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元言路與諍臣辭賦——從《貞觀政要》看張九齡辭賦的諫諍困境及其書寫底蘊

2015-07-08 06:00許東海
中國文學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辭賦張九齡貞觀

許東海

(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臺灣 臺北)

一、緒論:張九齡賦的賦學與史學觀照

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屈原辭賦,對于中國文學史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其中尤以“香草美人”比興隱喻,及其忠諫身影最為后世學者所推美。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即以屈騷“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論述其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以具備“典誥之禮”、“規諷之旨”、“比興之義”、“忠恕之辭”闡揚屈《騷》“同于風雅”的經典特色,其中論述具體揭橥屈《騷》所體現的政教關懷、史鑒意識、比興藝術及忠諫情志意涵。若從中國辭賦史的流變觀之,漢賦固然往往失之“欲諷反勸”的結果,但漢賦始終重視諷諭旨趣,誠然歷歷可見,并且成為后代辭賦書寫的精神傳統及其當行本色,漢代大賦誠為其中重要典范,迄至唐代帝國,辭賦創作依然鼎盛,成果豐碩,幾可與漢賦相提并論,先后輝映,其中源自屈《騷》忠君諫諍精神與香草美人隱喻,在唐代辭賦創作里依然薪火相傳,繼踵芬芳。

唐代辭賦所展現的“香草美人”與忠諫精神兩大創作特色,除了遠承屈《騷》的文學傳統外,同時也與唐代帝國肇建之初唐太宗所樹立的君臣諫諍文化典范密切相系:唐高祖李淵即已重視隋朝危亡的殷鑒不遠,提出從諫如流的歷史經驗法則,迄至唐太宗的開誠布公,昭示天下,更念茲在茲視為唐代長治久安,歷代帝王子孫的治道要旨,故《貞觀政要·序》所謂“《貞觀政要》者,唐太宗文皇帝之嘉言善行,良法美政?!辈⒁灾鳛楹笫乐T帝“克遵前軌,擇善而從”的重要資治經典,而該書中除汲汲昭揭史鑒的治道旨諦外,更力申君臣諫諍之道的攸關君國興亡與政治得失,其中值得注意者,《貞觀政要》的編撰者吳兢乃是盛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史官與諫臣,開元初年即參予編撰史書,重新標舉唐太宗貞觀時期的治道典范,誠如《貞觀政要·序》所謂“于是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旨要,舉其宏綱”,其中更闡明“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庇纱擞^之,唐代開國以來,由太宗所樹立的君臣諫諍典范,對于盛唐玄宗開元之盛世的垂憲之功,由當時史官與諫臣吳兢負責編撰的《貞觀政要》著述宏旨,大體可以略窺其貌。

唐代辭賦所映現以忠諫精神及香草美人書寫,一方面源自屈《騷》的文學史系譜,而另一方面值得關注者,乃是唐代由太宗貞觀之治所揭橥的君臣諫諍傳統,于是二者合流乃成為唐代開元時期辭賦書寫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其中顯然涵攝辭賦書寫文化的傳統與世變兩方面,因此撰于此一階段的張九齡兩篇辭賦,從表面觀看,雖出以詠物賦的創作形態,然而就其內在的文化底蘊而言,誠與開元時期稍前呂向所獻《美人賦》以賦代諫,具有殊途同歸及彼此呼應的對應意涵,從而映現盛唐辭賦融會屈《騷》傳統與當代諫諍世變的重要文化底蘊。

二、貞觀與盛唐:《貞觀政要》與開元諫諍

唐玄宗即位初年,勵精圖治,大體頗能任賢納諫,并重視修史垂鑒締造盛世氣象,《舊唐書·玄宗本紀》謂“昌言嘉謨,日聞于獻納;長轡遠馭,志在于升平。貞觀之風,一朝復振?!庇纱丝梢?,開元前期的唐玄宗無論在任賢用能、求諫容納與移風易俗等等重大攸關治道宏旨的作為,基本上都繼軌于唐太宗貞觀之治的典范,于此之下,對于諫諍之臣,如吳兢及其《貞觀政要》的撰成皆具有重要的史學意涵,然則從另一面向,玄宗開元時期的政治前后變遷而言,唐玄宗開元朝前期,任用賢相,求諫納諫,言路大開,但也隨著四海升平,帝國繁榮,逐步出現德消政易,其中任相不賢及諫諍漸衰二者,尤其關涉吳兢《貞觀政要》的成書意義,因此由此書撰述緣起及其成書過程,儼然見證唐玄宗開元諫諍的前后變遷,并且如是的歷史脈動,適與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的仕宦遇合及辭賦書寫,存在著深切而重要的關系,而在張九齡稍前的呂向及其《美人賦》,更成為張九齡辭賦中“香草美人與開元諫諍”融會書寫的重要前賢典范,頗具對讀意涵,其中呂向與張九齡皆為唐玄宗開元時期的諍臣,既攸關當代諫諍風氣盛衰之秋,兩人的辭賦皆非單純出自屈《騷》“香草美人”書寫的隱喻復制或模仿,呂向《美人賦》與張九齡《荔枝賦》《白羽扇賦》雖取材有異,卻不謀而合地以“香草美人”之姿,映現唐玄宗開元諫諍的前后變遷,因此透過同為開元諍臣的呂向及張九齡辭賦的創作背景及其情志隱喻,與吳兢《貞觀政要》的撰寫本末,適得以勾勒并洞鑒唐玄宗開元諫諍的前后嬗變,及其對于上述唐代諍臣兼為賦家的創作牽動,從而體現盛唐史學與賦學交相關涉之一重要面向。

