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設施投資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研究綜述

2015-07-29 13:54郭彩環
商業經濟 2015年6期
關鍵詞:投資區域經濟基礎設施

郭彩環

[摘 要] 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區域差異化,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是造成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因素,且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產出彈性高于東西部地區。因此,有效增加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不僅會打破中部地區發展瓶頸,改善發展環境,還可以帶動西部經濟發展。中部地區承東啟西,對中部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使要素資源在更大的地域平臺上流動,創造更高的價值,更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關鍵詞] 基礎設施;投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一、基礎設施投資的概況

(一)基礎設施概念

1994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提出經濟基礎設施的概念,定義為交通運輸、通訊、電力、水利及市政基礎設施,而把經濟基礎設施之外的其它基礎設施定義為“社會基礎設施”。

本文研究的基礎設施主要指的是通常所說的經濟性基礎設施。

(二)基礎設施投資的必要性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著地區差異性,針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研究者對中國的市場分割和區域市場一體化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國國內存在較為嚴重的貿易障礙和市場分割,而導致市場分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程度不夠使得省際間的運輸成本過高。魯鳳和徐建華(2004)在對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分析中發現東、中、西三大區域的經濟差異在1980年以后一直在拉大,差距拉大的速度也在加快。伍文中(2011)對基礎設施建設效率分析得出基礎設施對地方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且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地區經濟差距的原因,更是地區經濟差距的結果。

繆爾達爾在循環累計因果理論中提到,如果不加強對基礎設施薄弱地區的建設投資則貧富差距將被無限擴大。馬太效應所說的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以上研究表明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異現象越來越嚴重,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主要受基礎設施“瓶頸”困擾,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投入基礎設施投資是促進要素資源充分流動的“血管”。因此,協調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基礎設施投資是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

(三)基礎設施投資的意義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政府采取“千村萬村通公路”和西部大開發戰略,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政府的四萬億救市政策都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緩解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和威脅,消化過剩產能,擴大內需能力,刺激經濟增長,還為今后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基礎設施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在各類商業投資中潛力巨大,帶動力強,因而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可以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標尺。并且基礎設施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即能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國內生產總值?;A設施的投資可以加強區域經濟的正外部性,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加區域競爭力,吸引更多企業對該地區的市場挖掘。引導性地投資會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形成經濟效益,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使我國經濟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

二、基礎設施投資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一)中國式不平衡發展理論的實踐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改革開放的30年間,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發展戰略,各種投資政策和財政支付轉移明顯地向邊遠和落后地區傾斜,然而效果不佳,投資金額大,收益甚微,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1978年底,鄧小平提出“兩個大局”思想即要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其他地區發展,從而使整個國家經濟波浪式地向前發展。1978年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是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的轉折點,即從平衡發展戰略轉向不平衡發展戰略,優先發展沿海地區(東部地區),發展政策和轉移支付明顯向沿海地區傾斜,加大對沿海地區的投資建設。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其天然的區位優勢和后期的政策資金支持,使得中西部地區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隨著基礎設施投資涌入東部地位,為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鞏固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勢。但與此同時也拉大了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越來越明顯。

(二)基礎設施投資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繆爾達爾在循環累計因果理論中認為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尋求較好的投資效率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也要防止累計循環因果造成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非均衡的經濟發展戰略導致中國經濟面臨著地區差異性,如何使基礎設施投資有更高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促進各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基礎設施投資研究的熱點問題。針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方向問題,許多研究學者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路江涌和陶志剛(2006)認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工業集聚程度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在這時候放棄集聚就是放棄發展。因此,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中央政府改善發達地區基礎設施、促進產業向發達地區(東部地區)集聚往往更具效率。

劉勇(2010)分析中部地區的交通固定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最大,應當優先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投資集中于中部交通樞紐省份,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運輸條件的改善將縮短東西部地區的空間距離,降低要素流動成本,提高西部地區的市場接近性。而且有利于發展交通經濟帶,促進中部地區新的經濟中心出現。魏瑋,畢超(2012)在基礎設施的溢出效應中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基礎設施水平仍相對滯后,對能源強度的溢出效應仍處于低影響狀態。胡宗義、魯耀純、劉春霞(2014)對我國2012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經濟效益績效進行評價,得出規模因素是制約中西部地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主要因素。胡艷,朱文霞(2015)從加入二進制空間權重矩陣的模型得出的結果看中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最明顯,鐵路對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作用大小排列為:中>西>東。endprint

