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特點及護理

2015-07-04 00:10周紅宇孫海漪劉水漪
家庭心理醫生 2015年7期
關鍵詞:特點老年人護理

周紅宇 孫海漪 劉水漪

【摘要】老年人由于身體衰老,心力漸退,活動和決斷能力下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家庭等社會因素影響,對生活的興趣、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都不如青壯年人,比較容易產生異常情感,并為異常情感所傷而發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全社會對老年人的心理衛生和心理護理的服務。

【關鍵詞】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護理

人類的壽命延長,人口結構老齡化,是當代的世界性趨勢。如何保障老年人歡度晚年,提高其心身健康水平,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其中,老年人的保健問題,又直接關系著老年人晚年是否健康幸福的問題[1]。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老年人的心理衛生應該提高到重要的位置。老年人由于身體衰老,心力漸退,活動和決斷能力下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家庭等社會因素影響,對生活的興趣、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都不如青壯年人,比較容易產生異常情感,并為異常情感所傷而發病。

1 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

1.1性格不夠穩定 老年人與青壯年人相比,性格不夠穩定,情緒容易變化。老年人對生平多在有意、無意中做了總結,形成了某種獨特的心理模式。容易表現出主觀、自信或保守、固執,當經驗脫離實際,客觀不能符合主觀時,又會產生精神上的壓力,表現為急躁、沮喪、或自卑、自憐而喜怒無常。如古人言“性氣不定,止如小兒”。

1.2產生情感抑郁 老年人與青壯年人相比,還容易產生憂、思、悲、驚、恐等負性情感而情緒抑郁。因為老年人一生之中,經歷了生活的操勞,又面臨著離開工作崗位后處境和地位發生的變化,以及死亡的威脅越來越提到日程上來的現實,所以常常沉溺在回憶過去之中。即使境遇順利者,也難免產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

1.3易患疑懼心理 例如體力較差、生活自理力不從心的老人,往往需要他人協助,但又顧慮死亡,生怕增加別人負擔,怕人厭煩。有的老年人懼怕生病,總懷疑有病,又不敢去檢查,擔心真的查出病,思想上矛盾重重、憂心仲仲[2]。久病臥床的老人,往往對疾病痊愈缺乏信心,有的甚至會產生厭世情緒,特別怕人嫌煩;一旦受刺激,甚至會尋死了結。

2 老年人心理衛生保健

2.1學會自我心理保護 對人生要有堅強的信念,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從生活中找到生存的意義和樂趣。要善于安慰自己,設法從不幸中解脫出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對不良情緒進行調節,使之平靜。依靠親人朋友,取得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適當參與社交活動,充實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諧與溫馨,取得家庭成員的理解、支持和照料。

2.2培養良好的心情 要積極工作,即不放棄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工作中,使自己充滿信心。培養豐富的生活情趣。如種花養魚,讀書看報,寫字下棋等,使退休后的生活有所寄托。多用腦、動腦,不僅豐富知識,而且使腦子越用越好。多結交朋友,相互關心幫助。

2.3消除老年人的消極心理因素 指導老人學習掌握心理衛生知識。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變化,尊重衰老的客觀規律。幫助他們科學地安排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滿樂趣。樹立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發揮社會的支持系統,提供社會保障,如醫療保健、疾病預防、娛樂場所及老人服務事業等,為老人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

2.4幫助老年人積極面對疾病 樹立正確的對待疾病的態度和信心。積極與醫護人員合作,認真對待疾病。學習有關疾病的知識,有的放矢進行自我護理。對于力所能及的活動與鍛煉,應積極參與。

2.5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積極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戒煙戒酒,減少不良嗜好對身心的危害。飲食要適當,不偏食,不多食,進食高蛋白質、低脂肪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3心理護理要求

3.1 語言溝通障礙 安定老年人情緒,熱情地介紹有關知識。主動與老年人進行交談,對失語老人應使用易于理解的語言,且說話要緩慢而清楚。采用體態語言與觸摸方式與老人溝通,如做手勢、擺姿勢、眼睛和身體的運動、面部表情、握手、拍肩等,以便正確理解和幫助表達老年人的需求。反復進行語言訓練,注意老年人的發音、語言清晰度和節奏,由簡單到復雜。

3.2社交障礙 以積極的情緒和狀態來主導老人的心境,經常置換老人的位置,充分理解老人的情感,撫慰老人的病痛,滿足老人的需求。采用有聲語言交往與無聲語言交往,加強與老人接觸的頻度,主動增進了解與信任。在老年人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擴大他們的社交范圍。

3.3調節障礙 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增強健康教育,訓練老年人的敏感度和耐心,積極控制情緒,主動配合治療疾病。應用心理護理來轉移老年人的有害心境,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情緒與情感。加強日常生活護理,維護和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開展社會與家庭護理服務,保護自理功能。

3.4記憶力障礙 增進社交機會和增強社交能力。進行智力活動或感知活動的合理鍛煉,延緩神經系統的衰老。注意腦的保健,保證足夠的睡眠,有利于腦的代謝與腦功能的恢復,學習與運動相結合,合理用腦,促使智力發揮,加強記憶。

3.5角色紊亂 根據老年人的愛好和特長,幫助他們尋找新工作,提供老年人再服務機會,充實精神生活,發揮余熱。向老年人耐心介紹角色過渡與互換的必然性,培養老人新的興趣,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生活規律,逐步適應新生活,并滿懷信心地去面對離、退休后的新角色。與老年人心理溝通,平時多關心、體貼。尊重他們的成就感和權威感,遇事主動與老人商量。勸導老年人多尋找開心的事,擺脫瑣事,多參與社會活動。合理安排晚年生活,使老年人得到尊重需求的滿足。指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和適當的活動,延緩退行性衰老的改變,一旦有病積極診治。幫助喪偶老人克服社會、家庭經濟等各方面的阻力與干擾,協調多方關系,積極尋覓新伴侶,建立新家庭,享受晚年幸福[3]。

3.6自我形象紊亂 幫助老年人制定生活作息時間表,建立起新的有規律的生活制度,指導他們早睡早起,堅持鍛煉,按時進餐,保持營養,定時排便,戒除煙酒,勞逸結合,樂觀生活。盡量改善老年人以往決策者的“至高無上”,或離、退休后的“人老無能”等不良心理反應,縮短角色互換過程中的不適應期。

3.7家庭作用改變 幫助老人制定家庭收人、支出計劃,合理安排經濟生活。幫助他們尋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來維持基本生活。指導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與自我護理意識,提供社會服務條件,以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為老年人服務。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轉移心境,對喪偶1~2年后的老人,積極提倡再婚,達到互相照顧、共同生活、安享晚年的目的,同時又能解決獨生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繁忙不能全日照顧的危機。依靠社會力量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社會福利、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解決實際社會問題,使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愛、老有所樂、老有所享。

【參考文獻】

[1] 楊秀珍,樊彩鳳.淺談老年人心理特點及護理[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33):4871-4873

[2] 劉巍.淺談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中國醫療前沿,2007,1(1):89.

[3] 張梅欽.淺談內科疾病社區護理實踐.福建醫藥雜志,2002,24(1):111.

猜你喜歡
特點老年人護理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急腹癥的急診觀察與護理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建立長期護理險迫在眉睫
微信輔助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研究
從語用學角度看英語口語交際活動的特點
中醫護理實習帶教的思考
中西醫結合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護理干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