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椎弓根椎體內骨水泥強化結合后路短節段內固定治療Kummell病43例

2015-05-05 10:57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西安710004
陜西醫學雜志 2015年3期
關鍵詞:后路節段裂隙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西安710004)

黎一兵 閆宏偉△

△通訊作者

經椎弓根椎體內骨水泥強化結合后路短節段內固定治療Kummell病43例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西安710004)

黎一兵 閆宏偉△

目的:分析經椎弓根椎體內骨水泥強化,結合后路短節段內固定治療Kummell病的療效。 方法:采用后路短節段固定以及椎體強化手術治療Kummell病患者43例,進行5年隨訪,分析臨床療效,包括疼痛視覺評分(VAS)、Oswestry功能指數(ODI)、椎體平均高度及后凸cobb氏角。 結果:VAS評分以及ODI在術后6月左右時明顯改善,但5年后隨訪結果顯示VAS以及ODI與術前參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影像結果分析顯示,平均Cobb氏角以及椎體平均高度在術后6月左右顯著改善,但這種矯正在術后逐漸丟失。 結論:經椎弓根椎體內骨水泥強化聯合后路短節段固定,在短期內可以改善Kummell病患者癥狀,但遠期治療結果并不理想。

椎體骨壞死(osteonecrosis of vertebra,ONV)又稱為Kummell病,是繼發于輕微外傷后的椎體骨組織的壞死。疾病包括3個臨床階段:繼發于輕微外傷后的腰背痛,癥狀逐漸緩解并進入臨床癥狀穩定期;臨床穩定期后出現的復發性腰背痛;無其他創傷性因素的繼發后凸畸形。CT或者X線片檢查可見椎體內的真空裂隙,MRI檢查可見局限性液體或者氣體集聚。此種現象可能與潛在的椎體內缺血性壞死相關[1~4]。

由于人口老齡化,椎體骨質疏松壓縮骨折(Vertebra osteoporosis compression fracture, VOCF)發生率逐漸升高,由于骨折區域血供障礙以及生物力學不穩定造成的ONV也逐年增加,其發生率可占VOCF患者7%~24%[4~6]。以往,對于該類患者常常采用保守治療。然而,臥床休息可加速骨量丟失、導致肌肉廢用,從而加重腰背痛。長期服用非甾體解熱鎮痛藥治療也可能導致相關藥物副反應。近年來,針對Kummell病的外科治療技術不斷進步,尤其是椎體成型術(VP)的引入,短期內顯著改善Kummell病患者的臨床癥狀[7~9]。但VP技術可能出現骨水泥滲漏、矯形不理性等風險,同時VP術后傷椎高度的繼續丟失被認為與運動單元節段不穩定,以及骨水泥與骨組織螯合不良有關[10]。后路短節段固定聯合經椎弓根椎體骨水泥強化,兼具良好的即刻鎮痛效果以及遠期穩定性重建特征,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手術改進。然而目前尚無其遠期臨床療效的報道。

本研究通過5年的隨訪,分析Kummell病患者進行后路短節段固定聯合經椎弓根椎體骨水泥強化的臨床以及影像學資料,現將其治療及隨訪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西安交通大學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從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將43例患者因典型臨床癥狀以及影像表現被納入本研究。Kummell病的診斷依據如下:①輕微外傷后經歷腰背痛、癥狀緩解、癥狀再發典型表現,影像學病損區表現活動僵硬以及屈伸活動時疼痛加重。②CT以及X線表現典型椎體內“裂隙征”,MRI檢查顯示為裂隙區域“積液征”或者長T1短T2信號區。診斷由兩位未參與本研究的醫師做出,若診斷存在分歧,由第3位醫生做出獨立診斷。43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62.8±7.11歲。胸11椎體骨折3例,胸12骨折10例,腰1骨折12例,腰2骨折14例,腰3骨折10例,腰4骨折4例,腰5骨折2例。所有患者經術前X線檢查或者CT檢查證實存在“裂隙”,MRI檢查顯示裂隙“積氣”或者“積液”征。術前平均骨密度T值-3.2±0.62。