金祥榮等(2010)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分析了基礎設施投資效應,在西部改善基礎設施會增強西部地區內部市場規模。金祥榮、陶永亮、朱希偉(2012)認為要素流動的方向是由要素報酬的地區差別所引導的,在扣除東西部初始經濟規模差異的影響后,東部基礎設施優于西部基礎設施而產生強于西部的向心力的差別也是東西間實際收入水平差距產生的重要原因。曲創,李曦萌(2015)交通基礎設施的經濟作用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交通基礎設施在東部地區作用已不明顯,但對于西部地區仍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我國經濟在不平衡理論的指導下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綜合體,但中國的地區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縮小區域經濟差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最關鍵的還是依靠基礎設施投資,實現經濟的互聯互通。以基礎設施為基礎營造良好的外部投資環境,以貿易為基點使市場信息更通達,培育一批創業者和企業家,增強市場競爭力度、增加區位條件優勢砝碼,以基礎設施的輸入來帶動市場觀念薄弱地區的發展,激活區域經濟一體化綜合發展。

三、總結

加大對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會提升我國經濟整體水平?;A設施投資作為一種社會先行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其他產品和服務流通的必要投資準備,是市場貿易交換的基礎。然而我國基礎設施發展滯后于直接生產部門,這樣會拉低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

權衡東中西部地區的區位條件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發展模式,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東部地區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逐漸減弱,中西部地區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還未達到最優規模,經濟效應還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因此,中西部地區仍需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以消除對經濟增長的瓶頸作用。東部地區擁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國家政策,經濟發展水平高。在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基礎上實現了要素集聚、產業集群、對外貿易,使得東部地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逐漸完善,但隨著基礎設施投資量的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效益逐漸減弱,繼續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空間也越來越有限。再者東部地區的市場經濟程度,對資本有更強的吸引力,有能力也有實力在基礎設施的融資方面開拓新思路新方法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問題。而中西部地區處于內陸,區位條件較差,區域經濟不發達,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受限于基礎設施弱后,經濟發展較為孤立,缺乏對外的經濟聯系。

考慮到中部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承東啟西,應著力投資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運輸條件的改善會降低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之間的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加強中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符合目前我國的產業轉移發展規律,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助于不適宜在東部地區發展的產業的順利轉移,更充分地利用中部地區的要素資源,帶動中部經濟更快地發展。中部地區資本市場還不夠完善,資本要素的趨利性等問題,導致中西部的融資能力差,融資渠道相對狹窄,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財力上的扶持和支持,以彌補市場失靈所錯失的發展機會?,F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有效改善中西部地區的閉塞、不開放的局面,明顯加強了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貿易發展的信心。以此促進國內外,區際間的互聯互通、互惠互利,創造和釋放新的紅利。

對于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讓他們與發達地區接觸、交流學習技術經驗,發展本地經濟,讓本地經濟實行“引進來,走出去”。作為東西部地區的樞紐,中部地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更好地發揮極化效應,吸引其他區域的要素資源流入,集聚發展,這樣不僅可以發展中部地區經濟還可以通過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帶動其他區域經濟的發展,使要素資源在更大的地域平臺上流動起來創造更高的價值。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將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提高區域的通達性,將各區域的經濟活動連成一體,更有利于發揮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A設施投資可以強化區位優勢,提高通達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區位條件造成的要素流失和經濟發展困境,中部地區經濟的更好發展可以漸近式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A設施的基礎性可以連接不同發展程度的地區為彼此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開創更廣闊的市場,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大發展之中,縮小區域經濟差異,減少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

[參 考 文 獻]

[1]胡艷,朱文霞.交通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基于東中西部的區域比較[J].經濟問題探索,2015(1):82-88

[2]曲創,李曦萌.經濟發展還是要素流失:交通基礎設施經濟作用的區域差異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5(1):32-38

[3]胡宗義,魯耀純,劉春霞.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績效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14(1):85-91

[4]魏瑋,畢超.基礎設施對能源強度的非線性溢出效應——基于PSTR模型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2(8):70-80

[5]金祥榮,陶永亮,朱希偉.基礎設施、產業集聚與區域協調[N].浙江大學學報,2012(2):148-160

[6]鄭路.不平衡增長理論的文獻綜述[J].知識經濟,2012(11):10

[7]伍文中.基礎設施投資效率及其經濟效應分析——基于DEA分析[J].經濟問題,2011(1):41-45

[8]劉勇.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區域經濟增長及空間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運交通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0(12):37-46

[9]金祥龍,陶永亮,朱希偉.基礎設施、產業集聚與區域協調[R].廣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10

[10]劉效梅.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關于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文獻綜述[J].宏觀經濟,2009(10):83-85

[11]路江涌,陶志剛.中國制造業區域聚集及國際比較[J].經濟研究,2006(3):103-114

[12]王保乾,李含琳.如何科學理解基礎設施概念[J].經濟研究,2002(2):62-64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歡
投資區域經濟基礎設施
公募基礎設施REITs與股票的比較
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前7個月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增加12.2萬臺
新政府會計準則規范公共基礎設施處理
關于我國PPP模式應用的問題探討
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實踐研究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中國社會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區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雙創”國策下的階段性經營、資本知識架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