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出生缺陷,遺傳咨詢勢在必行——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教授

2015-05-22 09:04文圖中國當代醫藥
中國當代醫藥 2015年9期
關鍵詞:遺傳病咨詢師院士

文圖/《中國當代醫藥》記者 王 霞

隨著醫學與社會的發展,我國人口身體素質明顯提高,但遺傳病和癌癥的發病率卻連年上升,據2012年原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布的《世界癌癥報告》顯示,過去4年全球癌癥發病率升高11%,其中中國新增病例最多。

基因檢測技術的出現為上述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帶來了福音,國家也加大了對此技術的支持力度。2014年12月,國家衛計委公布了第一批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分為遺傳病診斷、產前篩查與診斷、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3個專業。2015年1月,國家衛計委發布了第一批可以開展NIPT的產前診斷試點單位,全國31個省市區共有109家機構入選。我國基因測序臨床應用大幕自此拉開;而在基因測序轉向臨床應用的過程中,遺傳咨詢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但由于歷史原因,遺傳咨詢過去在我國沒有得到重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院士認為,當前我國既要規范發展基因測序產業,同時也應在有條件的地區開設遺傳咨詢中心,培訓專業人員,以此降低遺傳病發生率和癌癥死亡率,與國際先進醫療技術接軌,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醫療水平,逐步實現通過基因檢測、基因診斷,提前預防疾病,降低患病風險,提高國家的優生優育水平,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

賀林委員

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亟待規范

賀林院士解釋說,DNA檢測實際上是廣義的基因檢測。DNA序列檢測不見得都圍繞著基因,可能是DNA上某一段序列組成的,廣義上都可以稱為基因檢測?;驒z測在這些年應用得比較廣,親子鑒定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在遺傳疾病、出生缺陷、產前診斷這些方面用得相對比較多,它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產業鏈。

賀林院士進一步解釋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基因檢測,比如說產前診斷,就是從母血中得到嬰兒的細胞或者DNA或者基因序列進行分析,看嬰兒的狀態。當然,廣義地說,轉基因的問題不屬于真正的基因檢測,但是在進口轉基因食品的時候,要通過一類檢測,實際上主要體現在基因檢測上,看是轉基因一類的產品還是自然的產品。從深遠的角度說,比如基因身份證——從孩子第一天落地就帶有自己所有的特性,通過基因可以反映出來。比如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取一滴血進行基因檢測,把基因身份證產生出來,直到離世,終生帶著這個身份證,這是永遠改變不了的。

“為什么會形成一個產業鏈?是因為人人都需要個性化營養,還有個性化藥物,患有一樣的疾病,并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服用一種同樣的藥,這要根據他的基因型做決定,這是大的發展趨勢?!辟R林院士說。

2014年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出《關于加強臨床使用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管理的通知》,這個通知引起了很多業內外人士的關注。對此,賀林院士表示,由于這個產業帶來了很好的商機,所以這個產業發展得非常迅猛,但與之相應的條例、相應的管理措施卻沒有跟上。在這種前提下,我們的SFDA只好先叫停?!敖型A睢笔侵概R床相關的基因測序,但測序本身還包括其他行業,比如健康相關的行業,還有與科研有關的行業。如果間接影響到其他方面,就非常不利。這需要盡快把后面的措施跟上,這樣就不至于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賀林院士表示,“一刀切”是不利的?!耙驗橛械膶嶒炇掖_實做得比較出色,技術水平和診斷水平、包括倫理學都掌握得比較好。另外一些實驗室有一定的差距,會差一些。這個‘叫停令’本意是非常好的,它是規范市場的一個方式。但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市場很強烈的反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分析不外乎是兩個可能:一是‘叫停令’的內容不夠周全。第二,解讀的時候有些偏激,不是按照客觀情況去解讀,而是帶有感情色彩,這也是不合適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臨床使用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管理處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在抓規范的時候也不忘了積極促進新技術的發展,可能會為新技術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好處?!?/p>

作為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和中華醫學會遺傳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賀林院士強調:“一旦涉及到臨床相關的檢測,一定要達到國家標準,按照國家統一指揮的步調來做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就面臨著怎么既把它規范化,又不影響產業的發展,同時又規范了整體的臨床基因檢測的問題。也就是說,‘緊’和‘松’怎么平衡好,這是我們需要探討的。我們要爭取能夠出臺一些指導性或補充性政策法規,對社會化基因檢測進行梳理整頓和規范,這樣一定會得到廣泛的歡迎?!?/p>

直面現實,解決我國遺傳咨詢難題

在采訪中賀林院士還介紹說,我國遺傳咨詢面臨著遺傳咨詢政策缺失,專業機構缺乏;沒有專業的遺傳咨詢師,技術人員不足;遺傳咨詢開展水平不一,地域分布不均;群眾認知不足,科普教育薄弱等諸多問題,需要國家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

