與鄭玄、賈公彥千古對峙,相視而笑。此外還有許喬林亦參與了這次唱和,有“不從江、戴沾牙慧,高密功臣屬此人”之句,認為凌廷堪的《儀禮》研究對鄭學做了最好的繼承與發揚。

這一時期對《儀禮》的探究乃至文學化的表現,主要是在漢學家當中形成了一定的氛圍。由于這些禮學家的古禮探真具有一定的生活踐履導向,他們對《儀禮》的“現身說法”中往往伴隨著省思人生、指導現實的熱情,這也為晚清士人進一步完成《儀禮》的審美建構奠定了基礎。

禮學的選本化及引導文章“崇實”之風

由于社會危機加重,晚清士人普遍意識到作為儒家經世之學的禮學的重要性,“蓋古之學者無所謂經世之術也,學禮焉而已”。加之乾嘉禮學成果的積淀與推廣,禮學并不甘自限于經學的場域,逐漸向社會各領域滲透,其中禮學的選本化頗值得關注。魏源負責編纂的《皇朝經世文編》特辟“禮政”一門,收入從清初顧炎武、張爾岐到道咸龔自珍、魏源的大量禮學文章,形成了16卷的宏大規模。魏源將這些禮學文章分為禮論、大典(上下)、學校、宗法(上下)、家教、昏禮、喪禮(上下)、服制(上下)、祭禮(上下)、正俗(上下)等幾大部類。從類別設置即可看出魏源既注重學理的闡發,也強調現實的功用,體現出學治相濟、體用兼備的特色。耐人尋味的是,在“禮論”部分,凌廷堪的《復禮上》、《復禮中》兩篇禮學文章被放在了最前面。這說明,魏源對凌廷堪的復禮學說有著相當程度的關注。當然,魏源并無意糾纏于禮的細枝末節,貴在給社會以有形支持。如其在《文編》禮政部分,特設“正俗”一門,可見其用意所在。另外,《皇朝經世文編》無論就入選文章總數還是禮學文章數均以顧炎武最多,從中亦可窺出魏源與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密切聯系。

如果說,魏源是首次系統地將禮學文章選本化作為其經世之學的重要支點,那么曾國藩則是首次系統地將《三禮》尤其是《儀禮》選本化。曾國藩對禮相當重視,他認為:“先王之道,所謂修已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痹凇妒フ墚嬒裼洝分芯蛯⒅械湔轮畷锻ǖ洹返亩庞雍妥段宥Y通考》的秦蕙田也列入三十二圣哲之列,主要基于禮學的考慮。在《三禮》中,曾國藩甚重《儀禮》,如其《讀三禮錄》中涉及《儀禮》的部分最多。其《書儀禮釋官后》對徽州學派的《儀禮》學予以表彰。而其同治六年(1867)二月寫的日記中提到,其《儀禮》主要從張爾岐的《儀禮鄭注句讀》和張惠言的《儀禮圖》入手。曾國藩不僅將禮學作為一種經世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清醒地意識到禮學與創作的相關性,他認為對不同經典的陶染會在文章風格上有相應的體現,“嚴慎而暇愉”風格的產生源自禮學的潤化:“長于《禮》者,其言嚴慎而暇愉?!睂⒍Y學作為創作借鑒在其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得到有效落實。在這部文章選本中,曾國藩大膽收錄了《周禮》、《儀禮》、《禮記》的一些篇章、段落。此外,《經史百家雜鈔》還收錄了韓愈的《讀儀禮》、《讀荀子》,王安石《周禮新義序》,曾鞏《列女傳目錄序》,馬端臨《文獻通考序》等與禮學關系甚為密切的文章。其中最值得重視的一點在于將《儀禮》的《士冠禮》《士相見禮》《覲禮》納入選本范疇。且較之劉勰、顏之推、柳宗元,曾國藩更清晰立體地揭示了《儀禮》的衍生文類,曾國藩將文章分為著述門、告語門、記載門三大類,共11小類,其中“記載門”之“典志類”就頗受《儀禮》之影響,其云:

典志類,所以記政典者,經如《周禮》《儀禮》全書,《禮記》之《王制》《月令》《明堂位》,《孟子》之《北宮锜章》皆是;《史記》之八書、《漢書》之十志,及三通,皆典章之書也,后世古文如《趙公救災記》是,然不多見。

對儒家經典進行別裁,將禮學元典納入文章選本,在歷史上尚屬首次,故汪辟疆稱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為“最大膽之古文選本”。其弟子黎庶昌的《續古文辭類纂》亦收錄《儀禮》之《士冠禮》《士昏禮》《喪服子夏傳》《士喪禮》《既夕》《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從而在曾國藩的基礎上,繼續將《儀禮》的文學選本化予以推進。

