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中學推進新課改的困難與出路

2015-10-21 17:06陳翠萍
華人時刊·中旬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出路農村中學困難

陳翠萍

【摘要】新課改在全國如火如荼推行之際,農村中學作為其重要的一環在整個新課改的績效中占據關鍵地位。本文基于對農村中學推行新課改的調查與分析基礎之上,主要從經濟、教師、學生、教材、教育評價體系角度來研究農村中學新課改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學;新課改;困難;出路

中圖分類號:G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167-02

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至今,新課改已在我國推行十余年,雖摸著石頭過河,但有些學校在新課改中取得的成績我們有目共睹。但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城鄉二元分化、地區和個人貧富差距大問題,農村中學在推行新課改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縱觀整個農村地區,新課改仍然步履維艱。

一、農村中學推進新課改的困難原因

(一)農村經濟不發達,教育經費不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對教育的發展具有支撐作用。但我國農村經濟相對落后,無法為新課改進行必要的經濟支持。經費不足,直接導致農村中學教學設施不完善,優秀教師、優質生源流失等諸多問題,如此農村教育的不良“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極有可能完全邊緣化。據研究者在國家級試驗區的調查結果顯示:78.3%的教師認為教學設施等物質條件不能滿足需求,93%的教師認為使用新教材的難點在于缺乏課程資源。新的課程改革需要與之相配套的硬件設施,如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電腦室等。筆者對衡陽市周邊農村中學調查也發現,多校沒有多媒體教室,即使有也數量有限,基本不對學生開放。校圖書館的書籍也是東拼西湊組建起來的,沒有專門的管理;教具和音體美器材更是少之又少。農村中學硬件設施的匱乏是制約新課程改革的一塊絆腳石。農村有限的經濟也使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教師們還常常要為溫飽問題而發愁,于是,一些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教師或主動離職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或在其他待遇較好的學校拋出橄欖枝時調任他校,留下來的老師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由于現實條件不足也沒有熱情和動力來進行新課改了。

(二)農村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對新課改教育理念理解不夠

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起引導、組織作用。在新課改中,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但有調查顯示:農村高中學具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占12.5%,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占32.3%,農村初中學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占34%,具有大專學歷的教師占52.6%,還有25.7%的農村教師僅具有中專學歷。師資力量不足,農村教師的低水平、低學歷,導致農村教師整體素質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不僅如此,教師結構魚龍混雜,有公辦,有代課,教師年齡結構也普遍老化,這使得農村教師難以把握和接受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和思維。

新課改,強調的就是一個“改”字。反對只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以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培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個性,允許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持不同的見解等等以促進學生多樣化、多元化發展。但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農村仍然根深蒂固,特別是年紀大的老師,思想和教學方式難以轉變,往往是一個人在課堂上唱獨角戲,以填鴨子的方式來灌輸知識,忽略學生的感受和課堂反應,一味的追求“繁、難、偏”而不注重與現代生活、科技相聯系。在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下,無論地區,教師們都是一切以高分為本而忽視學生實際生活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中也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從事著應試教育的活動。

(三)農村中學生源流失,學生綜合素質不高

首先,農村優秀生源的嚴重流失。隨著外出務工大軍的發展,在外工作的父母把孩子接到身邊在城市就讀,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家庭也紛紛把孩子送往城鎮學校學習。并且由于各學校對升學率的競爭,農村一些學習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也被經費充裕、教育設施完備的民辦學校買斷。長期如此農村中學生源必定整體偏差,并有越來越差的趨勢。其次,留守學生未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據調查,農村中學的學生大多屬留守兒童,長期獨自在家或跟家中老人居住,缺乏父母關愛,更談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大多缺乏自信,心理脆弱,因而在新課改中很難積極勇敢的參與其中,不敢也不愿意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老師進行互動。再次,農村學生的眼界不夠開闊。近年來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經濟水平有所提高,農民生活得到改善,但農村生活與現代化的社會還是存在不少差距。許多農村學生連省城都未去過,更別提一些現代化設施的操作等等。這也導致在新課改中一些綜合實踐課無法正常完成,只是走過場由老師講講完事,并沒有讓學生參與其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作力和實際動手能力。

(四)教材側重城鎮地區,偏離農村實際

課程教材是聯系教師和學生的重要媒介,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新教材的編寫“主要集中在教育較發達的幾個省市,編寫專家也來自大學及中心城市的中學特級教師,他們對農村教育現實,致使編寫的教材內容不能很好地反映農村社會實際與農村教育現實,甚至將農村素材改變為城市素材?!边@種情況的局限性在課程教學中比比皆是,如歷史、政治科目中,常有實踐活動為上網查閱資料,向有關專家了解情況并討論,參觀博物館等等,這些都是在農村無法操作的活動;英語教材的編寫,也是針對已開設過英語課程的城鎮小學學生的基礎而言的,對農村中學來說,由于初一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英語,使用新課改的教材就感覺偏難。如此新課改的教材對農村地區的教師和學生而言則偏離了實際。

