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高力士大事記——為高力士平反之總結

2015-08-15 00:54周忠泰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展版) 2015年10期
關鍵詞:高力士新唐書舊唐書

周忠泰

(番禺象賢中學,廣州 511483)

本文史料主要是正史和高力士家族墓碑,適當參閱唐人的《高力士外傳》和《明皇實錄》。明清方志,只錄正史沒有的史料。

同一史事,各書敘述多有不同,為保持史料的原貌,便于大家比較研究,本應并列收錄,以體觀各書記述之不同。但限于篇幅,這里只依本人判斷,敘述個人認為較真實的一書,其余只作注釋。有必要的地方,則作筆者按。有興趣展開深入研究的學者,可據筆者注釋查找別書,展開比較研究。

天授元年(690年),高力士(原名馮元一)1歲,出生于潘州城西的馮家村(今高州城西高州人民醫院地址)。

按:由后文高去世時間和享年推知。

附高家族等資料:

《高力士神道碑》(原名《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贈][揚][州]大都督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以下簡稱《高碑》)記:“公本姓馮,諱元一……廣管潘州人也。馮之先,有自北而南者,自宋懷化,□業以至于盎,五岑之表□□名族?;侍瞥?,盎使持節高州,督都廣、韶等十八州總管,封耿國公。耿公有三子,智戣為高州刺史,智戴為恩州刺史,智玳為潘州刺史,咸有德義,實為人豪,家雄萬石之榮,橐有千金之直。潘州府君生君衡,潘州薨,而君衡襲位象賢……贈廣州大都[督],[公]即廣州之少子也?!保?]

《舊唐書·高力士傳》(以下簡稱《舊本傳》)[2]、《新唐書·高力士傳》(以下簡稱《新本傳》)[3]、《馮君衡神道碑》(原名《贈廣州大都督馮府君神道碑銘》,以下簡稱《馮碑》)[4]P2605、《馮君衡墓志銘》(原名《贈潘州刺史馮君墓志銘》,以下簡稱《馮銘》)[5]111和《高力士墓志銘》(原名《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兼內待監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墓志銘并序》,以下簡稱《高銘》)[6]也載。

高童年在舊鄉老家植樹,宋代“高百尺余,尚存”[7]。

按:《寰宇記》[8]及有關省府縣志多有類似記載。

圣歷初(698年),9歲,高祖父潘州使君智玳去世,其父馮君衡襲位,因矯誣“裂冠毀冕,藉沒其家”[1],高被閹割為官奴。

《高銘》[6]《高元珪墓志銘》[5]146《馮銘》[5]111《馮碑》[4]2605也載。

按:關于高祖父及其父親馮君衡被殺二事,高力士家族五通墓碑的記述很混亂。筆者認為,高祖父應是任潘州刺史的馮智玳,馮君衡被殺一事當以《高碑》和《高銘》的記述為準,詳見拙作《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親被殺二事考》[9]。

圣歷間,10歲左右,高被迫與母親離別,母教其“汝胸上七黑子”和“汝常弄吾臂上雙金環”[10]等相認之法。

《高延福神道碑》(原名《唐故高內侍碑》)[4]2575《新本傳》[3]《舊本傳》[2]也載。

長安三年(703),14歲,高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解救上京,獻給武則天,入宮做太監。

《舊本傳》[2]也記。

按:杜文玉等學者認為高上京時間是圣歷中,實誤。詳見《論嶺南馮氏集團與唐太宗孫的聯姻》[11]。

長安四年,“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養為子,故冒其姓”[3]。

《舊本傳》[2]《新本傳》[3]《高碑》[1]《高銘》[6]《馮銘》[5]111《馮碑》[4]2605《高延福神道碑》[4]2575也載。

按:新舊《唐書》本傳均記高是因高延福收養而改姓,但《高碑》《高銘》則說是武則天賜姓。筆者認為,則天朝高還默默無聞,武氏沒必要為默默無聞的太監賜姓。且即使是賜名,武氏為何偏偏賜姓“高”?實還是因高延福收養也。

