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紫砂

2015-08-08 02:15作者尹小兵王明康劉歡歡
中國質量與標準導報 2015年2期
關鍵詞:品賞宜興紫砂壺

作者:尹小兵 王明康 劉歡歡

攝影: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

編輯:李素琴 青云 王雯雯

宜興紫砂

作者:尹小兵 王明康 劉歡歡

攝影: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

編輯:李素琴 青云 王雯雯

紫砂,宜興特有的一種陶土,用其制作的陶器,稱紫砂陶,其中以紫砂壺最為著稱。它發端于宋,明時結緣茶道,清代成熟,當今鼎盛,成為沏茶良器。千百年來,紫砂集約中國傳統文化諸元素,傳承陶文化,結緣茶文化,吸納書畫藝術,融入儒釋道元素,為世界陶藝界所罕見,是宜興地域標志性文化遺產。

紫砂,本體樸實無華,砂質鮮明,透氣性好,其器沏茗,存香無限,經久撫之,珠圓玉潤,為歷代名流喜之,宮廷藏之,百姓愛之,乃中華傳統工藝之瑰寶。

【地標地理】

《現代漢語詞典》對于“紫砂”一詞作如下解釋:“一種陶土,產于江蘇宜興,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燒制后呈赤褐、紫黑等色,多用來燒制茶具等?!?/p>

宜興,位于江蘇省的南端,緊鄰浙江省的長興,安徽省的廣德,為三省交界之地。東瀕太湖,港瀆分歧,河川縱橫。南依天目山脈,山巒起伏,竹木茂盛。西北則是大片平原,田疇阡陌,廬舍相望。水源從諸山順勢而下,有的流入河港,有的蓄于東、西兩氿湖泊,池塘星羅棋布,物產豐饒,是江南的富庶水鄉。

宜興處于亞熱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特別有利于陶瓷生產。這里有著豐富的陶土資源,以紫砂泥為例,就只有宜興獨有,它是上天對陽羨的特別賜予(注:宜興,古稱“陽羨”)。宜興有著獨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地下蘊藏著得天獨厚的紫砂泥。橫亙在市內西南部的南山、大潮山、銅官山、父子嶺、龍池山、國山等山脈,是天目山的支脈。銅官山風景宜人,而且蘊藏白泥、甲泥等多種陶土原料。與銅官山逶迤相接的龍池山、東接太湖的蘭山、南山和均山等地,都是盛產白泥的山脈。豐富的紫砂陶土礦資源則出自丁蜀鎮的青龍山、黃龍山一帶。明清時期就有關于宜興陶土礦產資源的探究,記述了“嫩泥出趙莊山”“天青泥出蠡墅”“老泥出團山”等礦產分布情況。民國時期則有紫泥產于南山、黃龍山,紅泥產于黃龍山、南山,綠泥產自青山的結論。新中國成立后,對宜興的礦產進行了一系列普查,發現甲泥礦、白泥礦、嫩泥礦、紫紅泥和小紅泥等各類陶土礦床,探明儲量和保有儲量豐富。

宜興環山抱水,適宜龍窯依山而建。豐富的松林竹木,可供燒窯之需。瀕臨太湖,河網縱橫,水路交通便捷,有利于運輸。市內主要河道有荊溪、蠡河、武宜運河、蕪申運河等,這些都是陶運的通衢,所以有著“蠡河彎彎通蘇杭”的吟詠。

【文化背景】

宜興歷代以來文人輩出,近代有“無宜不成?!保ㄖ复髮W的宜興籍教授)之說,徐悲鴻、吳冠中、錢松喦、尹瘦石等一大批文化名流都是從宜興走出來的。宜興所處之地,蘊含吳越文化,歷來是富裕之邦,農耕、制陶、商賈這三個封建社會時期的主要社會特性較為明顯。同時,宜興七千多年的制陶在這個富裕之邨、文化之地派生了令世人矚目的紫砂陶。

紫砂的歷史以傳說開始,“相傳古代宜興丁山地方壺土出用時,有異僧行村路,日呼曰‘賣富貴土’?!痹谶@位異僧的推動下,推出了富貴土,也就是當今的紫砂“五色土”。后世紫砂業者,稱這位僧人為“始陶異僧”而供奉。

紫砂中的紫砂壺最為貴,史載紫砂壺發端于宋,成于明。紫砂壺的成熟與發展在于明初皇室下詔、罷貢團茶、推廣散茶,紫砂壺應運而生,后逐漸成為沏茗良器。史載制壺第一人龔春所制供春壺,卻是在宜興金山寺一老僧處偷藝,很有傳奇色彩。明萬歷年間,制壺大家時大彬承前啟后,改制大壺之習慣為制小壺,紫砂壺逐由解渴擴展至品茗,完成了紫砂壺入雅的過程。