《儀禮》進入文章選本的視野,除了能有效彌綸唐宋八家已然恢拓的文章取法經術的創作思想體系,更值得矚目的是,還隱然推動著一種具有經世抱負的寫實或崇實的文風。誠然,曾國藩的古文之學瓣香于桐城派而不受其牢籠,所謂“擴姚氏而大之”,他一方面重視文以明道的古文傳統,另一方面也善于感受時代學術風會。他能有心地對《儀禮》文學典范化加以標舉,其實是吸取了清代禮學尤其是《儀禮》學中涌動的用世與征實的精神。在上述“典志類”的小序中,他看重“《儀禮》全書”等經史之著“記政典”的樣板意義,并意味深長地舉到曾鞏《越州趙公救災記》一文的難能可貴,其實是對“后世古文”如何貫通于禮制政典的經世征實之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篇被曾國藩示為“不多見”的《越州趙公救災記》,其寫作意圖是詳錄趙抃在熙寧八、九年吳越饑疫兼作之際的救災業績,“著其荒政可師者”?!端问贰ぺw抃傳》載:“吳越大饑疫,死者過半。抃盡救荒之術,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痹柍鋈芜^越州通判,也出色地從事過救災工作。全文的寫作態度重在如實采摭,“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本文的意義不單單是贊美一位勤政清官,安慰越州人對趙公的思念感激之情,更要緊的是記錄并推行趙公已經試行過的救災“科條”,在面對天災來襲時,有愛民之心的官吏不須頃刻就能拿出救災的章程條例,那么趙公的恩澤怎么能說是很小并且只影響眼前呢?所以,這篇文章從詳實于荒政科條的角度來說,正是秉承了《儀禮》等禮制典章之書的書寫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民國重視“寫實”,似也是論文談藝的一種風向。如孫學濂《文章二論》中強調作文的幾個注意事項,其中之一即為“崇實”。再如劉師培關注什么樣的書寫文本稱得上是“寫實之楷?!保?/p>

中國古代之文體,本有數種,如《詩經》雖有賦、比、興,而其中復有虛比;《周禮》之記官制固用實寫,而只舉大綱,不及細目,故二經之文體不盡為寫實。然《儀禮》一書可為寫實之楷模。其記某禮也,自始至終,舉凡賓主之儀節方位,以至升降次第,一步一言,無不詳細記載,須眉畢現。如《鄉飲酒禮》于宮室制度、揖讓升降,乃至酒杯數目皆描寫盡致,今觀其文即可想見當日之情形,此張皋文所以據之作《儀禮圖》也。

對比唐代開元八年(720)國子司業李元璀感嘆“《周禮》經邦之軌則,《儀禮》莊敬之楷模,《公羊》《谷梁》歷代崇習,今兩監及州縣,以獨學無友,四經殆絕”,《儀禮》的楷模特征在于“莊敬”;宋代呂本中看到《禮記》和《周禮》作用于“議論文字”的功能,兩者都尚未直接考慮到文體在“寫實”層面的追求。劉師培的學術源自揚州學派,在禮學研究上融攝了徽州學系,在文統上屬于推尊駢文的儀征派后勁。四庫館臣評價“《儀禮》則全為度數節文,非空辭所可敷演”,這種師法《儀禮》的寫實態度經凌廷堪等人融入文學表達之中。再以劉師培提到的張惠言而論,他長于《易》、《禮》之學,阮元表彰他“以經術為古文”,且能在創作上“不遁于虛無”;曾國藩也特別欣賞張惠言“敘述朋舊,狀其事跡”時,能“下筆稱述,適如其量”??傊?,清代中晚期的文章學,得益于學術與文風的互動關聯,無論是六朝駢文系,還是唐宋八家散文系,抑或不拘駢散之文家,都對儒家經典影響場域的變動有所貢獻。所以,由劉師培所表述的“《儀禮》一書可為寫實之楷?!钡慕Y論,不是偶然的?!秲x禮》的審美典范構建是清代經學審美化的一個重要突破點,不僅是清代《儀禮》學興盛的投影折射,也反映了士人主觀憧憬與現實情境碰撞、整合的動態歷程。

①彭林:《三禮研究入門》,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頁。

②紀昀等:《儀禮述注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二○,《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57頁。

③王秀臣對三禮的文學價值進行了宏觀論述,認為《儀禮》是儀式生活的文學實踐,對《詩經》的各類詩與《儀禮》禮儀做了簡單類比,但缺乏具體切實的論證。參見《三禮的文學價值及其文學史意義》,《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④⑤⑥顧炎武:《儀禮鄭注句讀序》,《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32、32頁。

⑦紀昀等:《儀禮鄭注句讀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55頁。

⑧錢大昕:《儀禮管見序》,《潛研堂文集》卷二四,《潛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390頁。

⑨吳廷燮:《凌廷堪禮經釋例提要》,《凌廷堪全集》第四冊,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311頁。

⑩凌廷堪:《禮經釋例序》,《凌廷堪全集》第一冊,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1頁。

〔責任編輯:劉 蔚〕

吳戩,1981年生,文學博士,衡陽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曹虹,1958年生,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禮學儀禮禮記
SOUNDS OF THE VILLAGE
《禮記·祭統》孝道觀的神圣意蘊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半途而廢
《牡丹亭》:回歸禮學的一種隱喻
論朱子實用禮學思想:以篚和冪尊疏布巾為例
《鄉黨圖考》的《論語》學和三禮學貢獻
文明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禮之于性——以《荀子禮學研究》立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