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

2015-09-10 07:22金衛東
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 2015年2期
關鍵詞:耕地人口資源

金衛東

一、考綱解讀

(1)理解并掌握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及地區差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人口問題,明確各種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區、造成的影響和治理人口問題所采取的人口政策。

(2)理解并掌握各種自然資源的分布、開發和利用狀況及存在問題和保護措施。

(3)理解并掌握各種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產生的原因、分布的地區、造成的危害和治理的措施。

(4)理解并掌握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途徑。

二、熱點鏈接

(1)農民工流動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口遷入城鎮引發的城市化問題;“單獨二胎”政策;老齡化問題;人口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問題。

(2)資源跨區域調配(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而建設的油氣進口通道;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引發的霧霾天氣;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城市化等導致的土地資源利用結構變化;資源型城市或資源基地選建的區位條件分析;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的綜合開發及產業鏈延長、附加值增加等問題。

(3)關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突發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自然災害,如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的里氏6.5級地震。

(4)探究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三、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

注:1——資源、環境、發展問題影響人口再生產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人口的持續增長和需求的增大導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和各種發展問題。

人口問題是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產生的根源,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是解決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關鍵。

四、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分類、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1.人口問題。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解決的措施存在差異。發達國家由于人口增長緩慢,老齡化嚴重,勞動力不足,兵源不足,社會福利保障事業壓力過大,影響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因而應鼓勵生育、接納移民。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增長過快,環境承受著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勞動力過剩,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差,生態破壞嚴重,因而應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將人口控制在合理規模之內。

人口性別比例失調。這主要是由傳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較大;科學技術的發展,性別選擇工具的廣泛應用;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原因造成的。由人口性別比例失調而引起的男性配偶短缺會造成婚姻擠壓,危及家庭發展和社會安定,嚴重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我們應加強教育和宣傳,構建先進的性別文化,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加大監管力度,認真貫徹和落實各項政策和規章制度,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

例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表1為我國某些年份人口年齡結構統計表,圖1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圖。讀表1和圖1,完成(1)~(3)題。

(1)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為了改善人口年齡結構,緩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

B.為了促進人口增長,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C.為了平衡男女性別比例,解決婚姻問題

D.為了加大自然資源開發,改善生態環境

(2)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的主要依據是()

A.0~14歲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B.15~64歲人口比重不斷下降

C.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不斷上升

D.人口總數持續減少

(3)圖1中能反映我國2010年人口年齡構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1)我國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改善人口年齡結構,緩解老齡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國經過30多年的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了,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改善,人口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時,標志著該國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從表1數據可得,2007年我國65歲及其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經達到8.1%,這說明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產生了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的負擔加重、老人孤獨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2)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將不斷上升,老齡化程度加劇。

(3)圖1為平面正三角形坐標圖,此類坐標圖用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表示事物的一個方面所占的比重,其讀取數據的方法與直角坐標圖相似。以右圖中①點為例,先找到與“0~14歲”坐標軸原點相交的坐標軸,即“65歲及以上”坐標軸,過①點作“65歲及以上”坐標軸的平行線,交“0~14歲”坐標軸于A點,從而可得出A點的數據,同理可得①點的“15~6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注意三個數據之和必須等于100%。

【答案】(1)A(2)C(3)A

2.資源問題。

自然資源按其屬性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因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而造成的資源短缺,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應合理、綜合利用資源,節約利用資源,加強資源勘探,跨區域調配資源,尋找資源替代品。

(1)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短缺具有全球性,特別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淡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口持續增長、工農業發展需水量越來越大,水資源供應不足(資源性缺水);水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水資源循環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等都會造成水資源短缺。因此,我們應采取開源(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興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淡化海水、人工增雨等)和節流(提高公民節水意識、防治水污染、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復使用率等)的措施。

(2)森林銳減。森林銳減具有全球性,它是由毀林開荒、過度砍伐、商業性開發、森林火災、病蟲害等因素造成的。森林銳減,特別是熱帶雨林的銳減,會破壞大氣碳氧平衡,使全球變暖;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減弱土地蓄水能力,引發洪澇災害;減少生物多樣性等。因此,我們應植樹造林,撫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相結合;依法保護森林;加強監測,防治森林火災和病蟲害。

