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云山道教文化及音樂研究

2016-03-28 15:08周善美姚小烈
池州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道士道教音樂

周善美,姚小烈

(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銅陵 244000)

齊云山道教文化及音樂研究

周善美,姚小烈

(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安徽銅陵 244000)

安徽齊云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圣地之一,興起于唐代末年的齊云山道教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及音樂風格。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開發齊云山道教音樂資源的目的出發,對其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齊云山;道教音樂;道教文化

目前,齊云山道教音樂在我國宗教音樂和道教歷史研究中尚處于起步階段。齊云山道教文化研究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研究體系。相較于其他三大道教名山文化研究而言,齊云山道教文化研究不夠深入徹底,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在建國之前,齊云山道教文化沒有一個清晰的書籍記載,我們僅僅能從宋朝的《新安志》、明朝的《齊云山志》《休寧縣志》中看到關于齊云山道教文化零星的記載。建國后,隨著我國對道教文化的重視,雖有一部分專業的學者對齊云山道教文化資源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卻僅僅是對某一個方面的探討,沒有繼續深入研究。因此,對齊云山道教文化的研究正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對保護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揚齊云山道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1 齊云山道教的發展及其文化特征

1.1齊云山道教的發展

齊云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圣地之一,興起于唐代末期,在明朝時達到鼎盛,清朝中葉開始由于道教的沒落開始走向衰落。唐代末年,龔棲霞云游四海,路過齊云山,被這里秀麗的風景所吸引,留在齊云山石門巖傳道修行,成為了齊云山道教的開山鼻祖,自此,道教開始在安徽齊云山地區流傳。南宋時期,道士余道元籌資在齊云山建立佑圣真武祠,南宋末年,道士葉介夫組織重修佑圣真武祠并建立三清閣、四聚樓等宮觀,齊云山道教基業就此建立。

齊云山道教在元朝時期發展較為緩慢,在明朝時期達到鼎盛。明朝時期統治者信奉神仙方術,在政府的支持下,齊云山道教得到迅速發展。明朝初期,建立了齊云觀、三清殿等宮觀。明朝正德年間,道士汪泰元效仿武當山全真派的建筑風格,在紫霄崖建立玉虛宮,在洞天福地建立靜樂宮,此后,他的門徒都效仿這一風格,在月華街建立榔梅庵,至此,齊云山道教建筑開啟規?;ㄔ?。這一時期不管是建筑、道規、修行模式都與武當山全真派極為相似,齊云山被稱為“江南小武當”。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在齊云山祈福求得一子,所以大力重視齊云山道教的發展。這一時期,江西龍虎山正一派真人張天師奉皇命入住齊云山道觀修煉祈福,由此正一派開始取代全真派成為修煉的重心在齊云山發展,齊云山道教形成了正一派為主、全真派為輔的道教特色。

清朝末年,清朝政府取消了道觀制度,因戰爭動亂齊云山道教開始走向衰落。這一時期山上道觀的道士可以成家立室,但家眷不能在山上道觀中居住。民國年間,國民政府對齊云山道觀進行了整修,全山共有八十二名道士,這一時期的道教制度比較松散,道士家眷也可上山入住道觀。建國后,中國人民共和國政府廢除寺院宮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齊云山道士開始從事生產勞動。文革期間,道教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受到強烈的抵制和毀壞,齊云山宮觀被拆、文物書籍被毀,隨著齊云山最后一名道士被趕下山,齊云山道教文化散落民間,道教活動也因此停止。一九八四年,休寧縣齊云山道教協會成立,對散落民間的齊云山道教文化進行整理和歸納,恢復了齊云山道教的正?;顒覽1]。

1.2齊云山道教文化的基本特征

1.2.1儒、釋、道文化并存是齊云山道教文化的一大特征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并迅速得到發展。唐朝元和年間,刺史韋綬在齊云山石橋巖建立石門寺,自此佛教文化開始在齊云山附近傳播發展。經過石門寺歷代佛家弟子的苦心經營,在宋朝時期齊云山佛教在寺院數量和傳播力度方面達到頂峰。雖然之后由于道教的興起,佛教在齊云山走向衰落,但佛教在齊云山的活動并沒有消失,佛教文化在齊云山一千多年的發展中,已深深融入齊云山道教文化之中。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并且一度成為我們官方文化。明朝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成為封建社會官吏選拔制度考試的主要內容,儒家文化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朱熹的家鄉為古徽州地區,所以徽州地區儒家文化盛行,休寧縣更是歷史上曾出過十九位狀元的“狀元縣”。齊云山道教文化深受徽州文化的影響,現今齊云山上的忠烈巖、忠烈坊正是儒家文化精神的體現[2]。

