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015-04-26 08:20王晗徐偉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5年9期
關鍵詞:集約計算公式海域

王晗,徐偉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天津 300112)

?

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王晗,徐偉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天津 300112)

文章對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進行了探討,依據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和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設計海域投入強度、海域產出效益、海域利用方式和布局、海域利用強度、生態環境效益等5個能反映海域集約利用的準則層和若干指標層的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并解釋了指標的含義,分析了評價的過程。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我國臨海產業和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沿海地區工業化進程隨之加快,城市人口也進一步向沿海地區聚集,致使圍填用海需求旺盛,用海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我國近岸海域高強度開發,圍填海規模大且分布廣,海岸人工化趨勢明顯,后備的海域和海岸線資源不足。然而,沿海地區對海域和海岸線資源的開發利用卻存在著粗放利用和閑置浪費等諸多問題,這使得海域和海岸線資源利用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效率低下和分布不均,這些問題也為海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所以,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轉變海域利用方式,堅持集約用海,以長遠的目光科學合理地配置海域空間資源。通過評價海域集約利用水平,發現和了解海域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科學、精確的管理海域資源。但是,目前我國對海域集約利用的相關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應的評價體系。

1 海域集約利用內涵的界定

“集約利用”這個詞最早來源于經濟生產活動之中[1],而空間集約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的集約利用方面?!凹s”與“粗放”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增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和提高要素的生產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兩種方式[2]。經濟學家科爾奈·亞諾什(Jnos Kornai,1928-)認為,增加要素的投入就是粗放方式的經濟增長,而提高要素的生產率則是與集約方式的增長相當[2]。所謂粗放型經濟增長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只求數量擴展和外延擴張,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單純的靠資金和資源的不斷投入積累來支撐經濟增長速度;而集約型則是高效率、高產出、高質量和低消耗的生產模式,追求的是質量提高和內涵發展,依靠科技進步、降低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升級、合理生產力布局、講究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益的經營模式來達到經濟的增長[2]。

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最早來自農業,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等古典經濟學家在研究農業地租理論中,提出了農業集約耕作中報酬遞減規律[1]。此后,中外學者和專家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其具有豐富和復雜的特點。歸納起來,土地集約利用就是指以合理的布局、優化用地的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通過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等途徑,不斷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更高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3]。因此,土地集約利用的科學內涵,應該是尋找土地利用的最優或最佳的集約度,使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4]。

與土地利用相比,海域利用具有其獨特性,包括海岸線和海域的利用。筆者借鑒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結合海域利用獨有的特征,分析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應該包括如下幾方面。

(1)海域集約利用是以節約利用海域面積和海岸線長度為目的,以海洋功能區劃和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為基礎,著眼于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海域集約利用的目標應該是追求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涵蓋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方面,要求人類做到物盡其用、用盡其利、實現資源價值,海域利用投入產出效率高,顧及不同人群生存和資源利用公平公正,對生態環境破壞小、污染少且可持續。

(3)海域利用的獨特性是只有內邊界(海岸線),沒有外邊界,通過優化海域利用方式和布局,離岸開發、外海發展,減少對自然岸線和近岸等有限的海域資源的利用,并且提高海域的使用效率,以實現海域的集約利用。

(4)隨著沿海地區的快速發展,海域集約利用的程度也不斷變化,具有動態性,表現為受海域利用方式、結構和空間布局等方面變化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海域集約利用狀態,所以,判斷集約化的標準也只能是相對標準,海域集約利用程度也應該是逐步提高的。

(5)海域集約利用應該有合理限度,由于受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社會規律的限制,在海域資源利用中投入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應該有一個合理的限度,并非單位海域面積或海岸線長度上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越多就越集約、效果就越好。

(6)海域集約利用受自然、經濟、社會、技術、歷史等所在地區自身特點、海洋功能區劃和地區海域發展目標的影響,致使集約利用海域資源的措施和方法不同,其具有靈活性。海域集約利用是一個必然趨勢,但并不是一個固定模式,要因“?!敝埔?。

綜合以上分析,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可以總結為:在一定自然、經濟、技術和社會條件下,根據沿海地區海域的功能區劃及發展目標,以海域合理布局、優化海域利用方式、環境消耗最小化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適度增加海域面積和資金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管理水平等途徑,不斷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以期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綜合效益。

2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立足于海域集約利用理論框架,并能科學準確地反映出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和本質。

(2)體現海域特色:由于海域利用的特殊性即只有內邊界(海岸線),沒有外邊界,海岸線和近岸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構建指標體系要考慮海域的利用方式和布局特點,從海岸線和海域兩方面來制定指標。

(3)層次性:海域利用本身是一種極其復雜、多因素、多變量、多層次的等級體系,應根據系統層次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使其層次分明,結構清晰,便于操作。

(4)全面性與代表性:選取評價指標時應該注重全面性,能涵蓋海域資源賦存、海域利用結構及其變化、海域利用綜合效益等方面內容。同時也應該注重代表性,因為增強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主要依靠指標對評價目標的貢獻度及相關指標間的聯動程度[1]。

(5)動態與靜態評價相結合:動態評價主要從某沿海地區海域利用在時間序列上的動態變化角度,分析海域利用的演進、經濟發展、環境質量變化等方面的協調程度,為海域利用決策或改進提供依據;靜態評價主要從同類型、同級別沿海地區某一時期海域使用狀態橫向對比入手,分析海域利用的程度及其與先進地區的差距或者可取之處。

(6)指導性與彈性:評價的主旨在于引導海域利用向集約、高效、協調的方向發展,因此,要求指標體系必須具有前瞻性,要求評價結果對海域管理能起到指導性作用[5]。此外,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的選取和評價過程應遵循彈性原則,即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指標體系能隨客觀實際的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而進行階段性調整。

