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曉東散文三章

2015-05-30 10:48朱曉東
參花(下) 2015年7期
關鍵詞:西柏坡延安姥姥

外婆

唱《外婆的澎湖灣》時,我的外婆還健在。按東北的習慣叫法,我們對她老人家不叫外婆,而是叫姥姥。如今,姥姥已作古多年,但每當聽到《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時,自然會禁不住想起我姥姥,自然也竟至淚眼朦朧了。

姥姥高壽,無疾而終于1987年,享年93歲。

姥姥生于女人大多只有姓氏沒有名字的晚清年代。匪夷所思的是,姥姥沒有按慣例叫“姜張氏”,而是出乎尋常地起有自己的學名——張淑清。

姥姥是一個地道的土著關東人,生養她的地方,沒有椰林、海浪、沙灘、仙人掌,有的只是黑色的土地、金黃的玉米、黃澄澄的大豆和火紅的高粱。夏日,這里有一望無際的青紗帳;冬季,這里是蒼蒼莽莽的北國雪野。這個地方叫“官地”,其由來似無可考,名不見經傳,隸屬于松遼平原,現由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齊家鎮管轄。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落,姥姥生于斯,長于斯,最后亦長眠于斯。

姥姥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她的生命就像生長于黑土地上的莊稼一樣,樸素而平凡。然而,由于生于亂世,使得她一生坎坷多磨,飽經風霜。是貧窮困苦孕育了她堅韌剛強的性格,是愚昧落后激發了她聰慧敢當的潛能。她前后經歷了清朝、北洋軍閥、中華民國、偽滿洲國、新中國等多個政權時期。在她的青年時代,就親身體驗到了沙皇入侵、日寇進犯、盜匪蜂起的動蕩歲月。她所在的官地村地處飲馬河畔,位于吉林市和長春市兩市之間,戰略位置重要,是故,內憂外患首當其沖。在十幾年間,俄國毛子、日本鬼子、東北胡子就曾相繼進村騷擾。當年,每當兵匪入村,全村的青壯婦幼都紛紛躲避起來,唯有年輕的姥姥臨危不亂,主動留守在村,出面與兵匪應對,她就像《沙家浜》里的阿慶嫂,既機智又果敢,憑其過人的大智大勇,與兇惡的兵匪巧妙周旋。也許是天公照應,或是姥姥的凜然正氣,村里每次遇險,總能在姥姥的斡旋下逢兇化吉,使官地村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得以保全。姥姥當年與兵匪斗智斗勇的故事,在我童年的時候就早已深入心中,讓我敬服。

姥姥的堅強性格是一般的婦女所做不到的。姥姥一生共生育三男三女六個子女,極其不幸的是,其中三個兒子都是在二十多歲前正值青春年華時,相繼病逝。三個女兒中大女兒也在不到五十歲時,英年早逝。二女兒因為丈夫1957年反右時被錯劃為右派,受株連遭迫害,全家過著長達近二十年的困苦生活。接連遭逢不幸,姥姥沒有被壓倒,更沒有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她頑強樂觀豁達地生活著,在同我們一起生活的二十多年間,我從沒見她明顯地流露過頹喪、傷悲的神態,盡管她的內心深藏著那么多的痛苦與辛酸,卻很少見她流過眼淚。只有一次,那是1976年毛主席去世時,我發現,從不流淚的姥姥,竟一個人躲在廚房里,老淚縱橫,哭聲是那么的悲痛,那么的動情。我敢說,姥姥對毛主席的感情是真摯的,她比毛主席小一歲,對毛主席的熱愛和崇拜沒有半點的虛假。