長安五年,“延福出自武三思家,力士遂往來三思第。歲余,則天復召入禁中,隸司宮臺,廩食之”[2]。

《新本傳》[3]也載。

神龍元年(705)前,16歲前,高“受教于內瀚林,學業日就,文武不墜,必也射乎。五善既閑,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6]。

《高碑》[1]也載。

按:新舊《唐書》本傳均記高力士入宮時已改名,但《高銘》和《高碑》均記高入宮后才改名。筆者認為,姓既是后來改的,名也應是后來改的。

又,按《高碑》,似乎高的姓和名都是武則天賜的。按《高銘》,姓是武則天賜,而名是因“文武不墜”“百發皆中”而得。筆者認為,和上文賜姓之不可信一樣,賜名也不可信,應以《高銘》為可信。

神龍二年至神龍三年間,高“自文林朗宮教博士轉內府丞”[6]。

《高碑》[1]《新本傳》[3]《舊本傳》[2]也載。

按:高“博士”之職,《高碑》記是“劂官”[1],“劂官”一名,未見于別的史籍,“劂”是雕刻用的曲刀,“劂官”應是負責雕版和刻書的官,故“劂官”或不是確稱,是泛稱,或就是《高銘》的“文林朗宮教博士”。又,內府丞之職,新舊《唐書》本傳為“宮闈丞”,應以《高銘》為準。

神龍三年七月,李重俊兵變,殺武三思,因與武三思的關系,以高力士和楊思勖為代表的宦官集團支持武三思和韋后,致李重俊功敗垂成。

按:此事詳見拙作《高力士是功臣和忠臣之十論》[12]。

景龍二年(708),19歲,“上在籓邸,力士傾心奉之”[13],并拉攏楊思勖入李隆基集團。

《新本傳》[3]《舊本傳》[2]也載。

按:張說開元十七年(729)寫有《為將軍高力士祭父文》,祭文說高力士“扶戴明圣……將二十年”[4]2635,開元十七年上推 20 年,即景龍二年。又,關于拉攏楊思勖一事,詳見《高力士是功臣和忠臣之十論》[12]。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二十日,21歲,高助玄宗平韋后,“攀龍附鳳,公實親焉。錄其翼戴之勛……特加朝散大夫、內給事,充內弓箭庫使”[6]。

《舊本傳》[2]《高碑》[1]《新本傳》[3]《資治通鑒》(以下簡稱《資》)第210卷[13]也載。

景云二年,22歲,平韋后不久,高“尋遷內常侍,兼三宮使,又加云麾將軍”[6]。

先天二年(713)七月三日,24歲,高助唐玄宗平太平公主之亂,伏兵“梟常元楷、李慈于北闕,擒賈膺福、李猷于內客省以出。執蕭至忠、岑羲于朝,皆斬之”[14]。

《新唐書·高宗三女傳》[15]《新本傳》[3]《舊本傳》[2]《資》第 210 卷[13]也載。

同年,高因功破格授予“右監門衛將軍,任內侍同正員,管理內侍省”[13]。

《高銘》[6]也載。

同年,高以父親高延福官位低下,請求降職以換取父親升職,“恭以橋梓之心,懼過車馬之賜,乞回所授,進父之班”。玄宗“嘉之”,“父子并授內侍公”[6]。

《高延福墓志銘》[16]1287《高碑》[1]也記。

開元元年(713年),24歲,高批評玄宗不認真聽姚崇匯報,“非虛懷納誨者”,促成玄宗與姚崇間的和諧關系,姚崇由是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即開元之治)”[18]。

