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位法教學中應強調和聲思維的重要作用

2015-07-13 02:08鄭軼超
藝術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對位音程譜例

鄭軼超

對位法教學中應強調和聲思維的重要作用

鄭軼超

在對位法教學中存在“數音程”而脫離和聲的現象,傳統音樂中對位法不可能脫離和聲。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復調音樂深受蘇聯復調音樂理論體系的影響,其中音程思維對我國復調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通過“數音程”現象引發思考,進一步探討在對位法教學中應強調和聲思維的重要作用。

對位法 和聲思維 音程

作曲家江定仙曾說過:“從音樂發展的歷史來看,對位法產生在先,和聲學產生在后;從教學程序來看,和聲學學習在前,對位法學習在后。這是因為近代的音樂比較廣泛地運用和聲手法,因此在教學上采取了先近后遠的方法。事實上,近代的對位法,也都是有和聲作為基礎的,沒有和聲學的底子,對位法的教學也難以進行?!雹贄钣陆淌诘摹秾ξ环ā窌袑懙剑骸巴ㄟ^實踐,通過研究 每一位作曲大師的創作和他的思維過程,我們發現,和聲與對位法不是兩門不同的學科……沒有對位法,和聲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和聲,對位法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弊髑疑M┮苍岬剑骸昂吐曌鳛橐魳芬刂?,普遍存在于復調音樂與后來的主調音樂之中,復調音樂雖以對位為其寫作方法,但其中存在著和聲的作用,并受和聲的制約,扎利諾曾提出對位是各聲部進行的一種和聲?!雹诤吐暿且魳防碚摰幕A,也是對位法這門學科的基礎,學生學習對位法時,也不可以脫離和聲思維。由于學生寫作中“數音程”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那么對位法教學中應強調和聲思維的重要作用。

一、“數音程”現象

現在的對位法教學中,學生“數音程”的現象普遍存在二聲部對位寫作中。大多數學生只記住不能平行五度和八度,二度、四度、七度是不協和音程,不能出現在強拍并且需要解決等等。但是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大多數人都回答不上來。為什么不可以平行五度、八度和隱伏(同向)五度,隱伏八度呢?就八度音程而言,它是極完全協和音程,音響空洞,平行八度的出現會破壞聲部的獨立性,聲部進行的傾向性減弱,和聲功能性也被削弱。為什么四度被當作是不協和音程呢?原因在于形成了四六和弦。那為什么四六和弦就不可以使用呢?這是由 16世紀的音樂風格所決定的,這與文藝復興時期帕萊斯特里那等作曲家所遵守的法則相吻合,那個時期作曲家們喜歡使用和弦的原位與第一轉位。在分類對位法練習中,根據固定調寫作對位聲部時,學生們的寫作套路一般是一上來就是數音程度數,比如固定調(C 大調且在高聲部)中的一個音是 G,第一反應就是數三度或者六度,然后把相應的音填在對位聲部,以此類推最后完成寫作。規則上沒有錯誤,可是這個G音到底是屬和弦呢主和弦呢還是三級和弦呢?這種和聲思維如果不在開始的時候培養起來,以后的多聲部寫作會遇到各種問題。

音程是和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音程都必然具有和聲和旋律的特性。只用音程思維創作,會產生許多問題:

1.音程組合難以清楚的顯現和聲功能

音程由兩個音組成,這種組合是隨機性的。任意組合導致縱向結構的無序化,從而無法劃分音樂的結構。在和聲理論中,三和弦是能夠保證縱向結構的有序性的。以主三和弦為例,它是由主音上方三度疊置形成的,主音上方的 3音和 5音,正是主音的第5和第 6個泛音,這就形成了一種有序性結構。從泛音的角度看,任何一個樂音,它所產生的前五個泛音,實際上已經構成了一個大三和弦的音響。和弦組合則比較明確和聲功能與結構。

2.音程關系難以確定調式調性

合理的音程連接構成了和弦的因素,因此音程思維必須與和弦結構相合起來,純粹的音程思維難以確定調式調性。所以音程思維運動阻礙音樂的律動性,音程運動使音樂缺少層次感和立體感,不能產生序進的內在動力,音樂的律動性減弱。