姥姥雖是個農婦,卻很有文化,盡管她一天也沒進過學堂,卻憑著聰穎的天資和勤奮自學,認識了很多漢字。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她背誦《三字經》《百家姓》,聽她講楊家將、岳飛、隋唐演義等歷史故事。她講故事非常形象生動傳神,經常是邊講邊唱,并配以表情和手勢,讓人聽后記憶深刻,經久不忘?!拔母铩敝?,我家墻上貼滿了毛主席語錄和詩詞,姥姥不僅全都能認讀下來,還一字一句地教我,使我提前認識了很多字,我現在所認識的很多字,都是我學齡前姥姥教我的,因此,我真正的啟蒙老師不是別人,而正是我的姥姥。她老人家不僅與我有濃濃的血緣關系,更有著厚厚的師生情誼。姥姥是在我出生后從官地老家來到我家。從此,作為我家的當然成員一直生活在我家,幫助整天忙于工作的父母,把我一手拉扯大。我兄弟姐妹六人,她獨對我格外偏愛。不怕人笑話,我十歲時還睡在她的被窩里。姥姥不僅教我識字,還教我立志。她雖然說不出“知識就是力量”那樣的話,但平時的言語中卻充溢著對文化知識的強烈渴求與崇尚。她從我上小學的那時起,就勉勵我長大后要考大學,一定要成為一個有學問的大學生。這種勉勵或鞭策,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我,真是有耳提面命的味道。就是在學校停課鬧革命的年月里,老人家也沒有放松對我的這種勉勵。好在我能謹記她的教導,讀書學習沒有荒廢,終于在恢復高考制度后的1980年考取了大學。記得當我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姥姥高興的心情無以言表,就像自己金榜題名一樣。

姥姥到了耄耋之年,依舊關心國家大事,每天讀報看電視新聞,雖然已是90多歲高齡,但還能清楚準確地說出當時各國領導人的名字。她老人家才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楷模。

姥姥對生命有著深摯的熱愛,她幻想著生命的永恒,希望生命之樹常青。然而,自然規律無法抗拒,在那個深冬風雪之夜,姥姥帶著“還沒看夠新社會”的遺憾,永遠地閉上了她的雙眼。雖然,她老人家的駕鶴西去屬于壽終正寢,但是,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念,此情綿綿!

西柏坡紀行

是好奇心驅使我一定要去西柏坡看一看。

中共歷史上被稱為“圣地”的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至今我還有兩個地方沒有去過,一是西柏坡,一為韶山。于是,我計劃近年間爭取把這空白補上。

2011年,正是中共建黨九十周年。局機關黨委破天荒地組織了一個由12人組成的“紅色旅游團”,擬前往西柏坡考察學習,我有幸是成員之一。

6月12日晚,我們一行懷著對“圣地”的向往之情,登上了南去的列車。

13日中午,我們抵達此行的第一站——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大家未及洗去征塵,就張羅著去看趙州橋,稱來石家莊不看趙州橋是個遺憾。于是,帶隊的頭從善如流,順應民意,說看古跡也是長知識受教育,便遂了大家的愿。

趙州橋,位于河北趙縣,距石家莊市東南40公里。這座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有極高地位的橋,是由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大型石拱橋,這座著名古橋曾被寫進我國小學課本而廣為人知,它歷經1400多年的風雨洗禮,至今仍然巍然挺立,巋然不動。當我們一睹它的真容,并腳踏其橋身的剎那間,一股對古代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贊嘆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們在趙州橋展覽館內盤桓徜徉,瞻仰館存歷代修建趙州橋所用的石料以及其他古跡遺存,大家對人類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更替不免產生滄桑之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華文化遺產,趙州橋當之無愧。

6月14日早晨,迎著旭日陽光,我們一行開始向“革命圣地”西柏坡行進。汽車由華北平原向太行山脈方向徐行,大家都是第一次去西柏坡,心情很是急切,望著車窗外稍縱即逝的景物,每個人的心都早已飛向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所在。

90公里的路程,由于修路,汽車行駛了3個多小時。當象征西柏坡——一個巨臂托起太陽的大門景觀映入眼簾的時候,時間已是上午10點多鐘。我們首先來到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但見廣場正中矗立著五位常委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的巨幅銅像。這座高2.5米的銅像,是中央美院師生采取寫實的藝術手法創作監制的,五位領袖神態自如,滿懷喜悅,赴京建國,象征著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新的更大的勝利。塑像底座正面標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八個鮮紅的大字,與銅像交相輝映,異常的靈動和醒目。據解說員講,這是老將軍黃鎮1988年來西柏坡時的親筆題字。

