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生態觀對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2015-05-30 20:23解道赟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文明

解道赟

我國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要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而地處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大省云南——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刻不容緩。在漫長的生活實踐與總結中,少數民族群眾也形成了一套關于周圍環境的基本看法與觀念。這些傳統生態觀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意識淡薄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更應該多渠道、多形式的將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結合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樣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態、生態環境與生態文明

生態一詞“ECO”源于希臘文“Oikos”,意思為“人和住所”?,F在一般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F今“生態”經常和“環境”連在一起作為一個集合性的概念使用。生態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生態環境將“生態環境”分開來講,“生態”側重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環境”側重于反映人類生存所需的自然物質世界,如土地、水、動物等。廣義的“生態環境”是指包括人在內的有機生命體的環境,體現了人類作為其中一員的,并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所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也即“人類周圍的、賴以生存的自然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而生態文明的提出,也是基于由于生態環境危機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我國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要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而地處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大省云南——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刻不容緩。

二、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生態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一)云南生態環境概況

云南地貌類型繁多、結構復雜、生態環境十分獨特。云南特殊自然條件的孕育下——全省資源總量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六位,人均資源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礦產資源使全面著名的資源富集區。同時云南擁有六大水系,是亞洲多條大江、河的發源地或上游流域區,可開發水資源居全國第2位。并且擁有多個地帶地區的多種生物資源種類,物種資源居全國之首。云南地跨北回歸線,除西北端屬濕潤高原氣候,滇南低熱河谷區屬北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外,其余廣大地區分屬南、中亞熱帶濕潤氣候。云南旅游資源豐富,品位高。擁有除海洋資源以外的其他各種旅游資源。主要風景名勝有60多處,面積占全省的3.3%。從整體生態環境看,云南大部分地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天空蔚藍,白云悠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空間。

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意外,云南還是一個民族大省,全省分布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5個為云南特有,少數民族約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多為文化豐富的原住民族群。它們的文化發展與周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許多傳統文化均對生態環境起著不容忽視的保護作用,因此,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也以少數民族地區居多。云南省1999年共建立了自然保護區112個,在8個民族自治州中均有分布,34個自然保護區分布于29個民族自治縣內,占自然保護區總數的30.14%?!笆濉逼陂g新增自然保護區77個,保護區總數達到198個,總面積355萬公頃,比2000年增加了115萬公頃,基本形成了各種級別、多種類型的保護區網絡。

(二)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生態觀的影響

云南地處西南邊陲,自古至今由于開發難度大、信息閉塞、生存條件及其惡劣。為了生存少數民族必須在與大自然做斗爭的同時不斷總結前人的生活智慧。在漫長的生活實踐與總結中,少數民族群眾也形成了一套關于周圍環境的基本看法與觀念。

一是對自然事物神圣化,對大自然具有高度依賴性的尊天重命的觀念。在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習慣于把對自己生活生產有重大影響的自然事物神圣化,認為人類和大自然連為一體的,大自然和人類是朋友、兄弟。祈禱能得到自然守護神的惠澤與保護。例如傣族認為“森林是父親,大地是母親,天地間谷子至高無上?!?。

二是遵從適度開發的原則。少數民族地區屬于典型的農業經濟區,該類型地區的資源核心是森林而不是土地。由于生產力低下、生產技術落后,人們無法保證土地擁有足以使作物生長的肥力,這意味著誰擁有廣闊的森林,誰就擁有生活生產的資源。為了保證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人們必須大量的毀林開荒,擴大種植面積。但大自然并不是全然無私的,水土流失、水源減少等一系列的問題向人們發出了警告,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上天的懲罰。因此,如何保護好生存環境,如何實現各種資源的長期可持續利用,便成為每一位先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適度開發的思想也由此而誕生。

例如侗族人普遍有“一棵樹上一窩雀,多了一窩就挨餓”的思想觀念。他們在開發森林資源的同時,也極其注重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侗族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長到十八歲,跟著姑娘到婆家??梢姸弊迦撕苤匾晫ι鷳B保護意識的培養,從小就把愛林植樹觀念植入到民族新鮮血液中。

三是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的想法。早在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就把天人合一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法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天人合一”的觀念主張人應與自然、與宇宙萬物和諧相處。在他們看來,人、自然萬物、乃至不可知的宇宙萬物都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萬物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綜上所述這使得各民族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遵循適度和有序利用原則,為經濟社會變遷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明觀遺留了一筆寶貴的財產。

三、加強傳統生態觀的引導提高公眾環境意識

云南省政府應應該正確引導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明觀中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強化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境意識,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1、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及行政法規,不斷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引導公民、社會組織、新聞媒體關注和監督共同企業的環境行為,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2、通過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機制,鼓勵、引導公民、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在學校、社區開展綠色教育、舉辦綠色知識講座,對于公民、社會組織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主動性進行充分動員;并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增強政府部門環境管理的透明度,拓寬暢通公民、社會組織的監督渠道。

3、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如學校、醫院、企業、社區等區域發放宣傳畫、宣傳冊和宣傳單,以生動、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傳播教育,讓大家自覺投身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洲保護行動中來。通過報紙、雜志、書籍、電視、網站等傳媒全方位宣傳生態文明。讓群眾百姓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環境破壞的危害,并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維護生態環境。

4、加強環境科研能力,建立相關的研究中心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環保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綜上所述,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生態文明觀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有益影響。而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意識淡薄的情況下,政府更應該多渠道、多形式的將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結合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樣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泊言.綠色政治—環境問題對傳統觀念的挑戰[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0.

[2]張巨勇,馬林.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論[M].民族出版社,2007.

[3]刀國棟.傣族歷史文化漫譚[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猜你喜歡
云南少數民族文明
云南茶,1200年的發現
請文明演繹
云南邀您來“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選擇
漫說文明
一圖讀懂云南兩新黨建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