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體育發展方式的演進與規律

2015-05-30 10:48劉暉程亞紅劉崢王平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歷史演進發展方式規律

劉暉 程亞紅 劉崢 王平

摘要:新中國體育發展方式的變化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而進行的,并且呈現出特殊的發展軌跡。采用文獻資料法等方法,對新中國體育發展的演進過程和規律進行研究,認為新中國體育發展大致經歷了趕超型體育發展方式,以市場化、社會化為核心的發展導向型體育發展方式和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進步導向型體育發展方式3個階段。這一演進過程的啟示為:重視加快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重視創新,運用先進知識加快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重視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運用正確方法轉變體育發展方式。

關鍵詞:中國體育;發展方式;歷史演進;規律

Abstract: Th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s of China have changed with the transi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long a special developmental path. Based on th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and its rules. It is suggested in the study that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developing to pursue and surpass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core of market and society; making progress-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core of sports development. The implications generated from the evolution process include: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 modes; focusing on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 modes with advanced knowledge; implementing people-oriented ideology; changing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modes with proper approaches.

Key words: China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evolution; rules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重大進展”作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科學分析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所面臨新課題、新矛盾基礎上提出的重大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決策。隨后,其影響迅速超越經濟領域,延伸到社會各個方面,引發了社會各領域對自己發展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審視。2012年中共十八大再次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選擇。[ ]這次會議進一步推動了各領域對發展方式的反思。實踐證明,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領域亟待實施的戰略舉措,也是其他領域亟待完成的戰略任務。與經濟領域保持著密切關系的體育事業的變革也勢在必行,如何才能實現體育的健康發展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出發點和歸宿。為了更好地分析我國體育的發展方式,對我國體育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總結其運行規律就是首當其沖的事情了。

1 我國體育發展方式的歷史演進過程

體育發展方式就是指實現體育發展的目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僅包括體育發展中的增長方式,而且包括體育結構、發展質量、發展效益、體育利益分配、體育現代化進程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各國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體育發展方式總是在特定社會制度、經濟體制和文化體制等諸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并伴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做出調整。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變遷也因應社會的變遷而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這種變化同時折射出了我國體育發展方式的變遷。

1.1趕超型體育發展方式(1949-1991年)

1.1.1形成過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孱弱的體質成為國家發展的最大障礙,所以,新中國的領導者很早就意識到了體育對于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性,開展國民體育就成了新中國成立之后著手進行的重要工作。[ ]在1949年9月29日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談到“國家提倡國民體育”,把體育事業發展的重心放在了群眾體育上。在1950年7月舉行的全國體育工作者暑期學習會上,青年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在其名為《關于開展人民體育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我國開展體育的目的和方向,“我國體育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國民的健康,為了發展新中國的建設和鞏固新中國的國防”。[ ]隨后幾年,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通過不同方式都對體育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和觀點,這些理解和觀點有效推動了群眾體育的發展,對改善國民體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中外體育活動交流的不斷增多,中外競技體育水平的懸差逐漸顯現出來。尤其是提出要參加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后,使得如何迅速提高我國運動技術水平擺上了議事日程。1952年2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團中央聯合發出了《選拔各項運動選手集中培訓的通知》,隨后在全國體總和各大行政區、軍區等都成立了“體訓班”?!绑w訓班”的成立是我國競技體育從業余到建立現代專業體育隊伍的開始。[ ]在此后幾年,黨中央和國家體總又頒布了幾份文件,逐漸把建國之初提出的“普及化和經?;钡姆结樲D變為“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這就意味著體育雖然仍以普及為基本目標,但是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也開始成為體育的基本目標,并在后來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受經濟領域趕超思想的影響,在建國后不久,我國體育領域也把接近和趕上國際水平作為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1956年的國家體委工作報告中就提到:“采取加速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運動,在廣泛的群眾運動基礎上,努力提高運動技術的方針,爭取兩三年內,在若干項目上分別接近或趕上國際水平”。[ ]這是在國家體委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表達趕超國家體育的思想。1958年出臺的《體育運動十年規劃》也提到要在“爭取十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運動項目上,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奮斗目標”。這些文件的出臺有很多不切實際之處,它們沒有考慮到中國和國外先進國家的差距,忽略了這些計劃的可行性,盲目而無序的發展并沒有讓中國體育實現“趕英超美”。趕超思想在競技體育領域表現最為突出,并且在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領域也體現出來,它對新中國體育的初期發展影響至深。