我們爭相在五常委雕塑前攝影留念,之后便去參觀西柏坡紀念館。這座紀念館建于1977年,館名由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內展品內容豐富,十幾個展廳陳列的革命文物、史料、蠟像、圖片等共2000多件,集聲光電手段為一體,全方位、立體地展現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在西柏坡的10個月的時間里所發生的驚天動地的改寫歷史的重大事件。在紀念館內,首先觀看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大型文獻紀錄片,真實的歷史鏡頭,波瀾壯闊的畫面,把我們帶進了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戳T錄像,大家無不沉浸在對革命歷史的緬懷之中。接下來,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家依次來到各個展廳,佇足在每件歷史展品前,久久凝視那些浸染著歷史煙塵的革命文物,仿佛在感受新中國的腳步在緩緩地向這里走來。

走出紀念館,又來到了座落在展覽館南側的中共中央舊址。這里,參差錯落著十多棟平房,普普通通,與當地老百姓的民居無異。據解說員介紹,原舊址由于1958年興修崗南水庫,被水淹沒?,F舊址是1970年開始修復建設的。對這一點我覺得多少有些失真,甚是遺憾。為了保持歷史原貌,當地政府在距離原址的村子北部,按當年的建筑格局和一比一的比例重新修建,修復后的舊址與原來的景象并無二致。這里就是當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軍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就在這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的舊居分布在其間。更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址也在這個大院中。就是在這里,當年毛主席作了題為《一中全會以來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報告。也是在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薄皠毡厥雇緜兝^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p>

我盤桓在這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大院里,一間舊居一間舊居地參觀瞻仰,這里的簡陋,這里的質樸,這里的神奇,這里所傳達出的扭轉乾坤、震撼世界的力量,讓我驚嘆不已。難怪中共建政后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傅作義到西柏坡參觀后,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感嘆:“看到這里國民黨安能不??!”

看著眼前的實景,聽著講解員的講述,我開始對當年黨中央選擇在西柏坡作為落腳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當年,黨中央之所以把西柏坡作為新中國黎明前的落腳點,主要是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這里的地理位置優越,戰略地位重要。西柏坡處于華北平原與太行山的交匯處,交通便利,風光秀麗,三面環山,易守難攻,是理想的指揮所。二是經濟條件好。平山物產豐富,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可保障機關和部隊有充足的給養。正如當年聶榮臻元帥所說:“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比屈h和群眾基礎好,這是一條最重要的因素。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有共產黨的組織。

西柏坡,一個深藏在山坳里土得掉渣的小村莊,你無疑是個傳奇;只因傳奇,才讓所有中國人對你耳熟能詳。這里有著太多的“第一個”。新中國第一部土地法《中國土地法大綱》在這里頒布,毛主席在這里指揮了解放戰爭著名的三大戰役,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這里召開,黨中央和新中國政府從這里走進北京……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雄辯地表明,西柏坡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斑厖^的烏克蘭”,“新中國的搖籃”,“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于此村”……所有的頌詞、贊語,都不溢美,都不過分。西柏坡這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正是以其獨特的貢獻,彪炳于中國革命的史冊,也因之在世人的心中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我的延安之旅