吳兢《貞觀政要》的撰寫緣起,當可溯至唐玄宗開元四年“宋璟為相,欲復貞觀之治”時期,吳兢奉詔參與編次,迄至開元八年,源干曜、張嘉貞二人新任宰相,正式任命吳兢“備加甄錄”,于是作者“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旨要,舉其宏綱”,才正式編撰此一著述,時當開元前期十年左右時間,正是唐玄宗廣開言路,下制求諫汲汲勵精圖治,追求長治久安的帝國盛世,因此此書開宗明義的前面章篇,重現任賢納諫等攸關君國之道的大綱要旨,除以第一《君道》《政體》冠于書首外,第二、三章即大肆標舉“任賢”、“求諫”、“納諫”、“君臣鑒戒”等命題,至于此書首揭《君道》、《政體》命題的論述中,也屢以貞觀君臣兼聽納諫的史實垂范玄宗,例如:

貞觀十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守天下難易?”侍中魏征對曰:“甚難”,太宗曰:“任賢能、受諫諍即可,何謂為難?”征曰:“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恃安樂而欲寬怠,言事吉惟令競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p>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茍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惟署詔敕、行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煩簡擇,以相委付?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p>

這些攸關貞觀之治的君臣諫諍論述,顯然正是吳兢作為史官及諫臣的雙重身分下念茲在茲的治道要旨。然則《貞觀政要》不憚其煩地高揭貞觀之治與君臣諫諍的歷史文獻,固然深刻體現玄宗開元初年效法太宗貞觀之治的求諫典范,也映現作者諍臣與良史合一的忠君體國形象,而他在開元五年前后所撰《上玄宗皇帝納諫書》,其實適可視為吳兢于開元八年正式承命奉撰《貞觀政要》并立中君王重視納諫的重要初始文本,其中首段即結合古今君臣諫諍故事,作為向玄宗上疏的主要史鑒依據,當時“玄宗初立,收還權綱,銳于決事,群臣畏伏。競慮帝果而不精,乃上疏曰:

自古人臣不諫則國危,諫則身危。臣愚食陛下祿,不敢避身危之禍。此見上對事者,言有可采,但賜束帛而已,未嘗蒙召見,被拔擢。其忤旨,則朝廷決杖,傳送本州島,或死于流貶。由是臣下不敢進諫。古者設毀謗木,欲聞己過,今對事,設木比也。使所言是,有益于國;使所言非,無累于朝。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夫人主居尊極之位,顓生殺之權,其為威嚴峻矣。開情抱,納諫諍,下猶不敢盡,奈何以為罪?……陛下初即位,猶有褚無量、張廷珪……等數上疏爭時政得失。自頃上對事,往往得罪,諫者頓少。是鵲巢覆而鳳不至,理之然也。臣恐天下骨鯁士以讜言為戒,橈直就曲,斵方為刓,偷合茍容,不復能盡節忘身,納君于道矣。

據《新唐書》載敘,吳兢“少厲志,貫之經史,方直寡諧比”。并且于玄宗開元年間屢見諫諍,除前文征引外,開元十三年玄宗“東封泰山,道中數馳射為榮”,吳兢乃依貞觀故事勸諫玄宗謂:“方登岱告成,不當逐狡獸,使有垂堂之危,朽株之殆?!贝送?,開元十四年,因六月大風,玄宗乃詔群臣論述得失,吳兢又上《大風陳得失疏》謂:

風,陰類,大臣之象??直菹伦笥矣屑槌忌脵?,懷謀上之心。臣聞百王之失,皆由權移于下,故曰:“人主與人權,猶倒持太阿,授之以柄?!狈蛱旖禐漠?,欲人主感悟,愿深察天變,杜絕其萌?!疾粍賽硱?。愿斥屏群小,不為慢游,……明選舉,慎刑罰,杜僥幸,存至公,雖有旱風之變,不足累圣德矣。

按吳兢于開元之際,頗以剛直著名,當世視之“良史董狐”,前述史傳有關吳兢的記載固然具體而微地見證其開元諍臣的重要形象,從而與所撰《貞觀政要》高揭君臣諫諍的宏旨互為表里,彼此呼應。

吳兢諫諍的相關史實,固然也得以略窺玄宗開元時期借鑒于貞觀之治的任賢納諫取向,然而卻也時而浮現玄宗初期廣求諫諍與任賢失人的式微隱憂,開元前期十年左右重視貞觀之風,儼然有日趨形式及虛應故事的變遷取向,此由開元十年后的相關史實載敘可以略窺其要,這一攸關開元諫諍歷史的前后消長及其嬗變,也可從《貞觀政要》始撰于開元初年,卻歷經其間吳兢本人自請外遷,并且一度因張說關系任史職,并且連上《請東封不宜射獵疏》《大風陳得失疏》二則,迄至開元十七年汲汲于諍臣職志的吳兢,終不為唐玄宗所容,因而外請為荊州司馬,因此《貞觀政要》雖終得以呈獻玄宗,然而從歷史資料完全不見玄宗有任何勖勉褒賞之回應,前后論述其中原因應可自其進獻所撰的《上貞觀政要表》略窺個中消息:

臣競言:臣愚,比嘗見朝野士庶有論及國家政教者,咸云:“若以陛下之圣明,克遵太宗之故事,則不假遠求上古之術,必致太平之業?!`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以來,未有如此之盛也?!劣谟觅t納諫之美,垂代立教之規,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煥乎國籍,作鑒來葉?!溆形|策名、立功樹德、正詞鯁義,志在匡君者,并隨事僉錄,用備勸誡?!u天鑒,擇善而行,引而申之,觸類而長?!感兄泻?,思之而無倦,則貞觀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S陛下念之哉,則萬芳幸甚,不勝誠懇之至,謹詣明皇門奉表以聞。謹言?!?/p>

按《新唐書》載吳兢于此年亦以“坐書事不當,貶荊州司馬?!彼^“書事不當”者,應非關涉《貞觀政要》的歷史內容,極可能源自上引《進貞觀政要表》中首尾口吻的溫厲不一,前文雖中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憲范,尚稱溫謙平和,然而歸旨所謂恥辱數言,顯然一派抗言諫君,不惜忤上的姿態,就此而言,對于當時已然倦于諫諍的唐玄宗而言,誠然坐實“書事不當”的罪名,卻也深切映現吳兢的諍臣與良史風范,唐玄宗開元諫諍與太宗貞觀之治,在開元前期之后漸行漸遠的歷史變遷。而如是的消長變遷,又具體牽動呂向《美人賦》與張九齡《荔枝賦》《白羽扇賦》書寫背后深層的諫諍文化意涵。

