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基層電視新聞節目編排與內容探析

2015-07-22 10:41邱麗珊
科技傳播 2015年4期
關鍵詞:新聞節目電視新聞基層

邱麗珊

龍巖市新羅區廣播電視宣傳中心,福建龍巖 364000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基層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模式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以往作為一種播出順序的安排,層次性不強、整體感較差的編排方式,逐漸向節奏感、流動感強,包裝精彩多樣的立體編排轉變,這種轉變使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得到了提高,為新時期基層電視臺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1 當前制約基層電視臺發展的幾個現狀

1)基層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制作專業人才較少。由于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對一些重大新聞或者有價值的新聞深層次報道和挖掘能力不夠;新聞包裝制作陳舊落后,缺乏創新及多樣化。

2)基層電視臺的新聞報道內容比較單調。對于一些會議的報道較多,而關于民生和社會熱點報道相對較少;對于一些淺顯的、動態的新聞報道較多,而對于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有深度的、有層次的報道則較欠缺。

3)基層電視臺的新聞節目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新聞編排僅限于后期的文字編輯、畫面組合,不太注重整組新聞節目的層次與銜接,以及新聞內容的分析選擇。新聞播音的形態多年不變,播音員播報新聞的語速和語調沒有個性化和藝術性的體現,在電視上沒有良好的表現效果。

2 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的意義

電視新聞節目編排是節目變成成品前的最后一個環節。它集中反映了記者、編輯、主持人等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成果,是一個體現編輯意圖、發揮節目集群效應的能動的創造性工作過程,體現著電視新聞的總體形象。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絕不是新聞稿件的堆砌串聯和新聞畫面的簡單拼裝,它是把分散的新聞按照新聞價值要求和觀眾的接受習慣,依據一定的報道思想和規定的時間限制,進行科學合理的排列組合,使之成為一檔完整的電視新聞節目。在整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電視新聞編輯居于核心地位,編輯工作的水平影響和決定了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因此,不斷創新,常編常新,創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電視新聞來吸引觀眾,就給節目編排提出了新的課題。

筆者認為,通過巧妙編排,可以改善基層電視臺由于人才等因素,新聞報道內容單調,新聞表現形式單一等制約發展的狀況。編排時,既可以將報道多而不深的同類題材新聞串聯組合,產生具有全局性、影響力大的宣傳效果,彌補了單條新聞淺顯、片面報道的不足,又可在篇幅和比重上,適當平衡時政新聞和民生、社會新聞報道,避免了新聞內容的枯燥、單一,使新聞趨向民生化,更加貼近生活,服務于人民。筆者所在的欄目就是一檔基層電視新聞欄目《新羅新聞》,節目時長為10分鐘,是新羅區唯一一檔新聞欄目。2012年11月8日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新羅新聞》開設了“黨的十八大特別報道”專欄。筆者作為當周值班編輯,將十幾組記者分點采訪報道的相關新聞進行編排組合,當天新聞最終以《我區各界收聽收看十八大開幕式盛況》、《重點項目建設者科學施工為黨的十八大獻禮》、《采茶歌舞 喜迎盛會》等內容播出,全面展現各界群眾祝福十八大、期盼美好未來之情,引起了巖城觀眾的熱烈關注和反響。2014年元月,《新羅新聞》進行全面改版,通過節目在編排上的不斷探索和完善,如今《新羅新聞》已成為龍巖市中心城區家喻戶曉的知名欄目。

3 基層電視新聞節目編排和內容的建議

在電視新聞節目中,進行科學、富有變化的編排,對提升欄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將新聞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才能推動新聞欄目良性發展。電視新聞的編排和內容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1)要選好頭條新聞。電視新聞的播出方式是按先后順序依次播出,所以,其編排次序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頭條新聞的選擇,既是一定時期報道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一次新聞節目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樣的新聞才能做頭條呢?筆者認為,具有權威性的重大新聞題材,體現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相關新聞,都可以成為頭條。主要包括當地舉行的全局性的重大會議和活動;重大的突發性事件以及當地民生、社會、經濟領域關注度高的新聞事件、熱門話題,可以是對一個新聞事件的深度采訪報道,也可圍繞一個中心議題,從不同角度選擇若干條新聞組合構成,形成主導輿論。長度大約在2min~4min。

以2014年1月16日的《新羅新聞》為例。當天的頭條新聞即“今日關注”是圍繞著“春運第一天”而展開的。主持人開場先報告了“為期40 天的春運從今天起拉開序幕,期間,全市預計客流總量的情況”。然后編排的3 條新聞,都是圍繞著這一中心,介紹了客運站、火車站等重要客運場所全力以赴做好春運工作,保障旅客順利出行;交通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強化監管,查處“甩、賣、倒、宰”旅客行為 ;嚴查客運“黑車”,確保出行安全。這組新聞節目編排的特點是以“春運第一天”為主線安排新聞事件,體現出了新聞的時效性和主題的凝結性。

