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掌全局的控制力,調和百味的交融感

2015-09-10 07:22武寧
音樂愛好者 2015年12期
關鍵詞:馬勒樂團樂章

武寧

鄭明勛,這位國際樂壇聲譽日隆的亞裔指揮家,以凌厲與細膩的雙重指揮風格,受到世界眾多樂迷的喜愛與追捧。從小愛好烹飪的他,視指揮如同掌勺,都要精選原料、精心調配,以達理想的境界。

2015年11月9日,鄭明勛以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的身份,率領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演釋了貝多芬《第二交響曲》與馬勒《第四交響曲》,為樂迷帶來璀璨的德意志之聲,這也是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中交響篇章的最重錘。

身為這場交響盛宴的掌勺者,鄭明勛與小澤征爾、祖賓·梅塔并稱為“亞洲三大指揮家”。他曾先后擔任巴黎巴士底國家歌劇院、羅馬圣切契利亞管弦樂團、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與包括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芝加哥交響樂團等諸多世界一流樂團合作過。鄭明勛最傲人的成就之一,便是用七年時間將首爾愛樂樂團從“賣不出幾張票,送票都坐不滿”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使之一躍成為世界名團和韓國的“文化名片”。作為德國DG唱片公司的簽約藝術家,鄭明勛也灌錄過多張優秀唱片,并獲得由法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文化最高勛章”。

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脫胎自十六世紀的宮廷樂隊,以四個半世紀的光輝歲月傲然于世,有“交響樂活化石”之稱。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曾在這個樂團擔任指揮并首演自己的作品,“樂圣”貝多芬曾視其為“歐洲最出色的樂團”,瓦格納對其“安菲翁魔琴”般的神奇音色嘖嘖稱贊,理查·施特勞斯則欣喜于樂團那“令人憧憬贊嘆的光暈”。作為歐洲音樂史上一枚閃耀著亙古不變溫潤光芒的寶石,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浸潤和發揚著德國厚重而精深的音樂文化傳統,經過卡爾·伯姆、魯道夫·肯佩、赫伯特·布隆斯泰特、伯納德·海廷克等眾多指揮家的打磨,以其和諧平衡的音響效果、甘醇渾厚的音色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樂史傳奇,以至于樂團在2007年成為史上第一個獲得“歐洲文化基金會世界音樂文化遺產保護獎”的樂團,也是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交響樂團。

女高音漢娜-伊麗莎白·穆勒,出生于德國的曼海姆,師從聲樂教育家魯道夫·皮爾內,年紀輕輕便在歌劇舞臺嶄露頭角。她曾獲得一系列德國青少年音樂大賽的冠軍、德國經濟文化界音樂大獎、Ada Sari國際比賽的第一名,以及莫扎特獎和歌曲大獎等榮譽。穆勒也經常與世界一流交響樂團及指揮合作,在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上的演出曾轟動全場,并與班貝格交響樂團錄制過布魯克納的《F小調彌撒曲》。

執掌全局的控制力

鄭明勛具有一種執掌全局的內在控制力,他能將上百人的樂團成員緊緊凝聚為一體,使樂手們充滿活力地全心投入,在瞬間制造出步調一致的合音。

上半場的貝多芬《第二交響曲》,鄭明勛仿佛將整個樂團一把攫住,樂隊成員與指揮緊密互動,他的每一個指揮動作都神奇般地奏效了,指揮的動作與樂隊的聲音協調統一。

第一樂章,在鄭明勛極富感召力和鼓動性的指揮下,意氣昂揚的音樂旋律呼之欲出,堪稱水乳交融,極具可觀性的凌厲身姿與澎湃激情的音樂做到了無縫的焊接。如夢中突然驚醒般、象征命運敲門的鼓聲,震徹心扉。澄清透徹且能穿透烏云的木管聲,代表貝多芬內心堅定意志力的定音鼓,堅如磐石般響徹耳際。這種絲絲入扣的旋律與緊張的鼓聲節奏型形成的戲劇化對峙,在鄭明勛之前的各種演釋版本中,從未有此種震撼力。

之后的慢樂章偏于內心的自省,帶有古典音樂標志性的對稱均衡感,溫暖細膩的弦樂與俏皮活潑的木管之間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心靈對話與交流,似乎在談論著人生的各種疑惑與困頓。

諧謔曲的第三樂章,具有棱角分明的姿態和堅定意志的彰顯,包裹著巨大張力的音樂動機,在張弛有度的節奏中冷靜綻放。終樂章是活力四射的舞曲,蘊含著狂野的英雄本色,其中諸多快速的炫技成分,釋放出戲劇化的狂怒高潮。樂畢,掌聲如雷,觀眾瞬間激越沸騰。

調合百味的交融感

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的團員,幾乎個個是世界一流的演奏高手,每個人身上都釋放著獨具魅力的個性特點。擅長烹飪的鄭明勛具有調和百味的稟賦,能在一百多個樂手間找到平衡,使演奏和諧,并將樂團的聲音與自己想象中的聲音相匹配與交融。

下半場的馬勒《第四交響曲》作為貝多芬最好的對比,事實上映照著交響樂發展史兩軸的對話。兩者在德奧音樂哲學意味的抒發上心照不宣,美國指揮家大衛·津曼認為《第四交響曲》是馬勒最完美的一部音樂。

第一樂章是馬勒以童真般的眼光看到的塵世生活,貫穿出現的雪橇鈴聲襯托出天真爛漫的童年遐想。一次心潮噴涌的爆發之后,耳畔響起馬勒《第五交響曲》的號角聲,這正是馬勒童年里記憶猶新的軍號聲,暗含著對死亡的驚恐。稍后如夢醒之后的恍然平靜,人生如一場夢境般瞬間即逝。接著重新現出一派歡騰熱烈的高聲歌頌,有著尼采精神超脫的意味,如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精神三變”,人唯有經歷孤獨與奮斗,回歸嬰兒般的純真,才能超越一切苦痛。鄭明勛在指揮中,著意強調尖銳粗糲的聲音刻畫,象征人世間生活總歸不會風平浪靜,逆境的風暴在所難免。樂隊音色保持著均衡的層次,各個細節栩栩如生。

