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三島由紀夫研究論略

2015-05-30 19:38路云晴
參花(上) 2015年8期
關鍵詞:金閣寺由紀夫三島

路云晴

三島由紀夫(1925-1970)作為日本戰后文學的代表作家,在其眾多作品中展現了其文學的復雜性、怪異性、反叛性、殘酷性、毀滅性等多元性質。同時,三島又是一位在政治上具有右翼思想的作家,其文學中的政治介入又為其文學賦予了一種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特別是在1970年三島剖腹自殺之后,其文學更是成為其右翼思想的代表而加以批判。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三島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國內期刊發表的三島研究論文100余篇,碩士論文30余篇,正式出版的專著有5部(截止2014年12月)(數據來源:國家圖書館、中國知網)。本文試圖對以上研究進行分類整理,以期對目前的三島研究進行一個較為客觀的把握。

一、評傳視角和文學概論

縱觀國內的三島研究可以發現,最初的三島研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評傳和文學概論。 1986年唐月梅發表的《三島由紀夫作家小論》可以說是國內較為全面的論述三島作品及其創作的開山之作。在這篇論文中,唐月梅通過敘述三島的生平,把三島的創作以60年代為界限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從個人中心主義出發,美化個人的頹廢生活、悲觀情緒和變態心理”;60年代以后的創作則“開始公然表示對天皇制傳統觀念的憧憬,對其精神支柱——武士道精神的追求”。除此之外,唐月梅還明確提出了研究三島應該具備的立場問題,即“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作品具體分析,尤其對三島這樣一個具體的復雜的作家更應如此”。[1]29隨后在1994年,唐月梅又發表了專著《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世界》,從三島小說、戲劇、文學評論三大部分更加全面地介紹了三島的文學世界。[2]同一年,唐月梅還在《三島由紀夫之死新析》中結合三島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分析了三島的死亡。作者認為“三島的國家主義和‘文化概念的天皇制與軍國主義和絕對主義天皇制不能等量齊觀。三島意識中的死亡本能由于潛意識中的生命本能受壓抑而增強,于是他只好借助自殺,在毀滅自己之前,必須將自己變得更美。實現其‘切腹,就是美的極致的幻想”。[3]40可以說,唐月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后的研究者在整體把握三島的創作傾向上具有指導作用。

另一位較早對三島文學進行研究的是李德純。他在《唯美而畸戀的夢幻世界——三島由紀夫論之一》中闡釋了在三島作品中“愛情生活中的困擾和失落”與“青春期的喧囂與騷動”的主題的常見性以及三島“以唯美細膩敘事風格,從生活的散文中提煉出詩意”所創造的一個“唯美而畸戀的夢幻世界”。[4]另一方面,李德純又在《抱殘守缺的武士道——三島由紀夫論之二》中論述了三島所欣賞的抱殘守缺的美及武士道精神。作者認為“從《憂國》開始,他走上了下坡路,思想特點從美學(文學)滑入政治與現實時,其內在矛盾便暴露無遺”。(P94)而“三島在尋找政治色彩濃厚的‘美的過程中,也伴隨著‘美的失落和毀滅這樣一種二律背反”。[5]96

總體來看,上述研究在整體把握三島本人以及其文學思想方面對后續研究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缺少對目前的三島研究進行系統地分類與整理,這也是筆者寫本文的初衷。

二、三島小說的美學研究

對于三島小說的美學研究向來就受到眾多學者的青睞。

唐月梅在《文藝上古典美之展現——三島由紀夫美學思想的核心》中對三島的美學進行了概述,認為三島的美學可以用“血+死=美”和“生+青春=美”兩個方程式來表示。[6]61這兩個方程式可以說經常被后續研究者引用。李德純則在《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融合》中,從三島創作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分析了《虛假的告白》《潮騷》《志賀寺上人之戀》《春雪》等作品,在闡述三島古典美的同時,也闡述了三島作品中包含的現代美。[7]除此之外,付博在《三島由紀夫文學作品中的希臘古典主義審美情趣》中把三島作品中的希臘古典審美情趣分為“男性美”和“崇拜生、贊美生”兩大類。[8]袁麗在《三島由紀夫小說美學探微》中,以《假面的告白》《潮騷》《春雪》《愛的饑渴》等作品為例,通過對其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學性格、審美意識等的關照,剖析其作品中蘊涵的生死觀、美學觀的獨特思想和藝術價值。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三島美學廣闊的理論根基,認為其中包融了“佛典、神道、武士道、儒學與陽明心學、西方的意志哲學等種種要素”,認為“三島在對日本和西方古典主義美學產生強烈的沖動之下, 把浪漫、唯美與古典主義發揮到盡美之境”。[9]200利偉通過對《潮騷》的分析,從殘酷的自然美與淳樸的人情美相統一的角度作為突破口,認為“三島奇特的唯美藝術觀在于生與死、活力和頹廢、健康與腐敗的對立中尋求出最佳的美”。[10]135王偉偉則在《三島由紀夫文學的審美解讀》中從“幻滅”“怪異”“倒錯”三個角度探求三島由紀文學的審美意蘊。他認為三島從“生”到“死”,由“愛”到“欲”,其審美世界從“虛無”出發,以“血腥”“殘酷”的方式,獨辟了一條審美探究之路。[11]48魏高修在《永恒與虛幻——<金閣寺>中三島由紀夫的終極美學》中通過梳理三島的代表作《金閣寺》,提出了三島的終極美學在于“對人生現實的不滿足,對人生價值的不確定,對永恒與虛幻這對矛盾的無休止追問”。[12]