《資》第210 卷[13]也載。

開元初,高力士娶呂玄晤女,“擢玄晤為少卿、刺史,子弟皆為王傅”[2]。

《新本傳》[3]《資》第 213 卷[18]也載。

開元五年,28歲,高力士尋母親麥氏,“得之瀧州,迎還”長安[3]。

《舊本傳》[2]《高碑》[1]《高延福神道碑》[4]2575也載。

按:關于高尋母地,《舊本傳》記是“潘州”。馮家既被籍沒,其母當不能再住潘州。而(嘉靖)《廣東通志》載:“(肇慶府瀧水縣)高力士宅在鎮南鄉?!保?9]地方志這記述,可證應以《新唐書》為準,高或在其母流落之地建有宅,故瀧水也有高舊宅。又,據杜文玉考證,此事發生在開元五年,今從之[20]。

開元七年三月,30歲,王毛仲得寵,高“畏避之”[21]。

《新唐書·王毛仲傳》[22]《舊唐書·王毛仲傳》[23]也載。

開元七年九月,玄宗“命高力士杖殺”[24]不節儉的衛士。

《資》卷 212[21]、《新唐 書 · 三 宗諸 子》[25]也載。

開元八年,31歲,玄宗因源乾曜“貌言似蕭至忠”而重用他,高力士諫玄宗不要以貌取士,要看其品德[26]。

按:源乾曜兩度入相,第一次是開元四年,三個月即罷相,第二次是開元八年,長達9年6個月,由玄宗重用源的情況來分析,此事應是開元八年事。

開元十三年二月,36歲,玄宗親選有聲望的朝廷大員任地方刺史,在洛水邊為他們餞別,“命高力士賜詩,帝親書”[27]。

《資》卷 212[21]也載。

開元十三年,太子受李林甫迫害,“內憂,鬢發班禿”,“廷宇不汛掃,樂器塵蠹,左右無嬪侍”,玄宗命高為太子“選”嬪侍,高為太子選到后來的吳皇后,生代宗[28]。

《舊唐書·章敬皇后吳氏傳》[29]也載。

開元十四年四月,37歲,張說不聽張九齡勸告,被奸臣李林甫、宇文融誣陷,高力保張說,“言說有功于國”,使其能咸魚翻身[18]。

張說《謝問表》[30],《新唐書·張說傳》[31]《舊唐書·張說傳》[32]也載。

開元十四年十二月,代宗出世第三天,高陪玄宗探望,“一日見三天子,樂哉!”[28]

開元十五年五月,38歲,高葬養父高延?!坝陂L樂原”[4]2575。

《高延福墓志銘》也記[16]1287。

按:高延福去世,高延福墓志記為“開元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春秋六十有三”,葬“白鹿原之西隅”。但其墓碑卻記為“開元十四年”“年六十有四”,葬“長樂原”,二碑似有一碑錯。

開元十七年五月,40歲,王毛仲恃寵驕恣,齊澣諫玄宗應除掉王毛仲,重用辦事“小心謹畏”的高[33]。

《資》第 213 卷[18]、《舊唐書·齊澣傳》[34]也載。

開元中,高與程咬金孫程伯獻、宮廷畫家馮紹正“約為兄弟”[18]。

按:此事《資》記于開元十九年,但程、馮二人參加麥氏葬禮,故三人約為兄弟當在麥氏去世的開元十七年前。

開元中,高孝敬父母?!傲顑蓩嬙谔?,備于甘脆”[2]。

《新本傳》[3]《高延福神道碑》[4]2575《高碑》[1]《馮銘》[5]111也載。

開元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40歲,高招其父魂合葬其母親,程伯獻等人“被發受吊”[18]。

《馮 銘》[5]111《新 本 傳》[3]《舊 本 傳》[2]《高碑》[1]也載。

開元十七年,奸臣宇文融陷害信安王李祎,李祎“因”“高力士自歸”,通過高幫助,挫敗宇文融的陰謀[35]。

《資》第 213 卷[18]、《舊唐書·宇文融傳》[36]也載。

開元十八年十一月,41歲,王毛仲和宦官沖突日深,高利用王毛仲生子機會諫玄宗曰:“北門奴,官太盛,相與一心,不早除之,必生大患!”[18]

