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收入陷阱與結構轉型方向

2015-05-30 06:53陳宏鄧興華程健
現代管理科學 2015年5期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

陳宏 鄧興華 程健

摘要:文章討論了當前我國與其他亞太國家所面臨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戰問題與應對方法,通過梳理文獻我們發現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癥結在于由于一國無法通過結構轉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出現了在喪失原有競爭優勢的過程中無法找到新的比較優勢,難于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現象。我國的經濟結構有著明確而適應的轉型方向,同時我國相關產業與政府部門已經開始自覺或不自覺的在適應這一方向的轉型,因此我國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地位,我國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在相關行業與政策上的主導性引導我國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結構轉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本地市場效應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由來、現象與問題癥結

中等收入陷阱來自于世界銀行2006年《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所提出概念,其核心論點是從引用的相關文獻看,“比起較富或較窮的國家來,中等收入國家的增長會相對較慢”。這一問題的提出馬上引起了各國政府與學術界的重視,并由于其所指出的特征已經顯現在部分拉丁美洲和亞洲國家之中而更為引人注目。

中等收入國家在世界銀行的國別分類中是一個龐大的分類,據其2012年的統計,共有103經濟體可以被歸入這一類別,其人均國民收入從1千美元到12 000美元不等,主要是區別于其他的48個低收入國家與55個中高收入國家,這些經濟體自身在所處的經濟地理環境、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速度與政治環境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我國2013年的人均GDP水平為41 908元,折合當年美元約為6 767美元,正處于中等收入國家的收入水平,考察我國經濟結構是否能使得我國跨越這一中等收入階段,成功實現結構與人均收入上的轉型升級,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主要是兩個角度,一方面是討論經濟增速的放緩,大量的實證研究使用這一方法將經濟增長率的水平作為標明各國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指標而進行相應的研究分析;另一個角度則是重點關注相關國家的結構轉型問題,認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現主要是相關國家缺乏相應的向更高附加值的經濟活動轉變的結構性要素,從而使得產業結構與生產活動集中于廉價與低端的可替代重復性勞動中,使得一國的經濟結構的彈性與增長潛力不高。這兩種角度分別被稱為“增長放緩”與“結構轉型”方法。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討論各國的經濟結構問題,特別是討論中國的經濟結構如何能夠適應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現有文獻中對于經濟結構轉型失敗的原因討論,我們歸納為如下幾點:

(1)產業競爭力改變與生產率不匹配。中等收入國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工資的增長,使得其無法再在標準化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國際水平的競爭力,而必須要在其他行業進行競爭,但由于相關生產要素的生產率水平低于而在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或者是熟練工種密集型行業上無法產生新的競爭優勢。在經濟轉型期社會和政府都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但一旦經濟轉型失敗,由于早期優勢行業的競爭力的喪失,新的競爭力優勢尚未培育形成,使得國家經濟增速下降,進一步使得政府和相關行業企業缺乏相應的資源來主導或提高培育相關優勢。使得相關國家長期面臨結構轉型無法完成和經濟增長率無法恢復的問題,從而造成人均收入長期停滯不前。

(2)出口多元化程度不足與產業結構低端化。不同國家的貿易結構的不同,特別是其具備顯示性比較優勢的產品在產品空間上與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產品有較大的不同,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經濟增長的國家往往具有與發達國家相類似的更為復雜的出口產品,或者具備更為合理的出口商品種類,其轉型出口多元化新產品的可能性更高。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或者波動較大的國家,則往往是其出口結構存在問題,過于單一、低端或者處于產品空間中較為貧瘠的區域,都可能會使得這些國家未來無法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

(3)人口結構變動帶來的原有競爭優勢的喪失。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與經濟增長帶來的人口生育率下降和潛在勞動力數量下降問題可能會使我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一方面,我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難以為繼,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增長優勢可能會難于保持。大量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依賴于勞動力的城鄉二元結構來獲得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而在這一結構性變化的基礎上,剛剛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的的人口結構呈現出高工資低技能的情形,人口紅利的喪失和高技術人才的缺乏。容易使得這些國家在戰略性行業的選擇上陷入困境。

(4)創新研發投入不足導致的技術升級能力不足。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過程中,其往往在是一個或數個產業在制造和生產上具有競爭優勢。但相應的往往在技術和產品研發方面與發達國家形成分工的格局,造成國內創新研發投入不足,而在制造環節的成本優勢喪失之后,其轉型到以研發設計等價值鏈中高端環節的困難也更大。同時大量的中等收入國家在技術上沒有明確的優勢方向,而資本密集型行業往往在技術領域競爭相對激烈,因此在科研創新上投入不足和帶來的技術實力的差距也是造成中等收入國家無法實現結構轉型,向更高的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對于廣大中等收入國家來說,影響一國經濟轉型可行性與轉型成功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風險也是廣泛存在的,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結構進入的新常態階段,是否能夠有對應的符合我國發展趨勢與當前現實的轉型方向,能夠更容易地實現轉型并在新的產業中培育出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呢?