除此之外,生與死也是三島永恒的主題。三島驚駭世人的剖腹自殺方式更是吸引了眾多學者對其小說的生死美學進行剖析。丁躍斌在《死亡之旅——從<豐饒之海>四部曲看三島由紀夫的死亡意識》中通過《豐饒之?!穪斫庾x三島的死亡意識及其成因。作者認為《豐饒之?!分械乃膫€部分分別代表著三島四種不同的死亡意識,即“逃避之死、尚武之死、為死而死和生生死死”。并從內因即“精神分析”和外因即“日本傳統文化”兩個不同角度分析了其成因。[13]高興蘭在《三島由紀夫的死亡美學》中提出,三島作品中“不同的死亡主題傳遞的是同一個美學理念:死亡是美的,死于青春、死于暴烈正是三島獨特的死亡美學”。[14]136魏高修在《“輪回”的背后一無所

有》中通過對三島的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豐饒之?!?,特別是最后一部《天人五衰》進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對三島的生死美學及死亡觀進行了一個全新的解釋。作者認為,“我們不能把三島的死亡輕描淡寫地歸結為為了追求‘美而上演的自殺表演秀。他的自殺身亡不僅僅是因為日本文化、向天皇盡忠、軍國主義。那‘輪回背后的期待落空,那信仰背后的價值缺失,那人生背后的一無所有,才是使他如此決絕地走上不歸

路的真正原因”。[15]143

三、三島精神心理分析

三島的這種怪異的美學觀與生死觀引發了部分學者對其精神以及心理進行深入剖析。

王向遠在《三島由紀夫小說中的變態心理及其根源》中結合了三島的《假面的告白》《愛的饑渴》《禁色》《金閣寺》《豐饒之?!返茸髌?,對三島小說中的變態心理及其根源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三島變態心理的根源主要在于他反動的政治狂熱遭到壓抑后的焦慮、悲哀和無可奈何的絕望。三島文學的倒錯、虐待、嗜血與趨亡等變態心理是日本傳統武士道精神在當社代會中的畸變”。[16]67隨后,陳黎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三島的作品,尤其是《金閣寺》,令人眼前一亮。在文中,他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以及套用拉康德理論,并結合三島的童年生活,認為“在三島的心中可能埋藏著一種深深的恐懼——作為同性戀者可能會遭到的巨大的天懲”。[17]42這無疑是一個全新的視角,為三島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許金龍在《三島由紀夫美學觀的形成和變異》中通過三島寄給精神醫學專家式場隆三的一封信函,從病跡學的角度來證實三島美學觀形成以及三島自殺的種種猜想。作者認為“在疾病引發精神上的自我存在崩潰、解體和死滅前,采取行動以防那種悲劇的到來”是三島自殺的一個原因。[18]154汪藝以《假面的告白》為切入點,對三島的內心世界進行了較為深入地剖析。作者認為,“性倒錯意識、生死觀和美意識三條主線架構了三島由紀夫本人的內心結構和精神境界”。(P293)而且“這三條主線并不是孤立的或是形而上學的,相反他們卻是一個有機聯系、相互滲透的統一整體”。[19]294張慧佳結合三島的《假面的告白》《金閣寺》《愛的饑渴》《憂國》等作品,借用精神分析學理論,從個體潛意識的積壓和病態人格的時代性兩個角度出發,進入三島的深層意識,進而窺探其美學傾向的根源,認為三島小說中塑造了許多“病態的人”,其瘋狂的病態行為即對“精神癥癥候”的文學詮釋 ,且“三島作品中的矛盾、分裂、沖突一旦呈現于外在,就描畫出了個體焦慮與時代焦慮交光互影的藝術世界”。[20]91

