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水陶瓷發展歷史探析

2015-10-17 11:53
紅河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建水縣紫陶建水

孔 明

(紅河學院美術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建水陶瓷發展歷史探析

孔 明

(紅河學院美術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建水陶瓷業歷史發展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至今有3500多年的工藝傳承,特別是在清末民初形成的建水紫陶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陶瓷業中獨樹一幟。該篇從古窯遺址、時代劃分、建水紫陶誕生的文化背景、建水紫陶的發展歷程四個方面較為詳細地梳理了建水陶瓷業的整個發展歷史,以期為建水紫陶的后續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建水陶瓷;發展;歷史

建水陶瓷業歷史發展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至今有3500多年的工藝傳承,其在歷史上生產的陶瓷器曾一度突破區位條件的限制,遠銷到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緬甸、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宋、元時期建水地區生產的青花瓷器曾被視為中國“國瓷”的一部分,而后于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建水紫陶,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成為我國當代四大名陶之一。

一 古窯遺址

建水縣的古窯遺址主要分布在縣城東門、北門和碗窯村,以碗窯村古窯遺址群最為有名,在這個僅1.5平方公里的古鎮共有大小古窯遺址數百個,整個村子片區遍布著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各種青釉、青花、粗陶等器物殘骸和殘片。這里保存著時期最早的燒制無釉厚壁粗陶器的土窯遺址,這種窯當地俗稱“雞罩窯”,窯面積不大,上呈圓形狀凸起,高約3米,直徑2米,這種土窯在碗窯村分布廣,數量多。其次是龍窯,或稱蛇窯和蜈蚣窯,這種古窯主要分布于碗窯村后山,依山勢而建,從下至上,坡度約為10°~20°之間,窯室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現在碗窯村后山仍分布有十余條大小龍窯遺址,短者十余米,長者則達七十余米。據碗窯村圓通寺《奉本府清軍府明文》碑文載:“碗窯名雖一窯,內分上下,燒造器皿,兩不相同。上窯燒造者:缸、盆、瓶、甕;下窯燒造者:碗、碟、盅、盤?!?1980年由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家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對碗窯村遺址進行的聯合考查得出了“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結論。目前建水碗窯村古窯遺址已成為滇南地區古窯址中燒造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燒造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以及保存最為完整的民窯窯口。

二 時代劃分

建水地區的陶瓷業發展按其時代劃分主要經歷了原始土陶時期,漢唐灰陶時期、宋代青瓷時期、元代青花時期、明代粗陶時期,清代細陶時期,當代紫陶時期。

(一)原始土陶時期

建水地區的原始制陶藝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89年6月云南省博物館古人類研究室、建水文化局、紅河州文管所等單位聯合對建水燕子洞新石器遺址——水洞口遺址進行了發掘,對出土的部分古陶器和陶飾品殘片(陶片7件、陶墜1件)進行鑒定后得出這些陶片和陶墜為距今約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產物。

(二)漢唐灰陶時期

漢唐時期建水地區生產的陶器主要以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為主。這種陶器與我國中原地區生產的陶器屬于同一類型。1982年考古隊從建水縣普雄龍岔河谷西漢古墓中發掘出的大量古陶器殘片以及在建水縣碗窯村一戶窯工家中發現的一件完整的厚壁粗陶器來看,在距今2000年前西漢時期的建水就有了古老的制陶業。

(三)宋代青瓷時期

宋代建水地區主要以生產青、白釉瓷器為主。從建水北郊古窯遺址、碗窯村古窯遺址群等出土的品種來看,青釉瓷器數量多,主要包括青釉瓷、青釉印花瓷、青釉褐彩瓷等,其次是白釉瓷,還有極少數的黃釉瓷和醬釉瓷器等。這一時期建水地區的陶瓷業已初具規模。

