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創新人才

2015-10-21 18:08黃明聚
學生周報·教師版 2015年38期
關鍵詞:人才創新思維

黃明聚

內容摘要: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誰擁有人才,尤其是創新人才,他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地理教學大綱也明確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從多方面下功夫。本人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供同行們參考。

關鍵詞:思維 能力 創新 人才

地理思維是人們根據思維的共同規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現象,把握其本質,揭示其內部聯系,從而達到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規律的認識。也就是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的概括反映。思維能力在各種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它控制和制約著各種能力的發展,指揮和調節各種能力的運用。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要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同時,人類的一切創造性實踐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開發智力,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和求知欲.給思維以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一些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人采取兩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充分尊重學生和及時鼓勵學生,現今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寶貝,甚至是小皇帝,都具有好強、好勝的個性,尊重他們,鼓勵他們,他們就會認為老師看得起他們,也就能夠吸引他們,他們的學習熱情就高漲。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用鼓勵性語言如“很好”、“不錯”“你們真的很聰明”等等來表揚他們,吸引他們,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很濃。第二,適時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講地球公轉規律時提問:“地球公轉至遠日點時,為什么北半球氣溫反而最高,地球公轉至近日點時,北半球氣溫反而最低?”又如:講大氣垂直分層中對流層溫度變化時提問:“廬山山頂地勢高溫度低,為什么站在太陽底下,感覺到很曬?”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最有興趣的時候,也是學習狀態最佳的時候。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有計劃地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設置一定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理解和掌握知識,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直覺思維是指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憑直覺嘗試解決問題。直覺思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首先要教會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特別是掌握知識的結構,讓學生清楚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這要求教師要不斷鉆研教材,掌握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體系。同時,要強化學生掌握知識。其次,經常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大膽猜測。如講完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時,鼓勵學生思考:假設地球不自轉只公轉,地球上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和五帶等如何變化?進一步假設地球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時,狀況又將如何?又如,在講完五帶劃分時,鼓勵學生思考:假設黃赤交角減小,地球上五帶范圍將如何變化?第三,經常進行直覺思維的示范,剖析教師直覺思維的全過程,提高學生對直覺的敏感性。例如根據等壓線的“欲高則低,欲低則高”的規律,可以迅速解決等壓線的彎曲問題。

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由于中學地理教材是以地理概念、地理判斷和地理推理材料為主,因此,地理教學中就要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邏輯思維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是比較法和綜合分析法。

比較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極其廣泛,無論是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原理及地理事物的分布的教學都離不開比較法的運用。它可在學生已知地理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未知的地理事物,有助于學生認清地理事物間的相互聯系,明確地理事物發展的過程及規律,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要加系統化、條理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講述中國大陸性氣候時可以列表比較中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與美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異同。又如講述褶皺時,可以從巖層形態,對地形影響,礦產等方面列表比較背斜和向斜,有利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邏輯思維的培養。

綜合分析法是地理教學運用廣泛的邏輯思維方法之一。分析的目的在于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綜合是要揭示地理事物的總體特征。二者是不可分的。只有通過綜合才能透徹地理解地理事物各個要素的總體特征,從而獲得正確完整的地理知識。例如:陸地環境包括地貌、巖石、陸地水、生物、氣候和土壤等各要素,這些要素的講述就是分析,而陸地環境由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結果,這就是綜合。

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成份,這種思維方式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地理教學中要利用各種課內外活動,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特別是鼓勵學生思維的求異性。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首先應充分利用地圖,培養讀圖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要研究地理環境中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及它們的相互關系,立體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地圖,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地理教學的工具。地圖是各種地理事物在時空分布上形象直觀的概括,運用地圖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它不僅可以告訴學生許多地理知識,也可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區域特征及地域差異,還可以找出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指導學生讀“拉丁美洲氣候圖”,看東西兩岸氣候差異,然后再結合地形、氣壓帶、風帶、洋流等分布圖,分析其差異的成因。這些內容的獲得,是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是要通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完成。所以指導學生運用地圖的過程不僅是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地圖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其次,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今日的中學生是祖國21世紀的棟梁之材,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重要責任。創造性思維是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維能力,不是某種單一的思維形式,是具有開拓創新特點的思維活動。這種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第一要擺脫教學中習慣性的認識的束縛,開拓思維,挖掘教材中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意識的因素和材料,借助教材中的插圖、附圖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和想象能力,通過教材中的活動題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講述完傳統工業區后引導學生思考課后活動題,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第二,鼓勵學生質疑,探索求異。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各抒己見,創設一種自由思考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創造積極性,使創造性思維系統充滿活力。第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在這種活動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圍,教師傾向的束縛,獨立地、自主地發展,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去觀察課內教學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領悟課內教學所未涉及的奧秘,去觸摸課堂教學無法獲取的東西。讓學生展開智慧的翅膀去動腦、動手、多思、多做,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靈感,增添創新的意向,從而訓練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才能。

總之,思維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善于思考,勇于開拓的創新人才。

猜你喜歡
人才創新思維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思維總動員(二十五)
思維總動員
善問讓思維走向深刻
毛遂自薦
為國家選人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