3.音程思維導致音樂缺少邏輯性

音程思維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音程是由一個音與另一個音組合在一起的,這個組合是隨意的,只有協和與不協和的分別,音程思維不能形成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

從音樂的發展來看,幾百年來和聲已經成為作曲家們慣用的音樂語言。古典音樂中,和弦是音樂運動的重要因素,脫離和弦難以控制音樂。和弦是聲部間縱向的基礎單位,和弦的連接、序進也就形成了和聲。所以不能脫離和聲思維而完全依靠音程思維。在一些老師的對位法教學中,也存在教授數音程的現象,甚至在某些教材中也是不提及和聲學的。這也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導致了惡性循環的結果。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深受蘇聯復調音樂理論的影響,蘇聯著名的復調大師塔涅耶夫的理論核心就是音程計算。

二、蘇聯復調音樂理論體系的影響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復調音樂深受蘇聯復調音樂體系的影響,復調一詞也是來源于蘇聯。被柴科夫斯基譽為“俄羅斯最好的對位學家”的塔涅耶夫,他的著作《嚴格風格的可動對位》中,總結了一套理論體系。采用多種可動對位縱向、橫向移動的音程指標與步伐指標的圖解,以及輔助譜表的寫作方法。里面包括復雜的公式、數值、指標等等。

譜例1

譜例2

譜例 1是十二度復對位的原位形式,公式 m+Jv=n,其中 n 為轉為音程度數,m 為原位時的音程度數,Jv 代表運用了幾度的復對位技術。此譜例中 m=2,n=-9,Jv=n-m=-9-2=-11,所以此處采用的是十二度復對位的技術。譜例2為轉位形式,更能清楚地看出運用的是十二度復對位的技術。塔涅耶夫認為,兩個聲部對位是受到音程進行的控制,音程的使用對于人們的聽覺來講是最容易和自然的。在多聲部音樂中,每對聲部的結合都會形成正確恰當的二聲部對位,所以多聲部對位與多個二聲部結合是有關聯的,它保留了一系列不同的協和,不協和和聲,它使我們忘記當代的和聲,經常出現我們陌生的音響。和聲被用在今天的音樂中,但是對于舊時的對位風格是不適用的。在自由對位中要考慮和聲問題,從 17初開始,音樂的反展受到和聲的控制,可動對位的理論不能在自由對位中存在。不同情況中的音程使用,在自由對位中不能準確地受到控制(在縱向可動對位中),最終存在于嚴格對位中。雖然這本《嚴格風格的可動對位》中沒有運用和聲理論來介紹對位法,但是塔涅耶夫本人是贊同和聲與對位是密不可分的觀點的。

另一本影響我國復調教學的書是斯克列勃科夫的《復調音樂》,在 80年代就傳入我國并被翻譯成中文,也是我國學者接觸復調最早的一本書。他沒有過實際的音樂創作,復調音樂理論的實踐意義欠缺,作曲技術主要體現學習研究方面,就導致了他對和聲理論的忽略。這本書的理論來自于塔涅耶夫的《嚴格風格的可動對位》,同樣采取了塔涅耶夫復雜的公式與圖表。其中復調三聲部結構理解為三對聲部的結合(見書第 86頁),第一聲部與第二聲部為一對,第二聲部與第三聲部為一對,第三聲部與第一聲部為一對。規則上,仍然只考慮每對聲部之間的音程度數。沒有和聲進行,只談及音程。自由寫作的復調音樂中,(此書中的標題)研究方法有幾個因素:節奏,旋律型,調式各級音的功能,音色,抑揚變化等方面。從此之后的內容涉及到了和聲,和弦。但也只是一帶而過。對比式的三聲部和聲特性,雖然提到和聲手法要比二聲部結構中豐富,但后面仍然強調協和音程是和聲結合的基礎,而不協和音則被視為從協和音程派生出來的。

