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州洪元谷大云寺考

2015-04-29 08:19張寶璽
敦煌研究 2015年1期

張寶璽

內容摘要:《宋史》記載的洪元谷大云寺,筆者認定它就是今天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宋庭曾多次資助六谷部修葺洪元谷大云寺,大云寺起建于唐代,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在唐、宋相當一段時間稱洪元谷大云寺。

關鍵詞:六谷部:陽暉谷:洪元谷大云寺:天梯山石窟:倚坐彌勒佛

中圖分類號:K87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5)01-0035-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ayun Temple in the Hongyuan Valley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Songs to be todays Large-Buddha Cave of the Tiantishan Grottoes. The Song dynasty court patronized the Six-Valley Clan to renovate this temple, which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many times. The Large-Buddha Cave at the Tiantishan Grottoes should long have been called “Dayun Temple of Hongyuan Valley”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Keywords: Six-Valley Clan; Yanghui Valley; Dayun Temple in the Hongyuan Valley; Tiantishan Grottoes; Maitreya Buddha sitting with legs down

宋代西涼府(涼州)洪元谷大云寺,余認為它就是今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宋廷曾多次資助六谷部修葺洪元谷大云寺。相關史籍所載有如下幾條:

第1次:景德元年(1004)正月

《宋會要輯稿·方域二一·西涼府》:“景德元年正月,遣使廝陁完、押衙鄭延美以六谷蕃馬三千匹來貢,且獻捷。廝陁完即潘羅支之甥也。潘羅支又言洪元寺壞,乞給工匠及賜金碧絹彩修繕之。詔以尚方工匠難以遠去,余從其請……”[1]

第2次:景德元年(1004)六月

《宋史》卷492“列傳第二百五十一”:“(景德元年)六月,又遣其(潘羅支)兄邦逋支入奏……(邦逋支)又言修洪元大云寺,詔賜金箔物彩”。[2]

第3次:景德二年(1005)三月

《宋會要輯稿·方域二一·西涼府》:“(景德二年三月)時廝鐸督又貢馬,求易金彩修洪元佛寺,詔如所求賜之,還其馬直?!盵1]7671

文中提到的洪元寺、洪元大云寺、洪元佛寺應是洪元谷大云寺之略稱。

北宋時期則將西涼府(涼州)的吐蕃諸族稱為“六谷蕃部”、“六谷蕃眾”、“六谷部族”等。于是便將涼州城附近一帶的山野總稱為“六谷”。六谷部是吐蕃王朝解體后西北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吐蕃地方政權。六谷部是一個以吐蕃族為主體、各民族參與的地方政權。六谷部建立后,涼州成為河西走廊乃至甘青地區吐蕃勢力的中心。

關于六谷部的形成及存在時間,先哲們研究指出:“從后唐天成年間,孫超權知西涼府留后,六谷部聯盟開始形成,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廝鐸督逃離西涼府投奔河湟確廝啰政權,六谷吐蕃聯盟存在了85年(930—1015)。即便從后漢隱帝時(948—950),吐蕃首領折逋嘉施受命為涼州刺史兼節度使算起,吐蕃人經理涼州也長達65年(950—1015)”[3]。11世紀初西夏興起后向河西擴張,六谷部為了自身生存積極向宋朝靠攏,希望得到支持,共同抵抗這個新起的敵對勢力。六谷部族眾會商,推舉者龍十三部的首領潘羅支為都大首領。真宗咸平四年(1001)取得宋廷的正式任命。六谷部步入了與宋廷關系最好時期,潘羅支不斷向宋廷遣使朝貢,景德元年(1004)一次就貢馬三千匹,并多次言及洪元寺壞,乞給工匠及賜金碧絹彩修繕之。宋廷詔如所求賜之,還其馬直。