(四)元代青花時期

元代是建水陶瓷業蓬勃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以生產青花瓷器為主。這一時期建水地區的青花原料鈷土(建水本地稱碗花石)和少部分瓷器據史料記載甚至遠銷到著名的中國瓷都景德鎮。從元代中期始,建水青花瓷業進入了百花爭艷的鼎盛時期,成為云南省最大的陶瓷生產地和銷售中心,僅次于江西景德鎮,產品甚至遠銷到我國中原各省和東南亞地區,被視為我國“國瓷”的一部分,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目前,從洪家窯遺址群、張家窯遺址群、老潘家窯遺址群不斷發掘出的各種大量的青花瓷器和1998年從蘇家坡古墓葬中出土的曾震驚國內考古界的1000余件青花瓷器來看,其品種之多,工藝之精在國內該時期的陶瓷業中也屬罕見。

(五)明代粗陶時期

元末明初建水陶瓷業在堅持發展了一段時期之后,于明中期開始逐步由興盛逐步轉向衰落,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戰亂、銷路問題和景德鎮瓷器大量銷往云南等因素的強烈沖擊和影響,建水地區僅剩下碗窯村少部分民窯仍在維持燒制,從碗窯村遺址群中發掘出來的陶器和殘片來看,這一時期器型的制作工藝和造型都趨于簡單,以碗、盆、盤、缸、甕、瓶、罐和火葬罐等釉質粗陶和無釉粗陶為主。

(六)清代細陶時期

清代細陶從明代無釉粗陶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十九世紀初鴉片貿易在清王朝統治下的舊中國全面蔓延,滇南地區大量民眾開始吸食鴉片,這一時期建水碗窯村一些陶工為了求生存,開始嘗試模仿鴉片煙槍上的金屬煙斗燒制出一種直徑約在8-9厘米,厚度3-5厘米,中空,外形酷似圓餅狀的粗質陶斗,這種陶斗燒制出來后,窯工們用火山石、鵝卵石、玉石、瑪瑙等工具進行反復多次手工打磨,使陶斗表面呈現出一種如玉石般光滑的鏡面效果,由于手感極佳,加之市場價格比起銅質煙斗和玉質煙斗來說要低廉得多,銷路甚好,于是碗窯村窯工們放棄生產粗陶,開始大量生產陶斗,建水地區的制陶業再度興起。清道光年間,一些建水地區的書畫藝術家開始逐步在陶斗上進行圖案、書法和繪畫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八麄儼盐覈性貐^傳統的書法、繪畫、詩賦、古語、圖案等作為其承載的主體制作于陶斗之上,內容主要有梅蘭竹菊、花鳥山水、名詞詩賦等”。至清咸豐年間,陶斗上形成的無釉磨光工藝和書畫裝飾工藝被廣泛應用于建水地區生產的各種陶器上,細陶由此產生。

三 建水紫陶誕生的文化背景

古城建水在歷史上曾因其文化和經濟的繁榮而享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稱,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淀。明·《滇略》記載:臨安之繁華富甲于滇中,諺曰“金臨安,銀大理”。早在公元1271年建水就創立了廟學?!对贰埖懒鳌分惺觥霸?,遷臨安廣西道軍民宣撫使,復創廟學于建水路”。廟學的創立讓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在這個中國的南疆邊陲古城開始傳播,至明洪武年間,在元代廟學的基礎上,設立了臨安府學。明正德《云南通志》記載,當時的文學名士山西布政使韓宜可和山西右參政王奎曾在建水文廟內講學達十五六年,于是“文教始興”,如今的建水文廟內仍留存著二賢士祠堂。明嘉慶二年(公元1523)和嘉慶五年(公元1526)建水(臨安)又建成了“崇文書院”和“景賢書院”。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80-1620)又設立了“建水州儒學”,清康熙五十五年又增建了煥文書院(公元1716),清道光十六年增設崇正書院(公元1836)。在這樣一種文化的孕育下,建水地區產生出了眾多人才,如明正德年間進士劉道源,隆慶年間出使琉球國的進士簫允修,萬歷年間的進士包見捷,清雍正年間的進士陳存庵,康熙年間的進士張漢,乾隆年間的進士尹壯圖等,這些明清時期的文人才子把中原地區的漢文化推向了高峰,逐步形成了以中原儒家文化為主、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獨特的“金臨安文化”。

就藝術品而言,它與文化的發展是保持一致的,它既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因此漢文化下的“建水紫陶”自然而然就烙上了漢文化特征。

