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云伴游齊云山

2015-10-09 17:02馮新生
中關村 2015年9期
關鍵詞:黃芽齊云山道教

馮新生

齊云山是由清夢托起的,直到夢醒,直到清冽的山泉在我臉上綻放著團團水花,直到我沿著緩涌的橫江漫步到巖前鎮上,直到我遠眺著在輕嵐游移中若隱若現的峰巔,方才感悟到:山曾沐著月華靜候著我,眼前又攜著晨曦迎候著我,我忽地沖動起來,深吸一口新安江源頭清新的空氣,狂奔到凌架橫江上那座有400年“橋齡”的登封橋上,向著九里登山古道大喊一聲:“齊云山!我來啦!”

于是,我放情撲向了齊云山。齊云山古稱之為“白岳”,素有“黃山白岳甲天下”的美譽。這座當時與黃山齊名的道教名山,曾吸引過名帥岳飛、戚繼光,文人李白、朱熹、唐寅、徐霞客、郁達夫、陶行知等人前來游賞、題詠留字。集丹霞地貌、摩崖石刻、怪石聳云、恐龍化石為一體的齊云山,曾被乾隆帝贊美為“天下無雙勝景、江南第一名山”。

古木叢林間的游霧,在拾階而上的足間時聚時散,涌溢著久遠的蒼涼與飄逸。500余處古碑在朦朧間或懸或立,在撲面而至的縷縷古風中裹挾著先哲的猜想與詩仙的暢達。游山真的不宜匆覽,要細賞其與眾不同之美。在飛云亭上鳥瞰山下,玉帶般的橫江呈“S”形在飛云下流淌,待云移景現時,眼前驀然出現了一幅由江、村、田野天然構成的道家標識——陰陽魚,我剛剛發出一聲驚呼,身邊的導游便及時相告,我恍然感知,當時所在的位置,恰在“八卦圖”之上。那時,一種“伏云看乾坤”的超凡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身在何處?”抑或是游山時的極至享受?

齊云山的道教,屬正一教派,史書記載的很清楚。明嘉靖十一年(1532),張彥率眾往齊云山為皇帝求子,得一順簽后皇后果然生一子。嘉靖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舊址上敕建太素宮,并親撰《御碑記》:“朕于壬辰年(1532),因正一嗣教真人張彥,奏令道眾詣齊云山建醮祈嗣,果然靈應,自時設宮焚修,賜建玄天太素宮于齊云巖?!弊源?,齊云山愈發聲名大振,成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場。正一派的組織比較松散,戒律也不甚嚴格,可以有家室妻小,每每進食可“非齋”,不忌酒肉,俗稱“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齊云山的正一道徒不僅有妻室兒女,甚至連妻室兒女也隨同住在道院宮房中。平時則從事生產,與普通人無異。只有事主來邀求或有關道教節日時,他們才脫下俗衣換上道士打扮,做起傳統科儀。頗似當地的手藝人。與其說是學道、修道,不如說是一種謀生手段。山中的道院也與一般民宅無異,除了一般宮觀皆有的雕梁畫棟,錯落有致,與自然峰巖渾然一體的特點外,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民居,而且多與山中的民居風貌渾然一體?;蛟S恰恰因此,“火居道士”,便把道教食文化播灑得很貼近生活,特別是這里的道茶與道齋,有些意思。

游山時,沿途多見零散的野茶樹及片片茶田。據聞,野茶樹上形似毛栗的茶子可精煉益壽健身美容的茶子油,初為道家采食,現在,招待游人的道齋,也可品其美味,據聞,此種高端食用油早已出口海外。該山位于屯溪境,片片人工種植的茶田,不知是否與“祁紅”齊名的“屯綠”歸為一類,我不得而知。為之驚奇的,是這種人稱“白岳黃芽”的茶,每集一公斤鮮茶,須精采雀嘴般的茶嫩尖兒18000枚,且不談殺青、焙干等工藝流程,僅就在霧氣繚繞的茶海中細辨萬余枚嫩尖兒,那需多大的功夫?在京城里常怨名茶昂貴的人,很應到此一解真情。

用山泉浸泡“白岳黃芽”,是真仙齋酒樓的道茶展示項目。瓷杯呈八卦形擺于八仙桌上,偶一回首,坐椅靠背上也雕有八仙的“法器”。稍一仰首,便可見酒樓穹頂上,鑲有八卦及陰陽魚圖形。這時,“白岳黃芽”在杯中升騰翻滾后,漸呈淡黃隱翠、白毫顯露的形色。細賞,則見一葉包一芽,枚枚如雀舌,芽葉朵朵清晰可辨,不用品,僅觀看便是一種享受。