《新唐書·毛仲傳》[22]《舊唐書·王毛仲傳》[23]也載。

開元十九年,42歲,王毛仲死后,玄宗更加寵任高,認為“力士上直,吾寢則安”,“四方表奏,皆先呈力士,然后奏御;事小者力士即決之,勢傾內外”[18]。

《舊本傳》[2]《新本傳》[3]也載。

開元二十一年,44歲,玄宗和高談論張果的奇異怪事[37]。

開元二十一年二月,宰相裴光庭卒,其妻是武三思女,以高本出自武三思家的關系,“銜哀祈”高“請林甫代其夫位”,高“未敢言”[38]。

《新唐書·李林甫傳》[39]也載。

開元二十一年二月,裴光庭與蕭嵩當年“數不協”,光庭卒后,玄宗委蕭嵩擇相,蕭推舉韓休,高把此消息“漏于”武三思女,作為給武三思女的請求答復[38]。

開元二十一年,蕭嵩與韓休不和,玄宗“遣高力士詔嵩曰:‘朕將爾留,而君臣誼當有始有卒者?!耸谏袝邑┫?,與休皆罷”[40]。

開元二十三年前,46歲前,高在太宗寢宮見太宗的“隨身服用”,遂以此諫玄宗要“永存節儉”[10]。

按:此事見《高力士外傳》之首,而《高力士外傳》記事始于開元二十三年,這或是有缺漏所致,姑且納此事于開元二十三年前。

開元二十三年正月,玄宗設宴五鳳樓,圍觀者眾,護衛不能遏止,高“奏河南丞嚴安之為理嚴”,果奏效[41]。

開元二十三年,高受玄宗之命“特令賜宴”,“出餞”“毀眾謗深”和“蒙蔽”的李邕[42]。

按:李邕本傳記:“開元二十三年,(李)起為括州剌史,喜興利除害。復坐誣枉且得罪,天子識其名,詔勿劾?!保?3]合而觀之,此事當是開元二十三年事。

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張九齡和李林輔在是否重用牛仙客一事上的斗爭白熱化,高站在張九齡一邊,說:“仙客本胥史,非宰相器?!保?4]

《明皇雜錄》卷下[24]也載。

開元二十五年,48歲,高幫助齊澣“連任兩道采訪使,遂興開漕之利”[34]。

《新唐書·齊澣傳》[33]也記。

開元二十六年五月,49歲,高挫敗武惠妃欲立壽王為太子企圖,鼓勵玄宗“推長而立”,立忠王(后來肅宗)為太子[3]。

《資》卷 214[41]也載。

開元二十九年,52歲,寧王李憲去世,玄宗“令”高“赍手書置于靈座之前”[45]。

《新唐書·三宗諸子》[25]也載。

天寶元年(742),53歲,吳懷實“引見”高尚給高,高“令妻父呂令皓特表薦之”[46]。

《新唐書·安祿山》[47]也載。

天寶初,李白“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保?8]

《舊唐書·李白傳》[49]也載。

筆者按:此事是后人杜撰,詳見拙作《李白出京考——為高力士平反之六》[50]。

天寶初,玄宗欲問神仙治煉法,寵愛道士吳筠,讓其作待詔翰林,信佛的高和“群沙門”“共短筠于帝”[51]。

《舊唐書·吳筠傳》[52]也載。

天寶初,“加力士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す保?]。

《新本傳》[3]也載。

天寶三年十二月,55歲,高批評李林甫、牛仙客棄本逐末,批評玄宗重用李林甫,認為“天子順動,古制也。稅入有常,則人不告勞。今賦粟充漕,臣恐國無旬月蓄;和糴不止,則私藏竭,逐末者眾。又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權既振,孰敢議者!”玄宗不高興,高自此“還內宅,不復事”[3]。朝廷內外難聽到直諫之聲。

