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時度勢,讓有效提問構建起課堂教學的鋼筋鐵骨

2015-09-10 07:22滿樹玉
考試周刊 2015年33期
關鍵詞:常春藤教者課文

滿樹玉

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說:“循循然善誘人?!薄蹦窃撛鯓诱T導呢?葉老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提問能否有效地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那么,究竟該如何利用有效的提問方式開展收效更好的課堂教學呢?我認為,這可通過探討以下維度綜合考慮。

一、‘要“溫度”,不要“硬度”

語文,是人文的語文,每一個文字都是千百年來中華兒女情感的化身,自然每一個文字中都飽含或多或少的溫情。所以教師設計的提問應是有溫度的,是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老師、作者情感所在的。然而,往往有些老師的提問方式過于理性化,潛移默化地將語文課上成了數學課、物理課。如要分析小說《故鄉》開頭環境描寫(“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地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的作用,切不可直言相問“作用何在”?而最好先是老師飽含感情地朗讀此段,讓學生情融其中,只問學生“內心感受如何?可否借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不露聲色地引導他們發現“陰晦、蒼黃、蕭索、荒村”與“我”的內心“悲涼”之間的關系,為學生對后文情節的展開、主旨的感悟等作一個不著痕跡的鋪墊。

課堂是傳授知識、傳遞情感的圣地,而非血雨腥風的戰場。所以我們帶給學生的應該是學習語文的人文性工具,而非冷硬似鐵的兵戈劍戟。

二、要“高度”,不要“長度”

所謂有“高度”提問,是指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在歸納、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全面把握教學內容的體系和結構等。如教學《最后一課》時,我設計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它們的用意與作用是否相同?這和你小學畢業時的最后一課帶給你的感受一樣嗎?”該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一個高度對全文內容、情感與主題有整體的認識與把握,感受不同人物在同一境遇中或者同一人物在不同環境下的情感變化,并將此與曾經的感受進行比較,從而使之更深刻。

問題的設計一定不能過長,否則讓學生有臃腫冗長之感,難免會不知從何入手,甚至心生厭惡。又如講《孔乙己》課文時,針對課文幾處出現的“笑”設疑提問,發掘課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場,什么字就伴隨他?哪些地方表現他可笑?人們笑孔乙己,反映什么問題?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么?讀完課文,你真的覺得可笑嗎?”這些問題,每個都不長,但都是從“笑”字入手,處處問在點子上,把學生帶入積極學習的情景之中,為學生提出思維的方向,使整個教學和諧自然,渾然一體。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從高處指引學生認知方向的尺子,而不是拘泥其思維活力的柵欄。

三、要“梯度”,不要“速度”

《史記》認為由易及難是善問的標志,開始就問高難度的問題,往往會把學生難倒,使他們失去興趣;若先提一些淺顯的問題作鋪墊,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再逐漸加大難度,就不會覺得太難,猶如逐級上梯,到達高層。如《囚綠記》一文,可以采用這種分層設問的方式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囚”是什么意思?這個答案學生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字典中找到“將人關押起來”;然后再問:“綠”是指什么?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綠色的常春藤”;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那么“囚綠”是怎么一回事呢?學生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囚綠”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過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條牽進作者居室。因為常春藤是綠色的,故簡稱“囚綠”。最后,教者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囚綠?他把綠“囚”牢了嗎?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問題肯定容易解決。這樣采用逐步深化的辦法,學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切忌隨便使用問問答答。因為這樣簡單的問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產生抑制。要按照邏輯的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問題,避免缺乏明確中心和目的的隨便提問。例如,在教學《捕蛇者說》一文時,為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可這樣提問:①“永州之野產異蛇”,異在何處?②作者要突出“之異”中的哪一點?為什么?③捕蛇者為何不肯更役復賦?學生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討論、回答,自然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會橫征暴斂的罪惡,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教師在這里有序地啟發,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信息傳輸和反饋的過程,沒有反饋就無法高效控制。因此,在讓學生回答前和得出正確答案后,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搜尋信息、歸納整理信息,以此保證學生對問題的充分理解,也可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讓學生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因此,提問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忽略層次性,拔苗助長不可取,靜待花開猶可為。

四、要“深度”,不要“難度”

有效提問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難易適度。提問前,教師應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針對自己的學生實際把握準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來,又不能是簡單地答“對”與“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才摸得著?!边@個“跳一跳”能上來的臺階,就是我在上文闡述的有關“梯度”層次的問題,但每個教師都要銘記“深”不等于“難”。

有深度,應該深在思想、深在寫法、深在感悟。同樣是有關《窗》一文的教學設計,學習最后,我先后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加深感悟與理解:①“請你試著用這樣的形式說出自己對于窗和墻的感悟:這是一扇?搖 ?搖?搖?搖的窗。打開它,我可以?搖?搖?搖 ?搖;這是一堵?搖 ?搖?搖?搖的墻。推倒它,我可以?搖?搖 ?搖?搖?!雹凇敖Y合歐·亨利小說《最后一片葉子》的故事梗概,品味《窗》獨特的‘歐?亨利式的結尾’”。題①的設計是促使學生對文章主旨及內涵有切實而深刻的領悟,而題②是從文法角度,通過比較閱讀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構思行文之巧妙,這樣的問題設計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探究文本,這表明有深度的問題設計更表現在對文本的拓展、延伸上。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能只讓學生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回答,而應要求學生以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基礎,根據自己收集、儲存的知識能量和社會經驗回答問題。其作用,一是開闊知識視野,處處留心皆學問;二是培養學生收集、積累知識的習慣;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斷,相信離開老師,自己也能獲取知識。

有效提問的重要性集中表現在課堂之上,只有教師鉆研文本、了解學生,準備充分,真正做到課堂之上有條不紊、隨機應變、審時度勢,才能使學生有所得、有所悟,才不會“度”日如年。

猜你喜歡
常春藤教者課文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常春藤媽媽和她的孩子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背課文的小偷
一測多評法同時測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種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術
背課文
音樂表演技能培養之我見
某生課寢
受教者主體性視角下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