2)要選擇好新聞題材和內容,掌握好新聞編排節奏。

首先,電視新聞可以采用一些欄目的劃分,對新聞節目進行各種資源的整合。如設置以時政新聞為主的“今日要聞”,以記者深入一線采訪、體驗,描述社會變化、發展,表現基層酸甜苦辣,反映百姓感受、愿望的“記者在基層”,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身邊感動”,以挖掘當地鄉村名品、鄉土文化、名勝風景的“‘醉’美鄉愁”,以關注網絡新聞熱點,市民參與熱議的“微話題”等不同欄目。同時,根據各個時期的宣傳重點,欄目設置主次分明,相互協調,使時政與民生相融合、統一,既宣傳了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和民生息息相關,滿足了各個階層的人們觀看電視新聞的需求。

其次,在新聞的內容上要加強主題的策劃,使新聞報道體現出鮮明的特色。針對觀眾不愛看表面現象的報道,在選材和報道上,就要研究其新聞價值并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使新聞具有一定的深度。對于一些重要會議和領導活動等時政新聞的報道,要從大局出發,善于挖掘相關的新聞背景、資料進行鏈接、配發。涉及到一些新政策和新規劃的出臺,還可進行專題解讀,使觀眾能夠通過新聞及時對國家方針政策進行直觀而詳細的了解和學習。對于一些民生問題,要突出報道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對有關百姓福祉的惠民工程和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問題,給予重點關注。提高公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做到新聞節目真實反映老百姓的心聲,貼近人民群眾。

再次,在編排的形式上對新聞事件進行有機的組合,合理控制新聞節奏。節目開始有內容提要,將當天最重要的新聞在節目開頭進行預告,使觀眾形成期待;新聞間加強導語串聯,承上啟下,貫穿一體;由新聞片花將新聞分節、分段播出,把重要的稿件分散在每一節里,形成“波峰波谷”,使節目更加好看,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對于突發性事件的新聞,應第一時間進行編排播出,把一系列相關的新聞事實集中在一起,通過真實、連續、生動的畫面報道出去,讓觀眾產生更深刻、更鮮明的印象。比如2014年5月16日《新羅新聞》用大篇幅報道了因強降雨引發的水災及搶險救災情況。這組新聞共有8 條。主持人在開場白中告訴觀眾,今天上午,受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影響,龍巖出現了今年以來最大強降雨。在對雨情和汛情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新羅區啟動了防汛四級響應預案。接著是各組記者的現場目擊:龍巖城區部分路段出現內澇,部分街道民宅進水;地處低洼地帶的城區農貿市場被淹;大面積雨積水致使鄉村部分低洼農田成為汪洋,農作物受損;部分鄉村道路旁山體滑坡導致交通受阻等。通過記者目擊,立即將觀眾帶入事件現場,把市民特別關注的這一事件所釋放出的信息充分地展示出來。緊接著又安排了面對暴雨侵襲,區、鎮、村三級聯動,積極采取轉移群眾、組織自救、排查隱患、嚴防次生災害發生,消防部門緊急疏散被困群眾,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有關新聞。整組新聞編排張弛有度,不僅凸現了新聞的時效性,而且具有強大的沖擊力和吸引力,使觀眾受到刺激而全神貫注地收看。

3)要提高電視新聞節目制作、包裝的質量及播音水平。

電視新聞在編排時要實現節奏的控制,達到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還需要制作、包裝和播音的輔助。在制作中,更多的借用動畫、flash、圖表、字幕等形式,來加強節目的動感;在整體包裝方面,對于新聞的片頭、音樂和片花的宣傳文字和圖像,以及新聞標題模式、字幕等,要精心地設計和應用,突出當地特色元素,規范統一風格標準,形成鮮明獨特的節目包裝效果。在播音方面,應提倡樸實、自然的播音風格,給人予親切感,同時根據稿件內容,把握播音節奏,使新聞的主題更加突出,為節目添彩,進一步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視性。

4 結論

電視新聞編排是一種綜合藝術。要使電視新聞辦出特色,受到觀眾喜愛,必須不斷地創新和改進新聞編排,善于研究和總結經驗,與時俱進,從而使基層電視臺展現出煥然一新的風格和面貌。

[1]王東林.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內容與形式創新[J].科技信息,2010(24):321.

[2]季興帥.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3]徐美蓉.電視臺新聞節目編輯工作初探[J].西部廣播電視,2014(2):47-48.

[4]孫渝豐.新時期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理念淺析[J].華章,2014(24):275.

[5]高有祥.創新——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的靈魂——兼評陜西臺、西安臺優秀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J].新聞知識,2003(7).

猜你喜歡
新聞節目電視新聞基層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基層在線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電視新聞中的圖片應用
新聞節目中主持人的“可為”與“不可為”
地方電視臺如何辦好新聞節目
論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之路
如何做好電視新聞節目編排
同期聲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方言新聞節目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