四 建水紫陶的發展歷程

建水紫陶的整個發展歷程,按時間和工藝發展進程,可以基本界定為四個歷史時期:第一:粗陶時期;第二:粗陶到細陶的轉型階段;第三:建水紫陶工藝形成及發展時期;第四:當代建水紫陶。

(一)粗陶時期

宋元時期,建水地區的陶瓷產業主要以生產青瓷和青花產品為主,這兩種產品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了明代晚期才逐漸被“粗陶產品”所取代。青花產品的沒落與建水地區粗陶產品的出現,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受到了景德鎮瓷器大量流入云南的影響。二是明末時期建水地區連續發生戰亂的影響。跟據史料記載,公元1381年,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加強了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建設。這一時期的儒家文化和中原地區大量工藝品開始涌入云南。其中,對云南陶瓷業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江西景德鎮瓷器的大量流入。由于景德鎮的瓷器在無論是在造型和工藝方面,還是在質量和品種方面都比云南瓷器優越,因此在景德鎮瓷器大量流入云南后,建水地區生產的陶瓷產品在銷路上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到了明代末期,建水地區更陷入了更朝換代的戰亂之中?!督ㄋ葜尽分杏杏涊d:“明流賊猖獗入寇……臨安官、紳士、民協力拒賊……其時肝腦涂地,尸橫遍野”。由于朝代的更迭,加之持續不斷的戰亂影響,使得建水青花產品往外的銷路被阻斷,銷售額急劇下滑,導致了建水地區多家窯廠相繼倒閉,這一時期窯工們生活極為艱難,為了維持生計,剩下的為數不多的幾家窯廠開始改燒價格低廉的缸、盆、甕、火葬罐等粗陶產品。

(二)粗陶到細陶的轉型階段

建水紫陶從粗陶到細陶的整個轉型過程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從清嘉慶末年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816—1948)。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轉型初期、轉型中期、工藝成熟期。

1、轉型初期

轉型初期從清嘉慶末年至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16-1846),時間跨度約三十年。這個時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轉變為細陶的第一個關鍵階段,建水紫陶獨特的“無釉磨光工藝”在這個時期形成,建水地區的陶瓷業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復蘇。

十九世紀初期,由于戰亂等因素的影響曾一度中斷的建水陶瓷業獲得了另外一個發展的機會,從清嘉慶年間鴉片就開始源源不斷地由中原地區滲入內地,至清代嘉慶末年鴉片煙館已遍布整個建水城區,全城有大小煙館十數家,從裝修富麗堂皇大煙館,到低級的小煙館,都急需增加煙具,這一時期碗窯村有幾家陶廠開始嘗試模仿鴉片煙槍上的金屬煙斗燒制出一種直徑約在8-9厘米,厚度3-5厘米,中空,外形酷似圓餅狀的粗質陶斗,最初幾年燒制出來的陶斗由于質量粗糙,雖然價格低廉,但銷路一直不好。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47 ),有一部分陶工開始嘗試著使用當地一種較為特殊的質地較硬的河石給陶斗毛坯進行手工打磨,經過河石打磨后的陶斗表面變得細膩光滑,又兼價格低廉,因此銷量開始逐步增加,而后,隨著市場需求量的逐步增大,陶斗的銷量扶搖直上,于是碗窯村大部分窯廠開始成規模生產陶斗,建水地區的制陶業開始復蘇。

2、轉型中期

轉型中期從清道光丁末年到清光緒丁亥年(公元1847-1887),整個過程大約經歷了四十年,這個時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轉變為細陶的第二個關鍵階段,建水紫陶獨有的“彩泥刻填紋繪工藝”形成于這個時期,建水地區的制陶業在這個時期得以迅速發展。

清道光年中后期,一部分陶工開始嘗試著在陶斗表面進行裝飾,他們把中原地區一些民間廣為流傳的圖案如蝙蝠、壽桃、回紋、云紋、瓦當紋、八仙紋等,在陶斗還是濕泥坯階段,使用陰刻的方法將這些圖案刻制于斗面之上,再填上不同的彩泥,待陶斗陰干后,入窯燒制,出窯后的陶斗再經打磨的工序后,變得極具把玩性和觀賞性。到了清道光末年陶斗上形成的“無釉磨光工藝”和“彩泥刻填工藝”已經初步形成。

