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國從均勢到霸權的原因層次分析

2015-05-30 20:57高鑫程曉光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均勢春秋戰國霸權

高鑫 程曉光

摘 要 春秋戰國和近代早期歐洲,在許多關鍵的層面上具有顯著相似性,同是國家林立,存在多元權力中心的國際體系,并在長期內保持均勢局面。本文試圖利用肯尼思·沃爾茲的原因分析層次,從國際、國家和個人三個層次對春秋戰國后成為大一統國家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 春秋戰國 均勢 霸權 原因層次

一、 春秋戰國國際體系的由來及均勢體系的形成

(一)春秋戰國國際體系的由來

西周是封建等級體系,實施分封制。公元前770年,西周的等級制度崩潰。自此“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戰國時代開始。

春秋戰國是不是一個國際體系?沃爾茲將體系界定為“一組互動的單位,由結構和互動的單位構成”。他認為春秋戰國的行為體在本質和行為方式的特征上與近代早期歐洲相似。杰克·利維認為,國際體系由“特定范圍內擁有中央權力、獨立于任何外部權威、在相互依賴的安全體系中互動的國家組成?!贝呵飸饑⒉淮嬖谝粋€統一、進行實際治理的中央政府,各國擁有獨立的主權(1),且各國互動,因此春秋戰國是國際體系。

(二)春秋戰國的均勢體系

沃爾茲認為,“只要兩個,僅兩個條件得到滿足,均勢政治就風行起來:秩序處于無政府狀態,秩序下居住著希望生存的單元?!?,即無政府狀態和國家對安全或生存的追求是均勢體系的條件。國際政治是強權政治。因此,無政府的國際社會中,由于缺乏對權力的有效制約,一國才擔心他國會“不恰當”地運用所擁有的權力,才要求平衡可能威脅自身安全的強國力量。春秋戰國時,權力均衡思想占據了主導地位。稱霸的企圖不斷出現,又不斷被遏制,霸權交替興衰,均勢作為相對權力分配大致平衡的結果不時出現。

楚采取一系列此先于諸侯國的發展和改革措施,勢力迅速增長并向黃河流域擴張。公元前656年在齊桓公的領導下中原諸侯組成反楚聯盟,以制衡楚。齊桓公死后,反楚聯盟失去領導,楚重新稱霸。晉國通過國內改革,逐步崛起,成為新一代的霸主。晉、楚之間相互爭霸、相互制衡持續近半個世紀。

吳興起打破了均勢。吳于公元前506年突襲楚,取代楚在南方的霸主地位。楚為了制約吳,幫助吳的東鄰越崛起。而越假意降吳,實則與齊、楚、晉結盟。公元前482年,吳軍主力北上爭霸,越趁虛而入。至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滅。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春秋末,中小國家退出歷史舞臺,七國爭雄時代開始。

魏于公元前四世紀初首先崛起。魏、韓、趙同盟的解體,秦、齊的自強改革,使魏的相對優勢喪失,齊相繼崛起。公元前284年燕、趙、秦等發起反齊聯盟,占領齊。此后,戰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均勢局面。

二、秦一統六國的原因

約瑟夫·奈認為“體系的作用遠大于部分。體系可以創造部分所不能預想到的結果。體系并不是解釋國際政治的唯一分析層析?!比A爾茲把戰爭的原因分為:個人、國家和國際社會(2)。本文據此分析秦統一六國原因。

(一)體系原因

面對強秦的威脅,六國采取聯合抗秦的行動,即“合縱”。秦則制定“連橫”策略。合縱連橫既是一種均勢制衡機制也是一種地緣政治表現。

1、 “合縱”的失敗

合縱始于公元前334年。(3)據記載:公元前356年到前221年秦發動的52場對外戰爭中,只有8次遇合縱同盟抵抗。其中5次要么被秦擊敗,要么因秦的連橫戰略而解體。

合縱失敗是其固有弱點決定的。第一,地緣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各國與秦的地理位置不同(4),受到的威脅亦不同。三晉有著更多的聯合抗秦要求,而距秦遠的國可能將鄰國而不是遠方的秦作為自己防范對象或擴張目標。這加劇了相互不信任,削弱了各自的實力,使合作抗秦的可能減小。第二,對秦的“力量認知”差異。孝公后, 秦力已列各國之首。但相對強大的齊、趙和楚并不將秦視作強國而格外重視,不認為天下大勢已到了須合力以拒強秦的地步。第三,聯軍沒有形成統一指揮。三晉聯軍的兵力雖超過秦,但他們各自為戰(5)。第四,反秦聯盟內部的利益沖突——戰爭中利益分配不均和大國伺機擴張。