(五)教育評價體系單一,以高分為本

就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而言,它的改革并沒有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新課改倡導人性化的、動態的、發展的評價理念,倡導評價體系更加側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但現行評價體系下,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好不好,老師是否有能力,學生是否優秀,仍然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升學率來衡量的。目前選拔人才的方式及其單一,考分成為唯一的錄取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新課改的課程目標只不過是一廂情愿,新課改的實施也是一紙空文,頂多是掛羊頭賣狗肉,換湯不換藥。學校的名聲、教師的職稱和業務水平、家長的滿意度全都是與學生的考分掛鉤。因此,只要傳統的評價標準不加以改變,應試教育就不會退出歷史舞臺,新課改的實施也只能是空口號。

二、農村中學新課改的出路

(一)發展農村經濟,增加教育投入

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一是靠農村社會本身的財政支出,二是靠中央財政和社會的支持。解決農村中學的辦學經費問題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關鍵。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經濟,提高農村經濟實力;農村地區財政部門要以教育為本,拓寬教育投入的渠道,建立規范的、責任分明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中央財政建立農村課改的教育專項資金,用于改善農村教學設施和教師的待遇,并將教育經費向貧困和偏遠地區傾斜,優先滿足農村地區和弱勢群體的就學權益,為農村的新課改提供物質保障和經濟支撐,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二)加強農村中學教師培訓,提升師資力量

加強骨干教師培訓。選拔農村青年和骨干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化的新課改學習是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和對新課改理念認識的最直接的方式。近年來,我國已經實施了“國培”計劃,著力為新課改培養了一批優質教師,其中的成效已經顯現。在培訓中,我們不僅要讓農村中學教師充分的學習、模仿新課改教學模式,還要其深刻理解新課改理念,使其在日后的教學中能根據實際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摸索和探究出一條能適應本地區、本學校的教學道路。

擴大校際交流。組織農村中學教師到一線的課改學校進行學習和觀摩。這不僅僅只是讓農村教師走出去,還包括請課改專家走進農村,給廣大農村中學教師宣講和傳播新課改理念和教學經驗,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和模式,給農村中學教師的教學思維來一個全新的洗禮,推動農村中學新課改的全面實施。

吸引優秀師資到農村中學任教?;谵r村教師學歷偏低的現狀,政府應幫助農村學校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吸引高學歷師范生到基層任教,如近年的特崗教師招聘,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學校教師低學歷的問題,給農村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除了國家政策外,農村學校自身也要利用和挖掘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來改善教師待遇,如提高工資水平,改善食宿條件。

(三)切實落實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中學學生素質的培養

提高農村學校的競爭力,留住優秀生源。要想解決農村優秀生源的流失,農村學校要利用各界提供的資金引進優秀教師,添增新的教學設備,改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食宿狀況,努力提高學校的競爭力來吸引和穩住優秀生源;針對農村學生缺乏關愛和家庭教育缺失而導致自信不足,心理失衡等弊端,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來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節,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危機;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使學生感覺到班級這個家庭的溫暖;加強學校圖書館和多媒體室的建設,開闊和培養學生的見識。

(四)提高農村中學師生適應以城市為本的教材的能力

針對目前農村師生不適應以城市為本的教材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著手,切實提高他們的適應和理解能力。

加強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見識和對教材內容、課程環節的掌握能力;定期舉辦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組織學生到各大城市參觀了解現代化生活;校與??砷_展手拉手活動,城鎮名校一對多的幫助農村學校,給他們提供所需的資源,如教學資料、優秀教師等。各??筛鶕镜貐^環境、學校條件、學生知識水平和教師知識結構,制定一套適合教學的教材即校本教材作為輔助教學工具,在實現國家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時改變具體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方式。校本教材可充分利用農村的環境,結合農村生活實際,突出農村特色,將新課改的理念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周邊事物,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標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目前以學生分數、升學率為本的教育評價標準嚴重限制和阻礙了新課改的推行,改革舊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標準尤為必要。新的教育評價體系應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從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和結果并重轉變,從單一的分數標準到多元指標轉變,綜合考察學生素質。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為每個學生建立個人學習檔案,在升學選拔中,采取比例制,打破考試分數定一切的局面;也可以考慮多次高考,綜合多次考試的成績,避免一考定終生的弊端;更科學合理的選拔和培養新世紀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輸送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殿林.農村中小學新課改面臨的困境和對策[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

[2]蘭菲菲.新課改下農村高中歷史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18(2).

[3]宋吉元.農村新課改實施之我見[J].新課程研究,2009(146).

[4]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DB/OL].百度名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3239.htm.

猜你喜歡
出路農村中學困難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難中遇見團隊
選擇困難癥治療儀
選擇困難癥
以外國文學教學為例談如何提高師范學校課堂教學質量
大學生參與法治社區建設探微
基層民事檢察監督工作的困境與出路
關于刑法中因果關系的認定出路分析
農村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策略探析
陜南農村普通中學體育實踐課實行選課制的可行性研究
遇到困難,戰勝困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