三、張九齡的諍臣身影及其謫遷背景

張九齡為唐玄宗時的著名宰相,素為史家及后世所稱譽,且同時又以文學風雅引領當時文壇,成為繼張說后的盛唐文宗,在唐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例如明代大儒丘浚曾于成化九年任職翰林學院侍講學士之際,為其詩文集撰序:

公之相業,是孰不知,其文則不盡知也。矧是集藏館閣中,舉是無由而見;茍非為卿后進者表而出之,天下后世,安知其終不泯泯也哉!是以不撰愚陋,僭書其首。

丘浚因緣際會于明代館閣中發現嶺南唐代先賢張九齡的詩文集,乃基于文史承傳發揚之志業,乃特為之撰序,并重申張九齡文史兼美不愧嶺南人物之首的絕代風華:

古今說者咸曰:唐相張文獻公,嶺南第一流人物也?!w自三代,以至于唐,人才之生,盛在江晁。開元、天寶以前,南士未有以科第顯著、而公首以道侔伊、呂科進;未有以詞翰顯著者,而公首掌制誥內供俸;未有以相業顯著,而公首以相玄宗?!墒且杂^,公非但超出嶺南,蓋江以南第一流人物也?!迫倌曩t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乃有唐一代第一流人物也。然公聲名燁燁,在人口耳,非直以其相業,在當時且甚有文名,……張說謂其出詞人之冠。又興徐堅許其文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柳宗元亦謂其能以比興兼著述。

由此觀之,張九齡的“比興兼著述”誠然早為唐代學者文士所矚目,從其現今傳世的詩文觀之,除了約占大半的應用文書如詔令、奏疏等廟堂著述篇章為外,仍有許多富于《詩》《騷》比興的豐富的詩賦,其中主要為詩歌作品,至于辭賦主要撰有《荔枝賦》《白羽扇賦》兩篇,從命題而言,固然皆詠物之作,然而若進而探索其撰寫背景及情志原委,則兩篇辭賦所能映現的歷史與文化意涵,顯然深切關涉盛唐開元年間唐玄宗關于貞觀之治中,任賢納諫等重要治道命題的消長變遷,楊其撰于開元晚期的《白羽扇賦》,乃是獻賦玄宗之作,并獻賦因果始末,則攸關玄宗朝開元諫諍前受嬗變的歷史脈動,誠然并非單純的貴游奉制或游戲助興之作,因此藉由當時君臣諫諍之互動及嬗變面相重新加以審視,對于張九齡辭賦書寫,尤其獻賦背后的情志脈動及其意涵,應可有進一步的洞鑒與掌握。

張九齡在史學上固然以唐代名相著稱,然則從其于開元二十二年正式任命宰相之前的仕宦生涯里,向來即頗以諍臣形象居朝立官,因此從其早在開元前期玄宗即位之初,力圖重現太宗盛世貞觀之治,而當時大開言路,任賢納諫,此間張九齡因任職宣義郎左拾遺內供奉,職志所在即針對朝廷對地方長官的長期以來的任才不當直接封書進諫:

臣所以上事,以臣愚見,開當時尤切,不敢飾詞?!]每勤,德音屢發,然猶黎人未息,水旱為憂。臣竊伏恩之,由然矣,臣開乖放之氣,發為水旱,天道雖遠,其應甚速?!瓫r今六和之間,元元之眾,莫不懸命于縣令,宅生于刺史。陛下所與共理,此尤親于人者也,多非其任,徒有其名?!且匀酥?,宜得其賢;用才之道,宜重其選?!m使賢人君子,從此遺逸,斯每明代之闕放,有識者之所嘆息也?!冀袼陨洗淌?、縣令等事,一皆指實??v臣所欲變法,不合適宜,伏望更發睿圖,及詢于執事,作為常算,振此穎風。使官修其方,人受其福,天下幸甚。夫為陛下聰明神武,動以圣斷,正當可為之運,未行反本之法。微臣企竦,竊有所望?!粍賶m路裨補之誠。

張九齡初步仕途即頗以諍臣自任,其中當然也明顯映現玄宗開元初年汲汲以貞觀之治為范,從而廣開言路的盛世氣氛,同時張九齡念茲在茲的諫諍職志,往往又體現在對當時宰相施政,甚至于任用宰相的商榷上,例如開元初年上書宰相姚崇之事,即展現立朝諍臣的身影,并徙而深獲姚崇的嘉勉:

明主在上,君侯為相,……為君侯之計,謝媒介之徒,及雖有所長,一皆沮抑,專謀選眾之舉,昔彼訕上之失。禍生有胎,亦不可呼。嗚呼,古人有言“御寒莫若眾裘,止謗莫如自修?!毙拗翗O,何謗不息?勿曰無害,其禍將大?!侵凰饺?,可以為婦矣;士不茍進,可以為臣矣。此君侯之度內耳,寧用小人之說為?固知山藏海納,言之無咎;下情上達,氣用和洽。是以不敢默默而已也。

張九齡時任左拾遺,固然不乏職責所需,但直言不諱宰相用人之得失是非,不顧個人禍福的諍臣風骨,反而深獲姚崇贊許與共鳴:

忍辱箋翰,喜慰攸集;退自循省,慚懼亦深。實智力之所不逮也,宜朝廷之所見責也。本凡近之才,素非經濟之具,叨承過聽,謬膺朝委。自及長,從微至著,惟以直道為業,匪以曲路期通。歷官三朝,年逾一紀,凡所稱薦,罕避嫌疑?!宋┎幻?,敬承厥休,持當座銘,永為身寶。

