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腐的治本之策

2015-09-10 07:22李永忠
中國民商 2015年10期
關鍵詞:常任制黨代表異體

李永忠

我們研究反腐的頂層設計問題時,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腐敗。腐敗常常因制度的漏洞而滋生蔓延,而領導制度是最重要的核心制度,因為它事關權力結構!領導制度出現漏洞就容易引發腐敗。任何一個社會,如果你的核心制度即權力結構是健全的、科學的,一般來說,就很難引發大規模的腐敗。無論是計劃經濟、商品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乃至于小農經濟,乃至于奴隸主經濟,都是如此。當你制度設計得好的話,無論是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都可以把以權謀私遏制在一定范圍內,不會讓它泛濫,更不會出現瘋狂的、猖獗的泛濫。30多年從反腐蝕到反腐敗,腐敗之所以“愈演愈烈”,它主要并首先是制度漏洞使然,而不是同所謂的經濟形態有直接關系。

當我們懂得腐敗是制度(主要是權力結構)的漏洞,就會明白,腐敗者就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犧牲品。腐敗者通常自身并不壞,但是人性惡使他在一個不健全的制度內,又掌握了一個傾向于腐敗的權力,因此這把雙刃劍首先砍向自己。因此他是制度的犧牲品,是體制、機制、制度,特別是我所強調的權力結構不合理這個核心制度的犧牲品。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制度的漏洞,是因為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的時候,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我們勇往直前、大刀闊斧,而政治體制改革,我們卻步履蹣跚、思前慮后、畏首畏尾,至今仍在繼續沿用“蘇聯模式”。因此,這兩個不同步,就像一個人左腿前進得特別快,右腿遲遲不跟進,那么這個人的屁股迅速往下,如果下面是一個泥塘、一個糞坑,他就會沾上泥水、沾上糞水,而我們現在也就是這種狀況。

黨內要形成異體監督

那么如何從根本上遏制腐???我概括為八個字戰略方針:“發展民主,強化監督?!笔筇岢鳇h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多年來,腐敗愈演愈烈,是因為我們黨內肌體得了病,得了腫瘤、癌癥,這種情況下,黨的生命力首先得強大起來。生命力強了,自然你就能去邪——腐敗就是一種邪?,F在習總書記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強本。而這個“本”,就是發展黨內民主,民主是黨的生命,民主也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黨內、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旺盛了,強大了,邪不壓正,腐敗就能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這是第一點。

民主既是生命力,又是最好的防腐劑。反腐不靠民主不行,全世界反腐成功的沒有一個不是發展民主的,凡是不民主的地方,反腐很難成功。凡是民主推行的比較徹底的地方,腐敗很難蔓延。發展民主,首先要發展黨內民主。如此,黨內民主才能帶動人民民主的發展。黨內民主如果滯后或落后于人民民主,就不可能有帶動作用了。另外,民主權最重要的是選舉權,沒有民主的選舉,就很難有民主的權利。民主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因此,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生命力旺盛了,邪是侵不進來的。

第二點,強化監督。民主是最好的防腐劑,而監督是最有效的制衡力。強化監督就是強化對權力違規、違法、犯罪的制衡。把這兩點抓住了,戰略方針就沒有問題了。

沒有這樣一種宏觀戰略,你反不了腐敗。不管查處多少腐敗案件,只要不改革現行的權力結構和選人用人體制,你都無法“取得壓倒性勝利”。因為僅靠反腐的戰術勝利,永遠取代不了戰略勝利。

要強化監督,就必須解決異體監督的問題。強化監督不是搞同體監督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將現行的同體監督轉變為異體監督,它要有相對獨立性。我們有兩個給定的前提:黨外不允許有黨,黨內不允許有派。分黨、分派不允許,那么就只能黨內分權。異體監督來自哪兒?只能來自黨內分權。通過黨內分權,形成只管決策的全委會,只管執行的執委會,只管監督的監委會。監委會只對執委會進行監督,全委會平衡執委會和監委會的關系,3個委員會間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黨內3個不同功能的權力機關,雖然同在黨內,卻是功能不同的異體。異體監督就能形成。60年前的“八大”,通過“黨代會常任制”,就搞過這樣的試驗。異體監督能有效發現并揭露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通過及時殺毒,強化黨內監督;而發展黨內民主,能有效地增強黨的生命力,為黨的肌體增添活力。一個及時殺毒,一個增添活力,腐敗在黨內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呢?就能有效地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所以,反腐戰略方針一定要有這八字方針。