關于六谷范圍和六谷部的統轄地域,學界認識不一。有學者認為,六谷部統轄地域為涼州南、北兩面的六條河流域,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和東大河流域[4]。與此相同的另一種說法,“此處所說之‘六谷明顯系指宋初被贊譽為‘周回平川二千里的西涼府境內的農牧地,大概是位于天梯山下距涼州城遠近不等的六處適宜于農牧的絕好的谷地(估計大多為前述之扇狀地)”?!拔覀兛梢粤私獾剿^‘谷,并非單指山谷,而也包括便于農牧的河川流域和該流域內的農牧地??傊?,所謂‘六谷,乃是指‘涼州復合扇狀地帶最適于進行農牧業生產的優良地區?!盵5]“涼州六谷部雖然以‘六谷冠名,但它的統轄范圍并不一定局限于區區六谷。事實上,上述六條河谷的流經地,只是六谷部的中心區域而已,并非六谷部控制的全部地域。另有觀點認為,六谷部統轄地域為:陽妃谷、洪源谷、浩門谷、莊浪谷和東大河谷(包括西大河)?!盵6]

六谷中的具體谷名及位置,留下來的記載很少,唯陽暉谷的位置可以考證清楚,得到確認。武威當地出土的弘化公主墓及慕容煞鬼墓的墓志載:弘化公主“葬神鳥縣陽暉谷”;慕容煞鬼“葬于涼州神鳥縣天梯山野城里陽暉谷之原”。葬地在今武威市南青咀灣陽暉谷山岡之間慕容氏家族墓地內,其弘化公主、慕容忠、慕容煞鬼、慕容明、慕容神威、慕容曦光都歸葬在這個塋地。墓地背靠群山,面臨金塔河,左右有土山群冢環抱,夾峙于青咀灣和喇嘛灣之間,形成天然屏障,荊棘叢生,松柏成林,遠遠望去“黛柏含霧,蒼松起云”[7]。它的重要之處是當地出土文物證實這里就是陽暉谷。又:《五代會要》卷30“吐蕃同廣順三年九月”條記載了“陽妃谷大首領沈念船”由后周授官的事實,所謂陽妃谷大首領即居住在陽妃谷的吐蕃大首領,可能是六谷中有一處叫作陽妃谷吧。弘化公主及慕容煞鬼下葬的陽暉谷和《五代會要》所記陽妃谷字音相近,應該說是一個地方,它就是今天的金塔河流域。這里的地形地貌屬金塔河谷前沿扇狀地帶,也是山地與武威綠洲的交錯地帶。從地圖上看,金塔河是由南山流下來的多個支流——白水河、大水河、細水河、冰溝河、南岔河匯集而成的?,F在這里建有水利控制工程南營水庫。歷史上這里就是適宜于農牧的絕好谷地,而廣大的山地則是良好的牧場。

另一個谷名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洪元谷大云寺之洪元谷,洪元谷有可能就是《資治通鑒》所載的洪源谷?!顿Y治通鑒》卷206載:武后圣歷二年(699)四月,吐蕃將“贊婆帥所部千余人來降”,又載:同年十月“論贊婆至都,太后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大將軍,使將其眾守洪源谷?!盵8]其時洪源谷是吐蕃駐地,唐遷吐蕃將守洪源谷?!顿Y治通鑒》所記洪源谷與前述《宋史》所稱的洪元谷看來是同一個地方,洪元谷(洪源谷)就是今天的黃羊河谷。洪元谷大云寺就是今天的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曾一度被稱為洪元谷大云寺。

黃羊河發源于祁連山,由積雪消融而成。上游叫哈溪河,流經哈溪、張義堡盆地,蜿蜒至天梯山石窟前,出峽口進入武威綠洲。今天的天梯山石窟前筑有黃羊河水庫水利控制工程。黃羊河河源長遠,有宜于農耕的盆地,也有廣大的山地牧場。

天梯山石窟久稱大佛寺,它的原名叫什么,久已被人們忘卻了。明代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碑銘》稱,明代敕稱廣善寺。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等記載中概述為涼州崖窟[9-10]。石窟因在天梯山腳下,近稱天梯山石窟。關于天梯山石窟的說法,一般認為它創建于北涼沮渠蒙遜時期,可是北涼初創的洞窟已難以確認??梢钥隙ㄋ腥蔽褐行闹吆蛶鬃鸬羁?。繼之,唐代經過大規模的營造,所存唐代洞窟不多,主要有兩個佛殿窟(第2、3窟)和大佛窟(第13窟)。佛殿窟造像精美,而大佛窟建成之后,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都構成了天梯山石窟的主體(圖1—2)。