文革結束以后,尤其是國際奧委會恢復中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以后,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逐漸恢復正?;?,與國際體育的交流也逐漸步入常態。如何實現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逐漸成為體育管理者優先考慮的事情。1983年下發的《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開創體育新局面的請示》中提到:要在本世紀末成為“世界體育強國之一”,并希望在“奧林匹克運動上名列前茅,大多數項目達到和接近世界水平”。[ ]考慮到中國體育運動水平低下,亟需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所以國家體委制定了“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體育發展方針,并確立了競技體育適度超前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1984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也強調了“把那些短期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項目抓上去”。政府對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并在所謂的“舉國體制”的運作之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隨后進行的歷次體育改革中,體育趕超戰略都占據著體育改革思想的重要位置。

1.1.2特征

第一,體育發展的主體:從1956年中國政府完成公有制的改造到1979年改革開放決定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經濟幾乎是整個社會經濟的唯一形式,而政府則是推進各項活動的唯一主體。在體育事務方面,政府是群眾體育服務的唯一供應者。這種狀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和發展之后,開始有所改變。

第二,體育發展的機制: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主要通過行政指令來配置體育資源,管理并開展各種體育活動。

第三,體育發展的手段:分別通過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來完成國家的體育任務,形成條塊分割的資源配置和使用狀態,管理以行政手段為主。

第四,體育發展的目標:凸顯國家層面,主要是增強民族體質,塑造國家形象。同時在生產、國防、外交等領域也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體育發展的評定:多采用量化指標考核體育發展的績效。唯金牌論英雄的問題突出;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用達標率衡量工作狀況。

第六,體育發展的規范:長期以來,我國體育發展中的存在重政策、輕法律,依靠政策來治理體育的傳統。

1.2以市場化、社會化為核心的發展導向型體育發展方式(1992-2007年)

1.2.1形成過程

1979年以后,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趕超型體育發展方式開始暴露出一些問題: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不平衡,以及落后的體育生產與供給與人們體育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在競技體育方面,雖然在亞運會、奧運會成績的不穩定,在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項目上成績平平等;在群眾體育方面,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不斷高漲的健身需求與捉襟見肘的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在學校體育方面,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很多管理者和學者都認識到體育體制改革已經勢在必行,但是,受制于傳統的思想約束,體育體制改革一直徘徊不前。

1992年,鄧小平發表的一系列南巡講話掀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一輪高潮,這也促使體育界重新審視和思考體育體制的改革深化問題。1992年6月全國足球會議在北京郊區紅山口召開,會議對足球要不要走職業化道路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這次會議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已經遠遠超過了足球本身,而對整個體育事業的未來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問題的實質是中國體育改革能否突破現行體制和運行機制,對長期以來在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專業競技體育體制進行根本改革,尋求新的發展模式和道路。[ ]

1992年11月國家體委召開的中山會議,使管理者認識到體育改革不是對原有體育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細枝末節的簡單修補,而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規律,對原有的體育體制進行根本性變革。在“中山會議”的基礎上,1993年的全國體委主任會議又重點研究了體育改革問題,制定并下發了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及5個配套文件,確定了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體育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按照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著眼于體育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換,加速新舊體制的轉軌進程。這一指導思想規定了20世紀90年代體育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要改革現有的體育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體育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體育體制的轉變,由單一的計劃配置體育資源向市場配置體育資源為主機制轉變兩個根本轉變。