權力結構科學分解、合理配置

有了戰略方針,還要有兩個戰略行動。第一個就是黨內分權:科學分解、合理配置黨內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形成一種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權力結構,尤其是黨內的權力結構。我們要把黨內權力結構搞科學,目前黨內權力結構不科學。我的結論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各級地方一把手的專斷程度,超過了我們建黨、執政以來的任何一個時期,所以才會出現那么多的黨內矛盾和社會矛盾。這同權力過分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緊密相關。

對權力的人身依附關系,實際上是對權力過分專斷的一種膜拜,拜權力教已經形成了。而且拜權力教比拜金主義還可怕。中國兩千多年來是信儒教,儒教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信官,所以官本位帶有中國特色。歷史證明,一旦老百姓不信官了,一個朝代就結束了。反貪官,最后反到皇帝,皇帝是最大貪官,一個朝代就結束了。下一個朝代又開始重新建立老百姓對官家的信心,當官要清正廉潔,正大光明,要寫在他的廟堂、公堂上。一旦權力把他腐蝕后,一個朝代又結束了。中國的官員必須清正廉潔,所以說“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所以“公生廉,廉生威”,這既是代代口口相傳的《官箴》,也是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地方。

那么在黨外不允許有黨,黨內不允許有派,不允許分黨分派的情況下,目前我們唯一可以進行選擇的路徑,就是黨內分權。另一方面看,權力架構一旦科學分解、合理配置后,民主就能夠生存,民主怎么存在的?是在一個科學合理的架構下才能生存,生存了以后才能鞏固,鞏固了以后才能發展。沒有這樣一個三角架把權力支撐起來,把國家的上層建筑撐起來,就沒有黨內民主,就沒有社會民主,就沒有國家民主。它就靠一個科學的權力結構。所以凡是權力結構科學的,它的民主通常比較好,凡是權力獨裁的國家,就沒有民主可言。哪怕你前面借民主上臺,比如希特勒,到最后也不會有善果。

另一方面,科學權力結構一旦形成后,黨內監督才能實行,才能夠落實,才能夠有效。它也得依賴于科學合理的權力結構。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才能在黨內民主的帶動下得到促進發展。因為黨內分權科學了,整個社會的民主才能帶動起來。我們用的是黨內分權帶動、促進人民民主。所以,你得先搞黨內民主。而現實中,我們卻是先搞人民民主,先由村民選舉村委會主任,而村黨支部書記卻基本上是鄉鎮黨委內定的。這樣先后順序就顛倒了。必須先由村黨支部黨員民主選舉黨支部書記,鄉鎮黨員民主選舉鄉鎮黨委書記,縣里的黨員民主選舉縣委書記,這才對了。這是第一個戰略行動,黨內分權。

第二個戰略行動,加快黨代會常任制的改革和深化。這次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縣(市、區)黨代會常任制試點”,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生命活力,明確了黨代會常任制的重要地位。但是現在仍停留在縣一級做“黨代表任期制”,而非“黨代會常任制”的“試點”階段,60年過去了,至今我們在縣一級都沒有建立毛澤東所講的“黨的國會”。既缺乏明確的問題、目標導向,也缺乏具體的制度安排,我們必須要在深入探索中不斷推進。

分權探索應當持續

黨代會常任制1956年開始搞,1958年開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以后就不開了。八大時,毛澤東是中央委員會主席,是決策機關的最高領袖。鄧小平是中央書記處總書記,是執行機關的最高長官,相當于是黨內的CEO。董必武是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書記,是監督機關的最高首領,黨內分權從那時候就開始搞了,而且八大黨章第三十七條有一款,“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的時候,設立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一人”。毛主席準備把這個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權力交出去,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上У氖菣嗔τ懈g性,1956年形成的東西,并沒有兌現。20年后,到1976年,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仍然虛位以待。

到了1988年,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10年以后,必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又想把黨代會常任制作為突破口,中組部在全國搞了12個黨代會常任制試點,但可惜的是剛才上手搞,就遇上1989年的那場風波,后來12個試點無疾而終。

到了十六大報告,終于寫進了“在市縣擴大黨代會常任制試點”。一開始寫的“在縣市擴大”。與會黨代表提意見說1956年省市都搞了,這次可以全國推行了。但是中央還是感覺有風險,只是把市寫在前面,縣寫在后面,縣市顛倒了一下。但是到下面每一個黨代會常任制試點,搞得都瞻前顧后,心驚膽顫。