二、 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方向與轉型可行性

考察一國的產業結構轉型的可能性,本質是跳出靜態的基于比較優勢的分工的觀點,從動態考察一國的比較優勢的變遷過程。比較優勢既來源于傳統古典貿易理論所提出基于生產能力與國家稟賦結構的造成的國際分工格局,又反映在新貿易理論和新新貿易理論以及競爭優勢理論等學說所提出的規模經濟與國內市場需求帶來的本國市場效應新經濟要素。對中國而言,上述決定中國比較優勢產業與相關生產環節的基礎因素都在發生著深刻而劇烈的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一方面給我國現有的比較優勢與經濟結構帶來了挑戰,卻決定了我國產業結構在轉型前后能夠有一個穩健的競爭力基礎,也是保證我國能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實現相關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基本保證。從理論上看,我國比較優勢的決定性結構基礎有三個方向的重大轉變,分別是來自我國人均收入提高之后對高質量和高端產品需求的林德需求轉型,以及由于我國勞動力與資本結構發生變化而出現的雷布津斯基轉型效應,以及通過規模效應和干中學效應實現的克魯格曼轉型。在新的要素稟賦結構和國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我國的產業結構需要在這三個方面上獲得相應的競爭優勢,并利用其競爭優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出口增長點,就有希望迎來再一次的持續增長時期。接下來我們具體討論這三個方向:

(1)基于需求結構升級的林德轉型。我國經濟過去數十年的增長,特別是從1990年之后保持8%以上的增長率連續增長了二十余年之后,我國突出的表現就是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對應的人民群眾對產品需求也不斷向高端轉變,從產品質量到產品的功能,過去的廉價型產品的市場份額相對下降,事實上是反映出隨著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無論是服裝、電子產品、食品、醫療等行業,我國消費者都愿意消費價格更高但同時質量更好的產品。從理論上分析,這就是由于消費者收入水平改變導致的需求結構非同位變化的結果,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隨著我國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進一步提升,可以預見我國的相關行業需要提高更多質量和效能符合更高收入國家的需求的產品以滿足國內市場,這又進一步使得我國企業的生產標準和工藝及在衛生、環保和安全等方面在國際市場上有更大的競爭力。因此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就需要考慮到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需求結構變化。發展相應的符合中高收入人群需求偏好的相關產品和相關產業。

(2)基于要素結構升級帶來的雷布津斯基轉型。長期以來我國最為豐裕的要素就是由于大量農業部門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造成的低端勞動力富余,從而使得我國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比較優勢長期以來不可撼動。但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喪失,農業部門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基本完成,同時企業用人成本不斷提高,我國在低端勞動力上的優勢將不要擁有。但在同時,我國企業和相關從業人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勞動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同時,是我國企業在滬深股市與海外上市的總市值不斷攀升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從簡單的二元要素分類,我國作為一個勞動豐裕國由于資本的廣泛流入和國內經濟利潤的積累,一定程度上資本勞動比有所提升和改善,在部分區域甚至出現了資本豐裕度遠遠高于勞動豐裕度而造成非正規金融市場和活動不正常發展的情況,另一方面而言我國也已經成為了世界主要的對外投資輸出國之一。而從更細分的要素分類角度來看,在我國低端勞動力較充分就業同時工資上升的情況下,另一個側面是我國還有了大量接受過高等教育、熟練掌握外語和部分專業技能的中等技能勞動力。我國未來的競爭力優勢會使得部分區域有可能實現以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比較優勢行業進行出口,同時還可能在大量密集使用中等素質或高質素勞動力的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上有比較優勢。而這些行業和環節也往往處于增值率較高的部門,在這一意義上,由于我國低端勞動力豐裕優勢喪失帶來的可能正是我國在資本密集型和熟練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上發展的機遇。這些資本密集型與熟練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相對而言增加值也高于我國傳統上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其中的服務業部分更可能帶來相對較高的勞動力要素回報。這一情況下,我國有可能通過在這些行業的勞動力的回報增長與相關新興行業的出口增加繼續保持增長,從而有效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3)基于本國市場效應帶來的克魯格曼轉型。由于規模經濟的廣泛存在,具體行業會由于本國市場規模而實現生產成本的下降產生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優勢,從而市場規模越大的國家在規模經濟越大的行業上越有國際競爭力。我國人口規模居于世界首位,按實際美元計價的經濟總量居于世界第二位,這意味著從客觀上而言,我國市場規??偭繜o可辯駁的居于世界前列。相應的多數行業的國內市場規模也居于世界前列,正是由于我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具備規模優勢和較強的干中學效應的行業可以在服務國內市場的過程中成本逐漸降低,并由于較國外同類型行業與企業有更多的生產經驗與產量而占據相應的競爭優勢。在現代經濟部門中規模經濟廣泛存在,除了我們所熟悉的飛機高鐵等干中學效應明顯的行業,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新興行業中也同樣存在著較強的規模效應。除上述的由于市場規模帶來的規模優勢的行業的競爭優勢之外。我們還容易看到,無論是高鐵行業、大飛機項目,太陽能電池板與電子芯片等行業,都是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這是由于規模經濟行業之所以存在規模經濟,往往是由于其技術較高而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發與技術投入,同時其制造生產所使用的設備也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的投入,才產生了較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因此在這些行業的發展中,相應的又會帶動創新研發的投入,使得一國的技術實力提高并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和熟練勞動密集型行業上帶來競爭優勢,從而產生能夠吸收本國熟練勞動力的良性循環。