1995年,中國政府相關機構連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這些文件的頒布為中國體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同時期,國家體委將90年代體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確定為生活化、普遍化、社會化、科學化、產業化和法制化,這徹底改變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體育發展方式,國家體育管理部門開始借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來實現我國體育的發展,國家主體、個人主體、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成為我國體育發展的共同力量。通過改革,群眾體育組織體系逐漸形成、體育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善、體育人口的數量逐漸增多、居民的健身意識和熱情又所增加;競技體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奧運項目和非奧項目雙軌發展,國內各類體育賽事逐漸興起,并不斷成熟,在國際賽場上,中國一些運動隊取得不錯的成績;體育產業方面,初步形成了發展體系,涌現了一批國產體育品牌,體育產業市場的潛力巨大;除此之外,在學校體育、體育法規建設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步。

1.2.2特征

第一,體育發展的主體: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逐漸提速,在一些領域,政府逐步向社會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放權。在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領域,市場的作用日漸突出;而對于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而言,政府依舊是難以被替代的角色。

第二,體育發展的機制:市場經濟的不斷推行,政府在體育事業的不同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開始變化。在社會體育領域,政府依舊是社會體育事業的最重要推手;在競技體育領域,政府開始在一些條件較好的體育項目上做市場化的嘗試,而對一些市場不看好的項目,依舊采用行政指令的方式進行管理;在體育產業領域,市場化最為徹底,政府主要做好相關管理工作,市場成為決定體育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力量;而在學校體育領域,政府依舊采取行政指令來推動其發展,意圖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第三,體育發展的手段:體育發展的手段日漸多樣化,行政手段、市場機制成為體育發展中的兩項重要途徑和方法。

第四,體育發展的目標:體育發展的目標大致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宏觀層面上來說:塑造國家形象;增進民族認同;發揮體育的“外交官”作用;發展體育產業等。微觀層面上來說:提高居民的身體素質;消減社會矛盾;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等。

第五,體育發展的評定:政府開始意識到量化指標考核的不足,開始關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結合,開始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競技體育的唯金牌論有所緩和,但是,金牌情節根深蒂固。在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人們開始關注“軟性”評價。

第六,體育發展的規范: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等法律規范的出臺,我國體育開始走向法治化軌道,然而有法不依等違法現象依舊存在。

1.3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進步導向型體育發展方式(2008年至今)

1.3.1形成過程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表明一個新的科學發展觀被提出來,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一項重大成就,同時也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有了新的發展。發展觀是關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對發展的本質、內涵、目的和要求的總體看法,是這個國家、地區的發展戰略、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 ]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和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大局出發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新的科學發展觀更加關注民生,關注城鄉、地區的協調發展,關注可持續發展,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基本觀念,也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對我國現代化總體布局提出“三位一體”的概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黨的十七大將其擴展為“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再次將其拓展為“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是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解不斷深化的表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它要求我國體育發展也要“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因此,我國體育要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充分認識體育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價值和作用,在體育工作中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為核心立場的科學發展觀,改革創新,不斷探索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發展道路。

可以說,經過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和體育都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化,“趕超型”和“發展導向型”體育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能滿足我國體育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所以,順應社會發展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進步導向型”的體育發展方式應運而生。它在傳統體育發展方式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能夠為解決當前體育難題提供答案。

1.3.2特征

第一,體育發展的主體:體育更加重視多方合作,因而可以動員各種力量來發展體育。

第二,體育發展的的機制:多種機制耦合的體育,更能靈活通過各種渠道吸納資源,并能更好地配置和使用資源。

第三,體育發展的手段:多種體育形態相互依存,不同體育形態資源共享,相互促進。

第四,體育發展的目標:以人為本,更加關注國民體育的發展,從原來的重視競技體育發展,向現在更加關注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學校體育更加重視體育鍛煉的效果和效益。