(7)指標量化及評價操作可行性:必須考慮指標是否可量化和數據統計是否連貫、真實。只有確保數據獲取渠道暢通并選取適當的評價方法,指標體系的操作才是可行的。

3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依據海域集約利用的內涵和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設計海域投入強度、海域產出效益、海域利用方式和布局、海域利用強度、生態環境效益等5個能反映海域集約利用的準則層指標。海域投入強度是通過單位海域使用面積和單位占用岸線長度兩方面的固定資產、勞動力方面的投入來體現集約利用;海域產出效益是通過單位海域使用面積和單位占用岸線長度的海洋生產總值來體現;海域利用方式和布局是通過海域的利用方式和空間布局來影響海域集約利用程度的,一般認為向外海發展和離岸式用海能夠體現集約利用;海域利用強度是通過海域的使用程度來體現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指海域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生態環境改變小、污染少的集約利用才是效果好的集約。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即由5個準則層和15個指標層構成(表1)。

表1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

4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解釋及計算方法

4.1 海域投入強度A

4.1.1 海域固定資產投入強度A1

單位海域使用面積海洋固定資產投入,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海域利用的資金投入強度。單位:萬元/公頃。

計算公式:海域固定資產投入強度=海洋固定資產投資額÷海域使用面積。

4.1.2 海域勞動力投入強度A2

單位海域使用面積涉海就業人員數,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海域吸納就業人員的能力。單位:萬人/公頃。

計算公式:海域勞動力投入強度=涉海就業人員數÷海域使用面積。

4.1.3 岸線固定資產投入強度A3

單位占用岸線長度的海洋固定資產投入,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占用岸線的資金投入強度。單位:萬元/千米。

計算公式:岸線固定資產投入強度=海洋固定資產投資額÷占用岸線長度。

4.1.4 岸線勞動力投入強度A4

單位占用岸線長度涉海就業人員數,是正指標。單位:萬人/千米。

計算公式:岸線勞動力投入強度=涉海就業人員數÷占用岸線長度。

4.2 海域產出效益B

4.2.1 海域海洋生產總值產出強度B5

單位海域使用面積海洋生產總值,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海域利用的產出強度。單位:萬元/公頃。

計算公式:海域海洋生產總值產出強度=海洋生產總值÷海域使用面積。

4.2.2 海洋生產總值增長與海域使用面積增長彈性B6

海洋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與海域使用面積增長速度的比值,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海洋產業集約用海的發展趨勢。

計算公式:海洋生產總值增長與海域使用面積增長彈性=海洋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海域使用面積增長速度。

4.2.3 岸線海洋生產總值產出強度B7

單位占用岸線長度的海洋生產總值,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岸線利用的產出強度。單位:萬元/千米。

計算公式:岸線海洋生產總值產出強度=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占用岸線長度。

4.3 海域利用方式和布局C

4.3.1 海域使用區位指數C8

單位海域使用面積占用岸線長度,是負指標,反映該地區的用海布局。單位:千米/公頃。

計算公式:海域使用區位指數=占用岸線長度÷海域使用面積。

4.3.2 島式圍填海占比C9

人工島式圍填海的面積占圍填??偯娣e的比例,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圍填海的方式。

計算公式:島式圍填海占比=人工島式圍填海面積÷圍填??偯娣e×100%。

4.4 海域利用強度D

4.4.1 圍填海開發指數D10

圍填海建設面積占圍填??偯娣e的比例,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圍填海的開發程度。

計算公式:圍填海開發指數=圍填海建設面積÷圍填??偯娣e×100%。

4.4.2 海域利用率D11

海域使用面積占海域總面積的比例,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海域的利用水平。

計算公式:海域利用率=海域使用面積÷海域總面積×100%。

4.4.3 人工岸線閑置率D12

閑置未建設的人工岸線長度占人工岸線總長度的比例,是負指標,反映該地區人工岸線的閑置水平。

計算公式:人工岸線閑置率=未建設人工岸線長度÷人工岸線總長度×100%。

4.4.4 岸線利用率D13

使用岸線長度占岸線總長度的比例,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岸線的利用狀況。

計算公式:岸線利用率=使用岸線長度÷岸線總長度×100%。

4.5 生態環境效益E

4.5.1 自然岸線保有率E14

自然岸線長度占岸線總長度的比例,是正指標,反映該地區自然岸線保留情況和變化趨勢。

計算公式:自然岸線保有率=自然岸線長度÷岸線總長度×100%。

4.5.2 污染海域面積占比E15

污染海域面積占海域總面積的比例,是負指標,反映該地區海域的污染情況。

計算公式:污染海域面積占比=污染海域面積÷海域總面積×100%。

5 海域集約利用評價方法

海域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眾多,可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構建海域集約利用指標體系后,將計算好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將不同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最后采用加權平均計算出海域集約利用度,據此進行綜合評價。

[1] 王家庭,張換兆,季凱文.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25.

[2] 楊樹海.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問題探索,2007(1):27-30.

[3] 王靜,邵曉梅.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技術方法研究:現狀、問題與趨勢[J].地理科學進展,2008,27(3):68-74.

[4] 邵曉梅,劉慶,張衍毓.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6(2):85-95.

[5] 張麗琴.城市土地利用評級指標體系構建[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19(5):278-280.

P74

A

1005-9857(2015)09-0045-04

猜你喜歡
集約計算公式海域
電機溫升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遺落海域
埕島海域海上獨立樁拆除方案探討
2019離職補償金計算公式一覽表
談擬柱體的體積
廣東省海域使用統計分析
牢筑節約集約“高壓線” 嚴守國土資源“生命線”——玉環縣成功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
集約轉型 小城鎮發展之路
關于節能評估中n值計算公式及修正
海域評估技術指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