大佛窟今編號第13窟,系穹隆頂大龕造大佛一鋪七尊,龕高27米,龕內正壁為倚坐彌勒佛,高23米,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撫膝。左右壁站立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均高16米左右,均為石胎泥塑。泥塑層容易毀脫,歷經多次重修,而石胎之整體仍不失唐代造像氣勢。唐代盛造彌勒佛像,是有其政治背景的。武則天為了給自己當女皇造聲勢,于是有一些僧俗就造《大云經疏》影射武則天是彌勒下生,暗示武氏將治世,得到武氏的賞識。詔令各地廣建大云寺,造彌勒佛。天梯山石窟大佛窟應是唐代廣建大云寺、廣造彌勒佛的產物。如果肯定該窟為大云寺,那么其造像時代在初唐,主尊為彌勒佛,在唐代大佛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現在僅存石胎,仍現盛世風韻和宏偉氣勢,具有無可代替的價值。結合宋廷資助六谷部修葺洪元大云寺的記載,涼州城內雖有名震遐邇的大云寺,即前涼張天錫舍宅無寺的宏藏寺,唐代改稱大云寺,西夏改稱護國寺,可是,其不在六谷部的轄區內。綜觀六谷部轄區內涼州佛寺,能夠稱為大云寺者非此莫屬?!端问贰匪Q的洪元谷大云寺,有著特定地點,寺在洪元谷內。因此,可以肯定在唐宋時期相當一段時間內天梯山石窟被稱作洪元谷大云寺。這是涼州境內另一座以石窟為依托營建的大云寺。

從造像角度看,唐代隴右、河西石窟多有大佛造像,而一鋪七尊僅有天梯山石窟一例,較單尊大佛要籌高一等。其他大佛像均是單尊,要者如:敦煌莫高窟第96窟武周延載二年(695)彌勒佛倚坐像(北大像),高35.5米;敦煌莫高窟第130窟唐開元九年(721)彌勒佛倚坐像(南大像),高26米;瓜州榆林窟第6窟唐代彌勒佛倚坐像,高24.7米;永靖炳靈寺石窟第171龕唐開元十九年(731)彌勒佛倚坐像,高28米;甘谷大像山大佛倚坐像,高23.3米。其中敦煌莫高窟有武周延載二年(695)彌勒佛倚坐像(北大像)的第96窟,就是敦煌遺書中提到的大云寺。由此推測天梯山石窟大佛窟的建造年代與敦煌莫高窟第96窟的建造年代相近。雖然起建年代較早的天梯山石窟大佛高23米,比敦煌莫高窟第96窟彌勒佛倚坐像(北大像)35.5米的高度約遜一等,但是它們有著相同歷史背景。出于各種原因和不同歷史背景,初唐以后到盛唐營造大佛像依然不衰,上述所列幾尊大佛多屬于這一時期。

武后圣歷二年(699)吐蕃將“論贊婆至都,太后(武則天)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大將軍,使將其眾守洪源谷?!笔欠褚源藶槠鯔C起建了洪源谷大云寺大佛窟,由于資料不足,這里不便妄論。從初唐起天梯山石窟又步入新的建窟熱潮,確是事實。

洪元(源)谷大云寺起建于初唐,吐蕃“論贊婆至都,太后(武則天)寵待賞賜甚厚,以為右衛大將軍,使將其眾守洪源谷?!被驗槠鸾ù笤扑碌钠鯔C。宋代涼州六谷部多次請宋庭資助修葺洪元谷大云寺見于史冊。其后,大云寺的冠名被人們遺忘,長期以來泛稱大佛寺,今稱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曾稱洪元(源)谷大云寺這段隱去的歷史應該還原。

參考文獻:

[1]徐松.宋會要輯稿:第8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7:7670.

[2]脫脫,等.宋史:第40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14156-14157.

[3]劉建麗.宋代西北民族文獻與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87.

[4]陳守忠.公元八世紀后期至十一世紀前期河西歷史述論[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4):47-60,46.

[5]前田正名.河西歷史地理學研究[M].陳俊謀,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329.

[6]趙永紅.涼州六谷蕃部的興衰[M]//河西走廊藏文化史要.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0:88.

[7]黨壽山.弘化公主墓的始末[M]//武威文物考述.武威:武威市光明印刷物資有限公司,2001:189.

[8]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6539,6542.

[9]釋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2[G]//大正藏: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417-418.

[10]釋道世.法苑珠林:卷13[G]//大正藏:第5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38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