第五,體育發展的評定:它是標本兼顧的體育,既評價體育發展的顯性指標,又關注體育發展的內在關系。

第六,體育發展的規范:它是法治和德治相互支撐的體育,從而體育發展的運作公開、公正、公平。

2我國體育發展方式演進的性質分析

2.1客觀性

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多次變化,盡管有不少曲折,但總的趨勢可以說是不斷地從粗放向集約演進的。[ ]而作為與經濟密切相關的體育發展也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如果從長計議,從體育的起源到現在,體育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首先體育和政治、經濟、文化等關系密切,體育是整個社會發展狀態的體現;其次,體育的發展也和人們對體育的了解密切相關,體育是一種文化現象,還是其它,很大程度上都來源于外界對它的認識;再次,人們對人自身的認識也直接影響了體育的發展。人從早期的自然人到社會人,到現在的健康人觀念直接影響了人和體育的關系,也影響了體育發展方式的選擇。如果從新中國體育發展著眼的話,也很清楚看到體育發展的客觀性。首先,從計劃經濟時代選擇舉國體制、“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側重于抓提高”等戰略的提出,無不是時代所需使然;第二,體育發展方式的改變既有內生性因素的推動,又包括外源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說它是經濟和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三,時代所需是體育發展方式變革的最主要推動力。隨著社會主題的變化,民族復興成為體育發展方式演進的最主要精神動力。

2.2特殊性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具有顯著的二元結構特點,各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另外城鄉之間發展嚴重失衡。這些環境因素都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梢哉f,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我們要采取一條特殊的體育發展之路。

橫向對比來看:在推行市場經濟之前的相當一段時間,我國政府都采取了政府管理型模式,政府統管一切體育資源和事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確對發展競技體育、推動群眾體育的發展、以及開展學校體育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伴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體育需求的不斷多樣化,政府管理型開始力不從心,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開始對體育管理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中國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們沒有先驗的模式可以套用,“摸著石頭過河”式的探索式發展成為改革開放之后相關一段時間內的選擇。

縱向對比來看:從建國之初的公有制經濟的改造、到計劃經濟的全面推行、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和推行,再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市場經濟的建立,中國社會一直在發展變化,并在努力尋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中國體育的發展方式也在隨之而動,從早期的普及化和經?;?,到后來的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再到在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基礎上,著重抓提高,到現在追求體育的科學發展,體育也在不斷因應時代背景的變化而變化。

2.3階段性

中國社會不斷動態發展,并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受此影響,我國體育的發展也呈現出階段性。社會的發展永遠都是從不平衡狀態到平衡狀態,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平衡狀態的打破即有內因的推動,也有外因的誘使,內外因的共同作用打破了平衡狀態的存在,可以說,相比不平衡狀態而言,平衡狀態是短暫的。正是由于這種平衡和不平衡狀態的轉換出現了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表現在體育發展也是同樣如此。這種平衡和不平衡是相對的,我國體育事業的矛盾既有體育體系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矛盾,又包括體育體系與外部之間的矛盾。體育系統的有效供給和居民的無限消費之間的矛盾是外因,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之間的矛盾是內因,這些矛盾的激發和凸顯推動了體育發展方式的改變。

2.4復雜性

體育發展方式演進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體育系統內部關系的復雜性以及體育系統和外部系統之間的復雜關系上。體育發展方式的變化不可能脫離社會發展的實際,經濟體制的改革,政治制度的調整,甚至文化事業的發展都對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影響,而體育發展方式的演進更是和內外部環境關系密切。體育發展方式的演進對體育系統來說也是各個子系統相互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體育所涉及人群數量龐大、成分復雜、需求多樣、個體條件差異大,所以,體育發展必須統籌全局,合理決策,以實現對體育系統內各利益攸關者的利益進行科學權衡。另外,體育發展方式的演進與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事業的發展關系密切,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變動會影響體育的發展。

從體育發展方式的演進本身而言,它的演進過程是一個不斷打破舊勢力和舊模式的過程,它必然觸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涉及到權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問題,所以,必然會受到一部分利益集團的抵制??梢哉f,任何社會變革都不能讓每一個人百分百滿意,但是,只要管理者能準確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高屋建瓴進行決策,付出一點代價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過程。