此外,開元稍后的宰相張說乃是最初賞擢張九齡的恩公,然而張九齡仍然不乏進諫之舉,據《新唐書》載:

時張說為宰相,親重之,與通譜系,常曰:“后出詞人之冠也?!边w中書舍人內供奉,封曲江南,進中書舍人。會帝封泰山,說多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也,先登封告成,千載之絕典,而清流隔于疏恩,胥吏乃濫章,恐制出,四方失望。方進革,尚可以改,公宜審計?!?/p>

其后因宰相張說并未采納張九齡建言,果然招致謗讒因而罷相,而張九齡亦遭遇池魚之殃,并“改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里,固表換荊州督督,徙桂州,兼領南按察選補史?!倍鴱埦琵g《荔枝賦》即撰述于此一時期。

因此他初至荊州任上所撰《荊州作二首·其一》即流露自身直道立朝,因而招致“身退毀亦隨”的空前困境,因此篇末感慨系之,并歸旨于屈《騷》香草美人之思:

秋風入前林,蕭瑟鳴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嘆何人知?;鲁擅涣?,志存歲已馳。五十而無聞,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飾,直道如不羈。未得操割效,忽復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毀亦隨。悠悠滄江渚,望望白云涯。露下霜且降,澤中草離披。蘭艾若不分,安用馨香為?

由此觀之,從張九齡由中原京城謫遷蠻荒的宦海浮沉,從表層觀之,他直道盡言擇善固執的立身行事風格,因此才在《荊州行》的詩歌作品中,流露其因直道不羈,終致朝中身退毀隨的仕宦困境,同時從玄宗在開元十年后雖然仍標榜納諫,但似已逐漸對于臣下諫諍漸呈虛應甚至不悅之態度,此事從張九齡于開元十二年因太史奏日食之事,而獻呈《賀太陽不虧狀》謂“今日日出,百司瞻仰,光景無虧?!袼分?,應蝕不蝕”后,唐玄宗御批:

一昨有司奏太陽當虧,孰云交分,亦系休咎?!魸h家日蝕之變,則舉賢良,招直諫,蓋思補過以答其咎也。曷若勤于未兆,預以圖之。招諫登賢,以先天意,當與卿等夙夜為心。

然則另一方面,前文開元諍臣吳兢奏疏所論,或則同一時期諍臣呂向撰成于開元十二年左右的《美人賦》事,玄宗由初始震怒迄至因張說緩頰,因考慮后世史家觀感,才勉為其難,翻轉初衷的發展本末觀之,顯然已非開元初年念茲在茲力圖重現貞觀之治的唐玄宗:

呂向東平人,開元初,上《美人賦》,忤上。時張說作相,諫曰:“夫鬻拳脅君,愛君也。陛下縱不能用,容可殺之乎?使陛下后代有愎諫之名,而向得敢諫之直,與小子為便耳,不如釋之?!庇谑浅卸魈匕菅a闕,賜采百段、衣服、銀章、朱紱,翰林待詔。頻上賦頌,皆主諷諫。兼皇太子文章及書,官至給事中、中書舍人、刑部侍郎。文詞學業,當代莫比。

由上述開元之中期的玄宗納諫任賢,已然漸趨名實不一的歷史事實觀之,張九齡雖因張說罷相而受池魚之禍,外謫南荒,因此其后才有《荔枝賦》的撰寫,就開元十年之后玄宗朝的納諫任賢嬗變脈動而言,誠然其來有自,換言之,《荔枝賦》以君臣遇合的書寫主題之下,誠然攸關當時君臣之際的納諫任賢此一重大治道命題,并從而于其詩文中藉由香草美人之思,映現直道諍臣身影及其仕宦困境。

此外,張九齡的詩歌代表作品《感遇詩》十二首,雖非一時之作,然而其中彌漫屈《騷》香草美人之思與謫遷不遇情懷,而開元十五年及開元二十五年二次作者由京城南謫外任的情志書寫,故其中屈《騷》身影往往躍然字里行間,例如: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青鳥跂不至,朱鱉誰云浮。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感遇》詩這模擬興之作,藉由屈《騷》香草美人隱喻作者好修忠君以直道自持,卻遭群邪嫉忌,終致謫遷南荒的命運,這些作品因創作時間難以測定,甚至不少可能出于后來罷相荊州長史期間所撰,然而如是藉由謫遷南荒,觸興屈《騷》香草美人之思,就其基本情懷而言,其實大體應同樣可以作為前此開元十五年因張說罷相之際,張九齡隨之遭受朝廷排擠謫放洪州、桂州等南方的處境。因此,清代學者陳沆《詩比興箋》即提出《感遇·其七》與撰于此一時期的《荔枝賦》可以對讀,此外大體撰于開元十五年南荒謫遷的《南荒雜詩五首》,為集中體現張九齡的香草美人之思,例如:

孤桐亦胡為,百尺傍無枝。疏陰不自覆,修干欲何施。高岡地復迥,弱植風屢吹。凡鳥已相噪,鳳凰安得知。

湘水吊靈妃,斑竹為情緒。漢水訪游女,解佩欲誰與。同心不可見,異路空延佇。浦上青楓林,津傍白沙渚。行吟至落日,坐望秖愁予。神物亦豈孤,佳期竟何許。

然則上述詩為固然得以略窺作者忠君去國的香草美人之思外,其中更值得關注者,乃在《雜詩·其五》更進而揭示作者固守直道卻遭斥逐的自我諷諭:

木直幾自寇,石堅亦他攻。何言為用薄,而與火膏同。物類有固然,誰能取徑通。纖纖良田草,靡靡唯從風。日夜沐甘澤,春秋等芳叢。生性茍不夭,香臭誰為中。道家貴至柔,儒生何固窮。終始行一意,無乃過愚公。

