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性探討

2015-05-30 17:58薛義
農民致富之友 2015年20期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相關性

薛義

[摘 要]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農業機械化為農業種植技術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基于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探討以農業機械化方式發展農業種植技術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二者的相關性,并為現代農業機械化高效推廣和應用提供建議,以期推動我國農業種植技術發展。

[關鍵詞] 農業種植技術 農業機械化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10-0231-01

前言:在我國,農業是經濟的重要支撐,農業種植技術歷史悠久,農作物品種多樣,種植經驗豐富。但我國地域差異較大,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晚,在具體操作中仍存在著較多問題。如何將現代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種植技術相結合,形成農業種植產業化、機械化發展,仍需要相關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探討,尋找到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道路。

1 發展歷程

農業機械化源于工業革命爆發,機械工具和大型設備取代了傳統人力耕作方式,大力推動了種植業發展。在我國,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晚,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最主要的機械設備為農用拖拉機;70年代政府將農機部門與農業部門結合,形成精耕細作的特色道路;一直到90年代基本完善了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種植技術結合;到了21世紀,農業機械化已經得到普及,大型設備如收割機、栽載重汽車等得到廣泛使用,大田農業逐漸轉換為設施農業,由傳統糧食作物為核心轉化為以經濟作為作為支撐,種植農作品種增多,產業規?;l展,為我國人民溫飽提供了基礎保障。

從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來看,農業種植技術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農業機械化滿足生產需求,為農業種植技術提供保障;二是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種植技術相輔相成、互相磨合,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但仍存在著缺陷,與農業種植技術存在矛盾;三是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種植技術結合,農作物品種增多,機械化運用范圍更加全面,功能更加齊全,更及適應農業種植技術要求;四是為農業種植技術配套相應機械化設施,基于相應理論指導和系統操作,實現農業種植的綜合配套,其中以SPAC系統為代表[1]。

2 相關性

農業機械化主要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機械設備的使用和具體技術的運用,其主要內涵是將機械與技術相結合。農業種植技術是只基于農作物生長規律和種植經驗進行的種植方法,在我國有著長久的理論和經驗積累,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農業種植技術有著長久的發展,但農業機械化在我國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僅有半個多世紀。二者存在著辯證關系,既互相緊密聯系,又有本質性的區別。

二者的辯證關系主要體現在農業種植技術是基于植物生態學角度,以農作物本身生長規律為依托;而農業機械化是依靠機械原理,利用機械化手段促進農業種植物質量與數量,降低人工成本。二者的結合造就了現代農業機械化理論和配套機械系統[2]。

3 發展現狀和問題

3.1 現狀

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不斷完善,農產品種類的增多,對農業機械化和科學化的需求更加嚴格。新形勢下環保理念的環保措施的措施的實施使得傳統農作物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例如呂梁地區退耕還林,人均耕地面積下降到0.14公頃以下,這就使得糧食作物機械化需求量減少,但同時經濟作物和果樹作物的機械化需求量增大,促進了農業機械技術和理論發展,農業機械技術在農業種植技術應用中起到了良好的輔助效果。例如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使用,使得收割機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僅能夠收割小麥,還能夠收割大豆,提升了收割機經濟效益和利用率,滿足了大規模農業種植的機械收割需要。

3.2 存在問題

3.2.1地區差異

我國地區差異較大,土質水質也有較大差別,農作物種類不同,使用農業種植技術不同,部分地區土地類型和地勢不適用于大規模機械化操作,會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例如山地丘陵地區受地勢影響,不適用于大、中型機械設備。南北方種植能作物時節不同,例如北方一季稻、南方兩到三季稻,對機械設備的需求程度不同,易造成農機設備資源閑置浪費。

3.2.2小農種植

小農種植是農業機械化應用的最主要問題,我國不同于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屬于種植園或大規模農場模式,多數地區仍屬于農村小農種植,普通的種植技術已經能夠滿足農業技術和農產品。且農機設備價格較高,容易大材小用。使用壽命有限,農村對機械的保養和維護知識較缺乏,部分地區農戶仍使用陳舊落后的機械設備,阻礙了農作物種植效率。

3.2.3專業人才匱乏

受傳統觀念影響,在我國,農業自動化專業在高校中屬于冷門專業,每年農業類高校招生率都較低,從學校畢業的人才也很少回到農村,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中,所以農業種植專業人才較為匱乏,對機械化設備技術研究和探索較落后,使得我國農業觀念始終無法得到迅速發展[3]。

3.2.4農民觀念陳舊

我國農業發展歷史悠久,長久以來農業種植者習慣于手動耕作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沒有意識到將種植業與農業機械化融合的便利和重要性,因此在農村無論是村鄉領導還是勞動者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工作,配套設備和資金不完善,機械化在農村的開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約。

4 建議

4.1 針對區域差異

農業機械化應用于種植技術中應該針對區域差異,不能盲目投入,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為農戶帶來直接經濟損失。例如在東北,地勢平緩,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適合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可以實現大規模機械化運作,如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商品糧基地。

4.2 提高惠農政策

政府可以根據地區農業形態,適當調整惠農政策,發展“三農政策”,提高對農村農業機械設備補助。加強農機設備使用方式、保養方式和使用重要性宣傳力度,改變農民對農機設備的傳統認知,發展適合小戶農民的小型機械,提高機械化設備使用率[4]。

4.3 培養專業人才

加強對農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農業專業和自動化專業的大學生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體系和文化素養,因此鼓勵大學生和中高級職業技能人員投入農業生產,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吸收國外先進理論,不斷接觸最新農業種植技術,從農業機械化中尋找農業發展契機,結合我國實際國情,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同時培養專業師資隊伍,有助于帶領農業種植者進行農業生產,將自己的所學知識惠及地區勞動者,營造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機技術學習氛圍,實現農業發展良性循環。

4.4 完善職業技能培訓

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廣播、新聞等渠道宣傳農業機械化重要性,通過示范園的形式使農民直觀感受到農業機械化的便利和高效,改變傳統種植觀念。發展農村職業培訓是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融合的有效方式,通過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勞動者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使農民能夠通過自身學習將已有經驗同理論知識結合,應用于實際操作中,實現“以農惠農”,依靠農民自身力量發展種植業和機械化生產,拓展農村人力資源[5]。

結論:綜上所述,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是相輔相成的,在我國現階段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還具有局限性,存在諸多問題,急需國家和農戶共同努力,尋找解決途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業種植技術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科學化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劍飛.農業技術創新過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趙琨.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D].大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4.

[3]詹金鴻.水稻機械化種植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農業信息,2015,11(7):81.

[4]董云秀,靳小真.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2(18):6079.

[5]柳曉冰.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猜你喜歡
農業機械化相關性
梨樹縣發展農業機械化凸顯成效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統通信性能分析
小兒支氣管哮喘與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相關性分析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2)
腦梗死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研究
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與相關性的矛盾與協調
決策有用觀下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