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科學教材的六種呈現方式

2015-05-29 19:38張曉宇徐志群
關鍵詞:科學教材情境

張曉宇 徐志群

教材呈現方式的設計,是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創新過程,即將教材文本轉化為便于學生理解的文本。初中科學教材是綜合教材,教材編寫過程中注重的是綜合性、探究性和創新性,但系統性和可讀性不夠,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這就更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重組和創新。因此,教師在教材呈現設計時要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用學生能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一、問題式呈現

問題式呈現,即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習問題,用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問題來導引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解決了,學習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問題式呈現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式呈現適合的知識內容比較多,難度不是很大,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梳理能解決的學習內容。如《科學》九年級上第四章《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即可轉化為四個學習問題予以呈現。

問題一:消化系統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們之間是如何連接的?

問題二:消化系統有哪些消化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分別流入的部位?

問題三:消化器官結構如何與消化功能相適應?

問題四:各種營養物質是怎樣被消化吸收的?

設計的問題指向性必須明確,必須涵蓋學習的內容,難度必須與學生的能力相適應,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的呈現方式可以并列式,如上列的四個問題,問題之間關聯性不大;也可以是遞進式,一個問題解決了,在原來的問題上再提出新的問題,環環相扣,逐步深入;也可以是混合式,并列式和遞進式混合使用,有利于解決復雜學習內容。在構建教材呈現問題時,要把學生的因素放在首位,要尊重學生,要搞清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因此,教師可以“稚化”為學生,以學生的知識貯備和思維方式,閱讀和審視教材,用學生認知心理規律分析教材,找準學生學習中困難所在,使問題落在學生知識結構的薄弱點上,這種問題是最有效的問題。

二、活動式呈現

活動式呈現,即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課堂活動,用活動方式呈現出來,將抽象枯燥的知識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活動,寓學習于活動之中,活動過程即學習過程?;顒邮匠尸F適合于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科學規律內容,特別適合概念與規律的運用階段。如《科學》七年級下第三章《壓強》中的“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可用菜刀切年糕活動方式呈現。

活動一:觀察菜刀的結構。菜刀的哪些結構是為了增大壓強,哪些結構是為了減小壓強。

活動二:用菜刀分別切年糕(年糕稍硬點)和蘿卜。觀察用刀切兩種材料時切者的不同表現。討論的問題是:為什么兩位同學有不同的表現?切年糕的同學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為什么將整個身子壓上?為什么壓刀背的手用毛巾包著?

通過切年糕活動增加學生對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感性體驗,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顒拥男问奖仨毢唵斡行?,必須便于學生參與,必須與教材緊密聯系,特別要注意將活動與學習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要將蘊含在活動中的科學規律提示出來,不能形成活動與學習兩張皮的現象。

三、探究式呈現

探究式呈現,即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探究的問題,通過構建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知識、提升能力。探究式呈現比較適合于知識內涵比較豐富,可以通過實驗等手段發現的科學規律問題。例如《科學》七年級下第三章《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準備:每四人一組,每組給1個斜面、1條毛巾、1塊棉布、1張紙、1輛小車。

方案設計: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驗證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注意實驗條件的控制,對實驗方案進行交流評價。

實驗探究: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實驗過程中注意現象的觀察與記錄。

結果分析: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初步實驗結論。

分享評價:將實驗結論與同學分享,并對實驗設計方案與實驗方法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探究式的問題必須是科學的真問題,切實可行的,有一定內涵的。不同的呈現方式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同一教材內容,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等因素,可采用不同的教學呈現方式。如知識比較簡單的事實性知識,用敘事式呈現就比較合適,對于比較復雜的規律,如歐姆定律則用探究式呈現比較合適。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呈現方式,特別要注意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使用,但也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呈現手段,要多運用簡單易行的呈現方式。

四、情境式呈現

情境式呈現,即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情境呈現出來,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學習在接近真實的場景中進行,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境式呈現比較適合內涵豐富抽象,與日常生活又緊密聯系,但教材文本敘述簡單。如《科學》九年級上第三章《能的轉化與守恒》。

情境一:教師從講臺下拿出一個橘子,要將這個橘子送給大家,學生紛紛舉手,教師就將橘子拋給了某個舉手要的學生。教師接著從講臺下拿出大鉛球,做出要拋給學生的樣子,學生紛紛躲避。

教師問:同學們搶著要橘子,但大鉛球沒人敢要,為什么?

