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志薄弱如何可能?

2015-05-30 21:18杜振江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戴維森

杜振江

摘 要 戴維森站在內在主義的立場上通過區分條件判斷和無條件判斷的方法論證了意志薄弱是可能的,但這個論證是不成功的,首先是內在主義前提值得質疑;其次,條件判斷和無條件判斷的區分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辯護,因此戴維森并沒有成功的解決意志薄弱如何可能的問題。

關鍵詞 意志薄弱 戴維森 內在主義 外在主義

戴維森站在內在主義的立場上論證了意志薄弱是可能的,但是戴維森是否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意志薄弱這個問題呢?首先,戴維森是在承認了內在主義的前提下才開始他的論證,那么內在主義這個前提是否能夠成立呢,這一點戴維森并沒有給出很詳細的論證;其次,戴維森在論證意志薄弱可能存在時引入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條件判斷和無條件判斷。他對于這兩個判斷的區分是論證的關鍵,他在意志薄弱的定義中認為,“全面考慮后的”判斷(“allthingsconsidered”judgment)是一個有條件的判斷,而在作為論證前提的第二條原則(如果一個當事人判斷出做x要比做y好,那么,他想做x而不是想做y)中的這個判斷是一個無條件的判斷,正是由于條件判斷和無條件判斷的區分,戴維森成功的避免了邏輯上的矛盾,從而得出意志薄弱是可能的。那么戴維森做出的這個區分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辯護呢?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戴維森的論證過程。

一、戴維森的內在主義論證方案

戴維森首先精確的定義了意志薄弱,他認為:

(1)A有意選擇做y

(2)A相信還有一個選擇x對他來說是可供選擇的

(3)A考慮了所有的情況以后做出判斷:做x比做y要好

那么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意志薄弱。

接著戴維森列出了兩條不證自明的原則,這對原則從“對于有意行動和實踐推理本質”的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因果看法“獲得它們的力量”。

P1:如果一個人可以做x或y,但是他更想做x,那么他肯定會有意做x

P2:如果一個人判斷去做x比做y好,那么他更想做x

由P1和P2可以推導出P4:如果一個人判斷去做x比做y要好,而且他可以選擇做x或者y,那么他就會有意做x。

P3:意志薄弱是存在的。

看起來P4與P3是矛盾的,那么意志薄弱是不是因此就不可能了呢?戴維森的策略是他在定義意志薄弱的時候加了一個要求,這個要求是:考慮到了所有情況之后。而這個要求并沒有出現在P4中,所以P4與P3并不矛盾,意志薄弱是可能的。

接下來戴維森具體地論證了意志薄弱存在的可能性。戴維森在定義意志薄弱時所加入的這個短語“考慮到各種情況以后”并不是一種修飾語言或者是可有可無的,這個短語表明了這個判斷是條件判斷,而不是無條件就滿足的必然判斷。為了表明這種區別,戴維森定義了這樣一種判斷:

PF:根據條件r,a好于b

在這個判斷里,r代表所考慮到的一種特殊情況,PF判斷是這樣這種判斷,它表明了a在某一個方面要好于b。很顯然一個PF判斷并不能得出結論:a好于b,這種全稱判斷只有一個簡單的邏輯形式,就是:

AO:a好于b

一個PF并不能提供足夠的理由能夠推導出一個AO判斷,因為我們可以在一個PF判斷中得出a好于b,也可以在另一個PF判斷中得出b好于a。我們并不想因此說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推導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論。

那么如果我們考慮到所有的情況r1,r2…rn以后,得到了如下的判斷:

PFN:考慮到,a好于b

這個判斷就比單個的PF判斷更加全面,但是它依然是一個條件判斷,我們還可以更大的擴充這個集合,把所有相關的因素全部考慮進去,形成一個新的更大的集合e,但是即使是下面的這個判斷:

ATC:考慮到e,a好于b

這個判斷也依然是條件判斷,這個判斷決不能等同于無條件的AO判斷。

我們可以做ATC判斷得出a好于b,但是并不需要同時得出a好于b的結論,這就是戴維森對意志薄弱是可能的具體論證。

那么為什么我們做出了根據r,a好于b的判斷而不能同時做出a好于b的判斷呢,即使r包括所有考慮的相關因素。戴維森對此的解釋是一個人因為原因r做x,但是他有一個原因r′,這個r′包括了r和更多的內容,根據這個原因r′,這個人認為做y要比做x好。

二、對戴維森論證前提P2的考察

原則P2:如果一個人判斷去做x比做y好,那么他更想做x。戴維森承認這條原則表述了一種溫和的內在主義形式,這條原則告訴我們價值判斷必然在想要(或渴望或動機)中有所反映。跟許多其他形式的內在主義相比這還不是很強的內在主義,比如,它根本沒有說明任何有關事情的實際價值(或行動的強制性特征)與渴望或動機之間的聯系。據我所理解,它也沒有使我們卷入到任何關于評價性判斷的解釋當中去。

道德規定主義者黑爾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在主義者,黑爾認為道德判斷不僅僅具有描述性,而且具有規定性,黑爾認為:“倘使道德判斷不是規定性的,那么就不會有道德軟弱的問題;而事實上是存在道德軟弱的問題的;因此,道德判斷是規定性的?!北热缒阏J為遵守諾言這個道德判斷是正確的,那么你就不會違背諾言,如果你違背諾言,那只能說明你并不是真的認為這個道德判斷是對的,道德判斷具有指導行動的作用。

道德的外在主義者則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之間沒有必然的、內在的聯系。例如邁克爾·斯托克認為傳統哲學認為道德判斷會規定道德動機是一種誤入歧途,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不是一個簡單和直接的關系,相反,它們之間的關系又諸多其他心理因素所仲裁,包括情緒、精力和興趣。同樣地,阿爾弗雷德?米勒也認為,一個需要的激勵力量可能與當事人對這個需要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它們經??赡芊值罁P鑣,而這個正是意志薄弱的基礎。比如,一個獎賞對我們的激勵作用可能與我們對這個獎賞價值的評價并不相同,這些需要可能起著很強烈的驅動作用,但是當事人卻不這么認為。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這里所談論的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不僅僅局限于道德內在主義和道德外在主義,換句話說,我在這里考察的不僅僅是道德判斷和道德動機之間的關系,只要是涉及判斷和動機之間關系的都可以劃入這個范疇。根據內在主義者的觀點,意志薄弱是不可能的(假設P1是不受爭議的),相反,對外在主義者來說,意志薄弱是可能的,因為正確的判斷并不保證對應的動機。戴維森在論文中表明P2是一種溫和的內在主義,并坦承P2是脆弱的,需要仔細考察,但是戴維森論文的重點并不是論證P1和P2的正確性,而是在接受了這兩個原則后,如何來論證意志薄弱是可能的,他想證明意志薄弱并不與P1和P2推論出的結論相矛盾,從而證明意志薄弱在邏輯上是可能的。戴維森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意志薄弱是否可能這個問題的解決,胡亂的修補P1和P2是無異于問題的解決的。因為對于內在主義和外在主義的爭論,各方都有相當多的哲學家來論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它們也各自存在自己的局限性,所以很難對兩種理論進行取舍。如果戴維森是外在主義者,那么意志薄弱如何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冗長的證明,所以戴維森選擇了站在內在主義的立場上來論證意志薄弱的可能性。

三、對戴維森區分條件判斷和無條件判斷的質疑

戴維森在意志薄弱的定義中引入了“考慮到各種情況”,他認為這種情況下的判斷是一個條件判斷,而P4是一個無條件判斷,它們在邏輯上不存在矛盾,因而是可以兼容的。

P4:如果一個人判斷去做x比做y要好,而且他可以選擇做x或者y,那么他就會有意做x。

這里涉及到戴維森的“意向”概念,“意向”概念是戴維森行動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因為我們對行動的討論離不開意向。根據戴維森的觀點,每一個行動都在某種描述下是有意圖的。他主張,“如果一個人的作為可以從某個方面來描述,而這個方面使此作為成為有意圖的,那么這個人就是該行動的能動者”,以及“行動……要求能動者作為在某種描述下是有意圖的”。把這些評論結合起來,我們就得到這樣的論點:x是一個行動,當且僅當x在某種描述下是有意圖的。戴維森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這個要點:“一個人是一個事件的能動者,當且僅當存在對于他所做事情的一種描述,這種描述使得一個語句成為真實的,這個語句說明他有意做了那件事情?!?/p>