手術指征包括:①保守治療4周無效,腰背疼痛部位與病損區域一致。②影像檢查顯示局限性裂隙伴有液體或者空氣積聚。手術禁忌證包括:①既往中風病史。②嚴重內科疾患需要相應治療。③單純椎體壓縮性骨折無椎體裂隙。④有神經損傷癥狀以及大于35°的后凸畸形,需要減壓手術或者前后聯合手術。

2 手術方法 手術由通訊作者完成。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颊吒┡P位,于胸部以及骨盆置放海綿墊,過伸位復位骨折椎體。后正中切口顯露骨折椎體臨近頭側、尾側各一椎體附件。保留后柱。骨折椎臨近椎體全尺寸空心骨水泥椎弓根螺釘置入,釘道強化骨水泥量1~1.5ml。透視導引下雙側穿刺傷椎,1枚通道置放于裂隙,1枚通道置放于裂隙尾側,連續透視下注射骨水泥,骨水泥注入量依據骨水泥分布形態決定,骨水泥完全填充裂隙,裂隙下骨水泥支撐范圍超過椎體橫徑50%,無滲漏停止骨水泥推注,骨水泥推注量6.5~8ml左右,骨水泥注入后,傷椎使用長度35mm普通椎弓根螺釘固定。骨水泥發熱后上縱向連接棒固定。不進行椎體撐開復位,未進行椎板間以及關節突關節間植骨融合。逐層縫合傷口并置放引流管。引流管拔除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動。常規抗骨質疏松治療。術后2月開始行腰背肌肉力量訓練(附圖A~G)。

附圖 A:術前后凸角度測量,椎體平均高度=(a+b)/2;B、C:核磁共振顯示腰1椎體局部積液區;D:冠狀面CT重建顯示椎體內裂隙;E、F:術后3dX線片顯示后凸成角矯正,椎體高度恢復;G:術后5年椎體高度丟失,后凸角度增大

3 觀察指標 收集術后3 d、術后3月、6月、1年以及此后每年的臨床資料以及影像學資料。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及Oswestry功能指數(ODI)評估疼痛的嚴重程度。

每次隨訪時,常規拍攝前后位以及側位X線片,椎體形態的改變通過系列的X線片進行分析。椎體前后緣高度使用Mckiernan法進行測量,椎體前后緣高度平均值被稱為平均椎體高度。后凸角為骨折椎體上端椎的上終板與骨折椎體下端椎的下位終板之間的夾角。我們對術后椎體平均高度的變化以及后凸角進行連續性觀察,所有數據均使用圖像歸檔、傳輸系統(PACS)及其配合軟件系統進行分析(Pi View STAR 5.0,INFINITT,首爾,韓國)。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使用非參數檢驗,包括Fisher檢驗,Mann-WhitneyU檢驗,以及Wilcoxon配對符號秩和檢驗。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統計學顯著性設定: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4例患者失訪,1例患者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出現臨近椎體骨折,這些患者被排除本研究分析,36例患者完成至少5年的隨訪。隨訪時間67±4.2月。平均住院時間10.4±2.3d,平均手術時間132±15.5min,平均失血量410±30.5ml。

手術并發癥共7例,包括2例墜積性肺炎,2例內固定松動,1例皮下血腫,2例骨水泥滲漏。2例內固定松動患者因長期隨診未發現松動進行性加重,均未進行翻修手術。2例骨水泥滲漏患者均為椎旁滲漏,未合并椎管內或者神經根管滲漏,因此未進行翻修手術。

術前與術后3月相比,VA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術后12月、24月、36月及術后5年的VAS與術前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5),見表1。

表1 43例患者手術前后VAS及ODI情況

注:與術前比較,*P<0.05,△P>0.05

盡管ODI在術后顯著下降,但術后1年始,ODI進行性升高,末次隨訪時ODI值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4),見表1。

術前與術后即刻相比,平均椎體高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然而術后1年,26例患者出現椎體高度進行性丟失。術后1年椎體平均高度為16.8±6.7mm,末次隨訪時平均椎體高度為15.2±3.5mm,與術前椎體平均高度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6),見表2。

表2 43例患者手術前后放射學參數變化±s)