此詩雖仍融合屈《騷》香草美人比興手法,然而卻更顯著地揭橥所以遭斥南楚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以直道砥礪,并且擇善固執的結果。由此觀之,從上引《雜詩》及《感遇》等相關詠懷書寫,固然明顯重現如屈原遭群邪讒蔽,謫遷放逐的香草美人書寫范式,然則更重要意義,仍在深刻映現作為與屈原源出同質的直道忠諫情志,因此,其中所揭遇合時命的感慨,應僅是作品的表層主題所在,更為深層的書寫意涵,仍在遇合書寫之下所映現的直道自許的諫臣身影,而張九齡的詠懷詩往往可揭示如此的直道諫諍論述,例如:

已矣直躬去,平生壯圖失。

平生去外飾,直道如不羈。

茍能秉素節,安用叨華簪。

蘿蔦必有托,風霜不能落。

不諂詞多忤,無客禮益卑。

喬木凌清靄,修篁媚綠渠。

良公世不容,長公心亦褊。

張九齡撰于謫遷南方的詩歌誠然大量運用香草美人之思,抒發具君子好修,事君直道,卻終見放斥逐南楚的屈《騷》身影,及其謫遷書寫質素,然則《荔枝賦》之香草美人隱喻及君臣遇合論述,誠與上述《感遇》等相關詩作之屈《騷》比興同質異構,互為表里。

四、遇合與諫諍:《荔枝賦》的屈《騷》變創及其謫遷論述

《荔枝賦》撰于張九齡十五、十六年左右,即以西掖中樞舍人之職,自京城謫遷南楚洪州、桂州等地,《荔枝賦》基本上借鑒屈《騷》的香草美人比興手法,首先以其果美,作為內美好修的君子隱喻:

按張九齡最初受到宰相張說的賞識,其后科考擢進士及第,遂正式開始仕宦之途,由“始調校書郎,以道牟伊、呂科策高第,為左拾遺?!庇墒菑埦琵g每每以直道諫言的諍臣形象,立于玄宗朝廷,據《新唐書》載:

時玄宗及位,未郊見,九齡建言:“天,百神之君,王者所由受命也。自古繼統之主,必有郊配,盡敬天命,報所受也。不以德澤未洽,年谷未登,而闕其禮?!菹陆B休圣緒,于今五載,而未行大報,考之于經,義或未通。今百谷嘉生,鳥獸咸若,夷狄內附,兵革用弭,乃怠于事天,恐不可以訓。愿以迎日之至,升紫壇,陳采席,定天位,則圣典無遺矣?!?/p>

由是觀之,初步上仕途的張九齡雖然頗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諍臣姿態,直道事君,因此從史書所載觀照,其雖經由張說賞識與推薦,并逐漸受到唐玄宗之重用,引為左右,繼任中書舍人,誠如張九齡曾自述“臣渥蒙玄宗之恩,荒陬孤生,陛下過聽,以文學用臣?!比欢鴱氖穫鞯南嚓P載敘,幾乎主要集中體現張九齡直道事君的諍臣言行,因此就《荔枝賦》的旨趣及內容而言,固然作者明顯重在以出生于南國,及殊異于龍眼等果的荔枝,隱喻自身君子美士的內美好修,《荔枝賦序》所謂:

南??こ隼笾ρ?,每至季夏,其實乃熟,狀甚環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种^龍眼凡果,而與荔枝齊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龍眼相比:是時二方不通,傳聞之大謬也。

然而其中值得玩味深思者,乃在就《荔枝賦》之所撰作時間及其背景而言,并非開元初年渴望俟時遇合于明君賢相,與初出嶺南故鄉茅廬的張九齡,反之,撰于開元十五年左右的《荔枝賦》,乃是早已遇會于玄宗與宰相張說,并且以文學隨侍皇上左右的中書舍人,然而《荔枝賦》之撰乃是因張說罷相事牽連而謫放南荒,此時的張九齡顯然已非懷抱學優求仕,一心渴望功名的心態與情境,然則《荔枝賦》中此起彼落的郁會感慨及其困境指涉,應該另外從宰相張說與作者兩人前后遭讒謫斥之事,按圖索驥地加以探索。

如前文所述,張說罷相一事從史書載敘內容觀之,固然緣由于張說不能審慎忌諱,且直道任事,因而觸怒御史中丞宇文融,借機彈奏詆毀:

御史中丞宇文融方事田法,有所閱奏,說輒建議違之。融積不平,九齡為言,說不聽。俄為融等痛詆,幾不免,九齡亦改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里,故表換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嶺南按察選補使。

由是觀之,張說的罷相固然源自得罪御史中丞宇文融,卻同時映現其平生直道任事,無所忌諱的一貫行事作風,此事亦可由其為娛悅耳目的潑寡胡戲而上書力諫得知,然則觀微知著可以略窺張說直道不諱的仕宦風格,如其始任相之際,亦時有諷諫玄宗之舉,例如:

據史傳載,張說乃是一位“敦氣節,立然許,喜推藉后進,于君臣朋友大義甚篤?!朴萌酥L,多引天下知名士,以佐佑王化?!熳幼鹕薪浶g,開館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說倡之?!币虼?,對于富有才學又直道事君的后進張九齡,張說誠然貴拔擢,也因此兩人相知,同氣相求,因此張九齡稱譽其“義有忘身之勇,忠為社稷之術,文武可憲之政,公侯作捍之勛?!币虼藦埦琵g撰于開元二十年,亦即《荔枝賦》后四年左右的《燕國公墓志銘》,仍然念茲在茲地揭示張說“起家太子校書,迄于左丞相,官政四十有一,而人臣之位極矣?!笔嘶碌娘@耀背后,誠然也歷經“休聲與偕,升降數四”中“守正而見逐者一,遇坎而左遷者二”的罷相謫遷困境,誠然與其直道事君而“明未聯而先睹,聽有余而每黜”的情操及職志攸關,張九齡對于張說的公忠體國及直道事君可謂推崇備至,因此除以文學才美為張說賞識外,更汲汲以直道為仕宦志業,這一點應該也是兩人深契的另一重要關鍵。