第二樂章是關于死神的舞蹈,原來的標題“老友海恩的奏樂”,而“老友海恩”正是德國人對于死亡的別稱,從塵世通往天國,必經死亡的領地。經特意定弦而冷漠淡然的小提琴,象征著死神的無情,讓人不禁聯想到圣-桑的《死之舞》。在鄭明勛的指揮下,慵懶肆虐的弦樂中伴隨著不協和的管樂聲部,時常被陣陣刺激的鈴聲和嘲諷般的哨聲驚擾,也有低音提琴的陰郁低沉籠罩其間。各個樂器聲部之間有著清晰可辨的層次,它們在碰撞中交相輝映,銅管也發出了優美流暢的旋律,實屬難得。對此樂章的詮釋,鄭明勛一別貝多芬時的嚴謹控制,隨意揮灑、漫不經心的手勢,甚至有些許醉態超逸,讓樂隊自由的舒展曼妙的旋律之花,樂章在調侃般不經意間戛然而止,鋪下意猶未盡的懸念。

從第三樂章開始便立刻沉浸到一股凝重的氛圍中。只見鄭明勛的左手緊鎖胸前。在他的引領下,音樂逐漸進入一種崇高的境界,觀眾幾乎都屏氣凝神地靜聽。這一樂章最初的標題是“圣·厄休拉的微笑”,源自一個古老的宗教故事,涉及為捍衛宗教教義而殉道的圣女厄休拉。樂章中如同小說般峰回路轉的戲劇情節,像是對圣女生平事跡的描述與刻畫的墓志銘。不過馬勒也曾向朋友解釋說,這一樂章使他回憶起兒時對母親的印象,“那憂傷但帶著微笑的面龐,經受著無盡的磨難,卻總是用愛和寬恕來化解它們”??v觀整個柔板樂章,馬勒采用高超的自我風格的變奏手法,糅合進天馬行空般的音樂想象力,跌宕起伏的情感幅度,如同浩渺宇宙般廣闊。圣潔的靜穆、悲苦的哀嘆、痛苦的吶喊、歡愉的沉醉、天國的盛景、涅 的星空,在馬勒的筆下惟妙惟肖、引人入勝。而鄭明勛全心投入的詮釋精彩紛呈,恍惚間猶如馬勒本人繽紛的指揮再現,無論是神圣的面部表情,還是高仰的體態動作,都足以令人神往。

表現全曲核心主旨的第四樂章,描繪了一幅天堂美景的生活畫卷。樂章中田園仙景的氛圍和輕靈游蕩的旋律仿佛讓人體會到了什么是“天堂的生活”。鄭明勛合作的女高音漢娜-伊麗莎白·穆勒,聲音既婉轉甜美又富有戲劇張力,高低音區皆很美妙。嬌美的形象、可愛的眼神,天籟般的歌喉,如同上帝使者的化身。鄭明勛指揮的肢體語言流暢且富韻律感,身姿優雅協調,頗富張弛有度的魅力,既能溫潤如玉般細膩,又能凌厲如風般迅猛。他的雙手仿佛帶有一種魔力,音樂在他的手中如同乖巧順從的綿羊,立體絢爛的聲響被他富有靈性地塑造成形,自由釋放著人性的情感語匯。

樂曲尾聲是天堂意境的漸行漸遠,而這美好的值得留戀的時刻,被突兀的一記響亮的掌聲打破了,豎琴最后的幾聲撥弦還未呈現,可以看到鄭明勛略顯遺憾的表情。其實,按照慣例,樂曲結束要待聲音消盡,指揮家雙手放下,才能禮貌地鼓掌。有時,在一些特定意境的曲目結束時,指揮不希望馬上起掌聲,保持數秒的無聲有一種“余音繞梁”的美妙。

縱觀當晚的音樂會,可謂技驚四座,傲視整年的滬上交響樂演出。開場前,我聽到觀眾說是“專程為鄭明勛而來”;演出結束后,也有觀眾興奮地談到,這是他聽到的“最好的馬勒《第四交響曲》”??陀^而言,鄭明勛對于這次德奧音樂的詮釋,可謂做到了精心準備,原料上乘且烹飪水準一流。他的指揮在謹慎克制中不乏意氣昂揚,并彰顯著獨特的人文關懷。我們似乎能體驗到音樂中的禪意,這與其東方人含蓄謙遜的品格不無關系,同時,我們也感知到指揮家不斷挖掘的深藏在音樂背后的思想特質。

雖然音樂鑒賞的口味因人而異,不同的指揮風格也百般不同,但把音樂視為人類情感的釋放與溝通,孜孜不倦并不斷執著追求,這本身就是對待藝術最崇高的信念?;蛟S,人們陶醉于艾森巴赫的夸張靈動、阿巴多的細致入微、巴比羅利的浪漫詩情,但鄭明勛的獨特風格已然在樂迷中燃起持久的激情,而他親自“掌勺”的德奧交響盛宴,也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猜你喜歡
馬勒樂團樂章
什么是“中華第一樂章”? 等
馬勒與后現代——探尋馬勒交響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馬勒推出新型模塊化混動系統
滾燙的交響靈魂
管樂團的高興事兒
洛莊漢墓樂器坑 恢宏的漢代地下樂團
香港中樂團第37樂季開幕音樂會:千年之聲 鐘樂龢鳴
思想的樂章
思想的樂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