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宗教死亡觀研究對死亡教育的意義

2015-06-15 23:56孫祿
課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5期
關鍵詞:死亡宗教態度

【摘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從誕生之日起, 人類就必須面臨著死亡問題。由于地區和文化的不同,人們對待死亡的理解與態度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死亡教育的產生和開展,不僅能幫助人們理解、接受死亡,有能力處理死亡帶來的各種問題,更能激勵人們熱愛生命,積極創造人生價值。在不同的宗教背景下,中西方死亡教育的效果呈現出明顯差異,我國的死亡教育發展迫在眉睫。學習和研究不同宗教對待死亡的態度,對于我們更好地開展死亡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死亡 ?態度 ?宗教 ?死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16-02

1.不同宗教對待死亡問題的態度

1.1 ?佛教對死亡的理解

“生”與“死”一直是宗教關注的主題之一,其中尤以佛教為甚。佛教始終把生死問題作為首要課題,進行了豐富的探索與實踐。

超越死亡可以說是佛教宗教文化的核心。它認為,為了超越人生的局限與痛苦,必須首要解決死亡問題。所以,要敢于直面死亡,死亡并不是人生的最終點,它滲透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之中,人的肉體死亡時其實是另一輪生命獲得新生的開始,這是一個不斷相續的過程。而最終絕對意義上的死亡,是從意識上的根除,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死亡,即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涅槃。

所以,佛教對死亡的理解已遠遠超出通常意義上的死亡。佛教認為凡夫俗子在三界六道中的輾轉輪回,一般以肉體的死亡為終結點,只是通常意義上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同時它又提出“變異生死”,是指超越生死的圣者,屬于精神層面的生死[1]。

1.2 ?基督教對死亡的理解

基督教認為,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他創造了世間萬物,對人世間的一切具有絕對的管理權和支配權。人的生命不是屬于自己的,生與死是只有上帝才能決定的事情,人自己無權決定和處置自己的生命。因此,基督教反對自殺和其他傷害生命的行為,因為這是人類妄想用本來屬于上帝的權力,來傷害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對上帝的背叛 [2]。

在基督教的觀點中,生命的最終目標是回歸上帝,人唯一的價值就是與上帝的聯系?,F實生活中存在了太多的罪孽,唯有天堂才是最終的歸宿,而只有虔信上帝、時刻禁欲的人,才能從現實的人生中徹底解脫,到達彼岸的天國。因此,死亡并不意味著人生的完結,而是進入理想的天堂,回到上帝的身邊。這不僅不可怕,反而是令人感到期待的事情。

正是這種超越死亡的信仰,使基督教要求人們積極地、坦然地面對死亡。它鼓勵人們培養“死亡意識”,解決如何直覺和體驗自己的生命與死亡,加倍地愛惜生命[3]。

1.3 ?伊斯蘭教對死亡的理解

伊斯蘭教認為每個人都是由真主創造的,真主是人類生命乃至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生命的去與留只能由真主決定,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自己或他人的生與死,包括自殺和自殘在內的行為都是對真主的背叛,死后都會受到真主的懲罰。因此,伊斯蘭教徒認為應該聽從真主的安排,無需懼怕死亡,而是要保持客觀和積極的態度。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生而平等,死亦平等。人們通過死亡實現對真主的回歸,同時真主也會以他們在人世間行為的善惡為標準對其進行末世審判,和他們在前世所處的地位和擁有的財富并無關系?!霸谀侨?,人們不得不離散,使他們看見自己行為的報應。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4]?!币虼?,在今世要積極行善,以求死后獲得真主的寬恕。對伊斯蘭教徒來說,死亡是通往后世的橋梁,是他們獲得真正歸宿的一個階段,因此,其雖重視后世,但也不放棄現世的人生,也就是所謂的“兩世兼顧、兩世吉慶”。

1.4 ?道教對死亡的理解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創造了生命與萬物,但在道教看來,人類并非由神創造的,雖然天地間一切生物都是由神所主管,但“道”才是天地萬物之本源,即使是神靈,也同人一樣都是由“道”所生化的?!暗馈笔怯钪嫒f事萬物的運行規律,是客觀的中立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萬物運行的根本原則。

因此,在死亡的問題上,道教選擇了一種無拘無束的態度。他們認為,生與死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生與死是一體的存在,這種生與死之間的轉化是自然的客觀規律,是無法避免的。在這種觀念之下,死亡不再是一件悲劇和可怕的事情,相反,通過死亡可以得道成仙,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例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其踞鼓盆而歌[5]?!痹诖嘶A上,道家通過追求“長生”來實現對死亡的超越。老子認為,不死之物是虛而空靈的精神,是生化萬物的本根,要讓自己清心寡欲,從而適合與道[6]。

1.5 ?儒家文化中對待死亡問題的態度

儒家文化作為我國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它對于死亡的態度,決定了社會和民眾面對死亡時的心理基調。與其他宗教思想相比,儒家對死亡的理解帶有濃厚的倫理教化色彩,其自然屬性被忽略,被賦予了特定的社會屬性,成為實現“生”的意義的途徑與標準。

