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稱謂內涵的演變看社會意識的發展

2015-10-21 19:26陳誠
無線音樂·教育前沿 2015年5期
關鍵詞:演變

陳誠

摘 要: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性;時代在變遷,社會文化意識在不斷發展,稱謂的內涵也在緊跟時代的步伐而不斷演變。在交際中,人們需根據特定的社會規則選擇正確的稱謂以表明交際雙方的關系和社會地位,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稱謂內涵;演變;社會意識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5-055-01

引言

語言,是用來表達人類思想的工具,是人際交流的重要媒介;社會生活層面發生變化,語言也會隨之而變。反之,因其本質屬性,語言也能微妙地反映生活現狀及社會變化趨勢。任何對話,都需以稱謂開始。稱謂選擇的恰當與否,決定了對話的進展程度及效果。

社會意識是抽象的,稱謂卻讓這觸不可及的事物具象化。從可觸及的稱謂的使用變化上,可窺見社會意識這抽象化事物的變化。

在本文中,擬分析“小姐”這一稱謂,以此為代表分析從古至今人們對女性的態度的發展變化過程。

一、稱謂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稱謂,是由婚姻、社會關系、身份、職業等而建立,也能表明人際間親疏關系。社會意識,由文化習得來實現,是對社會及文化現象的較客觀認識。稱謂具有使一段對話開始的社會功能。社會意識與社會內涵相互影響,前者變化,后者隨之變化。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了解其間的關系在指導人們人際交流方面的行為具有建設性意義。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復雜的變化,變化的社會存在決定了不斷發展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影響稱謂的內涵變化。例如,秦始皇以前的君主都自稱“寡人”,之后卻是以“朕”自稱。

二、稱謂內涵的發展

(一)理論基礎

索緒爾的歷時研究是在歷史長河中研究語言的變化,而共時研究通常是以固定的時間段為觀察點來研究。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相結合,才能較好地分析社會意識和稱謂內涵的關系。

(二)案例分析

在古裝劇中,只有權貴家庭里的女子可被稱為“小姐”,可見,那時的“小姐”這一稱謂是社會地位高的象征。人們尊敬并向往這些能夠被稱為“小姐”的女子。反之,今日的“小姐”這一稱謂,多重內涵集于一身,在使用上稍有不慎,也許就會得罪他人。

“小姐”的內涵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變化,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女性的態度。最開始,“小姐”只是一普通稱謂。漢代的《說文解字》中記錄,“姐”起源于四川方言,意為“母親”,可見,當時“姐”毫無疑問是褒義的。

但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意識的發展,它逐漸轉向貶義。發展到宋朝,人們在“姐”之前加上“小”,即“小姐”來稱呼那些從事于低端服務行業的女子,如宮廷里的女仆、妓女等。顯然,此時的“小姐”必定不可用來稱呼權貴人家的女子。到元朝中后期,因社會的發展及社會文化意識的變化,“小姐”不再具有貶義的內涵——此時它是對女子的通用稱謂,可用來稱呼任何階層、任何行業的女子。在王實甫筆下,崔鶯鶯就是被稱為“小姐”的女子;可見,該稱謂在當時是褒義的。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該稱謂的內涵仍是褒義的,直至民國早期。但新中國成立后,“小姐”的內涵經歷了巨大變化。那時,工農兵成為國家的主人。該稱謂被貼上了“資本主義”的標簽,被稱為“小姐”的女子被歸為資本主義等,并成為“懶惰”的代名詞??梢?,當時工農兵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欺壓生活,一翻身做了主人,就必定是對之前壓迫他們的階層深惡痛絕厭惡不已;“小姐”這個舊時可稱呼權貴家女子的稱謂自然也就轉為貶義色彩。與此同時,“小姐”的褒義內涵只限于外國的年輕女子。但隨著新中國的發展,社會意識逐漸開化,“小姐”的內涵不再局限于貶義。1993版的新詞詞典中將其定義為穿著時髦的年輕女子??呻S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經營模式被鼓勵,各種行業新興發展,“小姐”又在無形中被冠以貶義,稱呼賣街女。當今,其褒義與貶義共存,但都保存了其最初的指向:女性。

總問言之,“小姐”這一稱謂的內涵變化如此微妙,在使用中要格外注意。只有了解了當時的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才能全面的把握稱謂內涵的變化,才可以在使用上不犯常規性錯誤。

中國是個農業社會,長時間處于農耕文明。農耕需要力量、耐力和體力。與柔弱的擅長女紅的女子相比,男性的彪悍和強壯的體力更能勝任田間的勞作。上天賦予了男女不同的分工,但正是這分工讓處在中國農耕文明中的男性成為了社會的主導。久而久之,因女性的體力不太適合田間的高強度勞作而只能窩在家主內做家務女紅,女性逐漸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屬品。歸根結底,這還是由當時的社會意識來決定的。

例如,在宋代,城鎮經濟迅速發展,是經濟地位決定了女性的地位低下,女性被認為是男性的玩偶和生孩子的工具。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男性就會狂妄自大地認為女性只是附庸品而別無他用,“小姐”這一稱謂的內涵也不可避免地被加上了貶義的色彩。殊不知,他們忽略了本質——男女只是生理機能致使分工不同而并無優劣之分。但觸不可及的社會意識——在此為女性被認為社會地位低下——可以通過稱謂內涵的變化來微妙地捕捉。

三、現實中社會文化意識在稱謂內涵中的應用

在稱謂的選擇上,要適合彼時的語境。經歷了如此漫長的發展歷史,某一稱謂的內涵也許在此時仍同時存在,如此處的“小姐”。稱謂本身無所謂客觀與否,全由它所使用的語境來決定。有些女性也許希望被稱為“小姐”,因為她們重視的是“小”,是想保持年輕;而有些賣街女卻可能對“小姐”深惡痛絕,這完全是需要語境的。

同時,思想也應與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意識相匹配。如今我們處在一開放包容的環境中,稱謂的褒貶內涵也許同時存在,這就要求人們在使用中小心謹慎。了解主流社會文化意識,才能在稱謂的選擇上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陳建民. 語言文化社會新探.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常敬宇. 漢語詞匯與文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3]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羅常培. 語言與文化. 北京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歡
演變
平頂山市旅游空間結構演變及優化研究
淺談漢族姓氏文化
論日本文化的復合性特征
淺談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服飾的演變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
民國書籍插圖藝術風格的演變研究
從神話到《詩經》中復仇意識的演變
異類女性故事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演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