在這些基礎上可以看到,與其他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不同,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結構性變化本質上就意味著我國具備了新的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并且能夠有效應對上述容易使各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容易導致結構轉型失敗的不利因素。因而我國結構轉型的核心在于能否適應這些方向上的變化,在相應行業通過系列的產業政策與市場引導推動新型競爭優勢的成型。在當前的經濟模式下,相關轉型曙光已經顯現。在具體的產業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到最為符合上述三個轉型方向的產業之一即是高鐵產業,因為高速鐵路首先是發達國家居民消費的重要產品,而在我國的經驗中也可以看到以京滬高鐵為例的連接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之間的高鐵首先實現贏利,隨著我國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高鐵的利用率會更高。而同時,高鐵也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重要行業,而更重要的是,在高鐵的基本建設中如對哈大線等高寒地段的建設經驗,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國際前沿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管理經驗,反映出新的研發創新增長點與干中學的巨大優勢,而其成本也由于國內市場的廣闊而可以得到可預見的下降。因此中央政府由總理來親自擔任高鐵第一推銷員,并致力于全面推進我國高鐵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正是我國政府認識到上述產業轉型方向并在政府引導下主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表現?;谶@一判斷,我國經濟將能夠在這些新興行業的國際化的過程中迎來新一波的增長浪潮。

三、 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對策

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整體是有利的,一方面我國的產業結構相對多元,長期以來在有關出口復雜度與產品空間的研究中,我國的產品結構都是優于我國的發展階段的,加上我國市場規模帶來的產業豐富度,這使得我國產業升級轉型有著一個良好的基礎。而人口結構與發展模式的變化,恰恰給我國帶來了新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使得我國有機會在高收入人群需求集中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與規模經濟優勢型產業上占據比較優勢。在這一基礎上,我國要恰當利用這一機會以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明確結構轉型中的適應我國未來要素結構、國內市場需求結構與溢出效應較高的行業,將靜態的分工優勢與動態的比較優勢培育相結合,在市場為主體的基礎上引導一批具備與中高收入國家競爭并具備較高要素回報可能性的產業進行引導培育。

(2)加速貿易、投資、服務領域的開放,堅持對等開放的原則,在國內市場引進外資推動競爭與產業升級的同時,推動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企業與培育中的新比較優勢產業的開放,適當放棄一部分在我國轉型升級之后重要性下降或不再具備比較優勢的行業方面的開放要求,在21世紀開放議題下的雙邊投資開放協定、雙邊知識產權合作、貿易開放和跨國基礎設計建設計劃等方面國際談判中更具前瞻性。

(3)堅持政府簡政放權,激化市場創新活動與科研部門的自主研發動力,支持國內企業、企業家與專業技術人員投資創業,新興行業的出現不能由政府來計劃管控,而要交由市場的創新來完成,只有堅持市場為主體的方向才能使得我國跟上或超越發達國家在新興行業與產業上的先行者優勢,并發現更多符合我國需求結構、要素結構、市場規模優勢的新興產業以保持長期競爭與長期增長動力。

參考文獻:

1. 鄭秉文.“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道路——基于國際經驗教訓的視角.中國人口科學,2011,(1).

2. 高杰,何平,張銳.“中等收入陷阱”理論述評.經濟學動態,2012,(3).

3. 孔涇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背景、成因舉證與中國對策.改革,2011,(10).

4. 馬巖.我國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及對策.經濟學動態,2009,(7).

5. 全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東亞的經驗及啟示.世界經濟研究,2012,(2).

6. 韋鴻.“中等收入陷阱”的社會秩序轉換分析.現代經濟探討,2014,(12).

7. 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論、經驗與針對性.經濟學動態,2011,(12):4-9.

8. 梅偉霞.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分析及戰略應對.求索,2011,(10):58-60.

9. 馬巖.我國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及對策.經濟學動態,2009,(7):42-46.

10. 鄭秉文.“中等收入陷阱”與中國發展道路——基于國際經驗教訓的視角.中國人口科學,2011,(1):2-15.

基金項目: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機制與配套政策研究”(項目號:7134104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研究”(項目號:13AZD006);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項目號:A2012015);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陳宏(1982-),男,漢族,福建省長樂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鄧興華(1987-),男,漢族,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程?。?983-),男,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收稿日期:2015-03-17。

猜你喜歡
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如何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的借鑒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創新
中國將把“中等收入陷阱”甩在身后
別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