三、和聲對對位法的影響

16世紀,扎利諾(Zarlino)在他的著作《Istiutioni harmoniche》中提到,應該把三度和五度或六度音程置于低音聲部上方。為了使各聲部旋律不受阻礙地同時流動,人們要求和弦的組合越來越清楚而且要具有美感。此時已經產生了三和弦的概念,但尚未形成功能和聲理論。毫無疑問,和聲的豐富性已深深地、又決定性地影響到音樂的發展。17世紀功能和聲理論形成,調性由此產生。復調大師巴赫,把復調音樂推向了一個巔峰,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復調音樂與和聲結合最好的例子。和聲與對位既矛盾又統一,每一種和聲理論的形成同時也影響了對位法規則的改變。從二者的發展史來看,對位產生了和聲,而和聲又推動了對位的發展,二者關系密不可分。在多聲部發展中,和弦的序進從調式和聲演變成調性和聲,對位也隨之演變為調性和聲控制下的對位,此后隨著音樂風格的發展,對位對于和聲的依賴也逐步加強,和聲思維在對位中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把對位僅僅看作為橫向的,和聲看作成縱向的是錯誤的。在和聲的學習中,不僅僅要處理好和弦的結構而且也要處理好和弦的連接;同樣,在對位法的理論中,不僅要重視旋律聲部之間的寫作,也要注意聲部間形成的和弦。

譜例3

譜例 3是普勞特(Prout)《對位法》中的例題。這是分類對位法中的第一類,一對一。固定調在高音聲部,對位聲部在低音聲部。下方清楚地標記著和聲功能。以和聲進行為基礎,從中提煉的旋律線一定是完美的,這樣既可以達到優美的旋律線,又能很好的避免平行五度、八度等錯誤的出現。

譜例4

譜例4是辟斯頓(piston)《對位法》中的例題。第一個作品是巴赫的《賦格》,屬于二聲部對位,和聲功能明確且和聲進行帶動著音樂的發展。

譜例5

譜例 5是凱特森(Kitson)的著作《對位的藝術》中的例題。此例題是嚴格對位中的第二類寫作即一個音對兩個音。高音聲部是固定調,低音聲部是對位聲部。兩個聲部之間明確地標著和聲功能,例如:I為主和弦,V 為屬和弦,字母 b 代表第二轉位。此譜例可以清楚看出在和聲控制 下的對位寫作,對位聲部旋律流暢,音樂的律動性較強。同時,和聲功能的傾向性使得音樂的結構更加清晰。第一行旋律停在了屬和弦上,半終止的和聲,標志著一個樂句的結束;第二行最后出現完滿終止式即屬到主的進行,此樂段結束。對位聲部的高點音出現在第二行第二小節,C音的八度跳進,隨后進行到了下屬和弦,在二級和弦出現之前增加了新的和弦色彩,然后旋律走向最后結束在主音上。13小節的樂段結構清晰明朗,和聲功能明確,旋律走向清楚,調式調性統一,音樂發展的律動性強。

譜例6

譜例 6是肯特凱南(kent,kennan)《對位法》中的例題。這本書主要介紹十八世紀的對位法。從單旋律寫作開始,就強調考慮和聲的問題。在巴洛克時期,大多數旋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暗示著和聲背景。有些作品中,完整的和弦輪廓出現在旋律中,使其和聲功能更加明確。和聲功能明確的同時,往往隱伏聲部的線條也會清晰的顯現出來。此譜例是二聲部的對位,低音聲部下方的羅馬數字代表和聲及功能,高音聲部下方的數字代表音程度數。此段音樂建立在 G 大調上,第一小節中的(4)—3為四度音程解決到三度音程,C 音為和弦外音,即第一小節為主和弦 。依次類推,接下來的幾小節和聲功能逐漸明了。在清楚的和聲支撐下,對位技巧被運用得更加自如。

四、和聲思維在對位化作品中的運用

和聲思維在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對位化作品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變奏曲中可以更容易發現和聲思維在對位化織體中產生的作用,每一次的變奏都是在主題和聲指引下進行的,真正與這些變奏密切聯系并成為變奏曲基礎的是和聲進行。無論變奏后的織體有多復雜、對位技巧有多豐富,唯一不變的就是和聲,它使整個變奏曲聯系緊密而且統一。下面以三個不同時期的作曲家的變奏曲為例進行闡述:

1.巴洛克時期:巴赫《圣詠變奏曲》

譜例7

譜例 7是巴赫圣詠變奏曲(BWV766)的第一樂句,從 f和聲小調進入,隨后轉入關系大調即 A 大調。和聲功能簡單明了,只有主、屬兩個和弦。因為此段音樂是巴赫為圣詠配的和聲,所以標記為(Partita 1)第一變奏。后面依次用譜例上的標記。

譜例8

譜例 8為第一變奏,其調性穩定在 f小調上,聲部數量減少為兩個聲部,高音旋律是在主題的前四個音的基礎上,加入三十二分音符來裝飾 A 音。低音聲部變成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的節奏型。和聲結構沒有變,只是第一個和弦配置了下屬和弦,由下屬和弦引出主和弦,和弦色彩上做了微微的調整,加強了和聲進行的推動力。

譜例9

譜例 9是第二變奏,主題繼續在 f小調上呈示,音樂層次豐富了一些,聲部逐漸增加。主題動機隱藏在上方兩個聲部中,不完整小節的低音聲部,作為一個新的材料(四個音)在隨后的音樂發展中不斷的出現。第一小節出了四音組的模進,經過屬和弦之后,出現在高音聲部,第二小節又進行著不同聲部的模仿??v向上,和聲功能沒有變化,在原來主屬和弦的基礎上加入下屬和弦和導三和弦,和聲進行的傾向性保持不變。

譜例10

譜例 10是第三變奏,仍然從主調進入,主題的核心音被十六分音符包圍著,除不完整小節之外,核心音每次都出現在變化節拍時的第一個十六分音符的位置上,這也增加了和聲變化的規律性。三個聲部一起演繹,主調性似乎充斥著對位性,和聲的配置非常清晰,幾乎與最初的和聲進行一樣。

2.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

譜例11

譜例 11為主題的第一句,由旋律由中提琴奏出。樂曲開始的引子部分只在C大調的主和弦上停留了兩小節,第三小節進入了平行小調a的主屬和弦連接中,五小節的游離后出現主調的終止式,調性似乎穩定下來。如心跳般的節奏,E音的多次重復,進過半音上行最后停在屬音上 。給人帶來一種黯然的憂傷,奠定了整首樂曲的情緒,葬禮進行曲拉開帷幕。和聲進行以主-屬為基本形式。

譜例12

譜例 12是第一變奏從第 27小節開始,主題由第二小提琴演奏,主題保持著原有的形態,在中提琴和大提琴聲部加入新的對位旋律,與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調性由 a 小調進入,其后又轉到平行大調(C 大調)。對位聲部的介入,并沒有打亂和聲的進行。低音聲部做了八度跳進的調整。

譜例13

譜例 13是第二變奏從第 51小節開始,由整個弦樂組演奏,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新的對位旋律,此時對位聲部增加至兩個。低音聲部完全變成八度跳進式,力度越來越強,情緒也隨之高漲。雖然織體層次加厚了,但只是增加了分解和弦式的旋律,音樂向前一點點推進,縱向上統一的和聲控制著整個音樂。

譜例14

譜例 14為鋼琴縮譜(從第 75小節開始)。第三變奏,主題由木管組加圓號在 ff的力度下演奏,全部都是八度奏,仿佛在描述葬上人們悲痛的心情。對位聲部繼續增加,中提琴與大提琴演奏的三連音式的旋律融入進來。與此同時,低音聲部在八度跳進的基礎上,進行了三連音的裝飾,再一次加快了音樂前進的腳步。這段音樂無論是音域上還是層次上都得到了擴展,音響色彩變得豐富,音樂的立體感油然而生。主題的構建沒有改動,依舊保持了 E 音重復和半音進行,和聲布局前后統一。第三變奏主題呈示后,進過 16小節的過渡,從 A 大調又回歸到 C 大調。主音在低音部的持續,鞏固了調性,預示著主題的再一次出現。

