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議基督教新教倫理對美國憲政中現實主義發展的影響

2015-05-30 10:48劉賢達
決策與信息·下旬刊 2015年4期
關鍵詞:基督教現實主義

劉賢達

[摘要]本文從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國政治中的現實主義來作為本次論文探討的主要方向。本文擬就基督教新教文化對美國憲政建設的人權保障、信仰多元化以及精神上的自由來探討基督教對美國憲政文明的影響。

[關鍵詞]基督教;新教倫理;美國憲政;信仰自由;現實主義

首先解釋一下眾所周知的基督教“原罪”觀念,即:“所有的人和人間的制度安排都染上了深深的罪性,都是不可靠的,根本無法據以實現高尚的目的,充其量只能勉強地維系基本的秩序?!?古代基督教思想家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引出了政治的國度(即地上的國家),得出“由于原罪,一切都敗壞……地上的國家只是由于人的原罪墮落而不得已設立的,根本無法在其中實現人的道德的、高級的目標……因此政治成為外在的、防范性的、工具式的、法律的、懲罰的——如果不是因為人的罪與墮落,本來是不必要有這種‘政治的,但反過來說,正因為人墮落了,所以應該有這樣的統治,以便維持秩序?!?16至17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更是強化了這種認識,在宗教改革中從羅馬天主教會中脫離出來的教徒,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爾文宗和圣公會等教派形成的新教,更加強調人的罪性,強調普遍墮落,強調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因為惡人是如此的猖獗和頑固不化,一切嚴厲的法律尚且鮮能制止他們,即使使用權威的鐵腕也不能完全遏止他們的暴行……因此差勁的政府也比沒有政府要好?!?新教的教義簡而言之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即“因信稱義”,因信稱義解決了新教教徒的信仰問題,區分了天國的和人間,它反對神圣化人間,因此自然就會以現實主義的態度處理人間的政治。所以清教徒不相信統治者的善良天性。在這樣的思想下,新教一方面強調秩序,約束,法律——既然善良的天性不可靠,既然人的罪惡本性根深蒂固,那么規訓和紀律就是必不可少的,這是現實主義,另一方面,基督教現實主義是對現實政治的貶低和非偶像化,是對統治者進行監督、制約而不是放手信任。

其次我們用張灝“幽暗意識”的概念來闡述基督教傳統對人的罪惡性和墮落性的強調,認為:“清教徒的教義含有極強烈的幽暗意識,主要因為它的整個教義是環繞著人神對比的觀念而展開。神是至善,人是罪惡。清教徒的幽暗意識隨時提醒他們:道德沉淪的趨勢,普遍地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因此,清教徒對有權位的人的罪惡性和對一般人的墮落性有著同樣高度的警覺?!?因此有必要限制世上的一切權力,這種精神在當時還是殖民地的北美移民中十分普及,所以等到美國革命獨立之后,建國者很自然就會按照這樣的原則來制定共和國的憲法,因此我們不難看出,新教文化對美國的憲政建設有著巨大的影響,下文還會繼續討論。

考察美國的建國史和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基督教的影響已經延伸到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民主的基石——《五月花號公約》記載著,要以上帝的名義繼續清教實驗,來完成上帝的事業;短短的美國獨立宣言中竟有四次提到上帝,如果刪去“上帝”二字,獨立宣言的精神就無法理解;《權利法案》第一條就是“宗教自由”條款;美國歷屆總統除肯尼迪信天主教外,其他的都是新教徒,總統宣誓就職要手握《圣經》,各種演說中往往充斥著《圣經》語言;在很多州最高法院的后墻上都鐫刻著“摩西十戒”;在法庭上,證人發誓也要手握《圣經》;法庭布置以及法官袍的設計,也要渲染教會般的神圣氣氛;在艾森豪威爾時代,國會設立了禱告室,將“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訂為美國的國家箴言,并赫然印在美國的貨幣上,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之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事實上,基督教的影響已經超出了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它對美國的法律文明尤其是憲政文明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為,法律只不過是社會道德的理性表達。因此,探討美國基督教文化對美國的憲政建設的影響,如果繞開基督教,那是不行的。