《資》卷 215[53]也載。

天寶四年,56歲,吉溫“附會”高[55},高利用自己地位協調吉溫和蕭炅的關系,“(蕭)炅遂與(吉溫)盡歡,引為法曹”[53]。

《新唐書·吉溫傳》[54]《舊唐書·吉溫傳》[55]也載。

天寶五年七月,57歲,楊貴妃被玄宗送回楊府,高力士趁機把楊貴妃的供帳、器玩、廩餼等東西全運回楊家,想斷其回宮之路。但“帝動不稱旨,暴怒笞撻左右”,高力士只好"伏奏請迎貴妃"[56]。

《資》卷 215[53]、《新唐 書 · 楊 貴妃 傳》[57]也載。

按:此事世人多認為是高促使楊貴妃第二次入宮的,實誤,高是想斷楊貴妃回宮之路的,詳見拙作《三論楊貴妃入宮與高力士的關系》[58]。

天寶五年,楊貴妃得寵,天下爭獻珍玩,高為之“執轡授鞭”[56]。

《舊唐書·楊貴妃傳》[56]也載。

天寶六年十月,58歲,李林甫不甘心立太子一事的失敗,“屢起大獄,別置推事院于長安”,和楊國忠勾結多方迫害太子,“事有微涉東宮者,皆指擿使之奏刻”,幸高力士在玄宗“保護”,故林甫“終不能間也”[53]。

天寶七年“夏四月辛丑”,59歲,唐玄宗以高為驃騎大將軍”[14]。

《資》卷 216[59]、《舊本傳》[2]和《新本傳》[3]也載。

天寶中,“力士承恩歲久,中外畏之。太子亦呼之為兄,諸王公呼之為翁,附馬輩直謂之爺”[59]。

《舊本傳》[2]和《新本傳》[3]也載。

天寶中,高“于來庭坊造寶壽佛寺、興寧坊造華封道士觀”,“寶壽寺鐘成,力士齋慶之,舉朝畢至”[2]。

《新本傳》[3]《資》卷 216[59]也載。

天寶中,高回舊鄉高州良德縣建“驃騎館”[60]。

天寶中,高葬夫人呂氏,“中外爭致祭贈,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車馬不絕”[2]。

《高碑》[1]《高銘》[6]《新本傳》[3]和《資》第213 卷[18]也載。

天寶九年二月,61歲,楊貴妃“復忤旨,送歸私第”,吉溫為楊貴妃求請,楊貴妃剪發“一繚而獻”玄宗,高力士受玄宗派遣接楊貴妃回宮[59]。

《新唐書·楊貴妃傳》[57]《舊唐書·楊貴妃傳》[56]也載。

天寶十一年四月,63歲,高率“甲騎四百”平定王焊、邢縡叛亂,“斬縡,盡禽其黨”[61]。

《舊唐書·王鉷傳》[62]《資》卷 216[59]也載。

天寶十一年十二月,邊將不和,玄宗想協調之,“(哥舒)翰素與安祿山、安思順不平,帝每欲和解之。會三人俱來朝,帝使驃騎大將軍高力士宴城東,翰等皆集”,高阻止哥舒翰素與安祿山關系的進一步惡化[63]。

《舊唐書·哥舒翰傳》[64]《資》[59]也載。

天寶十三年,65歲,“正月……及祿山還鎮,命中官詔高力士餞于浐坡。既還,帝曰:‘祿山慰意否?’力士曰:‘觀其深心郁郁,必伺知宰相之命不行故也?!保?5]

《資》卷 217[66]、《新唐書·張說傳》[67]也載。

天寶十三年六月,高提醒玄宗及早提防安祿山,擔心“一旦禍發,不可復救”[66]。

《新本傳》[3]《高力士外傳》[10]也載。

天寶十三年九月,針對楊國忠的行徑,高諫玄宗不可“以權假宰相,賞罰無章,陰陽失度”[66]。

《新本傳》[3]《高力士外傳》[10]也載。

天寶十三年十二月,玄宗“特置內侍監”,“授”高[68]。

天寶末,高任李輔國“掌廄中簿籍”[69]。

《新唐書·李輔國傳》[70]也載。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二日,67歲,安祿山迫近長安,高從玄宗倉皇逃離長安,玄宗于延秋悔當年不聽高的“往日之言”[10]。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二日,高力士從玄宗逃離長安,楊國忠倉皇間要焚橋,玄宗“留內侍監高力士,使撲滅乃來”[71]。