這種令人舌尖兒留有板栗香氣的名茶,是歷代道家款待貴客的佳品,由于此茶突出了“清心、提神、益智”的效果,被道家奉為陶冶情操、修真養性的必備飲品。以茶行道、以茶明理、以茶和氣、以茶清心、以茶伴眠、以茶祛病,被融入道家的茶文化內核中。

在齊云山四絕之一——清涼世界小壺天品“白岳黃芽”的同時,遠眺黃山天都峰之險峻是難得一遇的福緣。此景洞口的明代石坊,其狀如壺、依崖而筑,室內有一清冽之泉,古人曾在此蓄波煮茗、談玄論道、品“元液”。在縷縷茶香里,我深解道家“天人合一”是茶道的靈魂之說,在物我兩忘中超越自我,茶,恰如媒介。

偶一仰頭,忽見覆巖層底面,印有恐龍尾跡與足跡,于是,捧杯品茗的遐思,思緒又跌入遠古與現實的隧道中。

談及齊云山真仙齋酒樓的道齋,我必須申明:僧齋、道齋從字面上解釋,應理解為素食。但該山的“道齋”,僅是作為當地人的一種稱謂,確切地說,是旅游接待項目的稱謂,因真仙齋酒樓的菜,既有道教“全真派”應食的素齋,也有“正一派”可食的葷腥;既有齋戒者品飲的綠茶及野果飲品,又有市井人家常飲的名酒。我初登仙山,還是愿求“茹素一餐”的,故提出要些豆制品及野菜制成的“道齋”。

其實這里的道齋大多以豆制品、三菇六耳、山珍野菜為主料。在《步虛韻》的道樂陪伴下,咀嚼葛粉、紫藤花、蕨菜、野菇及水竹筍之清香,觀窗外松、竹、崖之奇妙,我以為人生雅境,大抵不過如此。

我留意了一下,這里菜品裝盤既突出了道家文化,菜名起得也恰到好處?!鞍素匀础鄙献篮?,仙姑(菇)獻寶、太極雙星圖等菜相繼擺上,顏色、形狀、文化相得益彰,給人一種初入“正一教派”山門之感。

我最欣賞的菜肴,莫過于用毛豆腐烹制的“道家黃金條”和用水竹筍烹制的“白云節節高”,那口感略帶韌勁兒,豆香氣息濃郁的黃亮色菜肴與那集“翠”、“嫩”、“鮮”、“香”為一體的銀白色菜肴,若伴隨山中的粗米雜糧食之,自然明白了東坡居士把田家野菜譽為“天然之珍”的道理。清·袁枚在《隨園食單》一書中,談到“以味為本、至味為止”時,特別提出:“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清鮮者,真味出,而俗塵無之謂也?!鄙鲜鰞刹?,調料極簡單,無輔料,本味突出,可稱之為“真味”菜。至于桌上用蕨菜烹制的“仙佛出凡塵”、用紫藤花烹制的“玄帝送花腩”菜品,味雖誘人,菜名似不大對勁。因為,仙與佛本身就在凡塵之外,何必強調個“出”字?腩字,從字面解釋,乃牛肚腹松軟的肉,似乎不是很美,玄帝乃真武大帝,送份肥牛肉也不合情理。我以為,菜肴之名,既要折映菜味、菜形、菜色的特點,又要與文化合拍,方彰顯美感,雖未必“為吟菜名,拈斷數須”,也應細斟酌。

與僧齋截然不同的是,這里被稱為道齋的菜中,雜有當地腌制的火腿、柴雞蛋、橫江的“白條魚”等,為那些想品嘗道齋又耐不住葷腥食欲的人,提供了一種“食情”上的滿足感。

千里解囊游名山的目的,源于一番新奇感與好心情暢達心底,不能僅憑“從眾心理”或依附“千口一言”的導誘而來。其實,游走齊云山這種知名度較低、少人提及、游者稀少的景觀,確有些“人尚不知我先覺”的妙趣。像我這種喜愛在“燈火闌珊”處靜觀深思的人,專程趕赴這座被乾隆帝稱為“一日三千客,人氣旺江南”、而今漸趨冷落的名山,也是為了尋找這種奇趣。我得到了,得到了一種與游其他道教名山所不同的妙感。

猜你喜歡
黃芽齊云山道教
齊云山云海
早春黃芽
黃茶何以不黃?
西夏道教補議
游休寧縣齊云山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齊云山道教文化及音樂研究
近現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道教“師道”思想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