(3)耕地銳減。耕地銳減具有全球性。風蝕、水蝕;城市、工礦建設;生態建設等都會造成耕地銳減。由于耕地銳減,現有耕地單位面積生產壓力增大,這種對耕地的過度使用會導致耕地的污染和退化,進而影響糧食安全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應依法保護耕地,合理利用耕地,保護生態環境,避免耕地退化。

(4)草場退化。草場退化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帶。氣候變干;草場沙化;鼠害;過度放牧、墾殖;水井周圍過度踐踏、啃食等都會造成草場退化。草場退化會導致載畜量下降;草場沙化,荒漠化擴大;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干,氣象災害多發。因此,我們應合理控制載畜量,劃區輪牧、圍欄放牧,建立人工草場,消滅鼠害,退耕還草,營造防護林帶。

(5)我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和治理措施。

例2.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如圖2所示。

材料二圖3為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圖。

材料三

(1)準確描述1985年—2009年我國耕地總面積變化特征。

(2)簡述2003年—2008年我國南、北方耕地比重的變化狀況,并比較二者耕地減少面積流向的差異。

(3)根據材料三,從生態角度說明1990年—2000年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解讀圖表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對比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1)根據題意,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耕地面積的幾何中心逐漸北移,說明我國北方耕地比重上升,南方耕地比重下降,由此可得,圖2中曲線1為我國北方耕地面積百分比曲線,曲線2為我國南方耕地面積百分比曲線,曲線3為我國總體耕地面積變化曲線。由曲線3可得,我國耕地總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1985年—2000年耕地面積下降幅度較小,2000年—2007年耕地面積下降幅度較大,2007年以后,耕地面積略有增加。

(2)由圖3可得,2003年—2008年我國南、北方耕地減少面積流向差異不大,主要區別在于南方因建設用地和農業結構調整而減少的用地比北方多,北方因生態退耕而減少的耕地比南方多。

(3)由材料三可得,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為400~800mm的地區,即我國的半濕潤地區,而且旱田所占比重大,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即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這可能會產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生態環境問題。

【答案】(1)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1985年—2000年下降幅度較小,2000年—2007年下降幅度較大,2007年以后,耕地面積略有增加。

(2)2003年—2008年我國北方耕地面積有所增加,南方耕地面積有所減少。其中,南方因建設用地和農業結構調整而減少的用地比北方多,北方因生態退耕而減少的耕地比南方多。

(3)我國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為400~800mm的地區,可能產生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

(6)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資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從資源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規律來看,資源型城市必然要經歷“建設—繁榮—衰退—轉型—振興或消亡”的過程。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是世界各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會遇到問題。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措施有:

①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降低重工業的比重。例如,有條件的城市可利用廢棄的工廠發展“工業旅游”。

②提高資源利用程度,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例如,山西省利用本地的鐵、鋁土等礦產資源,構建了“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三條產業鏈,提高了煤炭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

③調整工業布局。關停一部分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產能過剩的同類企業,以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

④優化環境。礦產資源的長期開采、冶煉、加工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要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引下,將“三廢”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對已經污染和破壞了的區域要加大治理力度,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創造一個優美的人居環境。

例3.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是世界各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會遇到的問題。閱讀材料,完成(1)~(3)題。

(1)下列有關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都是由于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造成的

B.資源開發較晚,但利用強度太大

C.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D.都會走向衰落,城市發展緩慢甚至消亡

(2)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措施有()

A.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

B.加強人員培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C.遷出人口,廢棄城市

D.優化環境,使旅游業成為其主導產業

(3)因煤興起的城市,當煤炭趨于枯竭時,應()

A.繼續加強勘探,尋找更多煤炭資源

B.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C.從區外運入煤炭,維持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D.關停所有煤礦,尋求國家救助