《舊唐書·玄宗本紀》[14]《新唐書·楊國忠傳》[72]也載。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玄宗到咸陽,和高談誰會患難與共,高說:“張垍兄弟世受國恩,又連戚屬,必當先至。房琯素有宰相望,深為祿山所器,必不此來?!钡谡J為“事未可料”,“是日,琯至”[32],而張垍兄弟留在長安投敵了。

《資》第二百一十八卷[71]也載。

按:“咸陽”,《資》記為“晉安”。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高從玄宗至馬嵬驛,發生馬嵬事變,軍士圍驛要殺楊貴妃,高諫玄宗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庇谑?,“上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71]。

《舊唐書·玄宗本紀》[14]《舊唐書·楊貴妃傳》[56]、《明皇雜錄》卷下[24]也載。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五,百姓父老要求肅宗留下討賊,玄宗“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且西戎北狄,吾嘗厚之,今國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73]

《新唐書·肅宗本紀》[74]也載。

天寶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安祿山入長安后,殺“高力士之黨及祿山素所惡者皆殺之,凡八十三人,或以鐵揭其腦蓋,流血滿街”[71]。

《新唐書·安祿山傳》[46]也載。

天寶間,高力士上奏取茂名思乾井水歸朝。

《輿地紀勝》載:“思乾井,《寰宇記》云在茂名縣東一里,潘真人煉丹之水,味甚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保?5]

各時期的有關方志多載。

按:楊貴妃吃四川荔枝還是吃廣東的荔枝,史學界多有爭論,從高力士上奏朝廷推薦家鄉的思乾井水并千里迢迢回鄉取水來看,家鄉的荔枝更有可能被其推薦,這可是楊貴妃吃高州荔枝的旁證。

至德元年(756),67歲,高諫玄宗盲目樂觀道:“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區,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何憂,臣不敢聞?!保?]

至德間,“蜀有南營之叛,倉卒起變,(高力士)削而平之,臨大事而有功”[1]。

《高銘》[6]也記。

按:南營之亂應是郭千仞之亂,《新唐書·諸帝公主》[76]和《新唐書·太宗諸子》[77]均記。

至德間,“帝幸蜀……而力士從帝,進齊國公”[3]。

《高銘》[6]《舊本傳》[2]《明皇雜錄·補遺》[24]也載。

至德三年十二月丙午,69歲,玄宗自四川回長安,“上請歸東宮,上皇遣高力士再三尉譬而止”[73]。

《明皇雜錄·補遺》[24]也載。

乾元元年(758),69歲,高因“從上皇還(京),進開府儀同三司,實封戶五百”[3]。

《舊本傳》[2]《明皇雜錄·補遺》[24]也載。

乾元年間,肅宗命高“常在太上皇左右,梨園弟子日奏聲伎為娛樂”[70]。

乾元三年七月丁未,71歲,“(上皇)移幸西內之甘露殿?!吡κ?、陳玄禮等遷謫,上皇寢不自懌”[14]。

上元元年(760年)六月二十七日,71歲,李輔國離間上皇和皇上的關系,“上皇謂高力士曰:‘吾兒為輔國所惑,不得終孝矣?!保?8]

《新唐書·李輔國傳》[70]《舊唐書·李輔國傳》[69]也載。

上元元年七月十九日,李輔國矯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擋道,玄宗驚嚇,幾乎墜馬?!傲κ繀柭曉?‘五十年太平天子,輔國欲何事?’叱使下馬,輔國失轡,罵力士曰:‘翁不解事!’斬一從者。力士呼曰:‘太上皇問將士各好在否!’將士納刀呼萬歲,皆再拜。力士復曰:‘輔國可御太上皇馬!’輔國靴而走,與力士對執轡還西內,居甘露殿……太上皇執力士手曰:‘微將軍,朕且為兵死鬼?!笥医粤魈??!保?7]

《資》第221 卷[78]也載。

上元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高)為李輔國所誣,長流巫州,“力士方逃瘧功臣閣下,輔國以詔召,力士趨至閣外,遣內養授謫制,因曰:‘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日,愿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o國不許?!保?]