2、“連橫”的成功

連橫比合縱更易獲得成功。首先,合縱是多邊合作問題,而連橫是雙邊問題。就合作理論而言,雙頭博弈一般比多頭博弈更易于進行。其次,連橫更多的是迫使某一國不與秦為敵,而不是讓其幫助秦抵御或進攻他國。最后,秦可以通過威脅利誘尤其是利用武力威脅來實現連橫之舉。戰國后期,連橫具體為“遠交近攻”(6),利用地理因素造成六國對于秦威脅的不同認知感,分化反秦同盟。因此,均勢機制并不是總是有效的,均勢只能延緩而未能阻止秦崛起為統一者。

(二)國內原因

國內層次上的變化亦非常重要。第一,秦變法圖強改革比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都深刻、徹底。秦經過商鞅變法后產生了“后發優勢”(7)。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徹底的變革。第二,秦統治階層內部較統一,其它國家內部分化現象較嚴重。商鞅所實行的嚴格的獎懲制度將個人利益導入國家利益,使得秦內部比較統一。秦利用他國內部分化,離間六國內部統治階層。

(三) 個人作用

單位層次的作用亦不容忽視。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奠定基礎。白起決定性的戰役,擊垮盛極一時的大國。范雎提出“遠交近攻”和“辟地千里、破軍殺將”。李斯將統一提上議事日程并策劃了最后的統一戰爭。群臣的集體智慧,是秦統一道路上的助推器。

嬴政有統一全國的強大愿望且善于招賢納士。在統一方略上,嬴政采取從弱小的韓開刀,再掃除兩翼,最后滅齊。對秦的勁敵趙采用離間計,先使趙王殺死名將李牧,自毀長城,隨后攻下趙;引黃河水淹沒魏都,使魏都城墻倒塌,魏滅亡;對楚,秦王請出王翦,并傾全國之兵歸其指揮,強攻滅楚,此后,滅燕齊勢如破竹。秦于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了全國。

體系、國內和個人原因是如何一起發揮作用的呢?秦一統六國的深層次原因是體系原因,它是均勢失效的必然原因。中層原因是國內因素,即國內自強改革和統治階層的一致。促進因素是嬴政統一六國的雄心和策略。

注釋:

(1)閻學通,徐進.中國先秦家間政治思想選讀[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美]華爾茲(Waltz,K.N.).人、國家與戰爭[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04.

(3)公元前334年,連續受挫于新興秦的魏被迫改變了以頭號大國自居的做法,與齊在徐州舉行兩國君主間的會晤,以求在對秦斗爭中得到齊的支持。不過, 似乎魏齊聯盟只是曇花一現.

(4)戰國體系中各主要國家典型的地理分布態勢是:秦位于最西邊;韓、趙、魏三國是三個中心地帶國家,離秦較近,其中韓和魏又離秦最近;楚領土重心在江淮流域,只在西北偏遠山地和秦接壤;燕、齊分處北方和東方,和秦較遠,甚至根本不接壤.

(5)許田波著,徐進譯.戰爭與國家形成:春秋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24-25.

(6)遠交近攻: 即和遠方的齊交好,同時重點攻伐鄰國韓、趙、魏.

(7)商鞅變法內容:首先,商鞅將世襲貴族從政府部門徹底清除出去;其次,他用嚴格以軍功為基礎的二十等爵制代替舊有的貴族爵位;最后,他用一套不隨人事變更的法律體系即秦律,來“鎖定”所有的變法措施.

猜你喜歡
均勢春秋戰國霸權
超越霸權中心主義——主權平等的第三世界歷史經驗
春秋戰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量子霸權”之謎
萌芽期|春秋戰國
調停與求霸:從日俄戰爭看美國均勢戰略的設計與進路
西方的缺失:北約內部裂痕如何標志著全球新均勢
簡析“均勢理論”
歷史喵第二部
正義概念的所指霸權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