3我國體育發展方式演進的啟示

3.1重視加快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

外延發展方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于生產要素的投入而導致社會財富的增長。這是依靠資源、資本的增量和總量的投入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這種發展方式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初期是適應的,但在中后期這種發展方式就導致邊際效益遞減、自然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現象的發生。[ ]外延發展方式也是我國經濟“趕超”模式的一個重要體現。這種思想也體現在體育領域,我國舉國體制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基于這種思想的影響。為了實現競技體育的快速發展,整合整個體育系統的資源為獲得競技體育的優勝服務。雖然局部成績獲得了一些突破,但是對整個體育事業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發展失衡;競技體育過分追求競技成績,忽視對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競技體育發展的可持續性差等問題。

為此,體育發展方式應轉變外延發展方式,進而實現內涵發展方式。如果說外延發展追求的是數量和規模,而內涵發展追求的是質量和效果,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不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居民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更為關鍵的是居民的權力意識也不斷提高,追求健身權力成為居民的一致呼吁?,F階段有限的場地設施和居民不斷增長的健身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凸顯。所以,改變傳統的外延式發展,進而追求內涵式發展成為發展使然。

3.2重視創新,運用先進知識加快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發展的問題上,我們既不能固步自封,又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固步自封只能讓人停滯不前,脫離社會發展的潮流,難以實現社會進步;脫離社會實際讓社會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決策基礎不準確,甚至謬誤,不可能得出科學的答案。為此,管理者在重視調研的基礎上,學會創新,敢于突破常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可資借鑒的知識都拿來為我所用。新中國體育60年,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也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教訓,為此,我們更應該理性分析,科學規劃,大膽創新,加快體育事業的發展。創新不僅僅體現在一些微觀事件的處理,更主要的是一些宏觀制度的創新和改革,只有做好頂層設計,才能為體育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機會。

3.3重視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落實以人為本思想的最終歸宿,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稀缺資源和第一動力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作用已超過物質資本。[11]其實,以人為本思想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為人民服務”和“三個代表”等思想都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我們的管理以著眼于人們的最根本利益,這樣的管理才能受到人們的擁護和支持,才可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體育領域的工作應該全面落實以人為本思想,這里的“人”更多的是原來的工作中經常忽視的那部分弱勢群體,我們一味地關注那些站在頒獎臺上的優勝者的同時,更應該關注那些為未能獲得優勝,依舊孜孜不倦努力的運動員們;我們在關注運動員的身體競技能力的同時,更應該關注他們文化知識的教育;我們在關注生活在鎂光燈下的競技運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關乎絕大多數國民身體健康的社會體育的發展;我們在關注體育產業的飛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需要改革和發展的學校體育。實現社會的和諧進步,消除城鄉發展鴻溝,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體制優越性的體現,也是體育發展的最終目標。

3.4重視運用正確方法,轉變體育發展方式

60多年來,新中國的體育發展戰略的重點調整經歷了“經?;推占盎占芭c提高相結合——控制規模,突出重點——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發展的過程。歷次戰略調整歸根結底是由我國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生產力水平以及特定時期的國際環境所決定的。外部環境的變遷,內部新問題和新挑戰的不斷出現,對體育發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管理者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對體育施與管理。

何為正確的方法?如果結合政府正在倡行的科學發展觀,可以這樣理解:正確的方法就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體育的途徑和手段??茖W一定是符合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發展一定是結合社會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解決時弊,謀求進步。所以,當下,體育發展方式應積極地進行改革,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為出發點,順應經濟、社會、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大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體育自身的規律,走一條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 結束語

新中國體育60年,體育發展方式因應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其中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更包含體育自身內因的影響和推動。我國體育發展方式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們必須加強其規律性的研究,從而推動我國體育發展方式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創新,運用先進知識加快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重視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用正確的方法轉變體育發展方式。

猜你喜歡
歷史演進發展方式規律
規律睡眠中醫有妙招
找規律 畫一畫 填一填
找排列規律
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歐美國家媒體自律制度的發展和革新
論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中國化的歷史演進
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
巧解規律
黑龍江省對俄貿易發展方式轉變與對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社會醫療保障體系演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