《舊唐書·李輔國傳》[69]《資》第 221 卷[78]、《舊唐書·肅宗本紀》[73]也載。

上元元年九月,“力士至巫州,地多薺而不食,因感傷而詠之曰:‘兩京作芹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保?]

《明皇雜錄·補遺》[24]也載。

上元中,高在巫州遇柳芳,“(芳)從力士質開元、天寶及禁中事,具識本末……為《唐歷》四十篇”[79]。

《舊唐 書 · 柳 登 傳》[80]《高 力 士 外 傳》[10]也載。

寶應元年(762)三月,73歲,高力士遇赦還京,在半途得知玄宗、肅宗逝世之消息,“絕漿七日,毀不能哭,銜哀而絕,終于[朗][州]龍興寺”[1]。

《新本傳》[3]《舊本傳》[2]《資》第 222 卷[81]也載。

綜觀高的一生,其伴隨李唐五代——睿宗、玄宗、肅宗和代宗,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雨:平韋后而使睿宗登基、玄宗立為太子,平太平公主而使玄宗的太子位得鞏固,斗李林甫而使肅宗登太子位,斗李林甫和楊國忠而鞏固肅宗的太子位,保護肅宗,代宗得以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安史之亂中,其又不見風使舵從安祿山之逆,而是從玄宗避難四川,還老當益壯平南營之亂。安史之亂后,其也不趨炎附勢,甘于跟隨退居“二線”的玄宗,為保護玄宗而勇斗李輔國,因此而被流放巫州。流放巫州期間,還《詠薺》表忠心,其忠心和功勞天地可鑒!詳見拙作《高力士是功臣和忠臣之十論》[12]。

高還是位賢臣:正是其不計私利與姚崇的合作,開元之治才有了和諧的君臣和合理的用人基礎;正是其與齊澣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因禁軍而起的宮廷之變,終玄宗朝才沒有發生;正是其與李祎的合作,以往常有的北方邊患,終玄宗朝才沒發生;正是其與張九齡的合作,以往常有的爭皇儲引發的動蕩,玄宗朝后期才沒有發生;正是其與張說和陳玄禮等賢臣的合作,削弱了奸臣的危害,延續了開元天寶盛世。詳見拙作《六論高力士與賢臣的合作——為高力士平反之二》[82]。

高還是位諫臣:他曾諫玄宗不“虛懷納誨”,諫玄宗不可重用牛仙客、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奸臣,有膽有色,可圈可點。詳見拙作《論高力士與奸臣們的斗爭——為高力士平反之四》[83]。

另外,宇文融、王鉷、韋堅、楊慎矜、李林甫、楊國忠和安祿山等也并不是因他而取高位的,詳見《論奸臣們不因高力士而取將相高位——為高力士平反之五》[84]。高與楊貴妃入宮和李白出京,都沒什么責任,詳見拙作《三論楊貴妃入宮與高力士的關系——為高力士平反之三》[58]和《李白出京考——為高力士平反之六》[50]。而文學作品多認為高與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和李輔國等奸臣是一丘之貉,真是千古奇冤!

其實,誰忠,誰奸?誰治國,誰誤國?誰也比不上做了幾十年皇帝、經歷大起大落的唐玄宗本人清楚。而這答案,在玄宗的陪葬一事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像玄宗這樣的皇帝,有幾十甚至上百個達官顯貴為其陪葬都不足為奇,但玄宗遺言卻是什么人都不要,只要高為其陪葬。這與別的皇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應是高力士一生最大榮譽,也是玄宗對其一生功過最好的評價,因為沒哪位皇帝愿讓奸臣逆子陪葬自己!看來,既使到了地下,玄宗還是認為“力士上直,吾寢則安”[18]。

[1] 陶仲云,白心瑩.陜西浦城發現高力士殘碑[J].考古與文物,1983(2).