【解析】(1)資源型城市是以某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興起的,因而隨著礦產資源的枯竭就會產生許多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替代產業尚未形成。資源枯竭型城市都是依賴某種非可再生資源而發展起來的,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通過綜合整治,資源枯竭型城市不一定都會走向衰落或消亡,如德國魯爾區。

(2)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措施主要有調整產業結構,變單一結構為多元結構。資源枯竭型城市要根據自身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轉型,不一定都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

(3)因煤興起的城市,當煤炭資源趨于枯竭時,轉型的主要措施便是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這樣可以延長煤炭開采時間,發展經濟;煤炭資源趨于枯竭時,再勘探也沒有意義;從區外調入煤炭,增加了成本和對外依賴程度,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停所有煤礦,尋求國家救助,不是發展的長遠之計。

【答案】(1)C(2)A(3)B

3.生態環境問題。

(1)濕地減少(湖泊萎縮)。氣候變干、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工程建設等都會造成濕地減少。濕地能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澇;保持水土;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具有旅游、科研等經濟和科學價值。因此,我們應重視濕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建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示范區,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通過采取還湖、還澤、還灘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復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提高公眾保護濕地資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例4.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問題。

洞庭湖是我國重要的濕地。表4為洞庭湖面積變化表(以1644年—1825年的數據為基礎)。

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糧價低迷,湖區土地大量棄耕拋荒,一些地方政府為“調整結構”鼓勵農民在湖泊洲灘上大面積種植楊樹。洞庭湖區目前種植的楊樹絕大部分是耐水速生型意大利楊和美國黑楊。

(1)簡要分析洞庭湖面積變化的特點和人為原因。

(2)簡述在湖泊洲灘上大面積種植楊樹對濕地生態功能的不利影響。

【解析】表格中的“變化百分比”是指某個時段的湖泊面積與1644年—1825年的湖泊面積之比。根據表格數據可得,1644年到1998年洞庭湖面積不斷減少,其人為原因是圍湖造田和植被破壞;1999年到2009年湖泊面積增大,其人為原因是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后的退耕還湖。湖泊具有蓄水防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大量種植楊樹將對湖泊的生態功能造成影響。

【答案】(1)1644年到1998年洞庭湖面積減小,其人為原因是圍湖造田和植被破壞;1999年到2009年湖泊面積增大,其人為原因是退耕還湖。

(2)在湖泊洲灘上大面積種植楊樹會使湖泊行洪、泄洪能力下降;擠占本地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影響生物多樣性。

(2)全球變暖。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大面積毀林,尤其是熱帶森林;溫室氣體的排放等都會產生溫室效應,造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會使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改變各地干濕狀況,使低緯度地區農作物減產,高緯度地區農作物增產;影響水循環,增大蒸發,改變區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與供需矛盾。因此,我們應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植樹造林,提高環保意識,倡導低碳生活。

例5.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二氧化碳地質埋存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手段之一,強化采油回注儲存是其主要形式。強化采油回注儲存是指把二氧化碳作為驅油材料注入油氣田中,這一方面能加大壓力,另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碳易與油混合,流動性強,能使藏在較深層或巖縫里的石油“涌”出地表。

簡述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人為原因和將二氧化碳進行強化采油回注儲存處理的好處。

【解析】人為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破壞植被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人為原因,全球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采取一定手段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治理全球變暖的主要措施之一。將二氧化碳進行強化采油回注儲存處理可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油井出油,能夠避免石油采空區發生地面塌陷。

【答案】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人為原因是:人類大量燃燒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破壞森林,使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減少。將二氧化碳進行強化采油回注儲存處理的好處是: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弱溫室效應;增加油田壓力,利于石油開采;避免石油采空區發生地面塌陷等。

(3)酸雨蔓延。人類燃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冶金過程中排放的酸性氣體會形成酸性雨、雪、雹、霧等,酸化土壤,影響農作物和森林生長;酸化河流、湖泊,危害水生生物;危害人體健康;腐蝕建筑和文物古跡。因此,我們應回收酸性氣體,對化石燃料進行無硫處理,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倡導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