1.2.2玄武信仰是齊云山道教的主要信仰中國本土道教成立之后,將民間的玄武信仰神格化,被道教尊奉為真武大帝。齊云山道教主要供奉真武大帝,道教信眾多信仰玄武。真武大帝塑像在齊云山有這樣一個傳說:真武大帝云游四海,被人杰地靈的齊云山所吸引,遂令百鳥銜泥鑄造了真武神像,受齊云山信眾的一方香火。南宋時期,道士余道元建立佑圣真武祠,玄武信仰自此開始在齊云山傳播發展。明朝嘉靖年間,明世宗在齊云山祈嗣求得一子,更加信奉真武大帝,不僅修復了佑圣真武祠,更斥巨資建立玄天太素宮,大力提倡玄武信仰,這一時期,玄武信仰在齊云山道教中達到頂峰。之后雖然齊云山道教走向衰落,但玄武信仰的核心地位一直沒有改變,道觀中雖供奉有道教其他神仙,道教信眾仍然以信仰玄武為主[3]。

1.2.3正一、全真兩派思想共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齊云山道教文化齊云山道教起始于唐代末年,但自唐代到宋代之間中國道教內部教派紛立,符篆派、內丹派等紛紛崛起,這一時期齊云山道教教派歸屬我們已無從考證。元朝期間,道教內部教派歸納為正一、全真兩派,齊云山道教主要受到武當山道教影響,主修全真派。明朝時齊云山道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明嘉靖皇帝在齊云山求得一子,故大力重視齊云山道教的發展,齊云山靈驗的名聲自此廣泛傳播,香火鼎盛。嘉靖皇帝不僅加大對齊云山道教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令江西龍虎山正一派真人張天師入主齊云山,肯定了正一派在齊云山道教的地位,自此,齊云山道教形成了以正一派為主,全真派為輔的道教體系。隨著齊云山道教世俗化的發展,全真、正一兩派已沒有了完整的界限,實現了兩派思想的大融合。

2 齊云山道教音樂資源

經韻音樂和曲牌音樂組成了齊云山道教音樂。在齊云山道教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道教教派?,F今齊云山道教雖側重齋醮、符箓的正一派,但不管是文化、建筑、音樂等各方面都受到全真派的影響。明嘉靖之前齊云山主修全真派,主要受湖北武當山的影響,有“江南小武當”之稱。明嘉靖時期江西龍虎山正一派入住齊云山,有皇室支持的正一派雖占齊云山道教的主流,但全真派道教文化并沒有在齊云山消失,而是深深融入了齊云山道教文化之中。齊云山道教音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受到全真、正一兩大道教教派的影響,也融入了皖南地區風俗音樂和俚語。據統計,江西龍虎山正一派的經韻音樂只有《三朝科》《請圣科》《清水安龍奠土科》等十四種,而齊云山道教經韻音樂卻多達二十五種,主要有《血湖科》《禳火科》《諸天科》《度人經》《水陸科》《羅天大醮》等等。齊云山道教曲牌音樂不僅有傳統道教曲牌《步虛韻》,還有齊云山道教音樂發展過程中吸收其他音樂文化因素編成的曲牌《送飯》《送赦》等等??偠灾?,齊云山道教音樂和其他地區道教音樂相比更具廣泛性、兼容性以及民俗性[4]。

道教音樂是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合而成的,齊云山道教音樂也是這樣。齊云山道教聲樂分為“陰韻”和“陽韻”兩種不同的吟唱方式,“陽韻”是齊云山道士面向道教徒和天地神明在殿堂里面吟唱的,“陰韻”是齊云山道士面向道教信眾在戶外或者齋主家中舉辦道教科儀活動時根據活動內容吟唱的。按照聲樂的形態來分,齊云山道教聲樂主要分為“念唱”、“吟誦”、“詠唱”三種?!澳畛焙汀耙髡b”旋律簡單,音域狹窄,歌唱性不強,多用于齊云山道士早晚課中念經誦咒使用。而“詠唱”表演性更強,旋律和節奏變換更快,多用于齊云山道士進行法事活動時使用。齊云山道教器樂主要分為正曲和耍曲兩種不同類型的表演風格。正曲是齊云山道士在齋醮科儀活動中用于轉壇時演奏的器樂曲,主要由法器和樂器演奏。耍曲是齊云山道士在道場開壇前、收壇后演奏的器樂曲,一般來說較為熱鬧,吸引信眾眼球,具有很強的娛樂性質,是民間雜耍音樂的演變。齊云山道教音樂使用的樂器主要有彈撥樂器、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如:鑼、鼓、笛子、弦、琴、嗩吶、二胡、木魚等等。