這件事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準確地說是1983年,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當時,學校正要放暑假,有一天吃完中午飯回到寢室,就聽幾個上午逃課的同學在熱烈地議論這個暑假怎么過,幾個人眉飛色舞,異常興奮,當時我并沒太在意,后來聽說他們要利用假期騎自行車去延安,我才來了興趣。延安,這個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帶有紅色傳奇色彩的地方,在我心中確實占有一定的位置,能去那里一游也確是我心中之所愿。自然,我也加入到大家的議論中,表示如果決定下來,我一定去。當時有意參加這次延安之行的同學有六七位,大家都興奮異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墒?,到了最后較真的時候,卻沒有幾個人了,有意思的是,當初提出此動議的那幾個同學卻都說去不了了。究其原因,一個是經濟情況不允許,甚至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自行車都不具備;還有的同學雖然經濟上不成問題,但一開始就把這件事當成玩笑開的,沒當真事。到最后,真正能去的,就只剩下3個人了,這其中就包括我。另兩位是我同寢的張恩國和鄰寢的治曉東。3個人經過一番準備,暑假一到就帶好行囊出發了。我們身上統一穿著印有“奔向延安”的T恤衫,頭上戴著紅色遮陽帽,騎著老舊的自行車,從長春沿著102國道,直奔西南方向的延安而去。一路上我們頂著炎炎烈日,風餐露宿,饑餐渴飲,以每天平均250華里的速度,歷經10天的時間到了北京。在北京游覽了幾天后,在是否繼續前行的問題上,我們產生了分歧,其實早在來時的路上一些分歧就產生了,由于當時年輕,又都很任性,加上連日的疲勞、天氣的燥熱,情緒很是浮躁。尤其恩國和老治有時倆人意見不合便賭氣騎行,弄得兩人一上午都不說話,甚至造成三人走散的不愉快情況?;诖?,我心里很不爽快,感覺身累心更累,再走下去就覺得沒意思了,違背了我初始的娛樂精神。于是,我提出到此為止,不想再走下去了。同時也勸他倆見好就收。然而,他二人卻態度堅決,在表示理解我的同時,還要繼續趕路,直至到達目的地。后來他倆果然戰勝種種困難,以超常的毅力,終于到達了延安。就這樣我中路而返,沒有實現去延安的愿望。事過三十多年,每當想起這件事,對當年的意氣用事,我就感到遺憾和愧疚,尤其不能原諒自己。不管當時我的理由有多么充分,我都應該和我的同學弟兄同甘共苦,堅持始終。我自認,是我的自私、小氣、狹隘、少寬容、沒格局,鑄成了這個無法彌補的歷史性錯誤,我愧對兄弟,不夠男人!

這次去延安半途而廢,竟成了我心中的一個結,總想找機會把它解開,了卻我當年未了的愿望。

2008年初秋,我應朋友之邀,去山西太原為他們雜志社舉辦的通訊員培訓班講課,任務完成后,尚余一些時間,朋友問我還想去哪里轉轉?也許是因為晉陜相鄰,觸動了我想去延安的心結,我便對他說,想去延安看看,朋友當然贊同。于是,我便攜妻踏上了有“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黃土高原陜境。

取道西安去延安,還有300多公里的路程。為了趕路,這天我和妻特意起了個早。在賓館門前叫了一輛出租車,先問司機西安至延安一個往返所需費用,回答1000元,我也不討價還價,說成交。于是就與妻上了車。車上,我與年輕的司機搭訕:“老弟,你貴姓?”小伙子沒有回答,卻狡黠地一笑,從方向盤上騰出右手來遞給我一張名片,我仔細瞧上面的文字,竟是“溫佳寶”。我不禁大笑:“哈哈,今天我真是幸運,總理親自給我開車!”小伙子也樂了,繼續調侃著:“不瞞你說,我都當了好幾年‘總理啦!”

說笑著,汽車在“總理”的駕馭下,飛駛在西銅高速公路上,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一邊貪婪地追尋著車窗外的景物,一邊默唱著那首著名的由莫耶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延安頌》:“夕陽照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是??!延安,你這從小就根植于我心中的圣地,多少次在腦海里想象著你的身形、你的容顏,那寶塔山、延河水……今天我就將來到你的身旁,領略你的風采,心中思緒怎能不奔涌翻騰?

一路風光,一路遐想,3個多小時的車程,讓我想了很多,特別想起了大學時代那次夭折了的延安之旅。這時,“總理”說話了:“大哥,延安到了!”我趕緊把思緒收回,全神貫注盯著前方。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辟R敬之的詩句,此時不正合乎我的心情嗎?