情境二:教師出示兒童玩具手槍的子彈,將子彈用手拋出,學生能用手輕松接住。教師再拿出玩具手槍,將子彈裝入手槍,將玩具手槍瞄準學生做射擊狀,學生再次紛紛躲避。

教師問:拋過來的子彈沒有殺傷力,但手槍中射出來的子彈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這又是為什么呢?

教師創設的兩個對比情境,很快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情境的創設可以用實驗、多媒體等手段,創設的情境必須是科學的、真實的和生動的,情境和內容必須相近的,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情境創設中,可以創設一些與學生前概念相沖突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科學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五、敘事式呈現

敘事式呈現,通過簡明扼要的語言、文字和圖表等直接地向學生呈現課程內容。敘事式呈現能將概念或規律比較完整地系統地呈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完整地了解知識的全貌,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敘事式呈現比較適合于簡單的基礎性和預備性的事實性知識。例如《科學》八年級下第二章《原子結構的模型》,將人類對原子的認識過程,以認識時間為線索,從古代中國和外國哲學先賢對原子的樸素認識,到近代的湯姆生、盧瑟福等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通過表格(見表1)的形式呈現出來,簡單明了,利于學生快速了解人類對原子和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呈現時要簡明扼要,盡量將事情的原貌完整地呈現出來,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六、拓展式呈現

拓展式呈現,即補充豐富教材,使教材內容更加完整地呈現。教材編寫時,由于受篇幅等原因的限制,一些最新出現的科學成就不能及時編入,有爭議的內容不便編入,編者往往擇其主要的內容編入教材。拓展式呈現比較適合于內容豐富,但比較簡單,難度不高,一般的學生都能讀懂的科學知識。如《科學》九年級上第三章《能量的相互轉化》。

補充飲水鳥小實驗(見圖1),教師演示飲水鳥小實驗,讓學生分析飲水鳥的能量轉化的情況。飲水鳥沒有以電池為動力,為什么飲水鳥能長期運動,飲水鳥是不是一種永動機呢?通過對飲水鳥能量轉化的分析,原來飲水鳥是水的蒸發使鳥不斷地點頭。飲水鳥的能量來自周圍的空氣中的熱能。讓學生明白,永動機是不可能存在的,物體的運動一定伴隨著能量的轉化的過程,使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原理。

拓展學習材料可以是學生自己搜集,也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參與開發。拓展式呈現就是將相關內容盡可能詳細搜集,將最新的科學成果甚至一些觀點相左的內容編成學習材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甄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甄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材的呈現方式應多樣化,課堂中多種呈現方式應交替使用。根據學習心理學,學生的連續有意注意的時間是有限的,隨著時間推移注意力會下降。當用一種呈現方式時間過長時,就會產生學習疲勞,學習的注意力就會分散。不同的呈現方式交替使用時,會對大腦中的不同區域交替刺激,能使學生保持較高的興奮性。一節課中,最好有三到四個呈現方式的替換,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動靜合理,張弛有度,課堂中既有學生靜靜的聽與思,又有熱烈的討論與活動探究,充分調動學生不同的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同一教材可以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不同呈現方式會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以怎樣的方式在課堂中呈現,不是拍腦袋工程,要有設計意識,教師在設計呈現方式時,要認真咀嚼教材,讀懂教材,領會編者的意圖,挖掘教材中對學生人生發展真正有用的東西,挖掘出能夠提升學生生命價值的東西,不遺漏有教育價值的內容。要認真分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學習心理學知識,突破傳統的教學呈現方式和手段,創設形式新穎、學生喜歡的呈現方式,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猜你喜歡
科學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創設情境 以說促寫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