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對市場經濟時期價值觀的啟示

2015-05-30 10:48楊璽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計劃經濟集體主義價值觀

楊璽

摘 要 自從制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不良的價值觀和行為也隨之出現,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借鑒計劃經濟時期價值觀的合理部分,使得計劃經濟時期與市場經濟時期的價值觀相結合,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克服現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的不足與弊端。

關鍵詞 計劃經濟 價值觀 集體主義

一、計劃經濟時期與市場經濟時期是密不可分的

計劃經濟相對于市場經濟,是指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科學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于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于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余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從此可以看出,計劃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經濟體制。其雖然有很多的優勢特點,但是,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是不符合實際的,所以自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重新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逐漸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代替了計劃經濟體制。但是,有的人就借此來全盤否定計劃經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這也是不可取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的基礎上開創的?!币虼?,“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币虼?,改革開放前的3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前30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是在經濟衰敗、人民困苦、百廢待興,并遭到資本主義國家全面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搞建設,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其困難可想而知,建設探索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亦在情理之中。然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建設精神,硬是把一個破敗不堪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引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中的探索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效。所以,我們要敢于承認錯誤,但不可以全盤否定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因此,要將改革開放前的30年與改革開放后的30年相聯系起來,想聯合起來,所以,將計劃經濟時代的價值觀寓于市場經濟時代的價值觀之中,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對市場經濟時期價值觀的合理借鑒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因為要適應當時的經濟體制的需要,反映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客觀要求,所以是統一的一元價值觀,即只有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才能真正維護單一公有制。因此,集體主義、理想主義、精神至上等是改革開放之前30年計劃經濟時期最突出、最鮮明、最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雖然當今的市場經濟體制價值觀也相應的提倡集體主義、理想主義等核心價值觀,但是,由于改革開放之后許多多元化的價值觀傳入我國,使得很多原先的核心價值觀理念發生了變化,使得很多人心中的信念發生了動搖,因此,在現今市場經濟體制下重提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是十分必要的。

1、集體主義。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期,集體主義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的最重要的價值觀。集體主義這個詞最早是由斯大林同志提出的,后來逐漸成為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它既是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根本原則,也是主張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體、民族、階級和國家利益的一種思想理論,同時還是一種精神即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的產生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狀況相適應的,并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客觀要求。所以,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集體主義是首要必須堅持的價值觀,因此一切利益以集體為主,為了集體可以犧牲一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思想在計劃經濟時代多被提倡。但是這也產生了許多弊端,比如犧牲個人主義只為集體,會大大喪失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所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專門只為集體主義奉獻的價值觀有了很大的淡化,個人本位意識逐漸被提高,這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這種提高個人本位意識的價值觀的大力提倡,現在很多人很少有集體意識感,只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甚至犧牲集體利益從而謀取自身的利益。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目標,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仍然要倡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重視集體主義價值觀,雖然計劃經濟時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存在弊端,但是,我們仍可以借鑒其合理的方面,與現今市場經濟價值觀相結合,將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相結合,形成可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集體價值觀。

2、理想主義。理想,是一種立足于現實而又超越于現實的向往,是對未來目標的一種描繪和信念。在計劃經濟時期,理想是支撐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艱難探索的強大精神支柱。因為在計劃經濟時期生產力相對落后,物質生產資料非常匱乏,完全可以說,沒有崇高的理想,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取得的建設成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崇尚理想,信念堅定,是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人們所奉行的價值取向和所具有的基本精神狀態。所以,理想主義的價值觀在計劃經濟時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現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很多人由于生產力的飛速提高,生活水平的顯著增高,逐漸忽視了社會主義的理想和目標,很多人已經將社會主義的理想拋之腦后,將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高的理想淡化了,這是非常危險的。雖然現今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忘記共產主義這個最高的理想目標,因為無論實在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期,我們的最高理想都是實現共產主義,所以,我們現在仍然需要計劃經濟時期的最高理想,來指引我們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去努力奮進。

3、精神至上。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因而也就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兩種生活領域和生活層面。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分別是物質世界、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兩種價值取向。在計劃經濟時代,因為生產力相對落后,物質資源匱乏,精神生活總被置于物質生活之上,崇尚精神高于崇尚物質,精神是高尚的,而物質是低下的,這樣,就把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置于至高無上的甚至神圣的地位,而極力貶損甚至打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所以,當時非常提倡精神至上。即有了豐富的精神生活,那么人民的生活也是相對的富裕的。雖然這種價值觀存在非常大的弊端,甚至是曲解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是,因為有著精神至上的價值觀,雖然生產力低下,但是我們在計劃經濟時期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將一切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大力發展生產力,所以制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倡物質資源的必要性,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才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很多人開始只重視物質生活而忽視精神生活,甚至開始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的價值觀。要克服這些不良的價值觀,必須借鑒計劃經濟時期的精神至上價值觀,合理的引導人民,使人民了解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同樣重要,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精神層面的生活水平,要兩種生活一起抓,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不斷地完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實現真正的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要去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出現的弊端與問題,必須重新審視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合理的運用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與市場經濟時期的價值觀相結合,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會更進一步的完善與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更加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學習總書記關于“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年11月08日06版).

[2]廖小平.價值觀變遷與核心價值體系的解構和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廖小平.論改革開放之前三十年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J].學習與實踐,2012,(11).

[4]王雯雯.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基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視角[J].經濟研究導刊,2014,(25).

猜你喜歡
計劃經濟集體主義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時期的審計工作推動中央治理整頓重大決策落實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汽車工業的產品研發——以一汽為中心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計劃經濟思維難解醫院停車難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翻譯市場的性質與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