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社會交換與人際關系的內在聯系

2015-05-30 23:58楊喬松
決策與信息·下旬刊 2015年4期
關鍵詞:內在聯系人際關系

楊喬松

[摘要]人際關系是在個人情感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以及行為傾向,而社會交換是指對有價值的資源進行交換。目前我國社會人際關系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以及特征,本文運用社會交換理論對我國的社會人際關系進行解釋,分析社會交換與人際關系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人際關系;社會交換;內在聯系

1、人際關系與社會交換的基本理論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為了滿足各類需求而構建的人與人之間的心里聯系,不僅體現在人們心理上的距離,同時還表現為個體對他人的行為傾向。人際關系的構成有三個因素,分別是認知、情感和行為。人際關系的不同,帶來的情緒體驗也千差萬別。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越短,人際關系的雙方越愉悅,如果人與人之間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存在矛盾,那么心理距離很大,雙方都會不愉快。人際關系的模式可體現出三種不同的人際需要,分別是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以及情感的需要,這三類需要都會轉變為動機,從而產生不同的行為。

1.1社會交換理論基礎

社會交換作為人們生活中遵循的原則之一,經濟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人們的交往活動都會受到交換的影響,社會交換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一,功利主義經濟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是功利主義經濟學的代表性人物,他們認為人都追求利益,在自由貿易以及市場競爭的交易中,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通過理性選擇代價小、收益大的交易行為獲取利益。第二,功能主義人類學。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通過對原始部落的研究發現,在原始社會中,人們不僅進行物質交換,同時還進行非物質的交換?;诜俏镔|的交換是一種社會義務性的互惠交換,通過對代表聲望以及其他象征性價值的交換,確立個人的地位并且建立良好的友好關系,社會動機促使交換的完成。第三,行為主義心理學。巴甫洛夫對“酬賞”在條件反射形成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桑代克通過實驗對“酬賞”的行為模式進行了驗證,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證實了實驗中動物的行為是為了獲得報酬或者逃避懲罰。因此,現代社會交換理論學家認為人也是為了追求酬賞而做出行為的,而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是一種與經濟交易相互影響和相互酬賞的過程。

2、社會交換行為的主要內涵與人際關系

角色關系作為人際關系的載體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一定的角色關系對應一定的社會交換,但不同的角色關系有不同的行為特點,因此社會交換行為的類型與人際關系的好惡緊密相連。

第一,利他型——親密性。該類型的關系中,雙方重視對方的利益,角色關系親密。行為由于受到友好情感的影響,而具有親密、慷慨等特點,不會受到付出多少的影響。第二,利己型——疏遠性。這種人際關系中,行為的雙方注重個人利益,不考慮對方的情況。交換過程中行為主體從個人立場出發,雙方的關系較為疏遠。當出現問題時,雙方可能出現各類矛盾。第三,合作型——互利性。合作型的交換行為中,雙方既要考慮個人利益,還會考慮到對方的利益,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也實現對方的需求。這種關系不需要親緣關系為基礎,但是社會關系較為穩定。合作型的交換較為理性,雙方通過制定原則或者制度進行雙方的約束,但是該類關系具有兩個前提,首先是雙方都有合作的欲望;其次是社會的有效控制。第四,沖突型——對抗性。沖突型的交換關系是利己型關系的惡化,當利己型的交換關系發展到一定的地步就會變成沖突型。但沖突型不完全是從利己型轉化而來。沖突型和利己型都是追求個人利益,危害對方,但是沖突型比利己型更加嚴重。該類交換行為中雙方無從交流,人際關系緊張,當利益平衡打破后,交換行為終止,只有通過外部條件的改變才能夠改善雙方的關系。

3、社會交換原則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人際關系的行為中涉及到兩個原則,分別是強化原則和公平原則。

3.1強化原則

社會交換行為中,行動者在交換過程中付出的越多,希望從其他行動者中獲得更多的利益,而當行動者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獲得回報,出現類似情境時會再次進行交往活動。當行動者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交往行為對他的意義更大,更具價值,而交往越具備價值,行動者則會更加努力。在交往活動中,人們更傾向于收益高的交往活動。而這就是社會交換中的“強化原則”。強化原則能夠對交換主體進行預估,并決定了是否進行交換行為的可能性。

3.2公平原則

社會交換中,人的意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在交換過程中,行動者根據自己的付出與獲得決定自己的行為,不受外界因素的控制。人際關系的建立往往是人們進行物質和精神的交流,是按照“公平分配原則”進行的。也就是當人們在交往過程時,要對交往的代價和所得進行判斷,在付出相同的情況下,更傾向于更多的獲得。

結束語:社會交換行為能夠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社會交換行為是一致的。社會交換行為中,人們都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化的回報,從而決定自己的人際關系。通過人際關系的構建,我們能夠獲得陪伴、自信以及情感交流甚至是物質幫助等。人情是我國人際關系中重要的紐帶,人情是我國人際交往的重要特征,但受到經濟社會的影響,人際關系中的功利意識更加明顯,人際關系出現了互惠化特征。因此,人際關系構建中,要賦予更多的情感,滿足對方的需求,實現自身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廖倩楠.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04).

[2]周建國.中國人人際交往中的結構性壓力及其策略選擇[J].天府新論,2014(11).

[3]閆莉蕙.社會交換理論視域下師生關系新解[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12).

猜你喜歡
內在聯系人際關系
基于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解題策略探究
以和諧理念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探析
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分析
淺析動畫《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與其系列的內在聯系
貴州省大學生手機成癮狀況調查研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內在聯系
中國夢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