3.浪漫主義時期:勃拉姆斯《舒曼主題變奏曲》

譜例15

譜例 15是勃拉姆斯《舒曼主題變奏曲》中的主題的第一段,整個主題結構為單三部曲式。主題的前 8小節,從升 f小調進入,結束在關系大調A大調上。這一樂段被分成兩個樂句,四小節一句,第一句停在半終止上,第二句完滿終止結束,標準的方整型兩句體樂段。

譜例16

譜例 16為第一變奏的前 8小節。主題動機出現在低音聲部,沒有做任何變化。和聲的配置上,進行了簡化。如 1、2小節都是屬和弦,3、4小節受主和弦的控制,只是在兩個主和弦之間加入了重屬和弦,此和弦作為經過和弦出現。和聲進行清晰,與主題保持一致。

譜例17

譜例 17為第十四變奏。主題原型已經模糊不清,拍號換成八分之三拍,音樂的情緒也隨之轉換。聲部減少為三個,低音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分解和弦形式,貫穿著整個段落。右手兩個聲部運用卡農的手法,開始聲部為女低音,兩小節后女高音進入(模仿聲部),模仿的高度為小二度。和聲框架依然沒有變,和聲走向很明確。

我們通過三個不同時期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出作曲家的思維過程,和聲思維貫穿始終,同時展現了作曲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形成思維的連貫性。

五、和聲思維在對位寫作中的重要性

在對位寫作中,“數音程”不能代替和聲思維,無論是嚴格對位還是自由對位,和聲思維必須起主導作用并控制著音樂的發展。分類對位法是以大小調的自然體系為和聲基礎的,在和聲思維控制下的分類對位更有邏輯性與色彩性。在賦格寫作中,音程思維則顯得極為貧乏,因為結構的要求,賦格中間部分需要不斷的轉調,調性的轉換要靠和聲思維來實現。所以學生在對位寫作中不僅要具備和聲思維,而且要建立起控制聲部關系和結構的意識,從而了解音樂的內在含義。

結語

和聲是一種重要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段,在對位化音樂中更是不能缺少和忽視的。對位法的發展促進了和聲理論的出現,和聲進行又推動了對位化音樂的發展。顯然音程思維無法代替和聲思維,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當然,現代音樂中出現許多新的創作手法,從十二音的出現一直到微復調、線性對位等,也許已經脫離的和聲功能體系,但是和聲思維在創作中依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傊?,在對位法教學中應該強調和聲思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對位寫作中也應該重視和聲思維的培養與運用。

注釋:

①杜布瓦.對位與賦格教程(上冊).第一冊第 1頁.

②桑桐.西方音樂中和聲的應用、理論與教學的發展概述(一).

[1]周天星.倒影復對位中的和聲思維研究[J].樂府新聲,2009(04).

[2]戴定澄.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與形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楊勇.分類對位法[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4]吳式鍇.和聲藝術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W.P i s t o n.C o u n t e r p o i n t[M]N e wY o r k:N o r t o n&C o mp a n y P r e s s,1947.

[6]E.P r o u t.C o u n t e r p o i n t,S t r i c t a n d F r e e[M]L o n d o n:A u g e n e r&C o. P r e s s,1890.

[7]C.H.K i t s o n.T h ea r t o f C o u n t e r p o i n t[M]N e wY o r k: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07.

[8]K e n n a n.C o u n t e r p o i n t[M]N e wj e r s e y:P r e P r e n t i c eH a l l P r e s s,1999.

作者單位:中央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對位音程譜例
論豫劇唱腔中調式及調式運用分類與設計邏輯
以“對位變奏思維及模式”觀興德米特“天體音樂”
音程循環向音列循環的擴展及其理論構建
讀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簡析音程聽辨中的各環節及要務
增減音程都是不協和的嗎?
武俠意境交響化:阿鏜《神雕俠侶交響樂》本體論
音樂游戲玩起來
一種跨層盲孔制作及對位方式研究
十二音對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