注:與術前比較,*P<0.05,△P>0.05

討 論

基于Kummell病的病理特征,椎體內部的裂隙自我愈合能力極差。椎體內骨水泥強化聯合后路短節段骨水泥螺釘固定,通過裂隙的填補產生骨折椎體應力的重新分配,同時骨水泥對于裂隙內可能存在的末梢神經的燒灼可以產生良好的鎮痛作用,短節段固定有利于脊柱力量傳導的改變,促進骨折椎體炎癥消散,緩解疼痛,理論上該方法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我們的臨床以及影像研究顯示此種方法的遠期效果并不理想。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影像學表現改善僅維持6個月。末次隨訪發現與術前數據比較,VAS、ODI、后突角度以及椎體平均高度的改善已經不具有統計學差異。26例患者術后1年出現了后凸畸形加重,腰背部疼痛加重。

對于Kummell病的治療類似于椎體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的治療方法,常用的西醫藥物治療原理主要是抑制骨吸收、促進骨生成,包括降鈣素、二磷酸鹽等藥物治療、激素替代治療[11]。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療如臥床、佩戴腰背支具固定。但最近的研究越發傾向于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優勢在于:對后凸成角的糾正有利于減輕腰背部軟組織勞損;縮短患者臥床時間。經皮椎體后凸成型術(PKP)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壓縮骨折可以有效的減輕疼痛、恢復椎體高度、縮短患者臥床時間[10,12]。PKP手術治療Kummell病也可產生良好的止痛作用[1~4]。然而使用PKP治療Kummell病遠期效果不理想[2~4]。最新的研究表明術前椎體內“裂隙”的存在是椎體再次塌陷的重要相關危險因素[5,13,14]。系列的研究結果促使研究人員著眼于尋找新型強化材料以及改變外科手術方式。

Kummell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仍不十分的確切。通常認為椎體前中1/3是椎體血供的“分水嶺”,此區域的骨折可能損傷髓內小動脈,導致骨折不愈合?;诖朔N理論,有研究嘗試使用椎體內植骨聯合后路短節段固定治療Kummell病,其遠期效果并不理想[14]。5年的隨訪發現此種方法存在較高不融合率以及椎體再次塌陷率。有學者認為椎體內植骨不能促進骨折愈合,過多的椎體內植骨反而會干擾植骨愈合,但較之單純椎體內植骨,結合后路短節段固定短期效果更理想。

由于骨水泥注射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而且可以提高骨折區域局部生物力學穩定性,結合后路短節段內固定可以進一步提高節段間的穩定性,因此我們認為此種方法可產生良好的臨床治療療效。通過MEDLINE搜索,我們發現對于此種手術方法的研究主要是短期研究[15]。在不同的研究中,固定方法與骨水泥強化方法各不相同。有研究固定范圍包括骨折椎體頭尾側各兩各椎體,骨水泥強化強調大劑量注射。我們認為固定節段過長意味著更大的手術創傷,更長的臨床恢復期以及更加嚴重的腰背肌萎縮導致的腰背痛。同時,骨水泥分布形態較之骨水泥量更加重要。有研究顯示PKP術后,裂隙尾側松質骨是骨折再發的高危險地區[9,13]。因此,我們采用了雙通道穿刺,對裂隙下方松質骨進行了強化。我們試圖通過合理創傷結合精確的椎體強化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然而,遠期效果令人失望。我們認為導致手術效果不理想可能存在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椎體強化技術仍然不夠精確,理想的椎體強化應當涵蓋裂隙區域、裂隙頭側尾側松質骨區域。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受控于透視條件、骨水泥滲漏風險制約。同時骨水泥分布面積對于防止骨折椎體再骨折有著重要意義[7],但骨水泥分布形態不確定性較多。其次,短節段固定短期穩定性良好,但骨水泥強化后椎體骨折無愈合可能性,隨著隨訪時間增加以及患者骨質疏松程度的加重,內固定的失效風險增大。因此我們建議,可考慮關節突間植骨以及椎板間植骨,以便增加遠期穩定性。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椎體骨水泥強化結合后路短節段固定治療Kummell病并不能為骨折節段提供遠期穩定性支持?;颊咝g后臨床癥狀可能有短期的緩解,隨著隨訪時間增加,治療效果逐漸喪失。我們建議椎體強化過程中需要強調“全椎體骨水泥化”,同時短節段固定后行必要的關節突關節和(或)椎板間融合可能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

[1] Hur W,Lee JJ,Kim J,etal. Spontaneous air reduction of vertebra plana with Kummell's disease during vertebroplasty: Subsequent experience with an intentional trial[J].Pain Med, 2014: 45-49.