精神分析法的引入,無疑對理解三島的精神以及心理世界提供了有利的幫助。但是,通過精神分析法來分析三島小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容易把復雜的文學現象簡單化,特別是把文學和社會環境、文化傳統等割裂開來,這不利于我們從整體來把握三島的創作傾向及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所以,在研究三島文學時,需要正確恰當的使用精神分析法,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得到準確、新穎、獨到的結論。

四、三島文學作品的形式研究

進入21世紀,三島研究也逐漸呈現多元化,形式研究也逐漸進入了三島文學研究之中。

范靜遐在《<金閣寺>中人與物關系探析》中初步探討了《金閣寺》中主要的一對關系,即主人公溝口與金閣寺之間的矛盾關系。作者認為該小說“可以說主要是探索一個縱火焚燒自己心中美的理想的藝術家的心路歷程”。[21]133郭勇也對《金閣寺》進行了深入分析,并聯系三島的政治身份以及戰敗后日本的政治環境,提出《金閣寺》文本中其實存在著一個表里兩層的復合結構。即“表層結構中的自我救贖訴求實際上是同深層結構中三島對戰后日本民族國家的深刻焦慮緊密聯系在一起的”。[22]65張璇則在《我與非我的徘徊——試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中的成長主題》從文本的形式存在出發,在“細讀”中還原,剖析主人公的成長歷程,梳理主人公的自我沉淪、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思想歷程,探尋該作品寓于個人成長主題中的豐富內涵——在貧窮、戰爭環繞而又缺乏愛的世界的壓迫下如何擺脫個體經驗的散亂而鑄成自己的主人。[23]占柳從敘事學的角度,以《春雪》和《潮騷》為例,鑒賞分析了三島作品中日本傳統美學意識與西方文學創作技法的精妙結合,及其獨特的美學情趣和作品的獨特構建模式。[24]韓敬源則較為深入地分析了《愛的饑渴》的結構藝術。作者認為在結構故事方面,“小說的人物嚴格的對應于法國古典戲劇中的國王、王子、公主、朋友、女傭等,并且涉及了公公與兒媳亂倫這層意義。過分的對應讓人怎么讀怎么甩不掉‘過分設計這條討厭的尾巴。對于表現悅子饑渴的愛以致變態的過程呈現出力道不足,收的過于局促”;在敘事視覺方面,“三島通過不停地轉換敘事的視覺,作立體式的展現,完成了藝術性的圓潤”;(P42)從結構主義敘事學來看,“明顯地呈現出人物行為的‘功用化特征”。[25]43

對三島小說進行文本形式研究,可以避免其文學研究的經驗化和感性化,也能夠使研究者的觀點更加有理有據,更加有說服力。近幾年,三島作品的形式研究成為人們研究三島文學所青睞的研究方式,文章數量也逐漸增多,使得三島文學研究更加多樣化。

五、比較研究

近年來,通過比較的方式來對三島的文學進行分析的方法逐漸興起。這更有助于我們去理解三島的文學視界。

最先是舒凌鴻在《不同維度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文學中“死”與“美”的主題比較》中把川端和三島的死亡美學觀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更好地闡述了三島以及川端的死亡美。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死之美在川端文學中呈現出“無常、虛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島文學則表現了“自我選擇、血腥、真實的死亡之美”。在對西方文化的汲取上,川端更多表現為“對藝術技巧的吸收上,顯示了他對東方的精神與西方的藝術技巧的完美融合”。而三島“把日本古典主義和希臘的古典主義融合起來,形成了在文學上贊美男性的青春的肉體,崇尚中世紀日本武道的善的意義上以死相賭的悲壯精神,即血+死+青春=永恒之美”。[26]45隨后魏策策也把川端和三島進行了比較。他從傳統古典書寫的角度把川端和三島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川端文學向往優美的境界,以平安朝的‘物哀、中世紀的‘幽玄和近世的‘風雅等為基調;而三島對‘物哀的審美情致的繼承少了悲憫的哀憐,而多了剛烈的力度”。[27]184

除此之外,王賢玉將三島的《潮騷》和汪曾祺的《大淖記事》進行了對比,試圖通過對故事結構、主題思想、審美原則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來欣賞他們在各自營建的藝術世界里共同頌揚的“自然美”與“人情美”。[28]李乃琦從《道連·格雷的畫像》與《金閣寺》的美學觀比較入手,通過美的表現方式、美的終結方式、美學觀三方面比較,探討了三島美學觀的嬗變。作者認為“王爾德極力維護的純美,在三島的‘東方式加工后,變化為獨特的倒錯美學,即在美與丑、愛與憎的緊張對立中創造‘滅亡的美”。[29]130王曉霞從“認知死亡的方向不同”、“對生命思考不同”兩個方面把三島同海明威進行了比較,并從“生存環境不同”“傳統文化和哲學文學思潮的影響不同”“價值觀選擇的不同”三方面分析了造成其不同的原因,加深了我們對兩位作家的生命意識的理解。[30]

