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義淺析

2015-05-30 21:18肖露華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關鍵詞:社會需求研究方法本土化

肖露華

摘 要 功能主義作為一套系統的理論學說,它最初被應用于人類學的研究。其后隨著功能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功能主義理論學說的影響也擴及到社會學、法學等學科領域。功能主義不僅能對整體的社會現象或文化事物等作出有力的解釋,還能被用于具體社會制度或文化元素等的研究。

關鍵詞 社會需求 研究方法 本土化

功能主義最初來源于社會學,在早期的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孔德、斯賓塞等人看來,社會與生物有機體在許多方面是相似的,每一個部分都具有其相應的功能,而整體的正常運作又與各個部分的運行密不可分,各部分互相依存、一個部分的變化隨即便影響其他部分乃至全部,這就是功能主義的濫觴。借鑒“社會與生物有機體相似”的功能主義的基本觀點,當代功能主義的開創人迪爾凱姆首先將功能主義的思想運用到法社會學的研究中來。他將法律分為懲罰性法律和恢復性法律,將社會類型則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懲罰性法律對應的是機械團結,而恢復性法律對應的則是有機團結。迪爾凱姆的法社會學思想簡單說就是,隨著社會團結由機械型轉向有機型, 法律相應的由壓制法轉變為協作法, 法律的存在和變遷都是為了能實現維護社會整合的功能。作為功能主義的集大成者,帕森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將功能主義分析傳統發揚光大,并開創出新的結構功能主義。他把社會看成是一個由有機體系統、人格系統、社會系統、文化系統四個部分構成的整體,并認為社會系統要保證其自身存在的持續性及有效性,就必須滿足一定的功能要求。雖然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學說曾經作為西方社會學的主流思想一度盛行而成為當時的“顯學”,但對其思想方面的缺陷的批判也不少。比如,過度強調社會的整體性,而缺乏對社會變遷的理論支撐。其后接捧“結構功能主義”大旗的默頓,則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默頓對于功能主義最大的貢獻在于他提出了功能主義分析的范式:第一步,從想要解釋的某個“項目”(即制度)的認同入手;第二步是確定這一項目的意義,即分析它對其他項目和社會具有什么樣的意義;第三步就是鑒定這一項目的客觀結果,并根據功能的轉變和實際效應,提出了功能替代、外顯/潛在功能、正/負功能等概念。

西方功能主義思想的起步和發展大概是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功能主義思想的開端則大概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后了,相差了整整一個世紀,而費孝通和瞿同祖則是功能主義本土化的兩位代表性人物。費孝通師承英國社會學家馬琳諾斯基,而馬琳諾斯基是功能主義的積極倡導者,因此費孝通也深受功能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在他的著述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生育制度》。例如,他在書中反復強調一個觀點:“生育制度是人類種族延續的人為保障”,并認為“結構主義可以作為我們觀察社會的一種觀點,也可以作為我們研究社會的一種方法”。一般研究生育制度的學者主要將聚焦點放在生育制度是什么和生育制度該如何運作等問題上。雖說這些問題屬于生育制度中層次較為靠后的問題,但在沒有說明清楚我們為什么需要生育制度的前提下,這些研究未免顯得有些急躁和膚淺,因此費孝通的研究就更具有意義。我們為什么需要生育制度?答曰:人類種族延續的需要。而且生育制度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套統一的制度體系,它與婚姻家庭關系、親權關系甚至是社會的生產生活等方面都密切相關。因此,想要剖析我們為什么需要生育制度這個問題,就必須先解答這些相關聯的問題。瞿同祖則將功能主義的思想運用在中國法制史的解釋上。他堅持功能主義的整體社會觀和文化觀,強調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律的影響,認為社會對法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本人也曾言:“法律是社會產物,是社會制度之一,是社會規范之一。它與風俗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它維護現存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念,它反映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的社會結構,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薄叭魏紊鐣姆啥际菫榱司S護并鞏固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產生某一種法律的社會背景,才能了解這些法律的意義和作用?!边@些言論和觀點都與功能主義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從以上的介紹來看,盡管社會學和人類學學術傳統中的功能主義內部千差萬別, 但是功能主義、特別是早期功能主義的核心主張卻一直未改變,即:任何一種社會或文化現象, 不論是抽象的社會制度、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 還是具體的物質現象( 如汽車、電腦、器皿等)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即都有滿足人類實際生活需要的作用; 而每種社會或文化現象與其他現象都互相關聯、互相作用, 都是社會或文化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功能觀點,以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和《祿村農田》中的研究為例,乃是先是以小區作為個一整體, 就在這一整個立足點上來考察其全部社會生活, 并視此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為密切相關的一個統一體系的各部分。在社會生活的任一方面, 欲求得正當了解, 必須就從這方面與其他一切方面的關系上來探究。換言之, 每一項社會活動, 不論是風俗、制度或信仰, 都有它獨特的功能, 如果不先發現它的功能, 就不能了解它的意義。因此,功能主義學說對于解釋某種具體的制度,或者說某一地區的社會現象也是極具有說服力的。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社會變革迅猛異常,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更迭加速。然而,任何一項制度的萌芽與成長,均源自于社會而又終服務于社會,制度為了及時反映社會變遷并滿足新的需求而加強了自身修改與完善的可能性,用季衛東的一句話來說“這種應變能力就是現代法制的一個基本特征”。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相對于社會變遷而言,既是“反應裝置”,又是“推動裝置”,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取得創新和發展。一項社會制度發揮怎樣的功能同樣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從這一方面講,功能主義對于動態的社會研究,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范式。

參考文獻:

[1]余紅,錢靈犀.費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義社會學[J].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1).

[3]郭喜英.比較結構功能主義社會學和建構主義社會學之異同[J].企業家天地,2010(4).

[4]刑鴻飛,許根宏.基于中國社會問題的法社會學研究范式[J].學術界,2010(6).

[5]季衛東.社會變革與法的作用[J].開放時代,2002(1).

猜你喜歡
社會需求研究方法本土化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淺議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與管理水平提升
關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
高職院校學生演講能力培養與領袖氣質養成
關于“學案導學,分層互動”教學模式中學情的研究
談談翻譯史的研究方法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天津游泳運動員思想政治現狀調查與分析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