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英語文學語言與電影媒介的對話

2015-10-21 16:59吳玉飛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莎士比亞威廉電影

摘要 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很多文學作品都被后人翻拍成電影,而其中以對其經典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編最多,在這種文學作品被改編為電影的過程中,它實現了與電影媒介的互動。電影媒介在重視文學作品中的主題和情節之時,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加工。本文試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文學原著與電影改編之間的互動做一番分析,希望能為讀者和觀眾再欣賞這部經典悲劇時,提供有益的啟發。

關鍵詞:威廉·莎士比亞 《羅密歐與朱麗葉》 文學改編 電影

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為重要的文學巨匠之一,莎士比亞的著作對于世界文學界有著極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以至于人們至今仍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最為珍貴的精神養料,這也是莎士比亞為后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而在他眾多的作品中尤其以喜劇作品最為杰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優美的文句都已滲透于英美文化的每個角落,也成就了英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開始出現于人類的文明中,這種藝術有著巨大的包容性,或者說它本身就是各種傳統藝術形式的電影化,諸如建筑、文學、音樂、雕塑等各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都在電影對其的汲取中實現了電影化發展,并且作為電影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豐富著電影的內涵和表達,而其中尤以戲劇與電影的關系最為密切。后人往往將電影的發展和形成與戲劇這一藝術形式建立緊密的聯系,從電影初始階段其典型的戲劇化特征中,我們也能對其之間的關系窺探一二,由此而來,文學作品(戲劇作品)就成為了電影最為常見的呈現主題之一。在電影與文學作的品融合中,電影也對其實現了電影化,這種電影化是同化的過程,也是一種與傳統藝術進行互動的過程。在此,我們就對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編,以及英語文學語言與電影媒介的對話互動做一番探討。

一 莎士比亞文學概述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a,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時也是全世界文壇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他在16世紀和17世紀之交開始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并憑借著其才華橫溢的戲劇作品而聲名鵲起,在其戲劇作品中尤以華麗精美的語言和直擊人性本質的故事情節最為人稱道。除此之外,莎士比亞還特別擅長在他的戲劇作品中設置戲劇沖突,通過對社會傳統權威的挑戰,以及人性中憤怒、激情、自暴自棄、貪婪、愛情、自負、同情等情緒的描寫,人性的沖動本質就淋漓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也是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能夠成為永恒經典的根本原因。

讀者或觀眾的意見是莎士比亞在創作的過程中最為關注的重點,并且其作品在一段時期由于受到英國女王的喜愛,而大肆頌揚忠誠、天才、力量、和榮譽等,總體上來說,其作品還是相對保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多能滿足當時觀眾對于劇中所傳遞的價值觀的需求,甚至在今天,關于愛情和暴力情節的描寫仍是其作品具備很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二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改編

在莎士比亞眾多的文學經典中,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改編是最多的,其中呈現的不被認可的青春愛情、世族仇恨、緣分與宿命、光明與黑暗、仇恨與愛情、青春與衰老等主題都是有著很強普適性的電影主題,因此其也最為影視作品所看重。其實,關于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早在莎士比亞進行創作之前就已經在意大利的民間廣為流傳,莎士比亞在依此為創作題材時,根據伊麗莎白時期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對男女主人公的激烈愛情進行了大膽描寫,其呈現的價值觀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而后人在此基礎上又多參照自己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潮流對《羅密歐與朱麗葉》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改編,也就有了眾多影視版本的出現。在這個改編的過程中,《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一部經典實現了動與靜、視與聽、表現與再現、時與空的完美結合,從而成就了其在被挖掘和塑造中的巨大潛力。

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源于其對人性本質的深刻洞察,這也是其吸引眾多影視媒介將其作品搬上熒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部作品成于1579年,憑借著其主題的普適性、思想的深刻性、語句的華麗性成就了其經典地位,在其死后的幾個世紀里一直是人們追捧的對象,鮮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是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電影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類型出現在人類的文明中時,它憑借著自身視聽合一、音畫合一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傳統藝術的完美融合,很快地就擁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而電影也就成為了施于《羅密歐與朱麗葉》最大的形式變化。早在1899年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開始出現在無聲電影時期,并受到影視制作行業的歡迎,如巴茲·盧赫曼執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亨利五世》《理查三世》等都已經出現,后來在1908年也出現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默片;之后如1911年埃德溫·山豪士也拍攝了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片,并在1916年重拍而成為電影史上的一部佳片。

當電影藝術于1929年進入有聲電影時期后,加工編輯原作的劇本對話就成為改編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重要工作,而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改編一直都是無聲和有聲電影時期重要的題材之一,在1936年,米高梅的電影制作人就采用好萊塢的電影制式將《羅密歐和朱麗葉》進行了改編,并為此投入了200萬美元,而且利用100畝空地專門搭建了維羅那的布景,莎士比亞式的語言和藝術性氣息在劇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之后,英意合拍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并在當年的1956年的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在彩色電影中15世紀的意大利得到了炫目的呈現,其美術設計的完美應用得到了眾多觀眾的好評,在電影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1961年,以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為原型改編的音樂劇《西區故事》被搬上了大熒幕,這部音樂劇對莎士比亞的原著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將呈現的主題融入了現代黑幫年輕人的仇怨,并且在電影的拍攝取景上也跳出了棚布景的圈子,將鏡頭轉移到紐約的街頭,曼哈頓西部貧民區成為了電影呈現的時空背景,愛情的悲劇、及流氓阿飛的暴力活動、種族問題和典型的美國式生活成為了電影鏡頭展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改編正好契合了當時好萊塢新舊交替的形勢,電影改變的新意也迎合了時代潮流與大眾所好,融入了新的對白風格和新時代的摩登氣息。