該時期建水地區有幾位著名的文人書畫家開始逐步介入到陶斗裝飾中,最早的有茂南、屏之、嵩樵、王永清等人,他們以“刻刀為筆,泥坯為紙”把中國傳統國畫和書法嘗試著繪制于陶斗之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探索,這一嘗試獲得了成功,陶斗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內涵因此而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市場需求也隨之驟增,建水地區整個制陶業在陶斗生產的帶動下逐步蓬勃發展起來。

3、工藝成熟期

工藝成熟期從清光緒十四年到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888-1948),整個過程大約經歷了六十年。這個時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轉變為細陶的第三個關鍵階段,建水紫陶獨有的無釉磨光工藝和彩泥刻填紋繪工藝在這個時期發展至成熟。特別是在彩泥刻填紋繪工藝基礎上形成的“殘帖”和“文人畫”裝飾藝術使建水紫陶在清末民初時期名聲大震,這個時期建水地區的制陶業在陶斗產業的帶動下空前繁榮,進入了發展的高峰時期。

清光緒中后期至民國初期,隨著陶斗產量和市場價格的不斷上升,建水地區一些著名書畫家開始介入到陶斗的裝飾設計上。首先是“殘帖”裝飾藝術的創始人,位列建水三王之首的代表人物王永清(1854—1924);字定一,號老農,清歲貢生,此人在陶斗裝飾工藝中因引入清代中原地區盛行一時的“八破畫”裝飾風格,并于陶斗上獨創“殘貼”而聞名于建水。其次是“文人畫”裝飾藝術的代表人物王受之(生卒不詳,清末民初時期建水地區制陶名家),他以陶斗上擅繪仕女畫而聞名于建水,在“建水三王”中位列第二,其英年早逝,留世作品極少。再次是著名書法家王式稷(生卒不詳,民初時期建水地區制陶名家),其用書法裝飾的陶斗,因取法古人遺風,深受建水地區文人墨客之喜好和稱贊,位列建水三王之末,王式稷是繼王永清和王受之后把建水紫陶的飾陶工藝推向又一個巔峰的主要人物。民國初期建水地區又涌現出一批著名“文人畫”裝飾名家,如蕭茂元、王克敏、沈河清、劉光庭、李月橋、馬吉生等人。這個時期,建水紫陶還出現了兩位陶藝巨匠張好(1869-1928)和向逢春(1895-1964)。特別是向氏在制陶方面能集采土配料,制泥鑲填、書法繪畫、燒制磨光等工藝技術于一身。張好和向逢春在元代青釉汽鍋和明代黃釉汽鍋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研究仿制出一種無釉陶汽鍋,于陶鍋上配以文人書畫作為裝飾,這就是后來聞名中外的“紫陶汽鍋”。1927年,時值32歲,風華正茂的向逢春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他不僅在昆明首次舉辦的勤業展覽會上獲得陶瓷類一等獎,還在1933年選送自己制作的紫陶汽鍋一件,參加了“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這一時期除了向氏之外,建水碗窯村還出現了丁吉三、葉子湘、武省三、梁之福、梁柱奇、朱南岳、張玉堂、韓顯庭等八家專業生產陶斗的著名陶坊。這八家陶坊所生產的陶斗在建水當地稱為“八家斗”,其生產的陶斗以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飾優美而著稱,售價貴如黃金。