(4)臭氧層破壞。主要分布于兩極和青藏高原上空,是因人類大量使用制冷劑、殺蟲劑等而造成的。這些物質能與臭氧發生反應,破壞臭氧層,使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強,損害人體免疫系統;危害海洋生物,破壞農林牧漁業。因此,我們應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能與臭氧發生反應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

(5)光化學煙霧。主要分布于不利汽車尾氣擴散的谷地和大城市,如洛杉磯。汽車尾氣(含有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夏季的強光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混合氣體,降低大氣能見度;刺激人的眼、喉、鼻,使人頭痛、嘔吐;損害植物生長。因此,我們應控制汽車尾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量,保持道路通暢,使用清潔能源。

(6)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土質疏松、地表起伏大的地區。水土流失會使表層肥土流失,造成土壤貧瘠,農作物產量下降;使地表變得破碎;淤積河湖,引發水患。因此,我們應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嚴禁開墾陡坡地,做好小流域綜合治理。

(7)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

(8)白風暴(白沙塵暴)。主要分布于鹽堿化嚴重地區,如圖蘭平原(咸海)。這是由開墾的耕地及其周圍地區因土地鹽堿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積累的鹽分,或咸水湖面積萎縮湖底鹽堿結晶形成的鹽分,在風力搬運下而形成的。白風暴(白沙塵暴)會惡化生態環境;加劇土地鹽堿化,降低生產力;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我們應改良耕作制度,合理灌溉,規定注入咸水湖河流的合理用水量,植樹種草。

(9)赤潮(水體富營養化)。主要分布于江河、湖泊、近海,赤潮是世界性海洋災害,尤其是對于較封閉平靜的海區。農田徑流、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里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元素,這使得藻類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赤潮易在氣溫高,海域相對封閉,海水擴散、自凈能力差的近海發生。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魚類缺氧窒息,大量死亡。因此,我們應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控制污水排放量,實施污水處理,使用無磷洗滌用品。

(10)生物多樣性減少。這是由于人類濫采濫捕生物資源,毀林開荒,占用生物棲息地,污染環境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會使物種消亡,基因庫存大減;生態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選擇余地縮小,危及人類未來的生存。因此,我們應嚴禁濫采濫捕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施可持續發展。

(11)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外來物種入侵會使農林產品的產值和品質下降,增加成本;危害生物多樣性,侵占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因此,我們應加強檢疫工作力度并建立外來物種疫情報告體系和信息共享體系,建立跟蹤監測制度,完善風險評估制度,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12)地面沉降。過度抽取地下水會使地面沉降、塌陷,破壞建筑物和其他地面設施。因此,我們應合理抽取地下水,實施雨季回灌。

(13)沿海地區鹽漬化(海水倒灌)。海水會因海嘯、潮汐經河流入??谀媪饔咳牒拥?,污染淡水,或因人類過度開采地下水而沿地下進入,破壞沿海地區地下水資源。因此,我們應合理開采地下水,實施雨季回灌,修建防潮大堤。

(14)環境污染。當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時,就會導致環境污染,造成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我們應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依法防治污染,實施達標排放,提高公民防污、治污和抵制污染的意識。

(15)海洋石油污染。主要分布于沿海水域及主要航海線路上。石油泄漏后,油膜會覆蓋海水,造成海洋生物死亡。對此,我們應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麥稈等物質吸附石油。

(16)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會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衡、資源破壞等。因此,我們應加強監測,提高抗災能力,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

(17)城市化問題。人口和產業高度集中、缺乏合理規劃、城市規模過大會使自然要素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失衡、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因此,我們應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規劃,加強管理,建設生態城市。

4.發展問題。

人類在向環境索取資源和排放廢棄物的過程中造成了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在不合理開發資源的過程中造成了生態破壞,這些問題已經危及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發展生態農業,建立生態城市,培養公眾生態保護意識,協調人地關系,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猜你喜歡
耕地人口資源
堅決落實耕地保護“軍令狀” 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我給資源分分類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資源回收
人口最少的國家
坐井觀天石頭國
我國嚴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我國首次將耕地分等定級
激活村莊內部治理資源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