[2] Yang H,Gan M,Zou J,etal.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Kummell's disease[J].Orthopedics, 2010,33 (7):479-481.

[3] 梁 德, 江曉兵, 姚珍松, 等. 過伸體位下椎體成形術治療Kummell病的近期療效[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0,3:46-48.

[4] 楊惠林, 王根林, 姜為民. 分次灌注骨水泥技術治療Kummell病[J]. 脊柱外科雜志,2012,1:22-24.

[5] 賀寶榮,楊小彬,郝定均,等. 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胸腰段椎體Kummell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 陜西醫學雜志,2013,10:1332-1333.

[6] 陳 峰, 方文來, 倪文飛. Kummell病的治療進展[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1:95-96.

[7] Chen LH ,Hsieh MK,Liao JC,etal. Repeate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refracture of cemented vertebrae[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1,131: 927-933.

[8] Ha KY,Lee JS,Kim KW,etal.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and without intravertebral clefts[J].J Bone Joint Surg Br,2006,88: 629-633.

[9] Alvine GF,Swain JM,Asher MA,eta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or Isola instru-mentation and arthrodesis: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J Spinal Disord Tech, 2004,17:251-264.

[10] 陳 峰,方文來,倪文飛. Kummell病的治療進展[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1:95-96.

[11] 高曉珺,張子峰,馬丹軍.補腎健骨湯配合西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54例[J].陜西中醫,2013,34(5):567-568.

[12] Wood KB, Bohn D, Mehbod A. Anterior versus posterior treatment of stabl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out neurologic deficit: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15-23.

[13] Mahar A, Kim C, Wedemeyer M,etal. Short-Segment fixation of lumbar burst fractures using pedicle fix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fracture[J]. Spine,2007,32:1503-1507.

[14] Gun Woo Lee, Jin S,Yeom Ho-Joong Kim,etal. A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transpedicular intracorporeal bone graft with short-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osteonecrosis of vertebral body: A minimum 5-year follow-up study[J].Spine,2013,38(4):244-250.

[15] Sun-Ho Lee.Cement augmented anterior reconstruction with shor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 less invasive surgical option for Kummell disease with cord compression[J].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1,18(4):509-514.

(收稿:2014-12-17)

A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transpedicular intracorporeal cement augmentation with short 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treating kummell diseas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es,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 an Jiao tong Universiteg(Xi’an710004)

Li Yibing Yan Hongwei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anspedicular intracorporeal cement augmentation in treating Kummell disease for 5-years follow-up period.Methods: 43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at least 5 years after transpedicular cement augmentation with short-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outcomes, includ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 compression ratio, and kyphotic angle.Results: The mean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was exhibiting V-shaped upward trend after postoperative 6 months that ended with the almost similar score obtained with preoperative status. The mean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 was also shown with similar trend. In functional score,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until only 6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the mean kyphotic angle and average body height was significantly corrected after surgery. However, these improved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aximal at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time with gradual loss over time.Conclusion: Transpedicular cement augmentation with short-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may lead to prolonged back pain and recurrence of kyphotic deformity in the 5 years after the procedure. Therefore, we do not recommend short-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concurrently with transpedicular cement augmentation for treating Kummell disease.

Osteonecrosis/surgery Spine Cementoplasty Vertebroplasty Immobilization Fixation

骨壞死/外科學 脊柱 骨水泥 成形術 椎體成形術 固定

R681.5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3.021

猜你喜歡
后路節段裂隙
頂進節段法最終接頭底部滑行系統綜合研究
局部冷熱敷序貫治療在頸椎后路術后加速康復中的應用
裂隙腦室綜合征的診斷治療新進展
基于孔、裂隙理論評價致密氣層
裂隙燈檢查的個性化應用(下)
蠶寶寶流浪記
后路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
《老炮兒》:在時代裂隙中揚棄焦慮
“獵狐”斷掉貪官外逃后路
橋梁預制節段拼裝施工技術發展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