后來我想去推動一下,就以調研的名義下去。所到的黨代會常任制試點,都跟我講希望中央出個紅頭文件,他們按照設定的就敢搞。我說對不起,中國改革成功的路徑依賴是,突破在地方,規范在政府。中央不可能突破,只有靠地方突破。你突破可能會有損失,也可能會有處分,還可能會丟官,但是實踐會證明你是對的,后來就能往前推了。如果個人沒有風險,黨就會有危險。但遺憾的是,下面天天盼上面的紅頭文件,上面月月等下面的成功試驗,結果左盼右等了30多年。絕大多數不敢突破,不愿示范,不想帶動,愿意按部就班。

結果在這么多年的改革中,不過是把黨代會常任制異化為黨代表任期制。黨代會常任制按毛主席想法,是要形成一個黨內的國會,黨內有像人大常委會那樣的決策機關。但是1988年啟動的那一輪改革,1989年就無疾而終。到十六大,雖然寫進了黨代會報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都到了窗戶紙那一步,黨內分權一捅,就可以捅破了,但是所有試點單位誰也沒敢走到那一步。只好把黨代會常任制變成黨代表任期制,黨代表任期制沒有多大用處。如果沒有人大常委會的話,人民代表有什么用呢?正是因為有一個常設的人大常委會以后,人民代表才起作用?;ǚ蹧]有蜂巢,蜜蜂到哪兒去做蜂蜜?

中組部在黨代會常任制的改革中既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具體的時間表。這種改革對試點單位,第一無益,第二有害,誰去搞?你讓我搞到什么程度?你讓我搞黨代表任期制,我就讓黨代表把每5年開一次會,改成每年開一次會行了,開一次會起什么作用呢?黨代表就開一次會、提一點意見有什么作用?你縣委決策權、執行權還是合在一起的。紀委的監督權還在我領導之下,有什么變化?變化不了。

應該是黨代會形成一個決策機關,縣委書記作為全委會書記,你的一票就是一票,搞委員會制,民主決策;再設立一個執委會或書記處,由分管政府的黨委副書記擔任執委會或書記處的第一書記,加上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統戰部長,再加上辦公室主任等,擔任執委會或書記處的副書記或委員,這是執行機關,實行首長負責制,由執委會的書記負全責。全委會行使決策權,執委會行使執行權,紀委會行使監督權,這樣,黨內權力就科學分解了。紀委書記可以對執委會書記進行監督。決策、執行、監督機關可以相互監督。

黨代會常任制是黨內合理分權,并形成科學權力結構的突破口。黨內分權有1956年的經驗,有1988年的試點,有十六大以后開展10多年的情況,趕快捅破那層窗戶紙——科學分解黨內權力,開展黨內縣級直接選舉!通過競選演講,讓黨員代表直接選舉自己的縣委書記;設立秘密投票間等。七八十年前,我們在執掌區域性政權時就成功進行過民主選舉,難道現在反而不會做了嗎?分解縣級黨委權力,一不會疊床架屋,二不會增加縣級職數。全委會除縣委書記是正縣級外,其他全委會委員原來級別不變;到執委會或書記處去的,除縣長是正縣級外,其他的還是副縣級;紀委會或監委會不用變,人員還可以減少。這些都能在試點中消化并合理解決。

所以必須加速黨代會常任制的推進、深化。實踐證明,黨代會常任制是摒棄蘇聯模式兩個根本性弊端的突破口,是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的試驗田(我在《蘇共亡黨之謎》對蘇聯模式的兩個根本性弊端已有深刻剖析,在此不贅述)。黨代會常任制自產生之初,就是發展黨內民主的一項重要制度設計,能夠有效地把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進行分解,互相監督,對于“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是很好的探索,我們不應該停滯不前或把它丟棄。另外,這兩年中央紀委在加強巡視和派駐制度的改革上做出了很好的突破,原理也是通過強化異體監督,起到對權力的監督作用。特別是巡視,發揮了利劍作用。這也是分權的一種有效形式,異體提名、異體巡視,異體派駐,都能解決問題。

猜你喜歡
常任制黨代表異體
聽,來自黨代表的聲音 看,山西黨代表的風采
釋甲骨文“朕”字的一種異體寫法
宜城:推行鎮黨代表大會常任制
四位軍隊黨代表直面敏感話題
異體備查
異體備查
異體備查
云夢黨代會常任制試點成全國樣本
近年來黨代會常任制研究綜述
廣東:“黨代表工作室”讓黨代表動起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