《荔枝賦》既撰于張說罷相,且以直言不忌,觸忤宇文融及李林甫等人,因此朝中與張說有同宗師友之情的張九齡,即使位為侍從皇上左右,貴為中書舍人,亦不免遭受株連,然而張說“即罷政事,在集賢院專修國史,又乞停右丞相,不許。然每軍國大務,帝輒訪焉?!眳s仍因“隱甫等恐說復用,巧文詆毀,素忿說者又著《疾邪篇》,帝聞,因令致仕?!庇墒怯^之,君臣遇合之難對于熟知個中滋味,又深歷其境的張九齡必然感觸良深,所撰《荔枝賦》的香草美人之思及其君臣遇合論述,誠然必須回歸張說與張九齡以直道為志,立朝仕宦的面向加以解讀,方能掌握其中更為深層的情志脈動及其內在旨諦。

張九齡《荔枝賦序》以荔枝喻君臣遇合,謂“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遠不可驗,終然永屈。況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間,茍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敝^賦序所謂“未效之因用”、“無譽之間”顯然并非一般性的公義指涉,就當時以任中書舍人的張九齡或宰相張說而言,不能不說仕宦顯耀,然則此賦的遇合旨趣,究應何所指涉?按此賦序結語歸旨于“茍無深知,與彼何以異也?!眲t謂“深知”,就當時張說、張九齡兩人仕宦的處境而言,應是諷諭玄宗之知賢任用,卻不能深信不疑,甚至仍將張說罷相,作者自己也謫遷外任,如是的遺憾悲懷,誠然托旨于以荔枝隱喻的香草美人之思,作者于賦中高揭荔枝之“靈根所盤,不高不卑,陋下澤之沮洳,惡層崖之崄巇?!闭鞘烤恿⒊L范,而“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圣賢重訓,就張說與張九齡忠君奉國,以直道諫諍的仕宦的實際觀之,誠然更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志道精神,故此賦頌揚荔枝“綠穗靡靡,青英苾苾,不豐其華,但甘其實。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質”的修美特質,因此如是美果荔枝,可如“體露仙液,令心修體泰”,更可“益氣而治內”,從而指涉其治身如治國的治道旨奧;換言之,張九齡《荔枝賦》指涉任用賢能直道之士,乃是君國治道要義。

《荔枝賦》的篇末歸結一段,尤其值得玩味深思,如是可以“溢氣而治內”的南國佳果,固然“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其珍可以羞王公”,然而何以卻淪謂君門九重,斯美獨遠的謫遷困境:

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山五嶠兮白云千里兮青楓,何斯美之獨遠?嗟爾命之不逢!

居于廟堂之上,常侍玄宗左右的張九齡,一日謫遷于江楓千里的南國,所以如是君門九重與孤絕難通的謫遷情懷,于是遇合無定與宦海沉浮之思,遂一一不可掩抑地躍然于《荔枝賦》的字里行間,因此篇末歸旨于遇合之數的迷惘與悲思:

每被銷于凡口,罕獲知于貴躬。柿何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其中誠然映現張九齡謫遷南國的悲思無奈,就其自身仕宦遇合歷程而言,最初即榮幸受到宰相張說之貴擢薦用,兩人也先后見重于唐玄宗,然而素以直道事君的兩人,卻也遭逢罷相或謫遷的命運,遇合之數難言無憑而感慨系之,從而寓托旨趣于《荔枝賦》,唯其中所以“何斯美之獨遠,嗟爾命之不逢”之一重要原由,乃在“每被銷于凡口,罕獲知于貴躬”。因此以南國荔枝所展開遇合論述,儼然化身為張九齡展現屈《騷》香草美人之思的書寫變創,而其中更為深層的關鍵,仍于屈原忠諫事君精神本質的異構同質,唯張九齡辭賦所映現屈《騷》身影,還攸關唐代政治諫諍文化的嬗變命題,則需另從張九齡《荔枝賦》與《白羽扇賦》之對讀,加以論述。

五、遇合與棄捐:《荔枝賦》《白羽扇賦》之對讀及其與開元諫諍之對應

《荔枝賦》的香草美人隱喻及其遇合論述,乃是開元十五年后因張說罷相而與之有同宗師友的張九齡隨之謫遷南國所撰;相形之下,另一篇《白羽扇賦》則是開元二十四年夏張九齡任職宰相之作,據其《白羽扇賦序》云:

開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將軍高力士賜宰臣白羽扇。某與焉,竊有所感,立獻賦。

然而其中值得關注者,則是就在《白羽扇賦》呈獻玄宗的次年,即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玄宗正式下詔罷免張九齡右丞相職,并謫遷荊州大都府長史,當時主要背景,則因張九齡所引薦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李林甫所引薦任相的牛仙客殊非適任之才所致,據《資治通鑒》載錄:

二十五年夏四月,辛酉,監察御史周子諒彈牛仙客非才,引讖書為證。上怒,命左右?于廷殿,絕而復蘇;仍杖之朝堂,流瀼州,至藍田而死。李林甫言:“子諒,張九齡所薦也?!奔鬃?,貶九齡荊州長史。

由此觀之,開元十五年左右所撰《荔枝賦》乃是張九齡藉由《屈騷》香草美人手法隱喻張說與自身,攸關君臣遇合的謫遷觀照;據此審視作者撰于開元二十四年的《白羽扇賦》基本上固然仍不外以羽扇隱喻君臣遇合主題,但采取并非謫遷期間的自我困境問對,而是藉由敬謝玄宗贈扇,寓托罷相焦慮,及其字里行間卻遇合諷諭,相形之下二者間乃是形似神異的香草美人隱喻;因此《白羽扇賦》固然緣自謝恩獻賦,文字簡短,然而油然映現作者游移于遇合與棄捐的仕宦焦慮:

當時而用,在物所長。彼鴻鵠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煩暑,可致清涼;豈無紈素,采畫文章;后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攜密邇,搖動馨香。惟眾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當?而竊恩于圣后,且見持于未央。伊昔皋澤之時,亦有云霄之志;茍效用之得所,雖殺身而何忘!肅肅白羽,穆如微風,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于篋中。

此賦前半大體以羽扇見持圣上,可以消暑致涼,作為唐玄宗與作者過往君臣遇合的隱喻,然則《白羽扇賦》篇末則曲終奏雅歸旨于“秋氣之移奪”與“殺身而何忘”的悲壯氛圍之中,相形之下,就其時令指涉而言,無論荔枝或羽扇皆以炎夏之美遇合于明主,但《荔枝賦》篇末旨趣僅僅寄慨于遇合之數難定;而作者罷相前夕所撰《白羽扇賦》則重在金秋之際暑熱移奪,羽扇見棄的仕宦焦慮,此賦就其書寫承傳而言,誠然源自屈《騷》香草美人的傳統隱喻,然而以秋扇見棄的典故,則明顯借鑒漢代班婕妤的《怨歌行》,如是原詩因失寵恩弛的愛情宮怨書寫,化身為作者君臣遇合,一朝變色的變創隱喻,故從創作特質而言,這兩篇賦皆承傳屈《騷》香草美人手法,卻各具變創,然而從其情志隱喻而言,《白羽扇賦》顯然較諸《荔枝賦》遇合不定論述,更富于憂危生死的焦慮隱喻。

其次,殊堪玩味者還在張九齡因御賜羽扇謝恩獻賦之后,唐玄宗的御批文學:

朕頃賜扇,聊以滌暑;卿立賦之,且見情愫。詞高理妙,朕詳之久矣。然佳彼勁翮,方資利用,與夫棄捐篋笥,義不當也。

由唐玄宗對宰相張九齡的響應內容觀之,文字言簡意賅,并且文末不無撫慰之意,然而就史書所載加以審視,開元時期的唐玄宗已然對于群臣諫諍明顯倦怠不耐,然則張九齡此賦托物諷諭,著意敷衍,故《新唐書》載“帝雖優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祿養恩矣?!蔽ㄎ闹兴^“持祿養恩”實即指涉群臣鑒于張九齡直道進言卻徒勞無效,全然不見皇上正面回響的諫諍困境;換言之,由此一段史書內容觀之,《白羽扇賦》深刻映現了當時唐玄宗與張九齡間諫諍之門已然阻絕,而所謂君臣遇合已然杳如昨日美夢,不堪追憶。因此,若從《白羽扇賦》撰寫前后張九齡不一而足直道諫諍之后,唐玄宗具體響應加以審視,則不難洞鑒其中機杼與原委。據史書所載,開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欲采李林甫之言,準備任命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斬敵之功,擢賜侍中事,或其后“將以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力諫不可,因而觸怒唐玄宗且無改于上意的事實,亦得以略窺君臣昔日遇合與開元諫諍之途已然日薄西山,一片黯淡:

九齡執曰:“不可。尚書,古納言,唐家多用舊相,不然,歷內外貴任,妙有德望者為之。仙客,河、湟一使典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謂何?”又欲賜實封,久齡曰:“漢法非有功不封,唐遵漢法,太宗之制也?!菹?,錦可也,獨不宜裂地以封?!钡叟唬骸柏M以仙客寒士嫌之邪?卿固素有門閥哉?”九齡頓首曰:“臣荒陬書生,陛下過聽,以文學用臣。仙客擢胥吏,目不知書。韓信,淮陰一壯夫,羞絳、灌同列。陛下必用仙客,臣實恥之?!钡鄄粣?。翌日,林甫進曰:“仙客,宰相才也。乃不堪尚書邪?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钡塾墒怯孟煽筒灰?。

張九齡以為當時宰相進言諫諍,仍然徒勞無功,由此觀之,任賢諫諍而君臣遇合的貞觀典范對開元晚期的玄宗朝而言,誠然已是江河日下,一去不返,故《新唐書》謂”九齡既戾帝旨,固內懼,恐遂為李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庇墒怯^之,張九齡《白羽扇賦》的“遇合與棄捐”論述,其實正是出自于前此的諫諍困境,兩者之間實為互為表里與互相發明成的一體兩面。

至于張九齡的直道諫諍,開元二十年后更是歷歷可見,例如撰于〈白羽扇賦〉同一年稍遲八月千秋節的《千秋金鏡錄》正是張九齡直道諫諍風范的另類體現,據《資治通鑒》載:

(開元二十四年)秋八月壬子千秋節,群臣皆獻寶鏡。張九齡以為,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乃述前世興廢之源,為書五卷,謂之《千秋金鏡錄》上之。

張九齡于萬歲千秋節,群臣獻鏡歌頌之際,能然念茲在茲君國治道,對于當時已然宴安漸怠的唐玄宗而言,不啻為醍醐灌頂的一大諷諭。不僅如此,同一年張九齡對于攸關李唐太子之事,亦不惜忤上,直道諫君:

及為相,諤諤有大臣節。當是時,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齡議論必極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武惠妃謀陷太子瑛,九齡執不可。妃密遣宦奴牛貴兒告之曰:“廢必有興,公為援,宰相可長處?!本琵g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為動色,故卒九齡相而子無患。

然而次年唐玄宗固仍有意廢立太子李瑛,且召集宰相會商,卻藉由李林甫所謂”此陛下家事,非臣等宜預?!睔q罷除瑛太子位,因此前后對照可知唐玄宗亦有意別立太子,當礙于張九齡力諍直言而勉強延宕,而李林甫之蔽上諂君固當為張九齡所不齒,故范祖禹謂:“明皇三太子之廢,系于李林甫之一言,其得未廢,系于張九齡之未罷?!庇墒强梢姀埦琵g的直道諍臣風范,在開元朝乃是重要代表典范,故《資治通鑒》謂唐玄宗:

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道,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

由是觀之,張九齡《白羽扇賦》香草美人之思,及屈《騷》身影的書寫表層背后,可以《資治通鑒》載錄君臣對話內容作為張九齡《荔枝賦》迄至《白羽扇賦》中君臣遇合困境及其諫諍脈動的重要歷史箋注:

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書!九齡書生,不達大體?!鄙蠍?,明日,后以仙客實封為言,九齡固執如初。上怒,變色曰:“事皆由卿邪?”九齡頓首謝曰:“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于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盡言?!?/p>

六、結論——香草美人與開元諍臣:張九齡賦的傳統論述及其世變意涵

張九齡在史學上是以盛唐開元名相著稱,然而關于他的文學世界向來關注相對薄弱,近年來如大陸學者熊飛、顧建國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勤于耕耘,先后出版張九齡的年譜與文學校注,對于張九齡在文學創作的研究,提供嶄新的基本文獻與參考文本,本文的撰寫也借助兩位學者的學術成果,而更主要關注于張九齡文學與史學兩大范疇相關著述之對讀與會通,并集中焦點于張九齡相對罕見論述的兩篇辭賦作品《荔枝賦》與《白羽扇賦》上面,其中《荔枝賦》向來尚見討論,而《白羽扇賦》則幾乎不見相關研究,故文本更著重于張九齡僅見傳世的這兩篇辭賦間承傳屈《騷》香草美人比興傳統的共同歷史脈絡,與文學譜系,并進一步探索二者所分別展開的遇合書寫及其歧異所在,并進一步觀照張九齡看似同樣出之以遇合主題書寫的前后兩篇詠物賦,分別與張九齡從仕宦到罷相之心路歷程的聯系與對讀,從而在其中所深刻映現的開元諫諍之前后嬗變,及其攸關由志在重視映現張九齡《荔枝賦》與《白羽扇賦》的書寫,雖非如開元稍前呂向《美人賦》以賦代諫的創作策略,卻轉而藉由屈《騷》香草美人的傳統范式,展開攸關開元當代君臣遇合及其直道諫諍的書寫隱喻,因此,藉由盛唐開元盛世張九齡兩篇辭賦與當代史學文獻《貞觀政要》,及相關史料如新、舊《唐書》與《資治通鑒》的對讀,大體可以略窺張九齡辭賦書寫承傳屈《騷》傳統外的世變脈動,進而體現盛唐名相辭賦的另一面史學意涵,由此觀之,張九齡辭賦適為“香草美人”與“開元諍臣”二大命題的互為表里,提供一具體而微的重要范例。

〔注釋〕

①其文謂:“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禹湯之祇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狂,傷羿、澆之顛隅,規諷之旨也;虬龍以諭君子,云霓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恕之辭也。觀茲四事,同于〈風〉、〈雅〉者也?!眳⒁姡海﹦③淖?,陸侃如、牟世金譯注《文心雕龍》,齊魯書社1996 年版,第129-130 頁。

②參見拙作《白詩與香草美人》《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 年版,第2 頁。

③其謂“詩莫盛于唐,賦亦莫盛于唐??偽?、晉、宋、齊、梁、周、陳、隋八朝之眾軌,啟宋、元、明三代之支流。踵武姬漢,蔚然翔躍,百體爭開,昌其盈矣?!眳⒁婑R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第154 頁。

④謂張說答以“事已決矣,悠悠之言不足慮?!币虼嗽庥鏊嘏c張說不合的御史中丞宇文融見縫插針地在玄宗面前加以痛斥,終致罷相之禍,而張九齡因此出任外官。參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26,臺北鼎文書局1998 年版,第4427 頁。

⑤熊示以為當撰于開元十五、十六年左右。參見熊飛校注《張九齡集》卷5,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419 頁。

⑥注文謂以其《感遇》十二首“要非一時之作,當是后人收集命名?!潴w蓋仿阮籍《詠懷》、庾信《擬詠懷》、陳子昂《感遇》而作?!眳⒁娦茱w校注《張九齡集》卷2,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172 頁。

⑦以張九齡詩中心境,仍不乏對朝廷有較強烈的期待,推測其詩恐非開元二十五年罷相荊州時所作,應為鎮守洪州期間所作。參見熊飛校注《張九齡集》卷4,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335 頁。

⑧文謂:“九齡開元十至十三年曾在中書省任中書舍人;……九齡開元十四年至十八年,歷洪、桂等州刺史,故文應作于此間?!逗慰肌分美砗橹迥?,暫移系開元十六年?!眳⒁娦茱w校注《張九齡集》卷5,中華書局2008 年版,第419 頁。

⑨《新唐書·張九齡傳》謂“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嘆曰:‘是必致遠’,會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眳⒁娝巍W陽修、宋祁撰《唐書·張九齡傳》卷126,臺北鼎文書局1998 年版,第4424 頁。

⑩按此祭文撰于開元十九年。參見唐·張九齡《故開府儀同三司行尚書左丞相燕國公贈太師張公墓志銘》,《張九齡集》卷17,第951 頁。

〔1〕牛致功.唐代的史學與通鑒〔M〕.西安:陜西師大出版社,1989.

〔2〕(唐)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后晉)劉煦.舊唐書·玄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許道勛、趙克堯.唐玄宗傳〔M〕.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

〔5〕(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臺北:鼎文書局,1998.

〔6〕(唐)張九齡撰,熊飛校注.張九齡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熊飛.張九齡年譜新編〔M〕.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8〕簡宗梧、李時銘編.全唐賦(卷19 之唐·竇眾《述書城》)〔M〕.臺北:里仁書局,2011.

〔9〕顧建國.張九齡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陳沆.詩比興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宋)范祖禹.唐鑒·玄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辭賦張九齡貞觀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淺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代啟示
什么叫辭賦及其與對聯的關系
張九齡智諫唐明皇
張九齡: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辭賦創作理論研究
一代名相張九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