進入清代以后,紫砂工藝繼續發展,清初杰出的紫砂藝人陳鳴遠技藝精湛,雕鏤兼長,在紫砂器造型,特別是“花器”方面有諸多創造,以致時人給予紫砂工藝以很高評價,稱“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綸”,他制作的紫砂器極受人歡迎,在京城也有“海外多求鳴遠碟”之譽。清代中期是紫砂壺發展的一個復潮,主要表現為工藝的不斷完善,制作技藝的提高和文人墨客的大量介入。嘉道年間,宜興鄰縣溧陽縣令陳曼生為西泠八家之一,因愛紫砂,常與宜興制壺高手合作,親自設計壺款,提刀鐫刻,將書法、繪畫、金石融于壺,傳世有“曼生十八式”,成為紫砂發展過程中的一段佳話。

其時,紫砂壺已步入神奇之途。在宜興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謂“邵大亨賞壺償命”。說的是清嘉道年間,制壺名家邵大亨為救摔壞地主老財之“大亨壺”丫環之命,以自己新壺換之,地主老財欲用重金求購邵大亨囊中其他壺,大亨道:“壺不過泥丸小料,我做壺作孽呀?!彪S即將壺摔得粉碎,揚長而去。

顧景舟

供春壺 顧景舟作

汪寅仙

秋韻壺 汪寅仙作

紫砂壺自民國因戰亂而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先后成立了宜興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專門出文,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吳云根、顧景舟、蔣蓉等七人為技術輔導,省政府的任命在我國傳統工藝品領域是罕見的,七位藝人代表了當時紫砂界的制作主流,各有千秋各領風騷,如今活躍在紫砂界一線的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無不出于“紫砂七老”之門。在七位藝人中,顧景舟為當代最為杰出的傳統紫砂工藝大師,有“紫砂泰斗”“一代宗師”之稱譽,20世紀30年代曾通過仿制歷史上名家作品而錘煉技藝,掌握了一整套從選礦、泥料配制、成型到燒成的工藝知識,光貨、花貨技藝皆精,尤鐘情于光貨,部分作品成為國禮,一生致力于紫砂工藝遺產的研究,撰寫紫砂論著多種。

進入21世紀,宜興紫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復潮。2006年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4年宜興市人大通過了《關于加強宜興紫砂保護和發展的議案》。2006年,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無錫市宜興紫砂保護條例》,紫砂文化開始引領紫砂產業發展,繼而紫砂產業又促進紫砂文化繁榮。紫砂陶藝名人紛紛成立陶藝工作室,形成陶藝創作團體,五六個紫砂專業村和上萬個家庭紫砂作坊遍布鎮區周圍,全國各大中城市乃至縣級市均見紫砂專營店開張,宜興紫砂業形成數百人揚名國內外、數千人靠其發家致富、數萬人賴以生存的局面,其境甚為壯觀。

【文化積淀】

紫砂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綜合體。它本身蘊藏著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農耕文化,與茶文化有著不解之緣,與書畫文化有著廣泛的交融,而且有著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

關于宜興紫砂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于宋代的一些文學詩詞中。如歐陽修的《和梅公議嘗茶》詩:“溪山擊鼓助雷驚,逗曉靈芽發翠莖。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泵穲虺家苍凇兑理嵑投畔喙x君謨寄茶》中云:“天子歲嘗龍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團香已入中都府,斗品爭傳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吳中內史才多小,從此莼羹不足夸?!泵总赖摹稘M庭芳》詞亦云:“雅燕飛觴,清譚揮麈,使君高會群賢。密云雙鳳,初破鏤金團。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香生玉乳,雪濺紫甌圓?!?/p>

在宋代的文人騷客中,與宜興及宜興紫砂結緣最深的還數蘇東坡。

蘇東坡曾于宋神宗元豐年間先后4次到宜興游歷。他漫游到蜀山(原名獨山),見此山一峰獨立于蠡河之東,山勢頗似四川眉山,頓生思鄉之情,便由衷感慨:“此山似蜀?!焙髞懋數厝藶榧o念這位大文豪,便把獨山改名為蜀山,并在東坡當年買田種橘處修建祠堂、書院。經數百年歲月滄桑,東坡書院從宋代的“東坡草堂”,到明朝的“東坡祠堂”,再到清代的“東坡書院”,逐步發展擴大,并幾經修葺,成為當地著名的學府和旅游勝景,學風永駐,聲名遠播。

蘇東坡在宜期間,十分講究飲茶,也很重視茶壺的式樣。據民間傳說,他在蜀山講學之余還設計過一種提梁紫砂壺,并留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后人就把這種款式的提梁紫砂壺稱為“東坡提梁壺”,亦叫“東坡壺”。蘇東坡仕途多舛,被貶后先后四次在宜興與同窗相聚長居,留有“買田陽羨”“獨山改名”“竹符調水”“自制砂壺”等故事。歐陽修、梅堯臣、蘇東坡對紫泥新品、紫甌、提壺等紫砂茶具的題詠,都是對當時紫砂的寶貴記錄。