[2]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84·高力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7·高力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周紹良.全唐文新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5] 各收藏單位專家.隋唐五代墓志銘:陜西卷·第1冊[G].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6]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挖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2(6).

[7]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117·廣南東路[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161·高州[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周忠泰.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親被殺二事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3).

[10](唐)郭湜.高力士外傳[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11]周忠泰.論嶺南馮氏集團與唐太宗孫的聯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5).

[12]周忠泰.高力士是功臣和忠臣之十論[J].重慶與世界,2012(3).

[1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后晉)劉昫.舊唐書:卷9·玄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宋)歐陽修.新唐書:卷83高宗三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上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4·姚崇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1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9](明)黃佐.(嘉靖)廣東通志:卷19·古跡[M].廣州:廣東省方志辦,1999.

[20]杜文玉.高力士家族及其源流[J].唐研究:第四卷.1998.

[2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212[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2](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1·王毛仲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3](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60·王毛仲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4]鄭處海.唐宋史料筆記:明皇雜錄·東觀奏記·補遺[M].北京:中華書局,1994.

[25](宋)歐陽修.新唐書:三宗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6](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5·蕭至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7](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8許景先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8](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章·敬吳皇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9](后晉)劉昫.舊唐書:卷56章·敬皇后吳氏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0](唐)張說.張燕公文集:卷10·謝問表[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1](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5·張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2](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10·張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3](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8·齊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4](后晉)劉昫.舊唐書:齊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5](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34·宇文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6](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05·宇文融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7](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4·張果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8](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60·李林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9](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3·李林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0](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01·蕭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14[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2](唐)李邕.謝恩命遣高將軍出餞狀[C]//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3](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2·李邕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4](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33·牛仙客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5](后晉)劉昫.舊唐書:卷95·睿宗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6](后晉)劉昫.舊唐書:卷200·安祿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7](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25·安祿山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8](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2·李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9](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90·李白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0]周忠泰:李白出京考——為高力士平反之六[J].重慶與世界,2015(9).

[51](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91·吳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2](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92·吳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3](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15[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4](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9·吉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5](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86·吉溫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6](后晉)劉昫.舊唐書:卷55·楊貴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7](宋)歐陽修.新唐書:楊貴妃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8]周忠泰:三論楊貴妃入宮與高力士的關系——為高力士平反之三[J].重慶與世界,2013(1).

[59](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16[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0]江茂森.茂名縣志稿[M]//紀述志.1971.

[61](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34·王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2](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50·王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3](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35·哥舒翰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4](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40·哥舒翰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5](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10·張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6](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17[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7](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25·張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8](后晉)劉昫.舊唐書:卷46·職官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9](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88·李輔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0](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08·李輔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18[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2](宋)歐陽修.新唐書:卷260·楊國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3](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0·肅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4](宋)歐陽修.新唐書:卷6·肅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5](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百一十七·廣東南路[M]//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6](宋)歐陽修.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7](宋)歐陽修.新唐書:卷80·太宗諸子[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21[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9](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32·柳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0](后晉)劉昫.舊唐書:卷149·柳登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22[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2]周忠泰.六論高力士與賢臣的合作——為高力士平反之二[J].重慶與世界,2012(12).

[83] 周忠泰.論高力士與奸臣們的斗爭——為高力士平反之四》[J].重慶與世界,2013(5).

[84] 周忠泰.論奸臣們不因高力士而取將相高位——為高力士平反之五》[J].重慶與世界,2013(6).

猜你喜歡
高力士新唐書舊唐書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哭來的官位要還回去
睿智與穩?。航庾x兩唐書中的狄仁杰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唐貞休世系再考
《舊唐書》與《新唐書》“突厥傳”之比較
唐朝“第一太監”高力士并非奸臣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亦忠亦奸高力士
高力士并非一無是處
“獨柳之禍”補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