進入市區,我們的汽車由西南向東北駛行。漸漸地,右前方出現了那座“巍巍寶塔山”,再往前一些,我的左前方便呈現了一條大河,不用說,那一定就是遐爾聞名的“滔滔延河水”了。

時近中午,“總理”征求我的意見:“大哥,先去哪里?”我有些迫不及待,說:“寶塔山!”不一會兒工夫,汽車就把我們夫婦倆送到坐落在延安城東南的寶塔山腳下。

寶塔山,是延安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從山下的石碑碑文上我得知,寶塔山高為1135.5米,是延安城的最高峰。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緩緩而上,不到半個小時,便來到了山頂。但見,山上的寶塔,高高矗立,站在遠處從底往上數,共是9層,塔身呈八角形,屬樓閣式磚塔,內有階梯,可登至塔頂觀光。再看旁邊的介紹,方知此塔始建于唐,現為明朝建筑,塔高約44米,傲立山頭。走近塔身,繞塔一周,又見塔座開有南北兩座門,分別掛著題有“高超碧落”“俯瞰紅塵”的匾額,令人徒生超拔之感??上Т藭r塔門緊鎖,不能登臨塔頂,全城風貌未能一覽。然此地民間有“只有登上寶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之句,以此觀之,我也應算不虛此行了。

為了留住這一時刻,我與妻從多個角度與寶塔山合影,而下山時竟有些不舍,幾乎是一步一回頭,依依與寶塔作別。

因為只有一天的游覽時間,晚上還要回西安趕后天早上的班機返回。所以,時間寶貴,用過午餐后,未及休息,就直接前往此行必去的清涼山。

跨過延河大橋,延河北岸就是鼎鼎大名的清涼山。據說,此山為延安第一名勝,自然與人文景觀可覽之處尤多。進入山門,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就是崖壁上歷代名人的詠詩和題詞,古樸大氣。選擇到清涼山,是因為這里是新中國新聞廣播及出版事業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新聞出版工作者,我這次延安之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正是尋根之旅、朝圣之旅嗎?在這一別樣心情的支配下,清涼山上眾多如萬佛洞古跡、太和洞道觀等景點已均數次要了,因為來延安絕不單純是旅游,更因為延安的風景絕不是物化的。

我依次在建于山腰上的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群眾報》社、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等舊址參觀,別有感觸在心頭。當年,毛主席、黨中央就是在這個山坡上,調動筆桿子,配合槍桿子,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由此,清涼山也被稱為“新聞山”。此山作為我們新聞出版工作者的圣山是當之無愧的。我在山上的“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駐足,瞻仰,這是我國唯一一座專業博物館,館前矗立一座象征新聞廣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漢白玉雕像,旁有石碑,上面鐫刻毛澤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四個大字,那龍飛鳳舞的毛體書法和個性鮮明的毛氏語言,讓人看來備感親切。

我在山間盤桓,瞻仰,時而漫步,時而駐足,想看的地方太多了,不覺已到下午四時,與“總理”約定的返程時間到了,只好戀戀不舍地與妻從清涼山下來,頻頻回首,與延河、寶塔山告別。

此次延安之行,因時間倉促,只能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像楊家嶺、棗園、鳳凰山、王家坪、南泥灣、魯藝,還有吳起鎮、瓦窯堡等,許多該去的地方都沒有來得及拜謁,特別是對延安精神和延安內涵的領會還停留在淺層次上。不過,這也不要緊,不是有句話叫“留點遺憾給下次”嘛。那就把我的這個遺憾留給下次吧。啊,延安,我向你承諾:下次我還會再來,下次,我準備著,期待著!

(責任編輯 徐文)

朱曉東,1961年1月生于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1984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曾在省內多部門供職,現在吉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工作。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專業技術職務為編審。寫作為業余愛好,著有《不惑集》《怡廬夜話》《私人記憶》《出版社長手記》,編著《大學同學》《風流1980》等。

猜你喜歡
西柏坡延安姥姥
西柏坡精神引領實現“中國夢”——期刊中心黨支部赴西柏坡參觀學習感言
西柏坡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雪姥姥
八旬姥姥活得美
走進延安
風雨西柏坡行
走進西柏坡
《保衛延安》震撼播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