齊云山道教音樂采用的是原始的“工尺譜”曲調,工、尺、上、乙、是五個音符的變化轉換形成不同的曲牌。單樂段、多樂段和不同曲牌聯結的套曲等多種曲式結構,是齊云山道教音樂的一大特點。一般來講,齊云山道教音樂演奏時歌詞很少,且旋律較為平穩,在一唱一和中形成一種清幽縹緲、飄飄欲仙的音樂風格,通過道教音樂的渲染,信眾更加崇拜向往神靈?,F今齊云山道教音樂念詞用的語言為徽州方言,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這也是齊云山道教音樂區別于其他地區道教音樂的一大特征,既體現了齊云山道教文化,又深深扎根于皖南地區,具有很強的民俗性[5]。

3 齊云山道教音樂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

3.1加大保護力度,傳承發揚齊云山道教文化

道教音樂是齊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云山道教音樂于二零零八年被列入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齊云山道教音樂文化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保護這一文化瑰寶。齊云山道教音樂是在傳統道教音樂的基礎上,集儒、釋、道文化思想精華于一體,又融入了徽州地區戲曲音樂及地方俚語,具有獨特性與兼容性,體現了徽州地區濃郁的地域特色,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F存的齊云山道教音樂由于戰亂、文革以及傳承的特殊性等原因,很多經韻曲牌已經遺失。目前,我國正在實施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研究,為了重新找回道教齊云山音樂,對其進行整理、研究、歸納已成為當前任務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可以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讓具有獨特風格的齊云山音樂及其文化繼續傳承發揚下去[6]。

3.2加大開發力度,促進休寧地區旅游發展

齊云山是黃山山脈的延伸部分,隨著黃山、九華山旅游業的興起,休寧縣政府也開始著力開發齊云山旅游資源,發展齊云山旅游業。齊云山前期旅游資源的開發,雖是以齊云山道教文化為基點,但更注重齊云山物質資源的開發,對獨具特色的齊云山道教音樂及其文化資源開發力度尤為不足。相比較而言,齊云山雖然與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并稱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但在旅游業的發展上仍然處于初始階段,不管是客流量還是影響度都難以比及。齊云山旅游業若想得到蓬勃發展,就要深刻貫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戰略方針,休寧縣委縣政府為更好更快的發展齊云山旅游業,開始重視對齊云山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7]。齊云山相比于其他地區道教而言,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音樂方面,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所在,且齊云山較完整的保存了道教遺址,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對齊云山道教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使休寧縣旅游業得到一個質的提高。近年來,休寧縣政府提出了“中國休閑養生之都--休寧”這一旅游戰略目標,將旅游資源定位于對齊云山道教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8]。對齊云山道教音樂及其文化資源的研究,有利于對齊云山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獨具特色的齊云山旅游更好的展現給游客,吸引更多的客流量,促進休寧縣旅游業的發展,弘揚中國傳統道教文化。

綜上而論,齊云山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齊云山道教文化在傳統道教文化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儒家及佛家思想精髓,具有鮮明的徽州文化特色。對齊云山道教音樂及其文化的研究,可以彌補齊云山道教音樂文化在我國宗教音樂和道教歷史研究中的不足,更好的開發利用齊云山非物質文化資源,傳承并發揚齊云山道教文化。

[1]謝路軍.中國道教源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67-68.

[2]丁常云.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道教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與追求[J].中國道教,2006(3):36-37.

[3]丁希勤.齊云山道教的玄武信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99-204.

[4]劉紅.當下道教儀式音樂研究的狀況與問題——答關注者問[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1):39-40.

[5]傅利民.道教音樂美學思想與審美品格探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2):27-28.

[6]彭兆榮.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體系探索[J].貴州社會科學,2013(4):46-47.

[7]朱生東.齊云山道教休閑養生旅游市場培育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06(6):37-38.

[8]萇乾坤.安徽齊云山道教文化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56-57.

[責任編輯:余義兵]

10.13420/j.cnki.jczu.2016.05.026

J608

A

1674-1102(2016)05-0118-03

2016-06-23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AHSKY2014D130,AHSKY2015D101)。

周善美(1978-),女,安徽宿松人,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姚小烈(1978-),男,安徽銅陵人,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教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語文文化。

猜你喜歡
道士道教音樂
A New Way of Dao
王婆釀酒
《道士下山》
西夏道教補議
試論《水滸傳》的道教思想
音樂
《道士下山》:紅塵亂世走一遭
近現代溫州道教的組織性
茅山道教楹聯意蘊審美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