1969年英意兩國又聯合制作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電影,當時時髦的“真實電影”在拍攝中被融入了進去,情愛、舞會和械斗等鏡頭均在高度靈活的攝影技巧中得到了靈活而流暢地展現。但是這部電影在對原著對白的處理上則顯得很失水準,莎士比亞原著中那種浪漫而藝術性的氣息全無,完全變成了一場激情動作電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在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莎士比亞戲劇的黃金時代仿佛已經過去,當今社會的潮流似乎已經將這種古典而藝術的戲劇邊緣化,很多觀眾對那種經典元素的電影手法呈現似乎已經疲乏,所以在這種形勢下,很多電影從業者開始嘗試另辟蹊徑,他們希望能夠在經典和現代、本土與異國中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以實現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經典最大價值的利用,并將莎士比亞這個經典人物的現代意義呈現在舞臺上,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好萊塢導演魯霍曼指導的1995年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出現了,這部新版的改編電影具有后現代主義的色彩和激情,在呈現上給人一種現代與古典之間交替的錯覺,他利用移花接木的形式,將虛擬的現實置于莎士比亞故事框架之中。導演在電影的指導中,將大眾對于這部經典的解讀完全顛覆了,迎合了當時美國社會青年一代的潮流和心理,在電影中時空之間、現代與經典之間都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并且在其電影表達的手法上融入了眾多的后現代主義的元素,進而使這部電影在口味上迎合了當時西方社會的主流文化趨勢。在劇情上,魯霍曼執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保留了原著中的基本劇情,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主線還是不變的,但是作為視覺與聽覺藝術結合體的現代電影藝術,其在時空的呈現上就加入了更多導演和編劇的主觀性,在現實場景和聲色效果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發揮。導演在情節和臺詞上保留了原著中古典的氣質,并在對此基礎上,為莎士比亞和羅密歐穿上了一層現代時尚的外衣。原著中唯美、暴力和浪漫在這部電影里,同樣在這部電影里得到了保留。這是導演對于莎翁的尊重也是對觀眾情感和認知的尊重,我們在這部電影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到原著中暴力、唯美、迷幻而又浪漫的氣質;在時空方面,導演有意而為之的錯位使后現代主義的元素為這部電影加入了更多的后現代主義氣息,迎合了當今大眾文化的主流趨勢。

關于魯霍曼導演改編的這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很多人將其作為對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最為大膽的改編,在魯霍曼執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其有意地夸張了美國新一代青年中狂躁迷惘的情緒,標新立異的裝扮、乖張的行為、對愛情的向往、對生活的迷失、暴力等這些無意義的生活體驗都出現在了電影的表達中,將現代美國社會中新一代青年的社會問題夸張地凸顯了出來。導演在這部經典著作的翻拍過程中,處處滲透著“歷史感消失”的特征,而這正是后現代主義文化邏輯的重要特性,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將這部原本發生在16世紀的故事場景推到了20世紀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古老的悲劇愛情故事就在導演的鏡頭下產生了后現代化的特征和意義。

三 結語

莎士比亞的經典總是給讀者和觀眾以濃重的人文關懷,并且在電影等新媒介對其改編和演繹的過程匯中滲透著新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價值,電影媒介與文學語言在這個互動和對話的過程中實現了激情的碰撞,并且創作出更多的閃光點,以此促進著經典新時代的演繹和新時代對經典的重溫。

參考文獻:

[1] 陳瀟瀟:《英語文學語言與電影媒介的對話——論〈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改編》,《電影評介》,2006年第18期。

[2] 李雪菲:《論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現代電影演繹》,《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年第4期。

[3] 孫云霞、劉彥紅、何欣:《英文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評析》,《時代文學》,2010年第7期。

[4] 莫小青:《繼承與顛覆——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電影改編》,《世界電影》,2003年第4期。

[5] 李偉民:《在社會與命運中毀滅的美與愛——論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6] 楊深林:《〈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語言特點之比較研究》,《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7] 靳惠玲:《東方之絕唱,西方之神話——談〈梁山伯與祝英臺〉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瘋狂英語》(教師版),2008年第3期。

[8] 高琪:《中西方愛情悲劇之比較——以〈梁?!岛汀戳_密歐與朱麗葉〉為例》,《才智》,2011年第10期。

(吳玉飛,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2012級在讀博士生)

猜你喜歡
莎士比亞威廉電影
破耳兔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一粒沙子
威廉·莎士比亞的肖像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解讀張藝謀影片的視覺審美
后現代視域下香港電影的解構與建構
國產“現象級”影片的跨文化癥候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不計成本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