【品牌建設】

“宜興紫砂”先后獲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等稱號。2014年,經宜興市人民政府、宜興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聯合申報,宜興紫砂成功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陶瓷文化建設是宜興城市文化建設與城市品牌建設的核心。為此,宜興市政府大力營造濃郁的陶瓷文化氛圍,承辦全國性陶藝展覽、評比、學術交流,舉辦全國性、世界性陶藝節和國際研討會,舉辦陶都宜興陶藝雙年展、陶都論壇、陶瓷產品設計大賽等活動,活躍陶瓷文化交流,讓人一走進陶都,就感受到陶瓷文化沖擊力,置身于陶瓷文化世界。

創造培育、熏陶藝術人才的文化氛圍。加大陶瓷文化傳播力度,充分挖掘與發揮本地媒體的作用。投入財力與人力加強對外宣傳,在“陶都網”上建設網上陶瓷博物館、網上陶瓷一條街、網上陶瓷信息交流與學術交流中心等,豐富網站宣傳宜興尤其是宜興陶瓷的內容,實現“讓世界了解宜興”。充分利用強勢媒體傳播宜興陶瓷文化,迅速提升城市品牌,如在中央電視臺推出“中國陶都——宜興”城市形象廣告等等。大力普及陶藝文化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增加陶瓷文化教育。把陶瓷文化教育列入小學、初中必修課;有意識地對紫砂陶設計人員進行西方陶瓷文化的普及。讓所有陶瓷設計人員,熟悉西方雕塑、繪畫、裝璜等藝術與西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大力發展陶瓷文化旅游業。通過陶瓷文化進一步彰顯特色,形成品牌。依托現有風景名勝區和旅游景區,把陶瓷文化旅游作為發展宜興旅游的亮點和新的增長點。加強文博旅游景點的建設,推出陶瓷游精品線路,推廣“陶家樂”旅游模式,形成以陶瓷博物館為龍頭、各陶瓷文化園為基礎、陶瓷作坊游為重點的陶瓷文化游體系。

宜興陶瓷文化建設的目標,就是要把宜興建設成為陶瓷文化資源豐富、陶瓷文化設施完善、陶瓷文化人才薈萃、陶瓷文化氛圍濃厚、陶瓷文化活動頻繁、陶瓷文化信息集中、陶瓷文化產業發達的中心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輻射源之一。

【知識鏈接】

紫砂之品賞

紫砂壺的把玩和品賞在中國陶瓷鑒賞界是一個復雜而深奧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品賞把玩紫砂,若沒有豐富的閱歷、文化的積累、藝術的審美、親身的體驗,也就談不上對壺器的優劣界定。當然,紫砂壺的品賞也有一定的范圍可以界定,并在此界定范圍中去深入探究。

一是泥質之品賞。要了解宜興紫砂泥的分布、紫砂泥的種類及各種紫砂泥的特點,重點在于砂的研究和各個時代的制泥方式所帶來的變化。

二是壺形之品賞。紫砂壺形大體有圓器、方器、花塑器、筋紋器等。要分析歷朝歷代紫砂壺形主要流派,特別要重視傳統壺形的研究,流傳的即經典的,以此入手,事半功倍。

三是裝飾之品賞。紫砂裝飾大致有陶刻、泥繪、鑲嵌、絞泥、調砂等,其中以書畫陶刻最為豐富,涉及歷代書畫名人、陶刻高手、紫砂名器,如顧景舟石瓢壺連接滬上吳湖帆等一流書畫名家,大有品賞研究價值。

總之,紫砂壺的品賞在把握以上界定范圍的基礎上,還要結合時代的特征,不斷親身體驗,不斷吸取相關知識,才能有所收獲。

【產品概況】

產品名稱:宜興紫砂

國家公告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3年第175號

保護范圍:江蘇省宜興市現轄行政區域

產品標準編號:GB/T 10816—2008

猜你喜歡
品賞宜興紫砂壺
品賞油畫中的意象風度——讀楊三軍的風景油畫
宜興釉陶
“陶”醉心田 點贊新宜興
“陶”醉心田 點贊新宜興
此時無聲勝有聲——論紫砂壺“謙德提梁”的創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淺談紫砂壺“供春”的傳承與創新
論紫砂壺“洞天福地”的創作
紫砂壺的自然意趣——紫砂壺“怡情”創作漫談
張峰獨唱音樂會品賞札記
筑夢前行十九大 光輝篇章展方寸——品賞《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郵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