這種重生輕死的思想,使儒家非常重視生命的存在與質量?!吧?,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7]?!彼笕藗儾徽搶θ诉€是對己都要做到愛惜生命,沒有意義的死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是為了仁義和道德,就應該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以身殉道。

因此,儒家選擇用“三不朽”來作為超越死亡、對抗死亡的方式?!叭恍唷本褪恰傲⒌?、立功、立言”,《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8]?!比寮蚁嘈?,雖然肉體最終會消逝,但精神世界是可以死而不朽的。因此,在現世要認真地對待生命,積極入世,建功立業,并最終把這些精神財富惠及后世。只有這樣,生命才是永恒的。

2.不同宗教背景下中西方死亡教育的差異

2.1 ?西方國家死亡教育的發展

西方文化自古就蘊含著強烈的悲劇情懷,有關死亡的理解和探索從未停止。在基督教等宗教力量的指引下,人們可以很坦然地直視死亡、討論死亡。在此基礎上,死亡教育得到了較為成功地推廣開展。

美國:20世紀中期興起,之后不斷得到重視和推廣。死亡教育成為通識教育,各級學校都逐漸開設了正式的課程;同時,社會上的死亡教育專業組織、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不斷開設公眾講座,教授人們認識死亡以及正確地預防自殺和死后喪葬安置等相關知識。

德國:進行“死的準備教育”,引導人們正確面對死亡。

英國:為學生開設與死亡有關的課程,使學生學會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能力處理挫折打擊,更好地面對生命。

經過多年的摸索,西方國家的死亡教育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和完善。實踐證明,死亡教育的成功開展,不僅能幫助人們學會正確地面對死亡,有效地減少自殺現象,對于促進人們積極樂觀地面對生命,努力提高人生價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中國臺灣的生死教育

20世紀末,中國臺灣的教育界也意識到死亡教育的必要性,開始引進死亡教育,并稱之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各個大學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相關課程已經得到了廣泛地開設,相關機構和研究所也在不斷擴大和發展。在中學中,死亡教育的正式課程正在逐漸地得到普及和接受。而在小學,雖沒有專門開設死亡教育的課程,但是有關生命和死亡的內容都有涉及,比如“生命的旋律”課程,老師通過對生命起源等問題的講授,幫助學生認識從出生到死亡的各個階段,從而使他們正確地對待生命和死亡[9]。

2.3 ?我國死亡教育的發展現狀

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中重生輕死的生死觀,使我們一直對死亡采取否定和避諱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關死亡的話題總是被刻意的回避,人們很少有機會正式地探討死亡問題。因此,死亡教育在我國的開展十分緩慢。

然而,越來越多的校園自殺、他殺事件卻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2013年六月,湖南農業大學一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因工作壓力過大選擇跳樓自殺;十月,河北北方學院一名大二男生在宿舍上吊身亡,之前曾自殺未遂多次。這些慘痛的事實無不提醒我們死亡教育迫在眉睫,必須要盡早盡快開展。

然而,從80年代的死亡學研究至今,雖然部分大學已開始嘗試開設死亡教育或相關課程,一些社會機構也努力開始推廣相關的知識,但從總體來看,仍局限于學術界和學者的理論探討,開展的范圍小、程度低,而對于很多已經不再接受學校教育的社會公眾來說,死亡教育更是非常陌生。所以說,死亡教育的推廣和影響并沒有達到顯著的效果,它的發展仍將是一個長期和艱難的過程。

3.結論

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對死亡的困惑和恐懼越來越大,但很多人拒絕面對死亡,甚至在言語上都不可提及。這種排斥態度不僅在死亡真正到來時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之前的人生也必然是渾渾噩噩,沒有價值的虛度。我國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復雜、多元,自殺等各種死亡現象頻發,人們對于死亡的認識和態度更加令人擔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宗教徒更加容易形成超脫的死亡觀,因為宗教的力量給了他們有力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化解了恐懼,可以更加平和、坦然地直面死亡。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討不同宗教的死亡觀,并充分與國情特點相結合,可以在處理死亡問題時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為死亡教育的開展增加實際操作性和可行有效的辦法,對于推動我國死亡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顥.此生可度:佛教生死觀[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1.

[2]尚九玉.宗教人生哲學思想研究[M].北師大出版社,2000.

[3]張忠成.試論基督教的生命觀——從基督教信仰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J].金陵神學志,2012,1-2(90-91).

[4]馬堅譯.古蘭經[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5]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 中華書局,1961.

[6]陳兵.生與死[M]. 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7]楊伯峻.孟子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8]《左傳·襄公二十四年》[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9]孫傳宏.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生死教育現狀的比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3(11-12).

作者簡介:

孫祿(1989-),女,山東煙臺人,在讀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猜你喜歡
死亡宗教態度
態度
別人對你的態度,都是你允許的
夏天好煩 懶也能穿出態度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態度決定一切
美劇“死亡”,真相不止一個
我經歷了一次“死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