比較文學優點在于能夠更好的縱觀全局,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地球各地的文學現象納入其研究領域。因此,比較文學研究領域要廣闊得多。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引入三島研究,無疑拓寬了三島文學的研究范圍,更加豐富了三島研究。但目前利用比較文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的數量還屬較少,這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空間。

六、結語

縱觀目前國內的三島研究,可以說大部分學者都過分關注于三島的美學思想與生死觀,并嘗試去分析造成此種詭異思想的原因,以至于這類研究已經走向了一個極致,出現了許多重復研究,鮮有一些新的觀點被提出。而文本深入分析,比較文學分析等研究還尚不成熟。雖然近幾年也有人從女性視角、文本翻譯、三島戲劇等新視點切入三島研究,但數量極其稀少??傮w來說三島研究還是猶如死水一般,有待更多學者站在全新的角度,更高的視野,來豐富三島研究。

參考文獻:

[1]唐月梅.三島由紀夫作家小論[J].日本問題,1986(02):25-29.

[2]唐月梅.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的文學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

[3] 唐月梅.三島由紀夫之死新析[J].外國文學動態,1994(02):37-41.

[4] 李德純.唯美而畸戀的夢幻世界——三島由紀夫論之一[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06):67-109.

[5] 李德純.抱殘守缺的武士道——三島由紀夫論之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05):93-96.

[6] 唐月梅.文藝上古典美之展現——三島由紀夫美學思想的核心[J].外國文學評論,1994(04):60-66.

[7] 李德純.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融合[J].外國文學,2003(06):65-69.

[8] 付博.三島由紀夫文學作品中的希臘古典主義審美情趣[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4):22-40.

[9] 袁麗.三島由紀夫小說美學探微[J].世界文學評論,2007(02):200-202.

[10] 利偉.自然與生命的交響和共融——論《潮騷》中的藝術美學[J].美與時代(下),2007(12):133-135.

[11] 王偉偉.三島由紀夫文學的審美解讀[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47-48.

[12] 魏高修.永恒與虛幻——《金閣寺》中三島由紀夫的終極美學[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54-58.

[13] 丁躍斌.死亡之旅——從《豐饒之?!匪牟壳慈龒u由紀夫的死亡意識[J].學理論,2010(12):155-156.

[14] 高興蘭.三島由紀夫的死亡美學[J].外國語言文學,2011(02):131-137.

[15] 魏高修.“輪回”的背后一無所有[J].譯林(學術版),2012(06):137-144.

[16] 王向遠.三島由紀夫小說中的變態心理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04):76-67.

[17] 陳黎.“三島熱”、精神分析和《金閣寺》[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02):39-42.

[18] 許金龍.三島由紀夫美學觀的形成和變異[J].日本學論壇,2002(Z1):150-155.

[19] 汪藝.通過《假面的告白》剖析三島由紀夫的內心世界[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1):293-294.

[20] 張慧佳.個體焦慮與時代焦慮的交光互影——三島由紀夫怪異美學觀的深層心理結構[J].長沙大學學報,2012(01):89-91.

[21] 范靜遐.《金閣寺》中人與物關系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130-133.

[22] 郭勇.美與惡的辯證法:重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J].外國文學評論,2007(02):64-70.

[23] 張璇.我與非我的徘徊——試論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中的成長主題[J].天府新論,2009(S1):192-193.

[24] 占柳.敘事學視角下三島由紀夫文學作品研究——以《潮騷》和《春雪》為例[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12):127-128.

[25] 韓敬源.三島由紀夫小說《愛的饑渴》中的結構藝術[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1(03):41-43.

[26] 舒凌鴻.不同維度的死亡之美——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文學中“死”與“美”的主題比較[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01):43-46.

[27] 魏策策.冰菊與鋼刀的輝映——論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對日本傳統美的揚棄[J].理論月刊,2012(11):183-186.

[28] 王賢玉.自然美與人情美的贊歌——《潮騷》與《大淖記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06):110-115.

[29] 李乃琦.《道連·格雷的畫像》與《金閣寺》的美學觀比較[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2(06):129-130.

[30] 王曉霞.海明威與三島由紀夫生命主題創作差異[J].常州大學學報,2013(06):61-64.

(作者系河南大學外語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南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校級項目(1214110119)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金閣寺由紀夫三島
《哦!爸爸》:希望你一生平安、健康、勇敢有正面力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三島由紀夫的心理世界及其文學創作
暴烈與美
金閣寺
論三島由紀夫《愛的饑渴》中的女性塑造和主題建構
鏡中的表演者——三島由紀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