賀林院士分析說,我國目前尚未制定任何正式的遺傳咨詢相關政策及指導性文件,長期以來,沒有獨立的遺傳咨詢學科或科室,工作主要是在具有產前診斷資質的醫院開展,而且是由普通臨床醫生兼任。通過調查,超過1/3的醫院沒有開展遺傳咨詢工作。而且,目前我國也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遺傳咨詢師的認證、考核及遺傳咨詢資料整理工作,導致遺傳咨詢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在遺傳及相關領域,例如癌癥風險預測等,均沒有專業的遺傳咨詢師。對于傳統醫學教學而言,遺傳學一直作為專業基礎課講授,沒有相應的科室可以實習,造成醫學畢業生忽視遺傳咨詢的重要性,內外婦兒等傳統專業仍然是醫學生心目中的就業標準。盡管基因科技日新月異,但難以被普通人理解,因此需要專業遺傳咨詢人員解讀。

同時,我國遺傳咨詢工作開展得也極為不平衡,總體來說,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優于經濟滯后的地方,南方優于北方,東南沿海優于西部地區,大城市優于小城鎮,城鎮優于農村。咨詢者得不到高質量的甚至得不到咨詢服務,致使遺傳病患者出生率增加。

賀林院士表示,遺傳教育在我國的科普教育中仍然非常薄弱,許多人對基因、遺傳、傳染、近親等概念非常模糊,甚至混淆;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遺傳病親屬的人總是抱有僥幸心理,不能及時去醫院就診;許多老百姓對于遺傳咨詢一無所知,遺傳病相應的知識匱乏。自愿婚檢的男女比例不足30%,給遺傳病的發生提供了可乘之機。

對于上述問題,賀林院士建議加強對遺傳咨詢的專業性教育,規范遺傳咨詢服務,成立專門的遺傳咨詢中心,加強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遺傳咨詢的認識。

賀林院士認為,應由專業的遺傳咨詢組織建立專業的遺傳咨詢師培訓機構,設立遺傳咨詢師資格標準,規范考核流程,提高他們的職業水平,培養專業的遺傳咨詢師。遺傳咨詢師不僅要關注遺傳知識和檢測技術問題,還要對遺傳咨詢涉及的倫理問題有足夠的認識,尤其是對于遺傳咨詢的心理支持和幫助作用。遺傳咨詢師在向患者解釋發病機理或者實施產前診斷的告知時,要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與疾病有關的所有信息全部告知給咨詢者或其家庭,使患者在知情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和決策,減少遺傳病帶給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

他表示,可以通過立法,規范遺傳咨詢服務流程,建立合理的收費標準,對遺傳咨詢服務進行正確的定位,設立行業標準。提高遺傳咨詢行業的專業性、服務的規范性、提高受眾的滿意度,以此促進我國分子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新的遺傳病檢測技術的轉化,降低我國出生缺陷率,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賀林院士還建議在全國各個醫療機構成立專門的遺傳咨詢中心,滿足各地區人民對遺傳咨詢的需求。咨詢室的設置應盡量與一般診室分開,在有條件的醫院里設立獨立的遺傳科和咨詢室。在進行家系調查時,要切記遵循保密原則,咨詢時除必要的醫護工作人員外,避免無關人員進入或旁聽,切實做到尊重患者人格和保護個人隱私。對人員進行合理調整并安排分工合作,更有效地提高咨詢效率和質量。通過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全方位普及遺傳病的科普知識,使大眾對遺傳病家族史有清晰的了解;開展遺傳咨詢教育;開展能讓公眾參與的有影響力的活動,讓老百姓真正了解遺傳咨詢,自愿接受婚前、孕前、產前以及遺傳病相關的咨詢服務。

“人類基因組的完成正在動搖和改變整個醫療界,一場新的醫療革命正在到來?!辟R林院士說,要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健康,需要遺傳咨詢作為橋梁,把影響治病的遺傳因素挖掘出來,解釋清楚,指導疾病的精確治療。因此,遺傳咨詢勢在必行。如果不及時把此事合理處理,將貽誤國民健康和浪費大量資金。若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國家衛計委和中國遺傳學會等部門的協作和推動。

猜你喜歡
遺傳病咨詢師院士
院士寄語
院士寄語
院士寄語
院士寄語
淺談心理咨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關系
高中生物遺傳和變異知識中的“一定”與“不一定”
新技術可診斷罕見遺傳病
讓生殖健康咨詢師走近你我身邊
同感的技術
幾種常見類型遺傳病的概率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