P4中的判斷是一個無條件判斷,是因為P4判斷產生了一個意向性行動,而意向則是一個全面的判斷。但是為什么“意向”是一個全面的判斷,戴維森的論證并沒有那么具有說服力。戴維森認為一旦一個行動者實施了一個意向性行動,那么產生這個行動的那個判斷就一定是一個無條件判斷,行動都是有意向的,而產生意向性行動的判斷都是無條件判斷,而意志薄弱中產生的判斷則是有條件的判斷,因此意志薄弱中的判斷即使和意向性行為中的判斷不同,也不會引起邏輯矛盾,因為一個是條件判斷,一個是無條件判斷。那么,為什么意志薄弱的定義中行為者做出的判斷是條件判斷,而意向性行為中做出的判斷是無條件判斷呢?好像戴維森只是預設了這兩個概念,并沒有給出解釋。

四、結語

大多數哲學家在解決意志薄弱的問題時,要么在意志薄弱的定義上做文章,要么自己創造一個概念,并且給這個概念賦予一些特殊內涵,來推導出意志薄弱是否可能,戴維森也不例外,比如他在意志薄弱定義中加上的“考慮到各種情況”以及戴維森在行動哲學中提出的“意向”概念都是為了創造性的解決意志薄弱如何可能的問題。但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實際上無助于意志薄弱問題的解決。首先,如果意志薄弱的定義都是不確定的話,我們談論意志薄弱是否可能就等于是在建空中樓閣,毫無基礎,很多哲學家都對意志薄弱的定義做出了一定的修改,這樣使我們理解意志薄弱變得更加困難,也模糊了我們生活中對意志薄弱的理解,這樣起不到實際作用,使哲學論證純粹淪為文字概念游戲,這是不可取的。其次,很多哲學家在解決意志薄弱問題時,創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或者給一些傳統的概念賦予了新的內涵,比如通過創造性的理解“理性”這個概念,我們可以論證意志薄弱并不一定是非理性的,而傳統認為意志薄弱是一種非理性行為,因為行動者違背了他的最佳判斷而行動。這樣做只會使一些基本概念變得更加模糊,雖然這或許有助于那個概念的發展,但是無助于解決意志薄弱問題。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認為戴維森論證意志薄弱的方案并不成功,它無助于我們理解意志薄弱的實質以及如何避免意志薄弱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與方法[M].商務印書館,2006.

[2]黑爾.自由與理性[M].牛津出版社,2006.

[3]柯克·路德維希主編.郭世平譯.唐納德?戴維森[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09.

[5]劉國鋒.戴維森論行動與意向[J].哲學研究,2007(1).

[6]陳常燊.戴維森的合理性理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7]Davison,D.(1980a)EssaysonActionsandEvents.NewYork:ClarendonPress

[8]Davison,D.1970,“HowIsWeaknessoftheWillPossible?,”inDavidson1980,pp.21-42.

[9]Davison,D.1978,“Intending,”inDavidson1980,pp.83-102.

[10]Stocker,M.,1979,“DesiringtheBad:AnEssayinMoralPsychology,”JournalofPhilosophy,76:738-753.

[11]Mele,A.,1987,Irrationalit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12]GaryWatson,“skepticismaboutweaknessofwill”,PhilosophicalReview,86:316-339.

猜你喜歡
戴維森
老年危機
原始的拼貼——弗朗西斯·戴維森
馬戲團
戴維森的心理因果理論
戴維森的真理、信念與懷疑論
山東哈雷戴維森MY16新車品鑒會圓滿結束
2011哈雷戴維森中國當代藝術臻品來到哈雷故鄉
從戴維森語言交流的“三角測量”模式看翻譯的主體間性
哈雷戴維森中國夢想之旅廈門站精彩啟動
致富也是和窮人一起發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