4、當代建水紫陶

新中國成立后,建水紫陶產業得到了黨和國家政府的高度關心和支持,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勢。1953年初,碗窯村37戶陶工在當地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組織成立了生產合作社,建水紫陶的生產方式開始由個體生產轉向集體生產。1953年底,向逢春帶領當地陶藝工作者制作了紫陶花瓶、紫陶汽鍋等80余件作品,選送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北京主辦的“首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展覽會舉辦期間,建水紫陶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與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四川榮昌陶一并被國家輕工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1956年,陶器生產合作社開始設立單獨的美術陶車間,專制紫陶工藝品。1958年合作社升級為地方國營企業。1964年,建水紫陶產品因生產成本高和體制問題,出現了產品滯銷,瀕臨停產狀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由云南省手工業管理局調撥??畛闪ⅰ敖ㄋh美術陶合作工廠”。1977年“建水縣美術陶合作工廠”更名為“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整個陶廠占地70多畝,鼎盛時期有600多名員工,所生產的“獅頭牌”紫陶汽鍋曾是我國著名的名優產品之一,兩度被評為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云南省優質產品。從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成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陶廠生產的紫陶產品從過去的幾個少數品種,發展到茶具、酒具、文具、陳設陶、園林陶、建筑陶、旅游陶等八大類250多個品種。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在運行期間為建水紫陶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當代紫陶工藝大師,如向福功(1919-1987年),字筱農,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工藝美術師,建水紫陶巨匠向逢春之子,自幼隨向逢春習陶,集制泥、拉坯、繪制、刻填和燒造工藝于一身,是建水紫陶上世紀50-80年代期間的領軍人物。陳紹康(1939-),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傳承人,現年74歲,先后兩次獲得國家輕工部“百花獎”。此外,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還培養出了譚知凡、袁應德、馬成林等工藝美術師,他們制作的紫陶產品,多次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獎,部分產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為當代建水紫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十一世紀初期,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由于人才缺失和管理體制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被迫于2007年宣布關停,建水紫陶集體所有制由此劃上了歷史句號。

5、建水紫陶現狀

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建水紫陶產業并未因“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的倒閉而受到影響,相反,從陶廠跳槽出來的技術員們,在短短三至五年間,又紛紛創辦、合資開辦了三十多家紫陶作坊,盡管由于創建時間短,創辦者多為資金缺乏的技術工人,但這些個體私營陶坊正在逐步形成規模,各坊主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和書畫名家的合作正在重建建水紫陶的文化品味,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五 結語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建水紫陶作為云南特色傳統工藝品產業,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心、重視和扶持,2004年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建水紫陶研究會”,開始了建水紫陶產業化發展研究。 2005年,由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經典人文欄目攝制的六集系列紀錄片《雅陶出建水》在央視播出,紀錄片系統地介紹了建水紫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同年4月,建水縣文產辦和建水縣紫陶研究會共同組織建水紫陶前往參加“云南省首屆普洱茶交易會暨第七屆普洱茶節”,首次大規模對外展示建水紫陶產品,交易會上建水紫陶茶具因自身的物理特性“透氣保溫、隔光防潮”的功能,以及能有效保護普洱茶的發酵和陳化過程,成為存貯普洱茶的最佳選擇,成功與普洱茶產業對接,建水紫陶由此搭乘上普洱茶產業發展的快車??梢哉f建水紫陶產業在二十一世紀初期,走上了一條蓬勃發展的復興之路。

[1]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三聯書店,2006:01.

[2]李知宴,中國陶瓷簡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1:03.

[3]楊永善,中國陶瓷[M].吉北:淑馨出版社,1992:02.

[4]葉喆民,隋唐宋元陶瓷通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1.

[5]田丕鴻,建水陶瓷[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4:04.

[6](清)祝宏修,建水州志[O].清雍正年,1731.

[7]建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建水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05.

[8]建水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建水文史資料選輯[M].建水縣志辦公室,1989:11.

[責任編輯 龍倮貴]

Analy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ianshui Pottery

KONG Ming
(Academy of Art, Hong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00,China )

Jianshui ceramic industry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profound culture, has passed the technique for more than 3500 years, especially th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form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its uniqu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eramicindustry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This article from theancient kiln sites, age divisio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the birth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ourse,Jianshui purple pottery with combing the entir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anshui pottery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Jianshui ceramic industry; development;history

J527

A

1008-9128(2015)01-0014-05

2014-06-08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現代數碼技術在建水紫陶產業化發展中的應用研究(YB2012123)

孔明(1973—),男,高級工藝美術師,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建水紫陶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建水縣紫陶建水
建水紫陶研究: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紫陶作品
建水陶藝新觀察
建水紫陶研究:學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館館藏作品欣賞
淺析云南建水一季水稻生長發育的氣象指標
馬行云藝術作品欣賞
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及其路徑
建水紫陶:中國建水紫陶古陶斗美術
建水紫陶·升華
論“非遺”進校園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以云南省建水縣坡頭鄉民族小學哈尼族《铓鼓舞》進校園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