但是政府并不是一個超越于個人之上的實體。人性既然不可靠,權力在人手中,就不能讓人放心,因為政府官員也不是天使,從幽暗意識出發,對于一切人的德性和能力都不信任,尤其對于掌握權力的人都是高警覺的,所以政府的權力必須是一種有限的權力。這就是通過自由立憲實現一個“有限政府”,一個有任期,由人民定期選舉的政府;一個在某些領域永遠無權做出決定的政府;一個像普通公民一樣守法和負責任的政府;一個內部有分權和制衡機制的政府。而美國正是把這種設想付諸實踐而建立起來的一個新興國家。這從最初的《五月花號公約》可以看出:

從《五月花號公約》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基督教色彩是多么的濃重,它把宗教契約轉化為了政治契約,公約雖短,但顯示了殖民地的目的、政治實體的基礎和殖民地政府的權力來源。公約援引上帝的旨意作為其存在的根據,從中可以看出清教徒們更注重世俗的政治實體的運作。此外公約還開創了按照多數人的意志管理國家的先例,奠定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因此《五月花號公約》與1619年的弗吉尼亞會議并列,被美國學者稱為美國政治制度的兩塊基石。5

信仰上的多元化是美國憲政的根基,是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底蘊,構成了美國獨特的經驗核心6。在獨立戰爭前一年(即1775年),一份估測表明了信仰的多元性:公理會教徒575,000人;英國國教徒500,000人;長老會教徒410,000人;荷蘭改革教派教徒410,000人;德國教會教徒200,000人;教友派信徒40,000人;浸信會教徒25,000人;羅馬天主教徒25,000人;衛理公會教徒5,000人;猶太教派教徒2,000人。并且,眾多教會并不是隨某一國教的崩潰產生的,而幾乎是一種從來就有的狀況,與新社會同時發生。在美國,宗教多元化不僅是歷史和政治現實,在美國人的腦海中它還是事物的最初狀態,是美國生活方式的主要方面,因而其本身也就成了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美國人認為宗教團體的多元性是一種正確的理所當然的狀況。

基督教政治哲學通過在人與上帝之間的直接聯系,將人解析為二元實體,從而使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獨立價值。個人及彼岸命運在政治秩序之上,具有目的性意義,這是“個人權利和自由”的深層背景。信仰多元化和自由主義構成了美國憲法的精神底蘊,也是美國憲政發展的原動力?;浇虒ψ杂?、平等和權力機制的影響,其精神支撐也在于此。

結語

正是因為新教在美國政治文化中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它才能夠對美國政治的實體部分發揮作用。亨廷頓認為,盎格魯——新教文化在將近四百年的時間里,一直是美國的文化核心,成為國民身份和國家特性的核心組成部分。新教教義及倫理是美國憲政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培植憲政的思想文化土壤,到憲政的設計、發展與完善,新教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身處塵世之中,心向上帝之國的新教信徒往往面臨著現實與新教兩方的考量,他們往往從新教角度來看待現實,以新教倫理來指導現實生活。他們遠渡重洋,在北美大陸建立了一座“上帝之城”,并最終形成了一個憲政民主國家,然后不斷發展完善,使美國憲政民主不至衰敗。

注釋

1孫仲:《美國政治文化中的現實中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1頁。

2孫仲:《美國政治文化中的現實中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2頁。

3轉引自孫仲:《美國政治文化中的現實中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3頁。

4孫仲:《美國政治文化中的現實中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7頁。

5葛騰飛、周桂銀:《美國政治發展與對外政策》,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2頁。

6轉引自杜紅波:《基督教對美國憲政文明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孫仲.美國的政治文化中的現實主義[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9.

[2]葛騰飛,周桂銀.美國政治發展與對外政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10.

[3]關中.意識形態和美國外交政策[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4]杜紅波.基督教對美國憲政文明的影響[J].政治與法律,2008(3):71—77.

[5]汪健.新教對美國政治文化的影響[J].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報,142—143.

[6]李玉忠.論基督教文化對歐美憲政精神的影響[J].繼續教育研究,2008(9):176—177.

猜你喜歡
基督教現實主義
“建設性”法律現實主義——對盧埃林法律現實主義的另一種解讀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基督教與葡萄文化——以《圣經》為中心的考察
新法律現實主義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基督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工作的發展
新現實主義與中國
關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瀾滄基督教調適及發展的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